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7 毫秒
1.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2年3月~2004年6月我院收治的ITP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5例患儿中急性型占98.54%,慢性型占1.46%。47.8%的患儿发病前1~4周曾有感染史;32.68%的患儿在发病前3d~1月曾有预防接种史。病原学检查185例,阳性占52.97%。临床表现以轻、中度皮肤黏膜出血为主,合并内脏等重度出血者占6.24%。188例给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的治疗,血小板在2周内、1周内、3d内达正常水平者分别为96.28%、77.13%和32.98%。结论小儿ITP患者绝大多数为急性型,预后良好。病毒感染与小儿ITP有密切关系。发生于预防接种后的ITP高于以往报道,其中以乙肝、百白破疫苗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2.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92例初治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因素。结果:男性患儿占大多数为66例(71.7%),婴幼儿为主59例(64.1%),秋冬季易发病为64例(70.5%),发病前有感染病史达65例(70.7%),49例(53.3%)有不同程度贫血,血小板相关病毒阳性40例(43.5%),血小板抗体阳性62例(67.4%)。提示病毒感染和贫血可能是ITP发病的诱因,男性、婴幼儿、秋冬季节易发病。  相似文献   

3.
李宏良  谢斌 《中国医药导报》2007,4(7X):83-83,86
目的:探讨滋阴益肾法防治ITP患者激素减撤反跳的疗效。方法:将62例激素减撤阶段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通过比较两组激素减撤反跳率进行疗效判断。结果:治疗组32例,治疗后4例出现反跳,反跳率为12.5%,对照组30例,治疗后10例出现反跳,反跳率为33.3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滋阴益肾法可以稳定ITP患者激素减撤时血小板数,减少反跳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婴幼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病因,分析其疗效。方法:对135例0-3岁ITP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35例中90例发生于病毒感染性疾病之后,占66.7%;15例发生于疫苗注射后,占11.1%;5例发生于以原体感染之后,占3.7%;5例弓形虫IgM阳性,占3.7%;20例原因不明,占14.8%,发生ITP。其中急性118例,占87.4%;慢性17例,占12.6%。结论:病毒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有关,0-1岁ITP患儿疗效较1-3岁ITP患儿好,血小板相关抗体IgG(PAIgG)的高低及变化可以作为判断疗效和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中药复方归蓉补血片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疗效。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慢性型ITP患42例,观察归蓉补血片对不同证型ITP的疗效,结果:归蓉补血片对ITP的总有效率为85.7%,不同证型疗效比较差异无显性,结论:归蓉补血片对不同证型ITP均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原捕获试验在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抗原捕获试验检测42例ITP患者和21例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TP)患者的抗血小板糖蛋白Ⅱb/Ⅱa抗体(抗GPⅡb/ⅡaAb),酶联免疫竞争抑制试验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比较二者对ITP诊断的敏感性的特异性。结果:抗原捕获试验检测ITP患者抗GPⅡb/ⅡaAb敏感性为73.8%,特异性为90.5%;酶联免疫竞争抑制试验检测ITP患者PAIg敏感性为71.4%,特异性为23.8%。结论:抗原捕获试验检测抗GPⅡb/ⅡaAb在ITP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妇血小板减少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ara,ITP)的预测指标。方法:以1999年1月-2005年6月间58名预期诊断为ITP或GT( gestational thrombocytopenia,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两种病症的比较来评价ITP的诸项预测指标。结果:孕28周前发现血小板减少,同时症状出现时血小板计数小于50×109/L,这两者对ITP具有独立预测意义(均P﹤0.05)。这两个因素的组合分析提供96.0%的灵敏度和75.8%的特异度。结论:血小板减少的起病时间和其显现时的血小板计数应是孕妇ITP最有力的预测指标。采用这些因素的组合模型对ITP的早期预测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静注丙种球蛋(IVIG)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将ITP患JD57例分为静注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治疗组27例及泼尼松(强的松)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88.9%和43.3%(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止血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静注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长春地辛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长春地辛(VDS)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方法:14例强的松治疗无效的慢性ITP患者,予VDS3-4mg/次,静脉滴注,每周1次,用2-6次。结果:总有效率为85.7%(12/14),血小板达峰值的时间为23.2天,结论:VDS治疗慢性ITP近期疗效较满意,且副作用甚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硫唑嘌呤+强的松+左旋咪唑(IPL方案)联合治疗小儿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对16例特发性难治性ITP患儿,应用IPL方案治疗,观察患者血小板恢复情况,评价其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IPL方案治疗ITP总有效率100%,其中显效率69%,远期仅3例复发,结论:IPL方案是治疗小儿特发性难治性ITP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凉血化瘀汤治疗血瘀火热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9例血瘀火热型 IT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用凉血化瘀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30例用强的松治疗,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检验。观察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BPC)。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20%,对照组为66.7%,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在出血程度方面,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出血程度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在血小板计数方面,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不良反应少。