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内移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治疗效果.方法 无菌条件下收集20份健康足月新生儿脐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脐血单个核细胞,再通过贴壁细胞培养法培养出人脐血MSCs.选择P3代人脐血MSCs作为移植细胞,并经5-溴尿嘧啶脱氧核苷(BrdU)体外标记.7日龄sD大鼠30只制备HIBD模型,造模过程中死亡1只,剩余29只分为移植组(n=18)和对照组(n=11).造模后第3天,在立体定位条件下,移植组大鼠经左侧大脑皮层注人人脐血MSCs,对照组在相同部位注入相同体积的PBS.在细胞移植后第7天,随机选择6只移植组大鼠处死取脑,通过脑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 观察移植细胞在脑内的存活、迁移和分化情况.于移植后第1、7、14、21、28天采用改良神经功能损害评分(mNSS)方法 对二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20份足月新生儿脐血中5份培养出人脐血MSCs,培养成功率为25%.移植组大鼠脑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移植细胞在脑内能够存活,并以移植点为中心向周围迁移.其中(12.67±2.73)%的移植细胞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样细胞,未发现移植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mNSS检测结果 显示,移植第1、7天移植组大鼠mNSS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a>0.05),第14、21、28天移植组大鼠mNS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a<0.05).结论 人脐血MSCs脑内移植对新生大鼠HIBD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混合培养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的疗效。方法无菌条件下收集20份健康足月新生儿脐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脐血单个核细胞,再通过贴壁细胞培养法培养出人脐血MSCs。当细胞传至第3代时,随机取培养的8份脐血MSCs(半量)为A组,8份脐血MSCs(半量)为B组,将A、B组剩余的半量脐血MSCs混合为C组,3组细胞密度均为1×106L-1。混合培养的第3代脐血MSCs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29、CD34、CD44、CD105的表达。选择P4代人脐血MSCs作为移植细胞,并经5-溴-2-尿嘧啶脱氧核苷(BrdU)体外标记。7日龄SD大鼠45只制备HIBD模型,造模中死亡3只,余42只分为混合移植组(n=16)、单份移植组(n=16)和对照组(n=10)。造模第3天,在立体定位条件下,移植组大鼠经左侧大脑皮质注入人脐血MSCs,对照组在相同部位注入相同体积的PBS。在细胞移植第7天,随机选择6只移植组大鼠处死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移植细胞在脑内的存活、迁移和分化情况。移植第1、7、14、21、28天采用改良神经功能损害评分(mNSS)对3组大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静脉移植治疗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可行性及其时效性。方法脐血MSCs移植使用前以4′,6-二脒基-2-苯吲哚盐酸(DAPI)体外标记。实验选用7日龄SD大鼠38只制备HIBD模型,死亡3只,余35只共分3组:空白对照组(n=11);移植1组(n=12),在HIBD后第2天经鼠尾静脉注入脐血MSCs;移植2组(n=12),在HIBD后1周开始移植。两组均于移植后第2天以及HIBD后2周分别随机将鼠处死、取脑,用于脑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并取海马回区相同部位的缺血脑组织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DAPI阳性细胞数。结果移植2组,1周后缺血脑组织细胞外间隙缩小,细胞数明显增加,脑组织水肿已明显减轻,在大鼠病灶侧脑内,可见大量的DAPI阳性细胞向病灶区及周围迁移和扩散,没有明显的界限。而移植1组于移植后病灶侧脑内很少见到DAPI阳性脐血MSCs分布,其脑组织水肿程度及细胞外间隙的改善和细胞数目的增加也不明显。结论脐血MSCs移植治疗新生大鼠HIBD,能有效透过血脑屏障,在病灶脑组织周围迁移、扩散、整合;移植时间选择HIBD后1周时有良好疗效。移植治疗过程中未见植入反应和其他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braindamage,HIBD)后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建立HIBD新生大鼠模型16只,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另取8只新生大鼠作假手术组。各组于生后30d开始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动态观察其学习记忆功能。结果对照组逃避潜伏期[(51.75±11.27)s]较治疗组[(40.32±11.48)s)]和假手术组[(36.58±10.83)s]明显延长(P<0.05);对照组拆除平台后跨越平台的次数[(2.34±2.42)次]较治疗组[(5.08±3.86)次]和假手术组[(7.03±3.62)次]明显减少(P<0.05)。结论bFGF可明显改善大鼠HIBD后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期干预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的影响.