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药学教学中,中药配伍禁忌“十八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十八反”究竟包括多少味药;与“十八反”有关联的药物,是否应列入“十八反”;反药能否同用,现行教材中均述而不详,值得商榷。1文献中有关“十八反”的记载据《蜀本草》说,中药反药最早记载于我国现存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在《神农本草经》所载药物中,相恶的60种,而相反的则有18种。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承袭《神农本草经》并参照《药对》关于反药的内容,在《神农本草经集注》序列中分列了相反诸药,有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人参、丹参、玄参、沙…  相似文献   

2.
中医中药是我国劳动人民数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所创造的宝贵财富,鲜药的治病是中医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及环境因素的约束,鲜药的临床应用没有得到发挥。目前,在临床上用药当之以干品主,鲜药用之甚少,但是,鲜药用于临床,疗效是满意可靠的,有其独特的治病作用,在众医籍中医家有着丰富的临床记载。 《神农本草经》地黄有“生者尤良”,此“生者”,实者察之,应以指鲜而言。自《伤寒论》,以迄晚清、民国年间,运用鲜药者有之。《伤寒论》的生姜泻心汤用生姜,《金匮要略》百合地黄汤用生地黄汁,《肘后方》用鲜青蒿治疟疾,生天冬治肺痿咳嗽,生葛根治心中苦烦,生小蓟治心闷吐血,生香薷治舌上见血。《本草逢原》记载,治乳痈用鲜品蒲公英捣汁与酒兑服疗效佳,温病各家更善用鲜药,其中方剂记载者有之,新加香薷饮用鲜扁豆花,祛暑化湿;五汁饮用梨汁、葶荠汁、鲜芦根  相似文献   

3.
何开家 《广西医学》1997,19(3):442-444
试论“中药”一词的概念广西卫生管理干部学院何开家中医药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而中药一词,一般人认为是在西方现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为与我国传统医药学相区别而出现的名词概念,即历代本草记载的,原已使用的药物称为中药,西方现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为西药。这是日...  相似文献   

4.
颜德馨(1920~)是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颜氏内科”第二代传人、首批“国医大师”之一。颜老生于江苏,自幼跟随父亲颜亦鲁学医。他的祖父辈均为中医,而且享有高寿,堪称长寿之家。如今,颜老虽已93岁,仍然面色红润、精神矍铄。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颜老十分推崇“补胃”之法,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气旺则各脏自强,胃气一败则百药难施。颜老认为,老年人的生理机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其机体所需的热量会逐渐减少,因此其饮食应以少、精、清淡、熟软为宜。喝药粥是颜老身体力行的养生方法之一。颜老说,食粥是古人十分倡导的养生之道。在《礼记》中就有“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记载。清代的王士雄也将粥誉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药粥是在米粥中加入中药熬制而成的,具有健脾益胃、扶助正气、滋补强壮的功效。老年人若能针对自己所患的慢性病选择药物制作药粥并长期服食,还可取得辅助治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饮食在抗衰防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养生奉亲书》中记载: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故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气血胜,气血胜则筋力强。”古医书中所介绍的能“增年”、“寿世”、“长生”、“耐老”、“驻颜”的食物均可作为延龄之品,如山药、茯苓、芡实、藕粉、枸杞子、黑大豆、核桃仁、猕猴桃、蜂蜜等均能却病安康,益寿增年。如能与米煮成食粥,或煮粥加上述食品调服,定有增强体质、激发老年人活力之功。下面介绍几则古书中记载的延寿粥方。《饮馔服食笺》何首乌粥用制首乌15克,粳米50克,粥熟时加入红糖或蜂蜜调味…  相似文献   

6.
中药蒲黄系香蒲科植物水浊的花粉。《本草纲目》记载:“蒲黄手足厥阴血分药也,故能治血止痛,生则能行,熟则能止,与五灵脂同用,能治一切心腹诸痛”。祖国医学描述的“胸脾”、“真心痛”,其证候与冠心病心绞痛相似。据临床报道,由蒲黄和五灵脂为主组成的。失笑散”加味对冠心病有一定疗效,此外,又发现单味蒲黄对降低血清胆固醇和血小板粘附率也有较好的作用,为探索活血化瘀药物,一蒲黄防治动脉粥样硬化(AS)的  相似文献   

7.
中药炮制是祖国医药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药在应用上一个独有的制药技术和方法。从我国第一部医书《内经》的《灵枢篇》卷十邪客第七十一的“秫米半夏汤”方中用“治半夏”开始;从中国第一部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序言上“若有毒宜制”的规定来看,远在二千多年之前就揭示了中药炮制的重大意义。半夏生品有毒,“治半夏”就是“修治”或“治削”后的半夏,当时炮制方法比较原始,主要用“汤洗”去涎来减低毒性,达到用药安全的目的。同时也得出一个结论,说明中药的炮制与方剂的组成,一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8.
“药撚”在祖国医学外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疮疡的切开,仅仅达到排脓的作用。切开以后化腐、生新以至愈合等善后工作,则必须借药物的治疗作用。药物之送入脓腔内部,则有赖于“药撚”这一重要工具。除了送药之外,药撚还起到保证引流通畅和防止疮口闭塞的物理作用。“药撚”在祖国医学中已有悠久的历史,远在南北朝(公元499年)出版的《刘涓子鬼遗方》已有关于“药撚”的原始记载,书中提到了“用药膏涂绵絮  相似文献   

9.
盛夏季节适当食用一些绿豆或绿豆汤可以消暑。然而,长期以来民间绿豆解中药的说法,使那些服中药的病人望而生畏,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绿豆能解药中金、石、砒霜草木诸毒,就是说,解一切药物与食物中的毒性,而不是解药,所以服中药的病人,仍然可以食用绿豆汤。  相似文献   

