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腺癌血管生成及组织蛋白酶D表达与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veseldensity,MVD)及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CD)表达与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乳腺癌组织的MVD及CD进行定量和半定量研究。结果:乳腺癌组织MVD及CD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腋下淋巴结转移组的MVD(131.8±39.8)明显高于腋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nodenegativebreastcancer,NNBC)组的MVD(78.1±27.1)(P<0.001);腋下淋巴结转移组CD高表达者(33/36,91.7%)明显多于NNBC组(16/36,44.4%)(P<0.01)。乳腺癌组织MVD与CD表达关系密切;远处转移及早期死亡者MVD较高且CD表达极强。结论:乳腺癌组织MVD的增加及CD高表达可能协同促进肿瘤转移。富于微血管及CD高表达的乳腺癌应作为远处转移及早期死亡的高危患者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乳腺癌微血管数与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癌中微血管数(MVQ)与转移、预后的关系,MVQ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c-erbB-2、nm23-H1、组织蛋白酶D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浸润性乳腺癌中MVQ与PCNA、c-erbB-2、nm23-H1、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结果MVQ在76例浸润性乳腺癌中的均数是57.82±22.22。MVQ与淋巴结转移、c-erbB-2、组织蛋白酶D(癌细胞)的表达无关;MVQ与远处转移(10年内)、PCNA、组织蛋白酶D(间质细胞)表达呈正相关(P值均小于0.01);而与nm23-H1、5年生存期呈负相关(P<0.01)。结论浸润性乳腺癌中MVQ与肿瘤的远处转移和生存期关系密切,可以作为一项独立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比较了卒中型自发往高血压鼠(SHRsp)和京都Wistar正常血压鼠(WKY)心肌线粒体Ca ̄(2+),Mg ̄(2+)-ATPase活力及膜流动性。用定磷法测得WKY和SHRsp的Ca ̄(2+),Mg ̄(2+)-ATPase活力(25℃)分别为0.287±0.016及0.218±0.017μmol/(min.mg)(-x±Sx)。SHRsp心肌线粒体Ca ̄(2+),Mg ̄(2+)-ATPase活力降低24.7%,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n=9).以DPH标记心肌线粒体膜,测得WKY和SHRsp的荧光偏振值分别为0.187±0.003及0.181±0.003(P>0.05,n=6)。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CD)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表达与同侧腋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CD和PSA在78例乳腺癌中的表达,其中伴同侧腋淋巴结转移者36例。结果:(1)78例乳腺癌CD阳性表达率41.03%(32/78),PSA阳性表达率43.5%(34/78);(2)同侧腋淋巴结转移组CD阳性表达率69.44%(25/36),无同侧腋淋巴结转移组CD阳性表达率16.67%(7/42),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3)同侧腋淋巴结转移组PSA阳性表达率25.0%(9/36),无同侧腋淋巴结转移组PSA阳性表达率59.52%(25/42),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CD和PSA的表达可作为乳腺癌预后检测的参考指标。CD表达阳性率与同侧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预后负相关;而PSA表达阳性率与同侧腋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与预后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癌层粘连蛋白受体(LN-R)与间质微血管密度和肿瘤转移、复发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73例乳腺癌LN-R,FⅧAg的表达,并对28例病人进行随访分析。结果:LN-R的表达程度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存在正相关(P〈0.0001),与病理分级无关(P〉0.05),与乳腺癌间质微血管密度(MVD)存在正相关(P〈0.0001)。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其MVD值明显高于阴性组(P  相似文献   

