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弹性的变化,从而全面分析病因、评估预后。方法随机选择住院的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30例、脑梗塞患者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应用ET术评估颈动脉硬化参数:血管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僵硬度(β)、顺应性(AC)、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增大指数(AI)、收缩期最大血管内径(Ds)及舒张期最小血管内径(Dd)。结果①脑梗塞患者β、Ep、AI及PWVβ较正常组升高,AC较正常组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IA患者β、Ep、AI及PWVβ较正常组升高,AC较正常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脑梗塞组年龄〈60岁者的Ds和Dd与≥60岁者无明显差异;正常组、TIA组年龄≥60岁者较〈60岁者的Ds和Dd增大(P〈0.05)。结论ET技术能有效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的弹性改变,为临床提供较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表达水平,探讨Hcy与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脑血管病患者91例,设为脑血管病组,其中60例脑梗死患者设为脑梗死组,31例脑出血患者设为脑出血组,另选择3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测定受试者空腹血浆Hcy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梗死组患者及脑出血组患者血浆Hcy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患者与脑出血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脑血管病患者需要及时检测Hcy水平。  相似文献   

3.
内皮素(ET)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缩血管物质,心钠素(ANP)具有较强的利钠、利尿、舒张血管作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一种金属蛋白酶,是机体内主要的氧自由基清除剂。为了探讨ET、ANP和SOD在急性脑血管病的变化及其关系,我们检测61例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ET、AND和SOD的浓度,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急性脑血管病61例,均为住院患者,经临床、头颅CT确诊,其中脑梗死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60岁。脑出血组14例,男9例,女5例;平均年龄57岁。蛛网膜下腔出血组(SAH)7例,男5例,女2例;平…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和尿液中褪黑素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清褪黑素及其代谢产物-尿液中6-羟基硫酸褪黑素的含量变化,了解褪黑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能关系。方法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5例(女性22例,男性33例),年龄47~91岁(平均73岁),对照组51(女性25例,男性26例),年龄53~87岁性22例,男性33例),年龄47~91岁(平均73岁)。对照组51(女性25例,男性26例),年龄53~87岁(平均68岁)。测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疾病是各种血管性病因引起脑部疾病总称、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其病因和病理较为复杂,近年来红细胞变形等,血液流变性与微循环功能改变的关系,在临床上已受到广泛重视。本文对73例确诊为急性期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了红细胞变形等血液流变性指标测定,其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及方法(1)病例组:依据1978年全国第二届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选择脑血管病患者共73例.其中男53例、平均年龄63.52岁(43—84岁),女20例、平均年龄61.38岁(46—75岁)。(2)对照组:本院体检正常合格…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CT血管造影(CTA)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对颈内动脉形态异常的诊断价值,并探讨颈内动脉形态异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6月经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126例,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采用Kappa检验,观察CTA、CDFI对颈内动脉形态异常分型的准确性。将所有患者分成脑梗组、TIA组及无症状组,采用方差分析,观察颈内动脉形态异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结果:76条颈动脉的CTA和CDFI分别与DSA比较,Kappa值=0.95和Kappa值=0.88(P<0.001),提示两者诊断符合率较高;252条颈动脉的CTA与CDFI比较,Kappa值=0.93(P<0.001),提示CTA与CDFI之间具有较高一致性。脑梗组、TIA组及无症状组的颈内动脉形态异常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χ2=16.22,P=0.001),两两比较,脑梗组和TIA组的异常率均高于无症状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脑梗组和TIA组异常率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A和CDFI均可用于评价颈内动脉形态异常。颈内动脉扭曲可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血管病病人颈部及颅内段血管病变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对30例复发性脑血管病病人的颈部血管超声及全脑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病变阳性率70.0%;DSA证实的颅外段血管异常与超声相比有较高的吻合率(75.0%-92.3%),发现颅内分支血管病变占36.7%。