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了解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和颈椎稳定性影响。方法:对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施行了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其中30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5个月。结果:按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65.61%,优良率83%。X线检查均摄颈椎正侧位片及过伸、过屈侧位片,1例颈椎轻度不稳定,2例出现反曲畸形,18例有不同程度前曲弧度变小。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较好的颈后路减压术式,其疗效稳定,对颈椎稳定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总结经验,提高疗效。方法:根据病情结合辅助检查,选择适应后路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脊髓减压,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结果:本组22例,术后随访6个月 ̄4年,平均18个月,优8例(36%),良10例(46%),有效4例(18%),优良率82%。结论:经后路脊髓减压,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开门应适中,以10 ̄12mm为宜,  相似文献   

3.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thy,CSM)是各类颈椎病中危害最严重的。CSM约占颈椎病总数的10%~15%.以慢性颈椎间盘退变为基础引起的一种脊髓和神经根功能障碍性疾病。CSM是55岁以上人群中引起脊髓功能障碍的最常见病因。由于其早期临床表现的隐匿性和发展过程的多样化,往往容易误诊(但临床症状和体征有其共性),而丧失早期治疗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5.
林梓凌  林应强 《实用骨科杂志》2004,10(6):522-524,569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hthy,CSM)是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脊髓受压或/和脊髓供血障碍引起的脊髓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以椎间盘变性、颈椎力学性能异常为始发因素。CSM发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病理学角度可分为颈椎间盘或椎间关节退变、颈椎骨与软组织的继发性病理改变、脊髓及其血管的慢性压迫性病理改变3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颈椎椎管发育性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与发育性椎管狭窄在临床发病的关系及其发病因素。报告96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发生脊髓型颈椎病。研究结果: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是解剖学发育异常,退变后引起椎间盘变性,突出及骨赘形成,并造成脊髓或脊髓血管受压,以脊髓型颈椎病的形式发病。应用前入路直接切除致压物并行植骨融合术,如果椎管后方有致压物,可以有选择地二期施行后路减压。随访优良75例。  相似文献   

7.
前路减压植骨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了采取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及植骨融合术对36例经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认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结果。作者对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因素、前后路手术的选择、植骨融合对颈椎手术后的稳定性和治疗效果的影响作了分析讨论。作者认为手术的效果与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而与病程长短、手术方法及植骨是否成功有关。  相似文献   