6.
bcl-2、p53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bcl2 、p53 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64 例乳腺癌及30 例乳腺良性病变的表达。分析bcl2、p53 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腋淋巴结转移、复发和预后的关系。结果:bcl2 与p53 表达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呈负相关( P< 0-05) 。bcl2 和p53 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 P< 0-05) ,bcl2 表达随分级增加阳性率降低,p53 则相反。p53 表达与腋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05) 。bcl2 表达与腋淋巴结转移无关( P> 0-05) 。p53 表达复发组明显高于无复发组( P<0-05);bcl2 表达与有无复发无关(P>0-05)。p53 表达阳性率≤5 年生存组明显高于> 5 年生存组,呈负相关( P< 0-05);bcl2 表达与生存期无关(P> 0-05) 。结论:bcl2 表达与预后无关,其阳性表达可反映肿瘤属分化较好或属早期阶段。p53 可单独作为预后指标;p53 表达与预后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ER阳性和ER阴性人乳腺癌细胞株p53、mdm-2和p21WAF1蛋白的表达及其与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应用细胞培养、基因转染和免疫组化染色LSAB法等技术,检测ER阳性、表达野生型p53(wtp53)蛋白的MCF-7细胞和ER阴性、表达突变型p53(mtp53)的MDA-MB-231细胞以及ER转染阳性MDA-MB-231细胞中p53、mdm-2和p21WAF1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其与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关系。结果(1)MCF-7细胞和MDA-MB-231细胞p53蛋白的性质和分布明显不同,前者p21WAF1和mdm-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后者(P<0.05),且前者的生物学特性较后者为好。(2)ER质粒转染MDA-MB-231细胞后,其p53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而mdm-2蛋白的表达水平增加(P<0.05),生物学特性得以改善。结论乳腺癌细胞ER状态与p53和mdm-2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生物学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丙型肝炎(HC)病人细胞免疫功能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致病机制及机体对其免疫保护作用,收集24例HC病人(急性3例,慢性21例),用3H-TdR掺入法研究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不同HCV抗原增殖反应,并用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了PBMC中CD4+、CD8+淋巴细胞亚群在HCV抗原刺激后的变化。结果:HC病人PBMC对HCV合成肽CP9,NS4和基因重组抗原C,E1,E2,NS3刺激后出现不同程度增殖反应,刺激指数(SI)分别为1.69±0.51,1.61±0.54,1.68±0.58,1.49±0.44,1.44±0.44和1.33±0.33。3例急性HC中2例病人的PBMC对HCV抗原呈有效增殖反应(SI≥2.1),且血清HCVRNA阴转伴ALT正常。细胞表型分析显示:增殖的细胞表型是CD4+淋巴细胞,而CD8+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较弱。结论:HC病人PBMC确实存在对HCV抗原的增殖反应;CD4+淋巴细胞比CD8+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要强,急性HC病人PBMC对HCV抗原有效的增殖反应预示可能有良好的临床愈合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用CD系统MCAB间接免疫荧光法对柯萨奇B病毒中和抗体阳性的病毒性心肌炎(B型),扩张型心肌病(C组)患者检测其周围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并与正常人(A组)相对照,结果不论是B组或C组其CD3、CD4、CD3均较A组为低,P值均<0.01,C组比B组更低,两者相比亦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5,<0.001。至于CD4/CD8,C组>B组>A组,P值为<0.05,<0.01。在急性恢复期者与正常人相近,分别为1.78±0.05、1.73±0.08,而慢性反复发作期者与扩张型心肌病者相近,分别为2.22±0.3及2.29±0.26。免疫球蛋白测定在扩张型心肌病中较在病毒性心肌炎息者明显增高,并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HCV结构区基因重组体免疫大鼠抗体反应的各种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窦骏  刘克洲 《免疫学杂志》1999,15(3):151-155
为寻求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免疫的最佳动物实验方法,探讨不同方式对重组体pCD-HCV1诱发Balbh/c小鼠产生抗体的影响。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了HCV重组体,用不同免疫次数,途径,剂量和不同处理方式将其免疫小鼠。结果显示;重组体pCD-HCV1(100μg/只/次,n=12)经肌肉1次,2次,3次和4次免疫小鼠后,抗体水平分别为0.183±0.06,0.428±0.05,0.707±0.08(OD  相似文献   

11.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查桂西南黄曲霉毒素(AFB1)高污染区109例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并与相应病例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表达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HCC中p53蛋白阳性率高达68.8%(75/109),p53蛋白表达与病人性别、肿瘤大小及有无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无关(P>0.05)。说明在AFB1高污染区,p53基因突变是HCC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在HCC病例中,HBsAg阳性率为84.2%(85/101),其中同一病例p53蛋白及HBsAg均为阳性者占57.0%(58/101),而HBsAg阳性、突变型p53蛋白阴性者为26.0%(27/101)。表明HBV仍然是肝细胞癌发生的主要原因,但HBV的致癌机制具有多样性,并非均引起p53基因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p53、p21、p185蛋白表达与横纹肌肉瘤分化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p53、ras和c-erbB-2癌基因蛋白产物p21、p185在横纹肌肉瘤(RMS)中的表达及其与RMS的分型、分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确诊的50例中的41例有随访的RMS用免疫组化ABC法标记p53、p21、p185蛋白,结果发现p53、p21、p185在RMS的阳性率分别为72%、68%、60%,其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和RMS的组织类型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与分化程度有关,其中p53、p21在低分化RMS的阳性率分别为85%和80%,显著高于高分化RMS的42.9%和28.6%(P<0.05);p53蛋白在有转移组RMS的阳性率为86.4%,显著高于无转移组60.7%(P<0.05);有随访的41例病例中。存活1年的p53蛋白阳性率为86.7%,显著高于3年的41.7%(P<0.05)。结论p53、p21蛋白表达可作为肿瘤分化及恶性程度的评价指标,而p53更能反映肿瘤预后,是肿瘤预后差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应用半乳糖末端糖蛋白受体(ASGP-R)介导的内吞作用,将外源基因导入真核细胞,与脂质体介导的转染和细胞表面转铁蛋白受体(Tf-R)介导的内吞作用相比,虽然三种方式均能有效介导外源基因的转移,但ASGP-R法具有肝细胞特异性,而脂质体法和Tf-R法不具此特性。将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的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BV)mRNAPreC/C区的核酶质粒pCMV-Ripc特异性导入肝细胞并发挥作用,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评价核酶在细胞水平对HBV抗原表达的阻断作用。结果表明当核酶质粒pCMV-Ripc与HBV抗原表达质粒pUC-2HBV共转染HepG2细胞时,核酶对HBsAg和HBeAg表达的抑制率分别为55.29%和68.73%。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HCV-DNA核酸免疫效应。方法:将构建的重组体pCD-HCVs免疫Balb/c小鼠,用ELISA和^3H-TdR掺入法检测了免疫鼠血清抗体、脾细胞和PBMC对HCV抗原的增殖反应。结果:重组体pCD-HCV1、pCD-HCV2和pCD-HCV3均可诱导小鼠(n=6)产生抗体(0.665 ̄0.707,OD值)和脾细胞对HCV抗原增殖反应(n=6,SI为3.89 ̄4.47),但各重组体间的  相似文献   

