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ECG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监测25例冠心病患者OPCABG术后(OPCABG组)不同时间点ECG V4、V5导联的R波振幅的变化,同时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MB(CPK—MB)、肌钙蛋白I(cTnI)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水平,并与同时期25例行体外循环CABG的冠心病患者(CABG组)进行比较。结果OPCABG组术后0.6、18、24h ECG V4、V5导联R波振幅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ABG组术后0、6、18h ECG V4、V5导联R波振幅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24hR波振幅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CABG组CPK—MB和cTnI水平在术后24h达到峰值,且中位峰值水平明显高于OPCABG组(29.29 μg/L比5.98 μg/L,6.74 μg/L比1.91 μg/L)。两组的HSP70水平在术后6h皆达到峰值,但CABG组中位峰值水平显著高于OPCABG组(11044.5 pmol/L比1702.0 pmol/L)。在术后第1天HSP70水平与CPK—MB(r=0.370,P〈0.01)、cTnI(r=0.458,P〈0.01)存在相关性。结论OPCABG与体外循环CABG比较,对心肌损伤明显减小,HSP70水平能提示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形成一过性J波的相关因素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40例行OPCA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电图有无出现一过性J波,分为J波组(14例)与无J波组(26例),比较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受累情况、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手术持续时间、术后肌钙蛋白Ⅰ(cTnⅠ)升高情况及年龄.结果 J波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冠状动脉狭窄90%~100%、手术持续时间>3 h、cTnⅠ一过性升高(>0.1μg/L)及年龄>60岁的比率均高于无J波组[92.9%(13/14)比42.3%(11/26),85.7%(12/14)比38.5%(10/26),100.0%(14/14)比42.3%(11/26),50.0%(7/14)比19.2%(5/26),78.6%(11/14)比30.8%(8/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 OPCAB后出现一过性J波提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重、范围广、年龄大、手术损伤大、心肌缺血、损伤程度严重,有潜在的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在临床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的资料。结果28例中13例出现谵妄、烦躁等精神症状,肌注氟哌啶醇治疗2~4天后好转;9例出现焦虑、抑郁、多疑等症状,予口服百优解抗焦虑、镇静;经6个月~2年随访,19例症状消失,9例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和认知功能减退。6例出现近期健忘症,理解能力减退,给予安理申。结论加强对患者术前、术后的心理治疗,术中良好的脑保护,术后及早的药物治疗对术后精神障碍有效。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临床上又被称作冠状动脉搭桥术,该手术主要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以增加心肌血氧供应,对患者的心脏功能进行改善,从而延长患者寿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尽管把狭窄冠脉血管再灌注的问题处理了,不过,手术后机体功能恢复却非常复杂且漫长.对应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患者,心肺康复可以对患者的肺功...  相似文献   

5.
