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骨盆C型骨折的手术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盆C型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重建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骨盆C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14例,年龄14-68岁,平均44.4岁;根据Tile分型,C1型13例,C2型5例,C3型3例;C1型13例采用C臂透视下经皮空心拉力螺钉固定骶髂关节结舍外固定架固定骨盆前环,C2、C3型8例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术。结果术后21例复查X光片,骨盆外形接近或完全恢复;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为术后康复创造了良好条件。结论骨盆骨折根据分型采取不同手术方法,均能达到复位固定,重建骨盆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正>骶髂关节位于骨盆后环,前侧有重要的血管神经和盆腔脏器,是躯干与下肢负荷传递的枢纽,占骨盆环生物力学稳定作用的60%[1]。随着高能量损伤的增加,骶髂关节脱位骨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骶髂关节损伤属于Tile C型损伤,为垂直旋转不稳定骨折,常规治疗常会造成创伤性关节炎、骨盆的倾斜以及下肢不等长,致残率、死亡率极高。常规骨盆CR检查,由于受到盆腔脏器,以及骨盆前环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椎弓根钉棒系统皮下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18例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皮下内固定治疗的骨盆前环不稳定骨折患者资料,B1~B3型14例,C1~C2型4例。C型骨折先固定后环,前环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皮下内固定,术后平均随访14.8个月,骨折均愈合,无股神经损伤、伤口感染及复位丢失。Majeed骨盆骨折评分,优10例,良7例,中1例,优良率94.4%。椎弓根钉棒系统皮下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不稳定骨折有效、微创,术中应仔细操作避免损伤及压迫周围血管、神经及脏器。  相似文献   

4.
骨盆骨折一般由于车祸或高处坠落伤所致,占全身骨折的3%~10%,其中7%~20%为不稳定性骨折。我院自1994年3月~1998年3月对16例不稳定骨盆骨折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现报告如下。临 床 资 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13例,女3例;年龄20~57岁,平均38.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3例,坠落伤3例。手术时间为伤后5~15天,平均7天。全部病例均摄骨盆平片、骨盆入口位片、骨盆出口位片。在3种不同投影片上测量骨折或骶髂关节脱位距离。本组骨盆骨折按照Tile分型:B2型3例,B3型3例,C1型5例,C2型5例。2例伴有膀胱破裂,1例伴有尿道断裂,3例伴有坐骨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Stoppa入路治疗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改良Stoppa入路治疗15例骨盆前环骨折临床资料。骨盆骨折按照Tile分类:B1 1例,B2 2例,B3 5例,C1 2例,C2 1例,C3 4例;4例C3型均合并髋臼骨折:前柱伴后壁骨折1例,横型骨折2例,双柱骨折1例。单独使用改良Stoppa入路10例,联合后路经皮骶髂螺钉固定2例;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2例,联合髂窝入路双钢板固定后环1例。结果改良Stoppa入路平均切口长度10cm(8~13cm),平均手术时间110min(80~150min),平均出血600ml(300~1 000ml)。骨折均复位满意,随访4~18个月,均获骨性愈合,疗效满意。结论改良Stoppa入路具有损伤小、解剖清晰、操作简便、精确地直视下复位固定骨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的理想入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路钛板加方形区螺钉治疗髋臼双柱骨折早期取坐位的可能性。方法取成年防腐保湿处理的全骨盆标本6具,保留韧带及髋关节囊,制作单侧髋臼高位双柱骨折模型,随机先后采用前路钛板加方形区螺钉(B组)或常规钛板加1/3管型钛板(C组)内固定,固定标本于ZWICKZ100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上,模拟坐立位以400~700N加载,采用循环多次测量的方法,每组含标本6具,先后测定完整骨盆(A组)、B组及C组后柱内壁横向位移、骨盆轴向位移,计算骨盆轴向刚度。结果随着载荷增加,位移:A组0.05),骨盆轴向位移及刚度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前路钛板加方形区螺钉(B组)与常规钛板加1/3管型钛板(C组)固定髋臼双柱骨折术后均可取坐位,但前路钛板加方形区螺钉固定后骨盆髋关节稳定性更强,与完整骨盆接近,早期取坐位是更安全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7.
交通伤所致骨盆不稳定骨折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所发生的骨盆不稳定骨折多数由交通伤引起。虽然骨盆骨折的发生率只占全身骨折的1%~2%,但是死亡率却很高。统计表明,遭受骨盆不稳定骨折伤员的死亡率超过49%,是交通伤致死的3个常见原因之一,仅次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和胸部外伤。骨盆骨折死亡率高的病人多数合并有身体其他部位损伤。如何正确处理骨盆不稳定骨折,是摆在创伤骨科面前的一个难题。一、骨盆不稳定骨折的诊断严重创伤病人就诊时,接诊医师必须高度警惕骨盆不稳定骨折的存在,这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受伤者意识不清、不合作的情况下更有骨盆骨折的可能。Mc…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骨盆衰竭骨折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影像学检查并随访证实的骨盆衰竭骨折的影像学征象,27例均行骨盆正侧位X线检查,其中23例同时行CT检查,18例行MRI检查,15例行SPECT-CT检查。结果:27例中骨折发生于骶骨23例,其中单侧6例,双侧17例;髂骨9例,其中单侧5例,双侧4例;耻骨支8例,其中单侧6例,双侧2例。3例X线显示阳性征象,表现为与相邻关节平行的骨折线影或线样硬化影,与骨小梁垂直。23例CT显示双侧骶骨耳状面、耻骨支及髂骨翼明显骨折线影或线样高密度硬化影,骨折线或硬化影平行于相邻关节面,23例均可见明显骨质疏松,周围软组织稍显肿胀。18例MRI示骶骨、耻骨及髂骨可见线状长T1、短T2信号,边界清晰或不清,周围可见大片状长T1长T2水肿信号影。15例SPECT-CT均显示为典型的"H"型或"纺锤型"放射性核素异常浓聚。结论:X线对骨盆衰竭骨折的敏感性不及CT、MRI和SPECT-CT,特别是SPECT-CT敏感性更高,能够早期诊断衰竭骨折,但其特异性低,因此,临床诊断时需结合各种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病史,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我科从2005年2月开始采用经皮骶髂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7例骨盆Tile C型骨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栓塞技术在止血和减少术中出血联合早期经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盆不稳定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7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急症行血管介入栓塞患侧髂内动脉,术后5~8 d行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全部患者均一次性栓塞成功,平均止血时间为8 min,无一例再出血。手术平均时间150 min,术中平均输血250 ml。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6~24月,骨折均愈合,Majeed骨折评价:优14例,良8例,可5例。结论:血管介入栓塞在骨盆不稳定骨折治疗中可以有效控制骨盆骨折出血,同时较少后期手术中的出血;髂腹股沟入路骨折复位直观,操作方便,在骨盆不稳定骨折手术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