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和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1年5月-2008年10月18例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分为椎间孔内型及椎间孔外型,分别采用后路椎板减压、切除椎间盘、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经横突间入路单纯椎间盘切除术。结果本组1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2年。疗效按日本整形外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优14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达88.9%。结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根据不同的突出部位分为两种类型,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35例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后路椎板减压、切除椎间盘、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经横突间入路单纯椎间盘切除术。结果疗效参考中华骨科学会脊柱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35例中优29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88.6%。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变。结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应根据突出的位置和突出的程度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对椎间孔内型者采用后路椎板减压、切除椎间盘、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椎间孔外型者经横突间入路单纯椎间盘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显微内镜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介绍显微内镜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16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内型7例,椎间孔外型9例)接受显微内镜手术。5例椎间孔内型采用常规显微内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入路,切除部分椎板、椎弓峡部和小关节。2例椎间孔内型采用经关节突入路,使用X-tube工作通道,切除大部分关节突。9例椎间孔外型采用横突间入路,工作导管置于横突间,部分切断横突间韧带。所有手术均需找到受压神经根并松解,切除突出椎间盘。结果术后平均随访8·3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结果,优12例,良3例,可1例。平均住院日13·8d,平均手术时间78min,平均术中出血68ml。结论显微内镜手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小切口和组织损伤轻的优点,能够充分直接探查松解神经根压迫。  相似文献   

4.
椎间盘镜治疗椎间孔外突出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椎间盘镜治疗椎间孔外侧突出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椎间盘镜经椎旁肌小关节外侧入路治疗16例椎间孔外侧突出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完成神经根探查、减压和髓核摘除,疗效按Macnab标准评估.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41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70 mL,全部患者经平均15个月随访,优...  相似文献   

5.
目前绝大多数同行将椎间孔型和椎间孔外型椎间盘突出称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低,近五年来,我院手术9例均为向上移位的椎间孔内突出并出口区、椎间孔外突出者。手术方法:采用关节突外侧入路联合椎管内开窗髓核摘除术。  相似文献   