上消化道出血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 ,常伴有重要脏器功能紊乱 ,死亡率高 ,文献报道不多。我院自 1996年 6月至 2 0 0 2年 4月共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2 6例 ,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7例 ,发生率 5 5 5 %。现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7例中男 5例 ,女 2例。年龄 6 2~ 77岁 ,平均 71岁。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例 ,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6例 ,其中 1例为PTCA意外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状动脉 3支病变 4例 ,4支病变 3例 ;合并糖尿病 3例 ,高血压病 5例 ,陈旧性心肌梗塞 5例。旁路血管数为 :2…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房颤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房颤(AF)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房颤的资料,总结治疗经验。结果3例24h内自动转复,5例经加服胺碘酮后转复,13例静推去乙酰毛花甙丙后,静脉应用胺碘酮后转复。结论房颤的治疗首先是控制心室率,然后进行复律治疗,胺碘酮对CABG后AF转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岛叶梗死患者心电图(ECG)与心肌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例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其中岛叶梗死组136例,非岛叶梗死组66例,左侧岛叶梗死71例,右侧岛叶梗死65例.选择同期150例年龄匹配的非脑血管病并排除心脏病患者(对照组),检测心电图及血浆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分析比较不同部位大脑半球脑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和血浆cTnI、CK-MB的变化,并随访6个月的死亡情况.结果 病例组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及血浆cTnI、CK-MB升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岛叶梗死组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80.88%(110/136),明显高于非岛叶梗死组的46.97%(31/66) (P< 0.05),病死率[11.76%(16/136)]亦明显高于非岛叶梗死组[3.03%(2/66)](P<0.01);右侧岛叶梗死患者异位搏动和QT间期延长发生率明显高于左侧岛叶梗死患者[44.62%(29/65)比11.27%(8/71),P<0.01;55.38%(36/65)比35.21%(25/71),P<0.05],左侧岛叶梗死患者窦性心动过缓、ST段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右侧岛叶梗死患者[22.54%(16/71)比7.69%(5/65),P<0.05;47.89%(34/71)比13.85%(9/65),P<0.05].血浆cTnI、CK-MB升高主要见于岛叶梗死患者[岛叶梗死组发生率分别为47.79%(65/136)、34.56%(47/136),非岛叶梗死组分别为4.55%(3/66)、1.52%(1/66),P<0.01],右侧岛叶梗死患者血浆cTnI升高发生率[67.69% (44/65)]高于左侧[29.58%(21/71)](P< 0.05),左、右侧岛叶梗死患者血浆CK-MB升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cTnI、CK-MB升高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血浆cTnI、CK-MB正常患者[16.18%(11/68)比5.22%(7/134),P<0.05;29.17%(14/48)比2.60%(4/154),P<0.01].结论 大脑半球梗死患者对心脏的影响主要与岛叶病变有关,岛叶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和心肌标志物异常发生率高、病情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正确选取和维护旁路血管的经验。以防止旁路血管的阻塞,保证手术的成功。方法 采用不接触取血管技术制取旁路血管材料,术后积极抗凝同时维持正常血压和血糖,结果 15例冠心病患者术后循环稳定。未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心绞痛症状消失。心功能得到改善。结论 术中采用不接触取血管技术,操作仔细,轻柔,术后积极抗凝是防止旁路血管阻塞以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8年12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off-pump CABG 85例(观察组),On-pump CABG 67例(对照组),对两组术后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术后死亡2例(2.35%),出现并发症13例(15.29%);对照组术后死亡9例(13.43%),出现并发症25例(37.31%).观察组术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off-pump CABG是安全的、微创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方法 分析35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资料.结果 高龄、颈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有相关性.结论 高龄、颈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的优点及疗效。方法对2002年2月~2005年6月所行33例OP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患者术前心功能Ⅱ~Ⅲ级,左室射血分数34%~68%,均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状态下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手术患者无一例死亡,术后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心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OPCABG是一种安全可行、效果良好的治疗冠心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早期结果及分析。方法对270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应用体外循环(ONCABG)63例,非体外循环(OPCABG)20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3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96例,室壁瘤15例;多支病变188例,二支病变61,左主干病变21例:合并糖尿病86例,高血压91例,瓣膜病32例,均于术中同期手术处理。结果手术平均每例搭桥3.16支,术后需用IABP支持治疗8例,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早期死亡1例;患者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CABG手术治疗冠心病临床效果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手术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高龄、多支病变、陈旧心梗并发症及心功能较差的患者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的优点及疗效。