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认识和重视。方法:通过对7例病人诊治的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资料对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病因、诊断、治疗加以讨论。结果:本组7例病人在处理原发病同时行脾切除术,近远期疗效良好。结论:脾切除是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治疗的首选,但应用时应对原发胰腺疾病做有效处理。如能早期有效地治疗胰腺疾病,有可能使脾静脉再通,避免脾切除。  相似文献   

2.
总结19例胰源性局限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实施脾切除术的术后护理。术后护理重点为观察生命体征,加强引流管护理、发热护理及输液护理,预防和控制出血、感染、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术后发生腹腔内渗血1例、膈下感染1例,经治疗和护理,19例患者均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PSPH)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CDUS)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PSPH)的彩超表现并与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CPH)进行对照分析,重点观察胃周静脉(含GCV,GEV、GSV)彩超表现,侧支循环表现。结果 PSPH10例中,胃冠状静脉(GCV)、胃网膜静脉(GEV)、胃短静脉(GSV)曲张显示率分别为:70%、100%、100%,其内径分别为≥5mm,≥5mm,≥4mm。1例显示脾肾侧支血管。CPH20例中,GCV100%显示,GSV30%显示,GEV20%显示。2例显示食道下端静脉曲张;14例显示侧支循环血管开放,以脾肾静脉侧支为多。结论 肝脏回声正常,门静脉主干不增粗,胰腺占位病变,脾静脉阻塞、脾肿大,胃周静脉曲张是PGPH的诊断依据。弥漫性肝病变图像,门静脉主干增粗,肝被膜回声改变2级以上,脾肿大及胃周静脉曲张及脐静脉开放等侧支血管显示是CPH的诊断依据。彩超能正确区分PSPH与CPH,能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4.
刘伟 《临床医学》2004,24(5):62-63
目的;分析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误诊原因。方法:回顾1995~2002年误诊的12例病例。结果:其误诊原因主要是由于谈病罕见,时该病病理变化缺乏认识,过分相信既往诊断.省略必要检查,而且对临床资料缺乏全面分析所致。  相似文献   