方法 健康7日龄S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组、HIBD组和干预组.各组又根据干预后的时间(3d、7d、14 d、28 d)随机分为4个亚组(n=10).采用Rice - Vannucci法制成HIBD模型,采用早期触摸和丰富环境刺激进行早期干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侧脑室外侧壁的室下带( SVZ)区BrdU、Nestin阳性细胞数.结果 干预组3d、7d、14 d和28 d组左侧SVZ区BrdU阳性细胞数[(91±12)个·mm-2、(118±17)个·mm-2、(135±24)个·mm-2、(152±31)个·mm-2]明显多于假手术对照组[(35±8)个·mm-2、(30±5)个·mm-2、(27±7)个·mm-2、(31±5)个·mm-2]和HIBD组[(62±11)个·mm-2、(59±12)个·mm-2、(34±9)个·mm-2、(36±7)个·mm-2](Pa<0.01).干预组7d、14 d和28 d组左侧SVZ区Nestin阳性细胞数[(54±8)个·mm-2、(63±7)个·mm-2、(81±9)个·mm-2]显著高于假手术对照组[(17±3)个·mm-2、(18±2)个·mm-2、(16±3)个·mm-2]和HIBD组[(37±6)个·mm-2、(25±4)个·mm-2、(28±5)个·mm-2](Pa<0.05,0.01).结论 早期干预可促进HIBD新生大鼠内源性NSCs的增殖.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植入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后,植入MSCs在脑组织中的迁移、神经细胞抗原分化率的变化,探讨丹参联合MSCs移植治疗新生儿HIE的可行性.方法 将36只7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HIE组(8只)、MSCs移植组(10只)、MSCs移植+丹参组(10只).在MSCs移植后18 d取脑组织后做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并计数进入脑组织的MSCs,观察植入细胞在脑组织中的分布、迁移;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植入细胞神经元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观察其向神经细胞的分化,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植入MSCs主要分布于HIBD组左侧大脑皮质区,MSCs移植+丹参组标本中MSCs更多向右侧大脑半球迁移,且分布范围更广,与MSCs移植组比较,不同脑组织层面、两侧大脑半球MSCs计数均有统计学差异(Pa<0.05);免疫荧光双标记法观察MSCs主要在左侧大脑皮质、海马等部位分化为神经细胞,Nestin、NSE、GFAP均可表达.MSCs移植+丹参组植入MSCs的Nestin、NSE分化率更高,且有统计学意义;MSCs移植组和MSCs移植+丹参组GFAP分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Cs植入HIBD新生大鼠脑组织后能存活,并在脑组织中移行,植入MSCs主要在HIBD新生鼠左侧脑皮质、海马等部位分化为神经细胞,表达Nestin、NSE及GFAP,加用丹参后可促进植入MSCs表达Nestin及NSE,对GFAP表达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鼠源性神经生长因子(mNGF)对HIBD新生大鼠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 新生7日龄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mNGF干预组(n=20)、HIBD组(n=20)、正常对照组(n=20).mNGF干预组在HIBD模型建立后予以mNGF 20 ng/(g·d)臀部肌肉注射,连用5 d.HIBD组未予处置.正常对照组予0.1 mol/L PBS 10μl/(g·d)臀部肌肉注射,连用5 d.3组大鼠在实验开始后7、14 d各处死10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组大鼠海马组织GFAP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在7 d时,mNGF干预组、HIBD组GFAP在病侧海马的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加,但mNGF干预组GFAP主要表达在病侧海马的DG区,HIBD组GFAP主要表达在病侧海马的CA1区.在14d时,HIBD组GFAP在病侧海马的表达减少;mNGF干预组GFAP在病侧海马的表达进一步增加,且较正常对照组增加.结论 mNGF能增加HIBD大鼠海马GFAP的表达,具有神经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新生鼠HIBD骨形态发生蛋白4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新生7日SD乳鼠120只,随机分①bFGF组、②HIBD组、③正常对照组,每组40只.HIBD模型建立后①组予以bFGF干预,腹腔注射,连用5 d,根据处死时相点各组又分为7、14、21、28 d等4个小组.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蛋白在海马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各组BMP4 mRNA在海马的表达;采用TUNEL实验检测各组神经细胞的凋亡.采用随机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结果 在7 d和14 d时相点,bFGF组BMP4蛋白在海马的表达较H1BD组多;2组在14 d时相点BMP4蛋白在海马的表达较7 d时相点弱.21 d小组、28 d小组等BMP4蛋白在海马的表达3组之间数量无明显变化.