6.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方法1996~2006年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手术分别采用经后正中入路椎板扩大开窗术,椎间孔切开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或经肌间隙入路髓核摘除术。结果本组共3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0年,平均4.7年。疗效按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优27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达84.4%。结论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与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其多累及同序数腰神经根,并以下肢痛为主要症状,CT或MRI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对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的病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其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分型与手术方法选择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并分型,探讨各型特点、术式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作者对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CT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可参照椎弓根位置,将其分为2型:Ⅰ型:椎间孔型,Ⅱ型:椎间孔外型。Ⅰ型中又将椎间盘突出近椎间孔内侧口或外侧口者分为Ⅰa、Ⅰb2个亚型。Ⅰa型手术取椎板间入路,Ⅰb、Ⅱ型取椎板侧方入路,部分合并后外侧椎间盘突出者同时行椎板开窗。Ⅰb、Ⅱ型如合并椎体滑脱或不宜从后路手术者取前侧腹膜外术式。结果:手术治疗16例,经3个月~3年随访,结果参考Nakal分级示优10例,良5例,总优良率937%。结论:依据CT分型,合理选择术式,使手术具有创伤小,效果好,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微创可扩张通道辅助下经横突间入路手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2月,42例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8例,女24例;平均年龄57.4岁。其中椎间孔内突出型24例,椎间孔外突出型18例。均采用经横突间入路微创可扩张通道辅助下的椎间盘切除手术治疗。手术前后行下肢疼痛VAS评分,术后采用改良MacNad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平均手术时间86 min,平均失血82 ml,与同时期相同入路但未使用微创通道的12例患者相比,两项指标均明显减少(P<0.05)。4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VAS评分术前平均为7.6,术后2周平均为2.3,术后半年为1.3。术后半年MacNad评定结果:优26例、良10例、可6例;优良率85.7%。椎间孔内型组和椎间孔外型组术后优良率分别为83.3%和88.9%。两组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为1例术后伤口血肿。[结论]应用微创可扩张通道辅助下经横突间入路手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安全性好,近期效果良好,可以作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方式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9.
郭政  苗胜 《实用骨科杂志》2012,18(6):532-534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ar 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FLLDH)的术式选择并观察其术后疗效。方法选取自2005年1月至2007年2月间收治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7例为椎间孔型,椎间孔型合并椎间孔外侧型1例,椎间孔外侧型3例。分别采用经半椎板—关节突关节切除入路及经小关节突外手术入路治疗。结果 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4~18个月,平均9个月。根据Macnab分级,优9例,良1例,总优良率91%。结论采用经半椎板—关节突关节部分切除入路及经小关节外入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效果较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应用METRx椎间盘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Li CH  Liu SL  Huang DS  Ding Y  He JM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4):235-237
目的总结应用METRx椎间盘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2月至2002年12月,采用METRx椎间盘镜行髓核摘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4例,均为单间隙突出,其中男性10例、女性4例,年龄41-55岁,平均49岁。突出间隙:L4,5 6例、L5-S1 8例。突出类型:椎间孔突出型6例,椎间孔外侧突出型8例。结果14例随访12—46个月,平均26.5个月。疗效:优10例、良3例、可1例。术后4例遗留感觉障碍,无神经根损伤、椎问盘炎、硬膜囊撕裂、椎间盘突出复发等并发症。结论应用METRx椎间盘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创伤小、神经根减压彻底和术后恢复快,适用于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和术中仔细的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CT和MRI影像技术的发展,腰椎间孔和椎间孔外型椎间盘突出症逐渐被重视起来。它是腰椎间盘脱出在椎弓根内外缘之间或外缘以外,压迫相应节段神经根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亦称之为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治疗方法与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都有不同。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996年2月~1998年2月经椎板峡部外缘手术入路切除椎间孔或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6例,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21~55岁,平均39-8岁,有外伤史12例。病程2~46个月,平均28-7…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2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不同部位的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11例,按突出部位分为椎间孔内型和椎间孔外型椎间盘突出,椎间孔内型椎间盘突出采用后路关节突切除,切除椎间盘、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椎间孔外型椎间盘突出采用经横突间入路单纯椎间盘切除术。结果横突间入路进行椎间盘切除平均手术时间50min,平均出血量180ml;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平均出血量330ml,平均手术时间120min。所有患者术后下肢疼痛症状均明显减轻或消失,神经根牵拉试验正常。经过平均术后12个月的随访,除2例术前部分肌力恢复不良外,其余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据不同的突出部位分为2种类型,适宜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入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Jackson[1] 将腰椎间盘突出分为 4型 :中央型、后外型、椎间孔型和椎间孔外型。目前绝大多数作者同意将椎间孔型和椎间孔外型统称为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低 ,近10年作者遇到 7例 ,其中 6例手术治疗。突出位于椎间孔内的 3例采用椎管内入路 ,突出位于椎间孔外的 3例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 ,手术效果优良。作者就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入路作一介绍。1 手术入路的选择术前应反复查体确定哪一节段的神经根受累。仔细阅读腰椎X线片、CT和MRI图片 ,精确确定椎间盘突出是位于椎间孔内还是椎间孔外 ,…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09-2015-02,共收治26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予以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年以上,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发生术中神经根或硬膜损伤等并发症。患者手术时间为63-102 min,平均73.6 min;住院时间4-7 d,平均5.1 d。术后即时和不同随访时间,其腰、腿痛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下降(P0.05)。术后随访2年时,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价,26例中,优16例,良7例,可1例,差2例,总优良率为88.5%。结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5.
显微内镜经后路椎板间隙治疗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系统(microendoscropic discectomy system,MED)治疗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利用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系统(MEDⅡ)对53例多节段(双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75例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和9例极外侧型(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60~110min,平均70 min.术中出血量50~130 ml,平均70 ml.住院时间5~19 d,平均13 d,术后12 d拆线,切口全部Ⅰ期愈合.137例随访3~8个月,平均5个月,无并发症.按Nakai分级标准: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中优40例,良11例,可2例;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优53例,良17例,可4例,差1例;椎间孔外型中优6例,良2,可1例.结论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系统(MEDⅡ)治疗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突出或脱出位于椎间孔或椎间孔外,临床发生率低。1996年8月至2003年5月,依据CT表现采取椎板间入路、椎板侧方入路等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3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樊良  方国华 《颈腰痛杂志》2000,21(2):156-156
报告2例椎间孔外椎间盘突出症,并介绍脊柱旁路肌间隙经路摘除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突出髓核的手术方法,效果优良。临床资料 Jackson[1]将椎间盘突出症分为4型:中央型、后外型、椎间孔型、椎间孔外型,前两者统称椎管内型,后两者统称为极外侧型(椎管外型)。极外侧型所占比例极少,有报道仅占2%,而椎间孔外侧型更为少见,仅有0.1%。作者接诊2例,报告如下:手术方法 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腰椎正中皮肤切口,棘突旁2cm切开骶棘肌筋膜,从内侧的多裂肌与外侧的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的肌间隙钝性分开进入直达关节突。用两个椎板拉钩分别顶在两个横突尖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共收治了23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TLIF技术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JOA评分、改善率和VAS评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术后随访23个月,术前JOA评分(6.62±1.38)分,术后(26.03±1.12),术前VAS评分为(7.3±1.51)分,术后为(2.3±1.1)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硬膜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缓解了术前症状,疗效好;操作空间安全、减压有效、固定可靠,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征及分型 --附36例报告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征及分型。方法:对36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结果逐项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症状重、体征明显、多损伤同位神经根,一半以上损害两神经根以及保守治疗效果差等特征。根据影像学突出物的位置作者将其分为3型:即神经根管型、外口型和混合型。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重,保守治疗基本无效,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型及手术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出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的临床分型,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及其临床症状将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椎管内椎间孔内型(Ⅰ型)、椎间孔内型(Ⅱ型)和椎间孔外型(Ⅲ型).据此对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38例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临床分型,并结合临床分型选择(1)经横突间椎间盘切除;(2)经椎管部分关节突切除、潜行椎间盘切除;(3)经椎管椎间盘切除+经后路椎体间融合(PLIF)等手术方式.38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3例;平均58.4岁.其中L_(3~4) 17例、L_ (4~5) 13例、L_5S_1 8例.单纯椎间盘突出23例,合并椎管狭窄15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突出节段出口根受压的症状和体征,其中Ⅰ型中的7例同时伴有下位神经根受压的表现,15例合并椎管狭窄者存在间歇性跛行,21例有明确的腰痛症状.手术前后行根性疼痛VAS评分,术后采用MacNab方法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按照新的临床分型,38例患者中Ⅰ型10例、Ⅱ型19例、Ⅲ型9例.经横突间行椎间盘切除5例,经椎管部分关节突切除、潜行椎间盘切除7例,经椎管椎间盘切除+PLIF 26例.随访时间6个月~4年10个月,平均2年11个月.VAS评分术前平均为7.4分,术后2周为2.7分,末次随访为3.1分.末次随访MacNab评定结果:优20例、良12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为84.2%.并发症:伤口表浅感染1例、减压不满意者1例、脑脊液漏1例.未见内固定断裂、松动等.结论 新的临床分型,对认识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变化及选择手术方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