结论凉血化瘀汤对治疗血瘀火热型ITP疗效良好,在防治出血、提升血小板、改善出血程度方面具有固本治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悬液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中出血的防治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1999—2003年间38例ITP患者在腹腔镜脾切除手术中机采血小板悬液应用的临床资料。结果:机采血小板悬液可有效防治ITP患者腹腔镜脾切除术中出血,总有效率为92.1%。结论:机采血小板悬液输注是ITP患者腹腔镜脾切除术中防治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刘丽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9):1063-1064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为治疗组,选择同时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Hp感染率和血小板计数。结果:对照组Hp阳性率为26.7%,观察组治疗后Hp阳性率为33.3%,显著低于观察组治疗前的65.0%;对照组的血小板为(179.4±33.1)×10^9,观察组治疗后的血小板为(136.5±20.4)×10^9,显著高于观察组治疗前的(20.8±9.7)×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TP是一种免疫异常的血小板减少症,其发病与Hp感染关系密切,对初诊的ITP患者,建议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正规抗Hp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出血的风险评估。方法:2008年4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血液科住院的ITP患者共128名。抽取患者静脉血,测定血小板计数和APCT。将患者分为血小板计数〈30×10^9/L组和血小板计数(30~79)×10^9/L组。将APCT与Khellaf出血评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APCT预示ITP患者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及其与Khellaf出血评分的相关性。结果:APCT≥90s为界点值,对预示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1.3%,假阳性率为8.69%,假阴性率为0%。在血小板计数〈30×10^9/L组中,APCT与Khellaf出血评分数值呈直线型正相关(r=0.968,P=0.013)。在血小板计数(30~79×)10^9/L组中,APCT的变化与Khellaf出血评分亦具有正相关性(r=0.764,P=0.01)。结论:APCT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评估ITP患者出血风险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手术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12月至2004年12月对30例ITP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ITp患者腹腔镜手术成功率达93.3%,2例中转开腹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30min,术中失血平均100ml。全组均于术后24h内恢复胃肠蠕动,术后6h可下床活动。平均住院时间4.5d。术后1周内血小板很快上升。治疗有效率达93.3%。发生并发症3例:2例皮下气肿,1例隔下积液。平均随访24个月,3例复发,总有效率为90%。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ITP安全可行,且疗效显著,给ITP患者提供了新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目前较常用又较快捷的方法-酶联免疫竞争抑制试验。[结果]对已确诊的58例ITP患者(阳性率96.6%),2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阳性率71.4%),15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阳性率80%),8例脾功能亢进患者(阳性率62.5%)进行了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检测。并对ITP患者进行疗效观察。[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检测对ITP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并不能作为确诊试验,而在其治疗过程中可以起到很好的监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大多数是自限性经过,担急性期及部分慢性病地由于血小板数过低,容易导致严重出血。因此,在短时间内提高血小板数是关键。我们于1992年6月至1998年5月采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度ITP28例,疗效优于泼尼松和/或输注新鲜血液常规治疗方法,分析如下:1·材料和方法小儿重度ITP72例,全部为近6年来住院确诊病儿,符合1986年杭州会议所制订ITP诊断和分型标准。男性45例,女性27例,急性型53例,慢性型19例,病例随机分成三组。治疗前血小板计数均<2.5X10’/L,治疗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对各组治疗ITP的有效率、血小板上升速度进行比较。结果单纯激素治疗组、激素加免疫抑制剂组、脾切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5%、41、7%、85%。血小板上升至正常的时间分别为(7,3±3.20)d、(16.01±4.07)d、(2,52±1.48)d。脾切除组的有效率及血小板上升速度优于另两组,P〈0.05(组间比较t检验)。结论激素应作为ITP治疗首选方案,对于不能用激素维持及减量后复发的病人,应尽早做脾切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相应的处理方法。方法:总结1998~2004年间4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占67.5%;妊娠高血压疾病(妊高征)引起血小板减少(PIH),占17.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瘕(ITP),占10%;血小板生成减少,占5%。治疗方法为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针对病因进行相应的处理,对血小板计数小于50×10^9/L者.于分娩前后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全部病例无孕产妇死亡,新生儿血小板减少4例。结论:妊娠期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很多,应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20.
生血康治疗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生血康治疗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癍(cITP)临床疗效,阐明其疗效机理和作用环节,探索辨证分型与辩证疗效。方法:治疗组30例,采用生血康(蒙药)观察外周血象、骨髓象的变化。结果:从临床出血症状及血小板数量的恢复、持续时间的长短等综合疗效来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生血康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提高ITP病人的血小板数量和增强血小板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