10.
咽喉病漫谈     
略述咽喉病的源流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中医咽喉科的遗产,也是相当丰富的,是宝库中的一个部份。早在中国现存第一部医书《内经》里,对于咽喉的生理、病理已有许多的论述和一些零星记载。在现存中国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泉州区域芸香科中草药的分布状况及在本地的利用情况。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在此基础上对泉州区域芸香科中草药资源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结果 :泉州区域芸香科中草药的种类有12属、26种、2变种。这些植物具有食用、药用、观赏价值。可提供35味中草药,其有12味是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记载的中药;其余23味则是在《全国中草药汇编》中有记载的草药。从药用功效来看,理气药最多,有17味;其次是解表药有5味,温里药有4味,祛风湿药4味,清热药3味等。结论 :泉州区域芸香科中草药种类虽然并不多,但其在食用、药用、观赏等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值得充分地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2.
公元前180年西汉淳于意(仓公)记载了“自炼五石”,磁石乃五石之一,服之能治病,这是磁能治病的最早记载,东汉时代(公元二世纪)《神农本草经》记载:“磁石味辛酸寒,主周痹、风湿、肢节中痛不可持物”.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名著《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磁石的各种药用法.1921年我国出版了《中国医学大辞典》记载了用磁石作为中药的重要原料.1935年《中国药学大辞典》详述了磁石的种  相似文献   

13.
正用新鲜的植物、动物入药,是为鲜药。在祖国医药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鲜药的应用始终贯穿其中。如早在2000年前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生者尤良"的记载,"生"字指的就是鲜药。据调查,在2000多种常用中草药中,有近1/3在传统用法中是以鲜用为主的。已故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和老专家朱良春教授均以擅长用  相似文献   

14.
秋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秋石的由来与演变秋石是我国延续持久的一种传统中药,它不但曾经轰动过朝野,而且关于它的化学成分也为当代学术界争论性问题。相传炼秋石起源于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据《周易参同契》卷上记载:“古记题龙虎,黄帝美金华。淮南炼秋石,王阳嘉黄芽。”这是最早明确提出“淮南炼秋石”的记载。然而淮南王炼丹著作早佚,今存《淮南子》和三种辑本《万毕术》中并无炼制秋石的记载,《淮南子·修务训》中只有“身若秋药被风”一句。这里的“秋药”是否与“秋石”有关?尚难定论。不过汉唐以降,有关淮南炼秋石的记载却屡见不鲜。如曾在巢湖之滨朝…  相似文献   

15.
中药炮制亦称炮炙,是根据医疗和制剂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门传统制药技术.中药炮制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在防病治病中起了重要作用,保证了中医临症用药安全有效,被历代医家所推崇.早在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就有“制半夏”的记载;南北朝刘宋时代,雷(?)江学著《雷公炮炙论》,详细叙述了炮制方法;明朝梁希雍又在整理《雷公炮炙论》的基础上,写成了《炮炙大法》.  相似文献   

16.
生脉注射液在治疗急性心肌梗塞中的作用赵孟华江西省级公费医疗门诊部(南昌330046)生脉注射液是将古方生脉散经现代科学制药工艺改制而成的中药注射剂。生脉散由人参、麦冬、五味子三药构成,其最早的记载见于金代《医学启源》一书,但记载较为详细的是金代李东恒...  相似文献   

17.
祖国医药学早有棉籽煮汤治疗“肾子大小偏坠”和“肾囊肾子肿大”等记载,民间亦有流传“紫花棉籽可避孕”的传说,并曾有食用粗棉油引致不育的报导,但多年来未受重视。  相似文献   

18.
鼻腔给药和直肠给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兹探讨如下 :1 鼻腔给药 鼻腔给药是指在鼻腔内使用药物制剂 ,以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统称鼻腔给药系统 (Nasaldrugdeliverysystem)。鼻腔给药作为给药途径早已被应用 ,主要用于局部治疗。其中 ,在中医药中 ,鼻腔给药以治疗全身疾病早有记载。东汉时代的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 ,用“蘸捣汁 ,灌鼻中”治“卒死”起到开窍回苏的作用 ,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有用“瓜蒂赤豆散”吹鼻治疗急性黄疸的记载。清代吴师机的《理瀹骈文》则将鼻药疗法…  相似文献   

19.
中药“十八反”歌诀是专门描述配伍禁忌的一类本草药性歌赋.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医籍对“十八反”歌诀的记载,发现“十八反”歌诀所涉药物主要来源于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而歌诀体裁的表述形式则出现在宋金元时期,《儒门事亲》与其他医籍中记载的歌诀并非同源.明代在宋金元时期形成的“十八反”歌诀基础上,又对歌诀所涉药物进行了阐释和补充,相反药物增多,歌诀篇幅加长.《儒门事亲》中的“十八反”歌诀在清代之后传播最广,以致成为迄今最为人熟知的中药禁忌歌诀.  相似文献   

20.
中药毒性观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 ,新马禁用黄连事件 ,日本柴胡剂事件、巫丹事件 ,比利时中药减肥事件 [1]的发生 ,从一个侧面提示研究中药毒性反应的必要性。本文从中药毒性观的历史演变 ,看中药应用的发展。1 古代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毒性”是中药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毒性 ,即中药的偏性。认为凡药均有偏性 ,“毒性”即药物的效用 ,“毒药”即为治病中药的总称。《周礼·天官》有“医师掌握医之政令 ,聚毒药以供医事”的记载。《素问·藏气法时论》王冰注 :“辟邪安正 ,惟毒乃能。以其能然 ,故谓其毒药也。”张子和《儒门事亲·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