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哲辉  仇亚妹  梁冰  许云龙  韦柳 《中外医疗》2013,32(26):191+193-191,19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64排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表现。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该院通过64排螺旋CT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7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64排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表现。结果所有患者均显示肝动脉血管增粗,血管分支明显增加;结节型和巨块型肝癌共出现93个病灶,并呈现出不同的影像学表现;72例患者中有20例出现肝动脉变异,表现为不同的分型。结论 64排螺旋CT能够形成三维立体肝动脉血管图像,清晰显示肿瘤供血动脉、病灶部位和病灶大小、肝动脉变异等,对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有着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肝转移瘤CT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肝转移瘤患者的资料,并观察其螺旋CT平扫及动脉期(HAP)和门脉期(PVP)增强的征象。结果:CT平扫44例中39例为多发病灶[以结节或(和)巨块出现,而结节可以低密度、等密度、高密度、钙化及囊肿等多种形式出现],5例单发病灶[1例单发巨块型瘤灶(>3 cm),1例等密度灶,3例低密度结节]。HAP和PVP增强扫描36例,HAP瘤灶边缘部出现不均匀强化,密度高于同层肝实质低于主动脉,PVP瘤灶边缘部的环形强化范围不扩大,密度高于或等于同层肝实质,此种方式见于4例巨块型瘤灶及16例低密度结节灶,或PVP瘤灶边缘部的环形强化下降,密度低于同层肝实质,见于2例巨块型瘤灶及10例低密度结节灶;2例低密度结节灶HAP等密度强化而PVP密度下降低于肝实质;7例低密度结节HAP、PVP无强化;10例低密度结节HAP全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PVP密度下降;2例囊性转移瘤为囊壁不均匀强化及结节样强化,6例等密度灶及1例高密度结节瘤灶呈结节样或边缘环形强化。结论:肝转移瘤常见征象为多发低密度结节,瘤灶大于1.0 cm时以动脉供血为主,表现为HAP边缘环形强化或全瘤均匀、不均匀强化而PVP强化密度下降呈等或低密度,其中典型征象表现为"瞳孔征"或"牛眼征";而少见征象为平扫病灶以高密度结节或等密度结节存在,HAP、PVP则表现为少血供/乏血供征象;不典型征象表现为单发转移瘤灶、全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及囊性瘤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4年1~6月收治的59例经临床、手术病理及实验室确诊为PLC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9例均行128层螺旋CT全肝平扫后行增强扫描,并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1)将59例病例按病灶直径大小分为3型:1巨块型37例(62.71%),低密度33例,等密度1例,等低密度3例。2结节型9例(15.26%),其中小肝癌3例,9例均为低密度。3弥漫型13例(22.03%),均为低密度。(2)增强扫描:1动脉期,明显高密度强化55例(93.22%),轻度强化4例(6.78%),32例(54.24%)出现病理血管,静脉早显2例。2门脉期和平衡期:52例(88.14%)密度减低或稍低,2例(3.39%)强化程度未见明显改变,5例(8.47%)病灶在门脉期和平衡期进一步强化。密度病灶呈"快进快出"的变化特点。31例(52.54%)出现门静脉癌栓。结论肝癌的128层CT扫描能显示出肝癌的各种表现:大小、数目、密度、转移、坏死、强化形式,但增强扫描的"快进快出"是最典型的特征,可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癌最有价值的征象。  相似文献   

4.
冯立志  王飞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4):164-164
目的:探讨胆管细胞型肝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征象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术前CT影像进行回顾比较分析。结果:主要CT表现:①CT平扫为单发分叶状低密度肿块影、巨块型密度不均匀。②增强扫描病灶基本CT征象:增强早期边缘性强化或延迟强化区;无强化区。  相似文献   

5.
唐宏波 《黑龙江医学》2011,35(6):438-439
目的 对肺炎性结节和肺癌性结节的CT表现进行研究,以便提高CT对结节性病变的准确性.方法 用CT引导对结节病变的活检,术后病理及临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肺炎性结节30例,肺癌性结节15例.肺炎性结节呈不规则形状约占60%,圆形或类圆形约40%,病灶边缘模糊或部分清楚的约占58%,边界清晰约占42%,病灶密度欠均匀约占5...  相似文献   

6.