结论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对复发性脑血管病病人诊断有较高准确性;而由于中青年病人往往颅内、外段血管病变程度不一致,DSA在中青年病人病因明确及干预措施的选择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被认为是冠心病(CHD)的风险因素,本研究拟探讨OSA与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入选疑似CHD患者420例,所有受试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计算Gensini评分判断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多导联睡眠呼吸监测测定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析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与OSA的相关性。结果 Gensini评分≥80患者的年龄、AHI及高血压、糖尿病、OSA患病率高于Gensini评分<80患者组(P<0.01)。与无OSA患者和轻度OSA患者比较,中度、重度OSA患者Gensini评分均明显增高(P=0.007,0.037)。Logistic回归分析:总体人群中,年龄、男性、AHI、高血压、糖尿病是Gensini评分≥80的风险因素。在年龄≥55岁组,校正性别和年龄后,AHI升高增加 Gensini评分≥80的风险(OR=1.03,95%CI:1.00~1.05,P<0.05)。在年龄<55岁患者中,合并糖尿病较无糖尿病患者Gensini评分≥80风险增加1.77倍(OR=2.77,95%CI:1.29~5.94,P<0.05)。结论 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是与AHI具有相关性,中度、重度OSA患者Gensini评分更高,年龄≥55岁的患者Gensini评分与AHI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为脑血管病变的36例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并对照手术或DSA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36例中发现26例动脉瘤(AN)、4例脑动静脉畸形(AVM)、2例脑动脉狭窄或闭塞、4例无异常发现。结论: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对多种脑血管病的诊断具有肯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3D—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先行常规DSA造影,其中76例因发现病变或病变部分血管显示欠佳,行3D—DSA检查。结果76例造影中,28例3D—DSA与常规DSA无显著差异,48例不同程度丰富或改变影像学诊断。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造影与治疗中,3D—DSA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病变血管狭窄段的轮廓改变,准确判断狭窄程度和范围,是对常规DSA造影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人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治疗的结果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宣武医院胸外科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手术治疗的70岁以上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16例,年龄70~82岁,平均74.4岁。随访满5年,生存数据统计到2013年4月,随访率91.4%。结果术后临床病理TNM分期Ⅰ期17例(14.7%):ⅠA期5例,ⅠB期12例。Ⅱ期为42例(36.2%):ⅡA期11例,ⅡB期31例。Ⅲ期57例(49.1%):ⅢA期50例,ⅢB期7例。全肺切除9例(7.8%),肺叶切除97例(83.6%),楔形切除或肺段切除10例(8.4%)。5年生存率Ⅰ期65.3%,Ⅱ期42.6%,Ⅲ期18.7%( P<0.05)。Ⅰ、Ⅱ、Ⅲ期术后患者的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61.7±3.5)个月、(44.8±3.7)个月、(28.9±2.6)个月(F=8.741,P=0.005),总生存期分别为(66.3±2.7)个月、(54.6±1.8)个月、(32.7±2.4)个月(F=4.941,P=0.036)。患者共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47例(40.5%),围手术期死亡率为1.7%。术前是否合并心肺血管疾病所导致的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70岁以上的老年肺癌患者,术前合并心肺血管疾病一般不是手术禁忌。重视术前心肺脑功能评估,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可获得良好的远期生存。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对比血管回声跟踪技术与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检测方法对评价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价值。方法:对46例T2DM患者和30例正常人采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实时跟踪描记右侧肱动脉管壁的运动轨迹,测量肱动脉收缩期内径(Ds)、舒张期内径(Dd)、僵硬度(β)、弹性模量(Eρ)、顺应性(AC)、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等参数;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T2DM组和对照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NTG)功能。其中24例T2DM患者在3个月降糖药物治疗后重新测量上述各指标。结果:β,Eρ及PWVβ T2DM组较对照组升高(P<0.01),AC及FMD功能较对照组降低(P<0.01),硝酸甘油介导的NTG功能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回声跟踪技术与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检测方法均能较好的评价T2DM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两种方法具有良好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EBN)在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方法】对本院神经内科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5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支架术患者在围手术期通过成立EBN小组,确定循证问题,寻找循证支持,术后进行EBN。【结果】58例入选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支架术患者中3例出现穿刺点血肿,经及时处理与护理,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EBN对缺血性脑血管病PTAS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可以使护理人员掌握更多的相关专科知识,提高神经内科护士的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1年6月-2013年9月行DSA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12例,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中脑梗死27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1例。