5.
马博  徐雅  肖英莲  刘思纯 《新医学》2007,38(12):784-786
目的:探讨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经手术确诊的2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数理分析.结果与结论:2例患者均以上消化道出血为表现入院,均有胰腺病变、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脾大,肝功能正常,无肝硬化等临床特点.1例诊断为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慢性胰腺炎;另1例诊断为结肠克罗恩病并胃瘘、胰尾粘连、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分别行巨脾切除、胰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及结肠脾曲切除术、胃部分切除术、瘘管切除手术,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6.
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6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方法:回顾61例采用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前后的肝功能、脾亢症状、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脑病发生。术后半个月肝功能好转53例。无变化8例.全组病例脾亢症状消失。术后2个月胃镜复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失或明显好转47例。好转14例。术后随访48例12~24个月,再出血率8.3%(4/48)。结论: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不仅急症手术止血率高,脑病发生率低。而且操作简便。手术条件较宽,易在基层医院开展。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4月至2005年4月间,我院收治共19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14例,好转4例,死亡1例。治愈率94.74%。结论:单纯从门静脉高压症角度,手术疗效是肯定的,但是该病愈后并非取决于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情况,而是由原发胰腺疾病的预后决定,因此强调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原发疾病治疗尤为重要。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确诊后应早日手术治疗,这对于改善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的发生,预防继发性糖尿病,预防胰腺癌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40岁.因"重症胰腺炎后1年多,反复呕血、黑便半年",于2003年4月14日入院.患者1年前,在无明确原因下出现腹痛,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重症胰腺炎"经内科保守治疗后腹痛症状缓解,但并发胰腺假性囊肿,行胰腺假性囊肿外引流术,引流5个月后拔除引流管.半年前患者突然出现呕血、解黑色大便,在当地医院行腹部B超及CT检查提示胰腺囊肿复发,行胃镜检查提示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在经内科保守治疗后,行"胰腺假性囊肿-胃吻合引流术",术后患者反复出现呕血、黑便,每次出血量>2000mL,为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在我院行胃镜发现食管黏膜光滑,胃底静脉曲张,慢性浅表性胃炎.腹部彩超提示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脾脏肿大、肋下2 cm,门静脉直径约1.1 cm、血流正常,脾静脉中段受压,近端直径约1.5 cm、血流迂曲呈花色血流、未见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10.
胰源性区域性门脉高压症1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胰源性区域性门脉高压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近10年儿12例胰源性门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措施及结果和随访。结果 3例胰腺癌患者死于原发病变复发转移,余未再出血。结论 对于胰源性区域性门脉高压症,胰腺病史和胃镜、超声内镜及血管造影等检查发现胃底静脉曲张结合脾肿大及肝功正常可协助明确诊断;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可以通过行脾切除手术或同时结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愈,但需要结合原来胰腺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发热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热的特点,探讨针对性护理措施。方法对58例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体温〉38℃,持续发热3天以上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62%的发热与并发症有关,58例发热病例中36例出现了7种共47例次并发症;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单种并发症组与多种发症组患者发热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发热持续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加强围术期护理,密切监测术后体温变化,重视发热病例,观察伴随症状,可及时发现隐匿病灶,指导临床治疗,有效地减少术后发热持续时间,促进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58岁,因"呕血1次"至我院消化内科就诊。患者自诉入院前1d无明显诱因下呕吐1次,呕吐物为咖啡样液体伴暗红色血块和胃内容物,共约400ml,当时神清,但伴有头晕、心悸、出冷汗等症状,无腹痛、腹泻,无腰背痛,无黑便、便血,无咳嗽、咳痰,无发热。入我院前曾至外院急诊留观,予禁食、抑酸、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发病以来,患者无明显胃纳减退及厌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行断流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护理。方法2000年1月~2007年1月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肝胆外科院为8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施行了断流脾切除术,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术后发生多见并发症16例,发生率为18.8%(16/85),包括出血性并发症4例,感染性并发症7例,大量腹水3例,急性门静脉血栓2例。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断流脾切除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率除与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的把握及手术技巧的掌握有关外,注重围术期的密切监测和护理是保证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全脾切除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简称脾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而行脾切除、门奇断流术84例,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脾亢和无脾亢两组,进行疗效随访,平均随访36个月,对外周血细胞和肝功能变化进行评价。结果 脾亢组74例(88%),术前全血细胞减少和WBC+PLT减少者50例(60%),WBC+RBC减少和PLT+RBC减少者各6例,其余12例为单种血细胞减少。术后血细胞均明显升高(P〈0.05)。术前75.7%病例谷丙转氨酶(ALT)升高,51.4%病例有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及低蛋白血症,术后随访前两项均降至正常水平,后两项86.5%恢复至正常水平。无脾亢组10例(12%),术前血细胞均在正常范围,术后随访除血小板明显上升外,其余血细胞无明显变化(P〉0.05)。术前40%有ALT与AST升高及低蛋白血症,20%血清胆红素升高,术后随访均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 全脾切除对脾亢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并能改善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方法.方法:针对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观察和护理.结果:11例治愈,12例转内科治疗,2例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8例,发生率为32%,其中,不明原因发热1例,术后第2天再次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导致死亡1例,因腹腔内出血合并休克导致死亡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例,大量腹水3例.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与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的把握及手术技巧的掌握有关,围术期的密切监测和护理是保证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细致的病情观察、及时的治疗、合理的护理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王秀兰  杨琴  刘淑敏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3):1234-1235
胰源性门脉高压是一种少见的肝外型门脉高压,它是由于胰腺疾病导致脾静脉回流受阻所致的“区域性门脉高压症。据文献报道,胰源性门脉高压约占肝外型门脉高压的5%。胰源性门脉高压病人无肝病病史及相应临床表现。我院于2008年6月收治1例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病人,经过28d精心治疗与护理,病人好转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提高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Hassab术)疗效及预防其并发症的措施.方法:对采用Hassab术治疗的186例门脉高压症合并胃底食道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着重分析手术过程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行规范的围手术期处理和Hassab术.其中死亡6例(3.2%),死于消化道大出血3例、腹腔内出血2例、肝衰竭1例,其余患者均能顺利完成手术.共有42例(23.3%)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术后胸腔积液7例、大量腹水7例、消化道出血6例、腹腔内出血5例、膈下积液4例、肝昏迷3例、门静脉血栓形成3例、肺部感染2例、肝肾综合征2例、切口裂开2例、切口感染l例.均予相应治疗治愈.对影响并发症发生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有并发症者中年龄大、肝功能差、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术后门静脉压力大于35 cmH2O的患者居多.随访12~36个月,出现再出血5例(2.7%),均经药物治疗后出血停止,其余患者情况稳定.结论: Hassab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并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疗效确切,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年龄大、肝功能差、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术后门静脉压力大于35 cmH2O的患者应慎行之,术者应做好围手术期的处理并注意手术操作的规范化以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目的是止血和防止再出血以及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1]。本文通过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加断流术前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这一术式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合理性。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中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共  相似文献   

19.
陈彩凤 《家庭护士》2006,(10Z):32-33
循证护理即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对病人实施最佳的护理。2003年1月—2006年3月,我科对36例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病人采用循证护理,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位二级脾蒂离断脾脏切除术在门脉高压脾切除中较传统脾脏切除术的优越性。方法将303例因门脉高压拟行脾切除术的患者分为传统组117例和原位组186例,分别行传统脾脏切除术及原位二级脾蒂离断脾切除术,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脾切除术比较,原位二级脾蒂离断脾脏切除术更适合于门静脉高压症巨大脾脏的切除,创伤性更小,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