目的旨在探讨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与平扫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78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肝癌在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中的影像表现特征,比较两中检查对病灶的检出率。结果 78例患者中单发病灶者72例(93.58%),多发患者5例(6.41%),共89个病灶。76例(97.43%)患者CT平扫显示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影,外观形态多呈现圆形或类圆形影;CT三期扫描结果显示,64例(82.05%)患者动脉期病灶快速增强,以高或等密度,呈点状、结节状或云絮状显著强化,病灶随时间强化持续存在且向中央扩散,其中48例(61.53%)为表现为均匀强化,16例(20.51%)为中强化,12例(15.38%)患者未见未强化,2例(2.56%)为不均匀强化;61例(78.20%)患者门脉期病灶密度迅速降低,低于肝实质密度;延迟期呈低密度改变,呈现典型的"快进快出"的影像学表现;CT平扫对肝癌病灶的检出率为83.14%(74/89),三期综合增强扫描对肝癌病灶的检出率为100%(89/89),CT平扫对肝癌病灶的检出率明显低于三期增强综合扫描(P0.001)。结论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对肝癌的检出率高,可清楚显示肝癌典型的图像特征,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磁共振(MRI)、超声成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以本院2014年2月-2016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7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MRI、超声影像学表现、诊断结果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RI确诊原发性肝癌70例,确诊率95.89%,超声造影确诊原发性肝癌66例,确诊率90.41%,常规超声确诊原发性肝癌56例,确诊率76.71%,MRI、超声造影对原发性肝癌确诊率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P0.05)。影像学表现方面,常规超声检出肝胆管细胞癌2例,回声强弱不一,边界模糊;早期肝癌17例,低密度病灶,边界模糊;晚期肝癌37例,低回声,圆形、类圆形状,边界清晰,病灶内血流丰富;超声造影呈现"快进快出"特点50例;MRI平扫T1WI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不均匀强化。结论超声造影、MRI相比常规超声对原发性肝癌确诊率明显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肝脏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1月间已确诊的肝脏病变患者63例,进行螺旋CT影像扫描并分析.结果:肝血管瘤病灶形态大多数为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且均匀,增强扫描以边缘向中心扩展;肝癌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状态,低密度,在病灶中心有时会出现更低密度,一般病灶边缘不清晰,有结节状;肝脓肿多数呈圆形或椭圆形,一般病灶边缘不清晰,呈现低密度,且不均匀,伴有不同密度的环状影像带;肝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囊肿边缘较清晰明显,呈现低密度且均匀,一般无钙化;肝包虫病呈圆形或椭圆形,病灶边缘均较为清晰,低密度且均匀,均有钙化现象.结论:准确认识肝脏各种病变螺旋CT特征性表现,对快速准确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脏多发血管瘤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0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经临床确诊的30例肝脏多发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分析CT平扫和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结果 30例多发血管瘤患者平扫显示病灶多为圆形或类圆形的低密度阴影,且病灶内部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呈斑状或结节状明显强化,强化程度和腹部主动脉接近;门静脉期病灶强化向中心延伸;延迟期出现完全强化或部分强化,密度均高于或等于肝实质。结论肝脏多发血管瘤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大部分病灶有典型影像学特征,在诊断和鉴别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血管肉瘤(PHA)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PHA的MS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各例均行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对病灶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及强化特征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6例PHA中,单发巨块型4例,混合型2例.6例CT平扫均呈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4例巨块型动脉期病灶边缘呈中度或明显不均匀环状或结节状强化,中心区见不规则条索状或斑片状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持续强化,呈向心状和(或)离心状扩展,中心区均未完全填充.2例混合型为1枚较大主灶伴数目不等子灶,边界清晰,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巨块主灶强化特点与单发巨块型相似,子灶增强后可无强化,也可呈向心性强化、均匀强化或中心强化.结论 PHA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及体征,应考虑到PHA的可能性,最终确诊还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11.
肝转移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敏  孙俊波  胡承雷 《西部医学》2011,23(1):146-147
目的探讨肝转移瘤的CT表现,评价其CT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共134个肝转移瘤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肝转移瘤CT表现为多发病灶,少数为单发,呈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结节,少数为等密度,边缘模糊或清楚。强化多样,以边缘环形强化为主要特征,门脉期病灶显示更清楚。结论CT增强扫描可提高肝转移瘤的检出率,有利于肝转移瘤特征的显示,密切结合临床资料不难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超声及CT诊断结节性甲状腺囊肿合并甲状腺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确诊为结节性甲状腺囊肿合并甲状腺癌患者48例超声及CT影像学资料,并与临床病理对照。结果超声联合CT诊断准确率为89.58%明显高于超声(60.42%)和CT(72.9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9例超声表现异常,其中23例结节形态不规则,纵横比≥1,边缘毛刺征,与周围组织无清晰边界;19例结节内有钙化病灶,呈砂粒状;24例血流信号丰富;13例淋巴结转移。35例CT影像学异常,其中28例CT平扫呈低密度,24例出现"边界反转征",30例形态不规则,19例结节临近的甲状腺包膜中断,25例结节内有钙化病灶,11例淋巴结转移。结论超声联合CT检查能提高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超声及CT诊断结节性甲状腺囊肿合并甲状腺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确诊为结节性甲状腺囊肿合并甲状腺癌患者48例超声及CT影像学资料,并与临床病理对照。