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波峰末间期是近年引起人们关注的心电图参数,其形成的电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T渡峰末间期主要反映心室踌壁复极离散度,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异常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因此T渡峰末间期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有重要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2.
T波改变是一常见的心电现象。任何影响心室复极、增加跨壁离散度的因素均可引起T波改变。识别具有真正临床意义的T波改变,必须结合病史和相关的辅助检查、关注T波改变的特征和微小变化以及伴随的心电图改变、除外T波变异,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本文就各种T波改变的诊断与临床意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T波峰-末间期(Tpe)是指T波顶峰至T波峰末的一段时期,文献报道[1]可作为间接反映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的量化指标而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旨在探讨倍他乐克联合参松养心胶囊(河北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对室性早搏患者Tpe间期的影响。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指标的变化。方法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10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分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研究组)67例,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组)35例,分别检测治疗前后24 h内两组心电图的QT离散度、T波峰‐末间期,分析两组治疗前后校正后QT间期、T 波峰‐末间期及 T 波峰‐末间期/QT比值的变化,统计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电图校正后T波峰‐末间期及T波峰‐末间期/QT比值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1),对照组仅校正后T波峰‐末间期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研究组治疗前心电图 T 波峰‐末间期/QT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心电图校正后 T 波峰‐末间期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对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心血管事件及心源性猝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的变化以及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的影响。方法22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纽约心功能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55mm,ORS波时限〉120ms,组织多普勒显像(TDI)证实心脏机械活动不同步,且经最优化药物治疗无效,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定期随访。以常规体表12导联心电图QT离散度及Tpeak-end间期以及Tpeak-end离散度作为心室复极异质性的指标。于CRT术前、术后1、3、6、12个月,分别在右室起搏、左室起搏、双室起搏三种不同起搏模式下测量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结果QT离散度及Tpeak-end、Tpeak-end离散度在双室起搏时最小,左室起搏时最大,双室起搏与右室起搏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CRT治疗后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明显改善,并且随着时间延长.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逐渐变小。结论CRT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心室复极异质性,右室起搏下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与双室起搏相似,但左室起搏则明显增加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咪达普利对陈旧性心肌梗死家兔非心梗区心室肌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取家兔结扎左心室冠状动脉前降支8周后,记录其单相动作电位;采用二步消化法分离左心室游离壁3层心肌细胞。用膜片钳全细胞模式记录单细胞动作电位。结果 陈旧性心肌梗死家兔非心梗区心室肌中层的动作电位时程(MAPD90)明显延长,而内膜下和外膜下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延长不明显,3层心肌的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增加。在体单相动作电位的离散度较单细胞动作电位要小。应用眯达普利后,其复极不均一性得到改善,室颤阈值上升。结论 咪达普利可降低家兔非心梗区心室肌复极离散度,这可能是其减少陈旧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心力衰竭病人中跨室壁复极离散度与射血分数及心率变异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7年2月之间住本院心内科的心力衰竭患者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射血分数及心率变异性分别进行测量,并计算其相关性。结果:跨室壁复极离散度与射血分数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674,P〈0.01),与心率变异性时域功率多个指标呈负相关[与总体标准差(SDNN)之间存在负相关(r=-0.475,P=0.019),与均值标准差(SDANN)之间存在较为显著负相关(r=-0.405,P=0.05),与标准差的增均值(SDNN Index)之间存在负相关(r=-0.499,P=0.013)]。结论:心力衰竭病人中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大,则射血分数下降,心率变异性下降,可能导致患者猝死风险增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ST段形态早复极人群心率变异性(HRV)、心率减速力(DC)及心室复极离散度。方法研究对象早复极个体100例,分为ST段水平上升或下斜型下降50例和ST段上升或上斜型上升50例。正常对照组50例。三组患者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HRV、DC、心室复极离散度等指标。结果 ST段水平上升或下斜型下降组患者心率变异性明显降低,心率减速力下降,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加。结论 ST段水平上升或下斜型下降的早复极个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风险大,心率变异性、心率减速力及心室复极离散度等可以作为相关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不同起搏模式对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心室复极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51例接受CRT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记录患者自主心律、右室心内膜起搏(RV-endo-P)、左室心外膜起搏(LV-epi-P)及优化后双室起搏(Bi V-P)心电图。测量QRS波时限,QT间期、Tp-e(T波顶点到T波结束)间期,并计算QTc间期(校正后QT间期)、QT离散度(QT-d)及Tp-e离散度。并将各起搏模式心电图数据与患者自主心律进行比较。结果相对患者自主心律,LV-epi-P可显著延长患者QRS波时限、QTc间期及Tp-e间期,并增加QT-d及Tp-e离散度。QRS波时限平均延长23.31 ms(95%CI:16.64~29.98 ms,P0.01);QTc间期平均延长32.35 ms(95%CI:18.49~46.22 ms,P0.01);Tp-e间期平均延长21.98 ms(95%CI:13.09~30.87 ms,P0.01);QT-d平均增加27.96 ms(95%CI:19.14~36.78 ms,P0.01);Tp-e离散度平均增加26.06 ms(95%CI:18.35~33.77 ms,P0.01)。Bi V-P可明显缩短QRS波时限,RV-endo-P可显著延长QRS波时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i V-P及RV-endo-P虽有延长QTc间期及减小QT-d、Tp-e间期、Tp-e离散度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V-epi-P可使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大,具有潜在的心律失常事件发生风险。建议植入心脏再同步心脏复律除颤器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致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王蔓莉  李丽华  赵红  闫杰  李玉荣 《临床荟萃》2007,22(21):1529-1531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对心室复极的影响。方法选取室性心律失常患者92例按下列剂量和方法口服胺碘酮600 mg/d,7天后改服400 mg/d,逐渐减量至200 mg/d维持。重点观察Q T间期、QT离散度(QTd)、校正的QT(QTc)、QTc离散度(QTcd)、T波顶点(Tp)至T波终点(Te)的宽度(TpTe)、T波形态等变化情况。结果76例有效,有效率82.60%。治疗后有效和无效组QT、QTc、TpTe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QTd、QTcd均缩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46±18)ms vs(48±23)ms;(56±20)ms vs(59±57)ms(P<0.01)。85例ST-T形态正常者,在治疗过程中79例出现心室复极波形态改变。结论胺碘酮导致心室复极波形态改变,考虑为该药影响心室肌复极的延迟及不均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的变化以及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的影响。方法22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纽约心功能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55 mm,QRS波时限>120 ms,组织多普勒显像(TDI)证实心脏机械活动不同步,且经最优化药物治疗无效,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定期随访。以常规体表12导联心电图QT离散度及Tpeak-end间期以及Tpeak-end离散度作为心室复极异质性的指标。于CRT术前、术后1、3、6、12个月,分别在右室起搏、左室起搏、双室起搏三种不同起搏模式下测量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结果QT离散度及Tpeak-end、Tpeak-end离散度在双室起搏时最小,左室起搏时最大,双室起搏与右室起搏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CRT治疗后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明显改善,并且随着时间延长,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逐渐变小。结论CRT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心室复极异质性,右室起搏下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与双室起搏相似,但左室起搏则明显增加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  相似文献   