在7 d时相点,HIBD组、bFGF组CA1区BMP4 mRNA表达明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在14 d时相点,HIBD组BMP4 mRNA在病侧海马广泛表达,bFGF组仅病侧海马CA1区BMP4 mRNA表达明显,但2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21 d时相点BMP4 mRNA在HIBD组、bFGF组海马的表达均显著;28 d时相点BMP4 mRNA在HIBD组病侧海马的表达开始减少,而bFGF组BMP4mRNA在病侧海马的表达无变化.bFGF组凋亡神经细胞在7 d时相点较HIBD组少[(20.10±0.35)vs(29.12±0.31);F=9.010,P<0.01];在14、21、28 d 3个时相点,HIBD组和bFGF组凋亡神经细胞均较7 d时相点增多,bFGF组凋亡神经细胞仍较HIBD组少[(28.09±0.26) vs (37.46±0.23);(18.75±0.71) vs (35.36±0.77);(12.26±0.57) vs (25.70±0.21);F=9.202,7.932,14.985,P<0.01].结论 bFGF对HIBD具有神经修复作用,其作用机制足促进BMP4蛋白及其mRNA在新生鼠HIBD海马的表达,并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同源异体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对大鼠实验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并纯化SD大鼠骨髓MSCs。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15)、肺动脉高压组(n=30)、MSCs移植组(n=20)。肺动脉高压组和MSCs移植组大鼠一次性项背部皮下注射野百合碱(50 mg/kg),复制肺动脉高压模型。三组大鼠同等条件饲养。3周后,MSCs移植组大鼠经舌下静脉注射5×106/ml的经Hoechst 33342标记的MSCs细胞悬液1 ml,肺动脉高压组大鼠予等量L-DMEM液,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移植后28 d,观察三组大鼠的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右心指数、血气及肺小动脉的微观结构的改变。结果肺动脉高压模型大鼠用MSCs移植28 d后,该组动物生存率为100%,平均肺动脉压力明显降低、右心指数下降,动脉血气指标等均有明显改善,与肺动脉高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荧光显微镜观察到Hoechst 33342标记的MSCs在肺内定植且分化成大量新生血管并形成侧支循环,肺动脉重构得到有效逆转。结论MSCs移植可有效减轻并逆转野百合碱诱导的肺动脉高压的进程,其治疗作用机制可能与MSCs分化形成新生血管和改善肺小动脉血管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缺血侧脑组织存活素表达的影响及神经保护机制.方法 健康7日龄SD新生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4)、对照组(n=24)及EPO治疗组(n=24).采用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并吸入80 mL·L-1氧气2 h制作新生大鼠HIBD动物模型,造模后1 d、3 d、7 d和14 d取其脑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原位末端标记法分别对存活素的表达和细胞凋亡指数(AI)进行检测.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1 d、3 d、7 d和14 d缺血侧脑皮质存活素表达的吸光度值[(1.43±0.68) vs (0.13±0.03);(3.68±1.04) vs (1.69±0.19);(4.29±1.50) vs (0.36±0.05);(3.70±1.16) vs (0.98±0.26),Pa<0.01]及细胞AI值[(14.2±2.7)% vs (8.4±1.6)%;(16.5±3.5)% vs (1.4±1.1) %;(18.8±4.7)% vs (1.6±0.8)%;(8.2±3.1) % vs (2.2±1.7)%,Pa<0.01]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EPO治疗组1 d、3 d的存活素表达明显升高[( 3.38±1.30) vs (1.43±0.68);( 7.52±1.94) vs (3.68±1.04),Pa<0.05],细胞AI值1 d、3 d、7 d明显降低[( 9.8±2.1)% vs (14.2±2.7)%;( 9.6±2.9)% vs (16.5±3.5)%;(10.6±2.8)% vs (18.8±4.7)%,Pa<0.05].结论 EPO可通过促进抗凋亡因子存活素的表达而减少HIBD后的细胞凋亡,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高危因素、治疗与随访情况。方法对2005年7月-2007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NICU收治的符合ROP筛查标准的早产儿,于生后2周开始由资深眼科医师开始行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并进行随访。结果434例早产儿中ROP的发生率为5.5%(24/434例),24例ROP中Ⅰ期19例,Ⅱ期3例,Ⅲ期2例。Ⅲ期阈值病变者行激光光凝治疗,全部患儿均恢复正常。对434例早产儿行单因素分析得出,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吸氧、吸氧浓度、吸氧时间、呼吸暂停、新生儿肺透明膜病(RDS)、肺表面活性剂(PS)的应用、机械通气、输血、光疗时间、感染与ROP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胎数、吸氧时间、光疗时间、代谢性酸中毒、母亲妊高症、颅内出血是影响ROP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早产是ROP的根本原因,防治各种并发症、合理的氧疗是预防ROP的关键。建立完善有效的ROP筛查制度,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OP,可改善ROP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