结果超声联合CT诊断准确率为89.58%明显高于超声(60.42%)和CT(72.9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9例超声表现异常,其中2 3例结节形态不规则,纵横比≥1,边缘毛刺征,与周围组织无清晰边界;19例结节内有钙化病灶,呈砂粒状;24例血流信号丰富;1 3例淋巴结转移。35例CT影像学异常,其中28例CT平扫呈低密度,24例出现"边界反转征",30例形态不规则,19例结节临近的甲状腺包膜中断,25例结节内有钙化病灶,11例淋巴结转移。结论超声联合CT检查能提高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B型超声联合MSCT诊断女性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60例女性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总结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在B型超声及MSCT中的图像表现,统计两种检查对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B型超声对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6.25%、80.00%,MSCT对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8.75%、83.75%,B型超声联合MSCT对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8.75%、97.50%,明显高于超声、MS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图像可见实性浆液性囊腺癌:圆形或椭圆形,囊壁纤薄光滑,囊内透声好,血流丰富;实性黏液性囊腺癌:多隔多房,壁薄且光滑均匀,囊内见较密集光点回声,部分房内透声好;卵巢颗粒细胞瘤可为实性、囊实性或囊性肿块,分隔较厚,血流丰富;CT图像可见实性浆液性囊腺癌:菜花状、结节状或不规则片状,增强后强化明显;实性黏液性囊腺癌:实性肿块,边缘清晰,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实性区可有不规则片状坏死。卵巢颗粒细胞瘤:肿瘤为实性,表面光滑,包膜完整,为圆形、卵圆形,长为单房,囊壁厚薄不均。结论B型超声和MSCT都可以有效的显示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在影像学特点,两者联合诊断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彩色超声、CT对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价值及与病理学的关系.方法 收集46例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影像学信息,对影像学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超声图像表现以占位性病变周围及内部血流信号依据,超声诊断与病理结果符合率达100%.MSCT平扫病灶呈低密度较均匀13例,混杂密度27例,囊实性明显混杂密度2例,环形钙化、蛋壳状或结节状4例.病变实性部分在增强扫描的情况下明显强化不均者37例,均匀性强化9例;MSCT平扫及增强诊断与病理结果符合率达100%.结论 每年40岁以上常规健康查体彩色超声可发现小肾癌,超声发现异常后进一步CT证实对降低误诊具有重要意义,其组织学类型仍需依靠术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应用于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Hepatic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3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观察FNH的CT影像学表现,总结征象特点。结果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平扫呈略低或等密度、中央疤痕低密度;动脉期除疤痕外均呈现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呈等或略高密度、延迟后呈等或略低密度;病灶中央或周边可见明显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影像表现具有明显特点,利于诊断,同时也可与肝细胞癌、血管瘤、腺瘤等肝脏其它病变进行鉴别,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脾结核在超声造影及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中的影像学表现,并探讨两种影像学方法在脾结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3月我院门诊部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26例脾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病例患者的超声造影及CT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比较,并对两种诊断方法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脾结核患者经超声造影检查有低回声型、混合回声型及强回声型,超声造影表现基本相同,无增强型为其最常见超声造影表现;CT平扫脾脏内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状稍低密度影,边缘不清,而CT增强扫描边缘及内部分隔明显不强化,与周围脾脏相较呈明显低密度影,类似囊性病灶征象及钙化灶征象是脾结核相对典型的表现,超声造影与CT对脾结核患者诊断准确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造影和CT对脾结核诊断均具有特异性,两种诊断方法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比较乳腺纤维腺瘤的超声、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以2013年2月~2016年2月经病理证实的100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均接受超声、MRI检查,观察各自影像学表现,并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超声、MRI对乳腺纤维腺瘤的诊断符合率。结果影像表现:术后病理证实乳腺纤维腺瘤共118枚,超声显示圆形、类圆形形态93枚,包膜样回声86枚,内部均匀回声76枚,伴钙化28枚,血流信号0级60枚,1级50枚;MRI显示圆形、类圆形形态96枚,边缘清晰90枚,T1WI等信号108枚,T2WI高信号94枚,均匀强化78枚,不均匀强化19枚,TIC分型:I型93枚,占78.81%。超声对乳腺纤维腺瘤诊断符合率为90.00%显著低于MRI的9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MRI通过典型影像学征象显示有助于乳腺纤维腺瘤诊断,其中MRI相比超声诊断乳腺纤维腺瘤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神经鞘瘤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临床表现,并分析比较两者在该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4年7月我院肿瘤外科收治的经手术病例证实24例肝门部胆管神经鞘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所有病例患者手术病理神经鞘瘤患者MRI及CT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并比较,并对两种诊断方法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估。结果 22例为单发病灶,2例有2个病灶,共26个病灶;24个囊实性肿块病灶,2个实性肿块病灶。CT平扫显示可见肝门区或其上方及胰颈部上方呈类圆形、椭圆形或稍低密度肿块,边界清晰,内可见低密度囊性区;MRI扫描可见病灶实性部位T1WI表现稍低或等信号,T2WI表现为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性或进行性延迟强化,坏死囊变区不强化;且CT及MRI均可清晰将病灶周围完整包膜显示出来,且边界清晰;病例检查显示肿块有完整包膜,瘤细胞以梭形为主要特征。结论 CT及MRI在神经鞘瘤中诊断均有较高应用价值,其中肝门部肝管神经鞘瘤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CT及MRI对其均有较好的定位诊断价值,为其临床诊治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