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血分之病变,中医主张“治血先治肝”,因肝藏血,五脏功能的协调发挥,均依赖血之濡养,肝之功能正常,血之功能也随之协调。故“治血先治肝”是中医很重要的诊治思想。  相似文献   

2.
血是由脾胃等器官消化饮食后,运化水谷精微,化生营气,上输到心肺,再经肺的“气化”作用而成.所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除可营养全身组织外,尚主宰其他重要功能,如目之视物、足之步行、掌指的握摄活动、皮肤的感觉等.如果出现血虚、血热、血寒、血瘀等病证,则人体阴阳会受到极大影响,更有可能导致生命危殆,所以血是人的生命之本.对血分之病变,中医主张“治血先治肝”,因肝藏血,五脏功能的协调发挥,均依赖血之濡养,肝之功能正常,血之功能也随之协调.  相似文献   

3.
对血分之病变,中医主张"治血先治肝",因肝藏血,五脏功能的协调发挥,均依赖血之濡养,肝之功能正常,血之功能也随之协调.故"治血先治肝"是中医很重要的诊治思想.  相似文献   

4.
血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成 ,既可濡养肢体 ,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内经》等医学论著中提到“肝藏血” ,即是说肝的生理功能之好坏与血的盛衰有着密切的联系 ,“治血先治肝”的论治思想对于中医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傅晓霞 《国医论坛》2002,17(5):13-14
血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成,既可濡养肢体,更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 物质。《内经》提出“肝藏血”,说明肝的生理功能之好坏与血的盛衰有着密切的联系。故“治血先治肝”的诊治思想对于治疗内科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冯怀英 《四川中医》1997,15(8):21-21
“治风先治脾”一语,出自杂记类书来·庄季裕撰《鸡肋编》卷上。风为百病之长,《内经》以专篇立论,随时序环境之感风原因不同,冠以“肝风”、“冒风”等14风之多,后世举外风、内风两大类立纲。大凡人皆生息于天地气交之中,因风气而生长,因风气而衰殃,感风邪致病者甚多。本文所指治之风,即风胜之行痹而言,笔者以为庄氏“治风光治脾”为治本之法,较明·李念我“治风先治血”论寓意更加深刻。豆.脾性静兼可制其变动之风性。脾属中央土,主化万物,《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其性静兼,其德为儒,其用为化……,其政为温。”牌为至…  相似文献   

7.
崩漏一症的主要病因和病机是阴阳失衡、脏腑气血功能乖戾,肝脾肾三脏受损,累及冲任督脉而致胞宫的生理功能不能接续所致。临床可辨证为血热、血虚、血瘀、肝郁、脾虚、肾虚。其治疗上宜标本兼治,固本止血。“凡离经之血,即为瘀血。”是以,止血莫忘行血。药多选用三七、蒲黄类,既可化瘀而又可止血。《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有“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之治血要诀。在其治疗上,严鸿志曰:“古贤治暴崩重在心脾,温之补之;治久崩重在肝肾,清之通之;治屡崩屡愈者,必静摄任阴,温煦冲阳。治漏下以固摄为主,或疏肝阳,或补奇脉,大法可谓概括,然临证施治,总须详审其因而细辨之,自无错误之虞。”这在今天的临床中,仍然具有很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最早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后世医家在此理论基础上多有发挥,如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清代医家叶天士根据温病发展规律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内涵丰富,意义广泛,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将其运用贯穿于高血压病领域,对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提前干预,对于预防、减少和延缓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促进恢复,提高生命质量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肝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整理和临床总结,对肝与治未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肝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在中医文献中有多处记载,而且也得到现代临床的支持。因此,从肝未病先防和从肝既病防变的角度,提出了“从肝治未病”的观点,为临床治未病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慢性胃炎从肝辨治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鹏君  张世伟  卫艺琴 《陕西中医》2002,23(8):768-768,F003
慢性胃炎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表现 ,中医称之为“胃痛”或“胃脘痛”。多由忧思郁怒 ,肝木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 ,损伤脾胃 ,或禀赋不足 ,脾胃虚弱所致。慢性胃炎 (包括胃神经官能症 )之胃痛由于肝气郁结而横逆犯胃所致者 ,用疏肝和胃法治之多良效。笔者对 3 4例本病患者通过用逍遥散加味治疗观察 ,发现疏肝、活肝、柔肝为治疗本病之蹊径。现将体会做如下肤浅探讨。  疏肝以治胃 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主藏血 ,在五脏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其疏泄功能不仅可以调畅气机 ,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 ,而且还与胆汁分泌有关。胆汁亦…  相似文献   

