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克庄 《首都医药》2003,10(3):40-40
四气 “气”,指药的“性”。四气为寒、热、湿、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叫“四性”。 应该注意的是:寒、热、温、凉并不指该药物本身的温度,而是它作用于人体后的反应。如:能够治疗热  相似文献   

2.
有<神农本草经>中指出: "药有酸苦甘辛成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中药"四气"更准确地说应是"四性",其中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相似文献   

3.
《首都医药》2005,12(13):39-41
中药理论认为,每种药物都有自己的药性,这里所说的“药性”是指与疗效有关的药物的性质与性能的统称,它包括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升降沉浮、性味归经等。中药治疗就是在阴阳五行理论的指导下,按照四气、五味、升降沉浮、性味归经等药物的特性,发挥其治疗作用,这也是中药与西药的最大区别。现代中药药理研究应从这个方面来着手,按照中药本身的自然规律去研究,而不是研究药物的有效成分,以及有效成分单体的提取,这种研究并不能涵概中药的全部功能。现在中药研究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恰恰是探索中药现代研究的新途径,避免按现代西药开发的模式研究开发中药,以西药的研究开发模式研究开发中药违背了中医药辨证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中药炮制是祖国医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医疗、调剂、制剂的要求,对原药材所进行的各种加工处理技术的一门学科。中药炮制理论与中药药性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1中药炮制与四气五味的关系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4种不同的药性,此外,还有平性,是指比较和平的药物也是四性之范围。5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此外,还有淡味。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性味以适应临床医疗的需要,如生地性味甘、苦、寒,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作用,用于清营汤、四生丸等方,炮制熟地后其性味改变为甘,微温,…  相似文献   

5.
中医认为食物应用得当。也可起到治疗的作用。因为食物也和药物一样,具有寒、热、温、凉的不同,正确地运用食物的四气和五味,可以达到补充气血津液、协调阴阳平衡,使皮肤红润光泽而富于弹性。  相似文献   

6.
正中药汤剂味道比较苦涩,别说孩子,就是大人喝着都困难,于是,很多人在喝中药时加糖。殊不知,糖也是一味中药,一些中药加糖以后,会降低药物的疗效甚至改变药性。糖也有一定禁忌范围"现代人习惯了吃香喝辣,不适应中药的苦味,就在中药汤剂里加点糖或蜂蜜,主要目的是‘救味’,也就是掩盖苦味,但这样做不太合适。"河南省中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赵旭说,"每味中药都有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  相似文献   

7.
中药的性味包括四气五味(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中药性味的辨识与确定是正确指导中医药性实践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综合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传统上主要通过口尝、取象比类、以药物效应反推等方法辨识中药四气五味,现代中医药工作者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物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创新,从不同侧面对四气五味药性规律进行探讨,为揭示中药药性本质提供了新视角。该文通过梳理中药性味理论的起源、发展历程、中药性味辨识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总结归纳中药性味的辨识方法,为继承和发展中药药性理论提供新方法,为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田志强  柯桂兰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4):2007-2007
中医治病讲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病有寒、热、虚、实之分,药有寒、热、温、凉四性.中医治则讲究"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证用热性药,热证用寒性药,其医药理论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9.
正(接上期)中医认为人体发病因素有二,即内因与外因;外因即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及疫毒之气,内因不外乎正气虚衰或阴阳不平衡等。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当温而反寒,冬季当凉而反热),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寒暴暖),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  相似文献   

10.
药食溯源     
如何定义药食同源 "药食同源"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二是指中药与食物之间是"同源"的关系. 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这就是食物疗法或饮食疗法,可根据各人不同的体质或不同的病情,选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疗作用的食物,通过合理的烹调加工而制成"食疗"佳品. 那么药与食的"同源"关系又是怎么回事呢?大家知道,中医治病最主要的手段是中药和针灸.中药多属天然药物,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而可供人类饮食的食物,同样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及矿物,因此,中药和食物的来源是相同的.有些东西,只能用来治病,就称为药物,有些东西只能作饮食之用,就称为食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整理基于调控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中药复方治疗慢性肾脏病(CKD)的相关文献,分析该通路中药用药的特点与规律。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基于NF-κB通路研究中药复方治疗CKD的相关文献,将涉及的中药复方及相关数据录入数据库,分析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药物组合、配伍规律及新方分析等。结果 共纳入中药复方62首,涉及中药134味,其中应用频次最高的中药为黄芪;排名前5位的归经分别为肝经、脾经、肾经、肺经、心经;排名前3位的药味为甘(36.26%)、苦(29.60%)、辛(16.00%);药性排名从高到低为温、寒、平、热、凉;黄芪—大黄关联性最强;得出新方组合4首。结论 基于NF-κB通路中药复方治疗CKD以益气活血、清热解毒药物为主,辅以健脾渗湿、养血活血、滋补肝肾。  相似文献   