12.
心肌梗死患者常出现心室肌除极及复极的不同步,本文观察无室性心动过速的心肌梗死存活者不同时期心电图QT离散度(QTd)、JT离散度(JTd)及心室晚电位(VLP)演变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1对象和方法收集心肌梗死心电图可供分析者38例,男33例,女5例...  相似文献   

13.
QT离散度(QTd)对冠心病预测心肌缺血程度、范围及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QTd[体表心电图12导联中最大QT间期(QTmax)与最小QT间期(QTmin)之间的差值]反映心室肌细胞复极过程不均一性与冠心病心肌缺血有关系。QT离散度可用于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从而指导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对评估介入治疗术前及术后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又称QT间期离散度,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变异的程度。它反映心室复极的离散程度,可以作为预测心脏疾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不良预后的指标。本文用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并观察该药对QTd影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与心室晚电位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T离散度(QTd)反映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心室晚电位(VLP)是心室肌延迟除极所产生的破裂电活动,是预测心室肌电活动不稳定,引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而猝死的一个指标。本研究通过对6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QTd测定及VLP检查,探讨两者间的关系。1对象...  相似文献   

16.
QT间期包括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反映各部位心肌复极的离散程度.在心肌局部缺血或室壁运动异常,急性心肌梗死,心肌肥厚及心功能不全时,均可导致QTd变化.本文通过77例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结果对照,对心电图运动试验时QTd、QTcd与冠心病(CHD)的相关性作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7.
心室肥厚包括心室肌增厚及腔扩大。肥厚心肌的电荷数大大增加,致使除极向量增大,除极时间延长及继发性的复极程序改变。心肌肥厚后,其血液供应相对减少,又可引起原发性的复极程序改变。因此,心室肥厚主要引起QRS波群及ST段、T波的变化。一.左心室肥厚右心室位于心脏的右前上方,左心室位于其左后下方。由于左心室心肌厚度是右心室的3倍,在心室除  相似文献   

18.
QT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变异的程度,它反映了心室复极过程中局部心肌电生理的紊乱。为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QT间期离散度变化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AMI患者QTd的观察,探讨它与梗死面积、泵功能分级及溶栓的关系,为AMI患者的预后提供一些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健康成人QT间期离散度的临床研究邵阳市中心医院(422000)李忠长唐会林王萱德吴真祥罗素云张中雄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变异程度,它是由于心室肌复极不一致所引起。离散度增加,反映各部分心室肌复极化不均匀,且最大QT值存在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T波峰末间期进行科学规范的测量,并将其与正常人群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病例资料,选择其中33例术前心电图资料完整者作为观察组,对其术前自身心律的心电图进行分析。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体检中心心电图室导出2016年9月检查的40份正常人心电图,将这4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依次测量12个导联的T波波峰到T波终末的时间间期,最终取12导联中数值最大的T波波峰到T波终末的时间间期作为某一个体的T波峰末间期。QT间期也定义为12个导联中QRS波起始到T波终末时间间期的最大值。比较2组差异。结果观察组33例患者中,29例(87.9%)患者T波峰末间期在胸前导联测得。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T波峰末间期更长[(119.7±23.6)ms vs(94.5±16.3)ms,t=5.368,P=0.000],T波峰末间期离散度更大[(45.2±18.2)ms vs(30.0±17.7)ms,t=3.593,P=0.001],但是T波峰末间期/QT间期比值在2组间没有差异(0.26±0.04 vs 0.25±0.04,t=1.350,P=0.181)。结论无论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还是在正常人中,绝大多数研究对象可以在胸前导联准确测量到T波峰末间期。与正常人群相比,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