11.
治风先治血是临床常用治疗风证的法规。所谓“先”,是强调治血为治风之先导,并不是先治血而后治风。至于治血的概念,则凡是能调和营卫气血、通利血脉、疏畅经络之法,皆在此例。历代医家于治风的同时对不同的风证,分别配伍不同的治血之品,从而构成了不同的治风先治血之法。这些治法散见于历代医家的各种著作中,依笔者之管见,可归纳为如下十种:  相似文献   

12.
呕吐专篇论述首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呕吐最易损伤胃气、胃阴,故在辨治过程中,以顾护胃气、胃阴为要。“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无可虑”。祖国医学认为,土为万物之母,脾胃居于中焦,联系上下,对于人体整体的功能有着重要影响,癌症患者正气亏虚,化疗药物作为一种外邪不仅损伤脾胃,还损伤心、肝、肾等脏器的功能,各种因素损伤脾胃,而致脾胃虚弱,治疗当以和胃降逆为大法,顺应胃气的生理特性,恢复中焦脾胃的升降功能。同时,脾胃相为表里,一升一降,治胃须治脾,“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脾胃协调,胃自安和。以下综合几种常见证型进行论治:  相似文献   

13.
中医“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本文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理论来探讨防治糖尿病,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曾宪斌 《中医药学刊》2003,21(12):2119-2119
“治风先治血”这一治则不应仅限于治行痹,可扩大运用于病机涉及到血的较多病证。  相似文献   

15.
试述仲景"治未病"的学术思想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治未病”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的一大精华。医圣仲景禀《内经》、《难经》之旨,在未病先防,有病早治,防传、防盛、防逆以及防发、防复等方面都作了具体的论述,使之得以充实,更臻完备。  相似文献   

16.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中之风是指中风病,而不是病因学中的外风及内风;血是指瘀血,血行瘀除则中风病自愈.外风致病,宜祛风为主;内风致病,宜熄风为先.风邪较燥,长期使用易耗伤阴血,在祛风剂中配伍使用养血活血之品,实为佐使之法.内风中之血虚生风者使用养血活血药物治疗,是针对病机用药,而非治风先治血之义.中医对中风病病因病机之认识历时4个阶段,从外风、内风、非风到现在的脑血管疾病,瘀血是中风病之病理基础,瘀血行,经络通,则中风病自愈,故日: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是南宋以前中医大家治疗中风病之经验总结及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17.
肝硬化腹水属中医“臌胀”范畴,一般认为本病是虚实夹杂之证,临证多从脾气虚弱、肝脾血瘀论治。笔者认为,血瘀兼血虚贯穿本病全过程,也是慢性肝病发展为阴阳气血俱虚的必然结果。其临床通常表现为面色不华、眩晕多梦、耳鸣如蝉、眼睛干涩、视物模糊、筋脉拘挛、肌肉动、爪甲不荣等,女子则有月经量少,甚至闭经,病程后期尤为明显。笔者现就此分述如下,以共商榷。 1 瘀血阻滞 生化受阻而血虚 血之生化,主在中焦。《灵枢·决气》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肝参与中焦之生化。首先“必糟粕、蒸津液”,是肝疏脾运、协调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是早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的防治疾病的原则,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等内容。它要求人们不但要养生保健、防治疾病于未形之先,而且要防微杜渐、防治既病之后的病情发展。如此.才能把握治疗疾病的主动权,具备“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为贯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关于开展“治未病”工作的指示要求和卫生部部长陈竺、副部长王国强同志在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及“‘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上的讲话精神,配合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大力开展的中医“治未病”的试点工作,我刊特辟“上工治未病专栏”,集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于一期。以冀这一中华民族古老的观念,在现代防病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全楚 《河南中医》2009,29(2):197-198
我们结合多年临床实际经验和体会,在重症肝炎和肝硬变的治疗中首先提出“治肝先治肠”的理念。因为重症肝病患者由于肠道粘膜充血、水肿、肠壁通透性增加、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会使肠道中内毒素增加,毒素给门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若对“脾虚”进行健脾益气治疗,纠正肠功能,恢复肠道正常菌群,是为治肝先实脾。  相似文献   

20.
皮肤瘙痒症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属于中医学“风瘙痒”的范畴。风邪是造成皮肤瘙痒的最主要病理因素。“治风先治血”理论被广泛用于治疗以风证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基于“治风先治血”理论分析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以血病为因,风病为果;以阴虚内热、伤津耗血为本,津血耗伤、内生风邪为标的病机特点,并从“调血消风治其标,滋阴养血求其本,兼顾他邪防生变”三个层面论治本病,为中医药理论指导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