12.
正冬病夏治属于"缓则治其本"的中医治病原则,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用辛散温通的中药在人体穴位上贴敷,借助药物对穴位产生刺激,以鼓舞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加抗病能力,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三伏天自然界阳气最为旺盛,此时对阳虚者用助阳药,可更好地发挥扶阳祛寒、扶助正气、祛除病根的作用,并可为秋冬储存阳气,抵御疾病侵袭。在三伏期间,采用传统中医特色"三伏贴"治疗皮  相似文献   

13.
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内容。是对中药治疗疾病的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总的概括。其中五味是中药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反映出中药部分功效的规律性,对认识各种中药的共性、个性及临床用药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这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防病、治病的实践中,对多种中药的功效加以概括和总结出来的一般用药规律。但历代医家对许多中药味的记载很不统一、味与功效也不一致。现对中药  相似文献   

14.
卢德英 《江西医药》2008,43(5):499-500
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工具,也是临床护理的重要手段。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两种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可见语言有其独特的治病功效。然而语言治病也致病。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良好的语言是护患  相似文献   

15.
门铁军  安鸿 《黑龙江医药》2009,22(3):378-380
一般认为,味有相兼(一药可有多味,或可通行诸经),而气无重叠,历来认可,没有异议。关于"一药二气"的明确提法,首见王好古。其言"有一药一气,或二气者。热者多,寒者少,寒不为之寒:寒者多,热者少,热不为之热。或寒热各半而成温,或温多而成热,或凉多而成寒,不可一途而取也。又或寒热各半,昼服之,则从热之属而升;夜服之,则从寒之属而降。至于晴日则从热,阴雨则从寒,  相似文献   

16.
正正如古人说的那样,每个季节均会有与季节相关的流行病:"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随着进入冬季,天气逐渐寒冷,咳嗽患者日渐增多。有了咳嗽,当然要用止咳药。可是,止咳药众多,如何选择才能做到有效地止咳呢?与其他药物分类一样,止咳药既有西药也有中药。西药可分为中枢性镇咳药、外周性镇咳药、双重作用镇咳药和其他镇咳药,而中药主要是中成药。它们都有止咳的作用,但药效与适用点却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中药酒制始载于《雷公炮炙论》,该书共记载268种药物,其中有43种药物的炮制方法中用过酒制。在明代级希雍的《炮炙大法》记载385种药物,其中有62种药物用过酒制的炮制方法。中药酒制不但是历代医家在治疗疾病过程中起着明显疗效,也是我们现代中医在治病防病中不可缺少的药物。为了保证中药质量和疗效,就不可忽视中药的酒制。笔者就对中药酒制的作用谈谈粗浅的认识。1酒的作用酒分黄酒和白酒两大类,主要成份为乙醇脂类、酸等物质。其味苦、甘、辛、性热。酒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媒,药物的多种成份,如生物碱及其盐类、甙类、鞣质、苦味…  相似文献   

18.
古人认为"六气皆能化火",风、寒、湿、燥皆化火化热。身有内热之人,即使是感受寒邪,也多呈外寒内热,极易化热入里。疾病早期使用抗生素,或因广泛使用激素及平喘药,产生阴虚火旺之象;或大量痰液排出,日久津液耗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藤类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等传统药性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总结,为藤类中药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藤类中药进行检索,采用归纳的统计方法对藤类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等传统药性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共检索到40个科的255味藤类中药。以四气归类,性温和性平的藤类中药各占37.0%和25.5%,性寒、性凉者分别占18.0%和16.5%;以五味归类,并以“总味”计,味苦、味辛和味甘的藤类中药各占57.6%、43.9%和24.7%;以归经归类,并以“总经”计,归肝经的藤类中药占有归经记载的83.0%。结论藤类中药的传统药性有一定的规律性,以四气分类,性温者最多,以五味分类,昧苦和味辛者多,在有归经记载的藤类中药中,归肝经者最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治疗帕金森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和科研选题提供借鉴和指导。方法收集1984年1月~2011年12月公开发表的中药复方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资料,建立治疗帕金森病的中药复方数据库,分别从药物功效、脏腑归经、四气、五味等方面对各类药物的比例、使用频率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共收集到中药复方62首,有明确功效的药物112味,其中有42味(37.5%)药物的使用频次超过5次;使用频次超过10次的药物仅有18味(16.1%);白芍是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38次),使用频率为60.3%;(2)平肝息风药、补血药和活血祛瘀药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三类药物;(3)肝经药物和胃经药物的比例和使用频率最高;(4)温热药的比例和使用频率略高于寒凉药;(5)甘、苦、辛味药的比例和使用频率较高。结论 (1)帕金森病的药物选择较为分散;(2)帕金森病的治疗以平肝息风和补血活血为主;(3)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以肝经、胃经为主;(4)温热药的使用略多于寒凉药;(5)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以甘、苦、辛味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