方法对2002年2月~2005年6月所行33例OP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患者术前心功能Ⅱ~Ⅲ级,左室射血分数34%-68%,均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状态下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手术患者无一例死亡,术后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心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OPCABG是一种安全可行、效果良好的治疗冠心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continues to be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performed cardiac surgical procedures worldwide. Conventional CABG performed on cardiopulmonary bypass termed on-pump CABG is regarded as the gold standard. However, on-pump CABG results in several physiologic derangement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thrombocytopenia, activation of complement factors, immune suppression,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s leading to organ dysfunction. Furthermore, manipulating an atherosclerotic ascending aorta during cannulation and cross-clamping can predispose to embolization and stroke risk. Recognition of these detrimental effects of on-pump CABG resulted in resurgence of off-pump CABG nearly two decades ago. Off-pump CABG since its resurgence has been a subject of intensive scrutiny and speculation. Despite numerous retrospective nonrandomized studies,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s, and meta-analyses validating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off-pump CABG, opponents of the technique have persistently demanded abandonment of off-pump CABG. Several misconceptions and misperceptions are used as an excuse for such demands. This review article examines published scientific evidence to evaluate these misperceptions and misconceptions about off-pump CABG.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常规超滤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60例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试验组在体外循环中应用持续超滤,对照组作常规体外循环,不应用超滤.两组分别在转流前、主动脉阻断后、转流结束前抽取患者动脉血液样本,测定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浆胶体渗透压等指标,并进行术后出血量和输血量的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的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浆胶体渗透压在转流结束前均有显著提高,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缩短、术后出血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体外循环中采用超滤,可有效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呼吸机的使用时间;提高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提高了血小板计数和血浆蛋白的浓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手术部位感染(SSI)患者和非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和部分临床指标,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北京市9所医院2008-2010年的CABG手术进行前瞻性目标性监测,将发生SSI的62例患者作为SSI组,未发生感染的12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术后早期血像和体温等临床指标.结果SSI组和对照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均为100.0%,联合预防用药率分别为81.42%和79.29%,预防用药时间分别为(11.18±1.12)d和(10.95±0.98)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SI组和对照组术后24~48 h白细胞绝对值分别为(18.2±0.48)、(17.9±0.92) k/μl,术后72 h患者体温分别为(37.8±0.86)、(38.0±0.2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预防SSI不应单纯依赖长时间、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术后早期血像升高、体温升高在鉴别SSI上指示作用不明显,不应片面参考血像和体温作为延长使用抗菌药物预防SSI的绝对指征,应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56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方法记录并分析56例患者在吻合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对角支和左回旋支等不同靶血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HR、HR与收缩压乘积(RPP)、平均动脉压(MAP)、平均肺动脉压(MPAP)、中心静脉压(CVP)、心输出量(CO)以及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的变化情况。结果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术中吻合各冠状动脉分支时血流动力学参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主要表现为MAP、CO下降,CVP上升,尤以吻合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时变化明显,MAP的基础值、吻合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时分别为(82.0±11.7)mmHg(1mmHg=0.133kPa)、(60.1±11.5)mmHg和(58.4±12.1)mmHg,c0分别为(4.2±1.2)L/min、(3.1±0.7)L/min和(3.2±0.6)L/min,CVP分别为(5.6±2.6)cmH2O(1cmH2O=0.098kPa)、(9.6±4.4)cmH2O和(9.2±3.6)cmH2O。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吻合各冠状动脉分支时尤其是在吻合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时,常导致血流动力学的波动,经过恰当处理均能保持血流动力学情况的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56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方法 记录并分析56例患者在吻合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对角支和左回旋支等不同靶血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HR、HR与收缩压乘积(RPP)、平均动脉压(MAP)、平均肺动脉压(MPAP)、中心静脉压(CVP)、心输出量(co)以及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的变化情况.结果 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术中吻合各冠状动脉分支时血流动力学参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主要表现为MAP、CO下降,CVP上升,尤以吻合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时变化明显,MAP的基础值、吻合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时分别为(82.0±11.7)mm Hg(1mm Hg=0.133 kPa)、(60.1±11.5)mm Hg和(58.4±12.1 mm Hg,CO分别为(4.2±1.2)Umin、(3.1±0.7)L/min和(3.2±0.6)L/min,CVP分别为(5.6±2.6)cm H2O(1 cm H2O=0.098 kPa)、(9.6±4.4)cm H2O和(9.2±3.6)cm H2O.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吻合各冠状动脉分支时尤其是在吻合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时,常导致血流动力学的波动,经过恰当处理均能保持血流动力学情况的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