颈动脉狭窄程度≥50%者149例,狭窄程度〈50%者163例。年龄(OR=1.037,P=0.000)及冠心病(OR=4.121,P=0.031)为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狭窄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较常见,年龄和冠心病为其独立危险因素。对危险因素的识别和积极控制有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新版血管壁回声跟踪技术(E-Tracking)评价高血压颈动脉血管病变。方法:分别对高血压患者56例(平均年龄55.5岁)和正常健康者52例(平均年龄54.7岁)采用高频线阵探头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应用新版血管壁回声跟踪技术检测弹性系数(Eρ)、硬化参数(β)、顺应性(AC)、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和增大指数(AI),并对高血压患者组上述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高血压组较正常对照组Eρ,β,PWVβ及IMT增高,AC降低,且均有显著性差异。高血压组的PWVβ与β,Eρ和IMT呈正相关,与AC呈负相关;高血压组的AI与Eρ,β,AC和IMT无明显相关。结论:新版E-Tracking技术客观准确的反映了高血压患者血管弹性改变,是评价血管壁弹性简便实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老年患者及合并冠心病(CHD)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OSAS患者32例(OSAS组),另选取同时期我院收治的OSAS合并冠心病患者35例(OSAS合并CHD组),对两组患者的睡眠呼吸暂停指数(AHI)和氧减饱和指数(ODI)进行监测分析,并测定对比两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血浆内皮素(ET )、一氧化氮(NO )及 ET/NO比值。【结果】与OSAS合并CHD组患者对比,OSAS组患者的ODI、AHI、最低SpO2及平均SpO2均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与OSAS合并CHD组对比,OSAS组患者的 ET 及 NO/ET 显著降低, NO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结论】 OSAS合并CHD老年患者存在明显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对OSAS老年及合并CHD患者应关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范捷  冯飙  闻芳 《系统医学》2024,(1):102-10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单纯应用静脉溶栓与联合应用静脉溶栓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30例)和单药组(30例),分别给予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单纯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及不良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1.91±0.16)mPa/s、(4.53±0.82)低于单药组(2.42±0.23)mPa/s、(5.14±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70、2.352,P均<0.05)。治疗后,联合组NIHSS、MRS评分明显低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组不良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  相似文献   

18.
现将脑血管病昏迷患者的呼吸道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02例,男48例,女54例,年龄16~82(平均49)岁;发病时间60min~7d。其中合并偏瘫者70例,呕吐者61例,瞳孔变化者43例,大小便失禁者93例。昏迷原因,均为脑血管病变。缺血性脑血管病25例.其中脑血栓形成者13例,脑栓塞12例;出血性脑血管病77例,其中脑出血者6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16例。  相似文献   

19.
脂蛋白(α)(LP(α))于1963年由Berg发现,近十年来人们对它进行了较深入研究,认为它是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我们对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和正常人的LP(α)与血脂水平进行了检测和分析。1材料与方法1.1对象:40例ACVD患者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43~81岁(平均64岁),其中脑出血12例,脑梗塞28例。该组病例均符合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全部经CT或磁共振(MRI)证实。健康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17~66岁(平均47岁)。1.2方法:均于清晨空腹静脉抽血,于当天测试。高密度脂…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寻求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因素,探讨可能的改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到2011年12月,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343例。完整收集围手术期患者资料并计算失血量。比较和分析各因素与失血量间的关系,找出影响失血的主要因素。结果34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无术中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男140例,女203例。平均年龄(78.76±6.97)岁。失血量范围305~692 ml,平均(482.8±43.6)ml。经过卡方检验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18),高血压(P=0.036),糖尿病(P=0.027),脑血管病及病史(P=0.013),骨折类型( P=0.025),手术时间( P=0.038)是影响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潜在危险因素。另外,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多于显性出血量( P<0.001),≥75岁患者隐性失血量多于<75岁患者( P=0.026),急诊手术的显性失血量多于择期手术( P=0.037)。结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期间,应特别注意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定期检测血色素变化,并合理调节合并症的治疗,术中控制血压、细致缝合等措施有可能对于减少失血量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