8.
1993年在青岛召开了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对颈椎病作了定义,同时对颈椎病的分型统一了认识,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其它型。原先列于颈椎病中的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和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另列为独立疾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置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2006年10月-2008年10月,采用椎间盘置换治疗20例(26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8例,女12例;年龄26~65岁,平均46岁。病程2~18个月,平均7个月。单节段置换14例,双节段置换6例。术后以Odom等标准评价疗效,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颈、肩部及上肢疼痛情况。X线片测量假体椎间盘间隙角及颈椎过屈、过伸位活动度,观察异位骨化、骨赘形成及假体松动等情况。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0~48个月,平均34个月。术后28个月按Odom等标准获优17例、良3例,颈、肩部及上肢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30个月,20个置换节段未融合,假体活动度为(10.6±4.5)°,与上位相邻节段的(10.8±3.7)°和下位相邻节段的(7.5±4.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例13个节段发生异位骨化,1例假体后方移位;其他假体无移位、下沉、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颈椎间盘置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维持颈椎正常活动范围和生理弯曲,但其功能和对邻近节段的影响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0.
改良颈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管狭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改良颈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性颈椎病合并颈椎管狭窄的效果。方法采用改良颈椎管成形术(即门轴侧不植骨,术后颈围固定时间缩短为4~6周)治疗6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对其中38例资料完整者根据术前、术后随访的X线平片,计算机辅助下测量颈椎的活动度与稳定性。结果38例获得随访,时间6~51(26.8±3.0)个月。按JOA评分:术后改善率为54.6%,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明显下降;术前平均颈椎活动度为(37.1±10.6)°,术后颈椎活动度较术前活动度平均减少(27±5)%,稳定性良好。结论改良颈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性颈椎病合并颈椎管狭窄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退变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合并后纵韧带退变(DPLL)的病因和病理变化过程。方法:回顾总结350例CSM手术所见,对术中切除的182例DPLL送病理切片行光镜观察。对2例正常人的颈椎后纵韧带(PLL)和5例典型的DPLL标本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后纵韧带正常者168例(48%),DPLL182例(52%),其中纤维化增厚86例(24.6%),纤维化合并软骨化21例(6.0%),纤维化合并骨化75例(21.4%)。结论:CSM合并DPLL者高达到52%,其病因呈继发于颈椎间盘退变。DPLL退变过程分为3个阶段:纤维化增厚、软骨化和骨化。DPLL是OPLL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椎间隙狭窄程度与颈椎不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CSM)患者椎间隙狭窄程度与颈椎不稳和脊髓压迫部位的关系及其对术式选择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伴有椎间隙明显狭窄的CSM患者的动态X线和MRI表现,观察颈椎不稳和脊髓压迫部位与狭窄椎间隙的关系,并与同期75例椎间隙接近正常的CSM患者比较。结果伴有椎间隙明显狭窄的CSM患者组中,25例狭窄椎间隙上方的邻近椎体出现不稳(71.4%),21例上方邻近椎间盘明显退变(60%)。椎间隙接近正常的CSM患者组,17例存在节段性颈椎不稳(22.7%)。结论CSM患者明显狭窄椎间隙的上方邻近椎体有失稳倾向,上方邻近椎间盘有加速退变的趋势。手术时应注意对邻近节段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方法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张功林  章鸣 《中国骨伤》2005,18(10):636-637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退变性疾病,多见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有增多趋势。由于该病呈进行性加重过程,一旦诊断明确,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近年来治疗技术也有了发展。本文对国外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方法选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lic myelopathy,GSM)由于颈椎间盘退变突出由前方直接对脊髓造成压迫,导致椎管内梗阻,使蛛网膜下腔狭窄甚至闭塞,脑脊髓液循环发生障碍。近年来,人们开始用MR相位对比电影法,(cine phase contrast MRI)研究脑脊液流动情况,主要应用于颅内某些疾病如脑积水、颅内囊性病变及颅椎联合处殿堂疾病如Chiari畸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DR)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手术治疗9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ADR组(采用ADR治疗,47例)、ACDF组(采用ACDF治疗,45例)。术后对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邻近节段运动范围、JOA评分及颈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随访12个月。术后1、3、6、12个月,邻近节段的前屈后伸、左侧屈曲、右侧屈曲测定值ACDF组均大于ADR组(P 0. 05);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 0. 05)。术后6个月,两组颈椎邻近节段退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2个月,颈椎邻近节段退变程度ADR组低于ACDF组(P 0. 05)。结论 ADR和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能显著改善脊髓功能,而ADR在维持颈椎活动度、减少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锁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钢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采用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锁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固定钢板治疗的10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1例,女35例;年龄42~74岁,平均(55.4±5.1)岁。受累节段:3节段82例,4节段2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分析术前,术后5 d,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肩痛视觉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计算出JOA改善率;测量术前,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和颈椎ROM。对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6例手术均顺利进行,手术时间为(126.2±25.1)min,失血量为(82.1±26.3)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30.4±10.5)个月。颈肩痛VAS评分和JOA评分分别由术前的6.11±1.54、9.22±2.42改善为术后5 d的2.14±0.51、12.46±1.42(P0.05),术后各时间点VAS及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 JOA改善率达(56.7±21.6)%,术后各时间点JOA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生理曲度术后3个月为(19.6±8.9)°比术前的(11.5±6.8)°明显改善(P0.05),术后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稳定(P0.05);而颈椎ROM由术前的(37.6±10.4)°减少为术后3个月的(18.2±5.9)°,颈椎活动减少明显(P0.05),随访过程中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出现吞咽困难19例,轴性痛6例,脑脊液漏3例,声音嘶哑2例,保守治疗好转;3例患者各有1个椎间隙未融合(无临床症状),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结论: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锁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钢板固定,能够减少术中损伤,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改善脊髓神经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可选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developmental cervical spinal can...  相似文献   

18.
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功林  章鸣 《中国骨伤》2005,18(4):251-253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退变性疾病,多见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有增多趋势,治疗技术也有了发展。前路术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直接去除脊髓前方的致压物,但多平面受累时,多主张行后路手术治疗,椎板成形术是后路手术治疗中标准的术式。本文对国外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骨科自1999年~2004年,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9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颈椎病是一种中年以后的多发病,其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可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脊髓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以四肢瘫痪为主。原因是颈椎间盘脱出形成骨嵴引起的脊髓压迫症状,X线片上病变椎间盘狭窄,椎体增生,特别是后缘增生,CT片上示占位在椎体后椎管前壁,脊髓压迫症状常较严重,MRI片可见退变的椎间盘压迫脊髓。在治疗上采用保守和手术治疗方法。自2000年3月-2003年8月我院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后,采用前路手术切除椎间盘并植骨融合治疗,随访2年,取得很好的疗效,现总结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