15.
心脏粘液瘤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和组织发生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新允  谭郁彬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3,22(5):262-264,T049
对52例心脏粘液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其中有2例伴有腺样结构。免疫标记显示:52例粘液瘤中全部瘤细胞Vimentin为阳性。FVⅢ,Desmin和Actin为阴性。5例瘤细胞S-100蛋白为阳性。2例伴腺样结构者CEA,EMA和Cytokeration为阳性。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腺样结构PAS-AB(pH1.0),PAS-AB(pH2.5)和HID-AB均为阳性。结果提示:心脏粘液瘤可能来源于胚胎  相似文献   

16.
肺癌中MTS1/p16和p53基因产物的表达与细胞增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肺癌中MTS1/p16和p53基因产物的表达与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62例肺癌组织中p16蛋白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检测,计算细胞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index,PI)。结果:62例肺癌组织中p16蛋白和p5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8.1%和59.7%。腺癌p16蛋白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小细胞癌(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p16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PI分级为Ⅱ级的p16蛋白表达显著高于Ⅳ级(P<0.05)。不同组织类型肺癌中p53蛋白的表达未见明显差异,淋巴结转移阳性组p53蛋白的表达高于阴性组(P<0.01);不同PI分级中p53蛋白的表达,Ⅳ级明显高于Ⅰ级(P<0.05)和Ⅱ级(P<0.05),Ⅲ级明显高于Ⅰ级(P<0.05)和Ⅱ级(P<0.01)。p16蛋白低表达和p53蛋白过表达之间未见明显相关。结论:p16蛋白低表达和p53蛋白过表达均有促进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p16蛋白的表达与肺癌的细胞分化有关,p53蛋白过表达对肺癌细胞的转移起重要作用。抑癌基因p53对MTS1/p16基因无明显调控作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培哚普利(perindopril)对重度心力衰竭(CHF)的疗效与血浆内皮素(ET)水平的影响,20例经传统治疗无效的心衰患者口服 perindopril2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流动力学与 ET变化。结果发现,临床总有效率为 95%,肺动脉压(PAP)、肺毛细血管嵌楔压(PCWP)比治疗前明显下降(4.93 ± 0.53对4.00 ± 0.53kPa,P<0.01;3.47 ± 0.53对2.53±0.40kPa,P<0.01),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下降(204.8 ± 21.3对150.6 ±1.3kPa·S·L~-1·m~-2,P<0.05),心指数(CI)上升(2.2±0.1对2.8±0.22L·min~-1·m~-2,P<0.05),血浆内皮素水平明显降低(184.56±4.40对118±2.24ng/L,P<0.01),提示perindopril可降低血浆ET水平并通过多种机制对心衰产生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白细胞滤过器(LDF)在体外循环(CPB)手术中消除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探 讨LDF在CPB中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例体外循环手术的病人,心肌保护方法采用 中度低温含血心肌保护液持续顺行灌注,随机选择10例(实验组)于含血心肌保护液通路加用 LDF,测定滤过前后血细胞的变化、主动脉阻断前后全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血浆丙二醛 (MDA)、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应用持续左心功能(CCO)监测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滤过 后白细胞滤除率为0.91±0.05(P<0.05),红细胞滤除率0.08±0.03(P>0.05),血小板滤除率0.88 ±0.06(P<0.05)。对照组LDH的变化由阻断前的103±24U/L升至主动脉开放后的365±89U/L (P<0.01),实验组由110±34U/L升至199±35U/L(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产量低(P<0.05)。 MDA的变化对照组由5.55±0.34nmol/ml增至17.31±0.58nmol/ml(P<0.01),实验组由4.98±0. 56nmol/ml增至7.98±0.21nmol/ml(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产量  相似文献   

19.
CMP促诱生IL—2,TNF—α,IL—6,IFNγ/α效应和产品中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吉成 《免疫学杂志》1998,14(3):194-197
用羧甲基茯苓多糖(CMP)预处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HPBL),在以PHA和ConA为主的复合诱生剂诱导培养24、36、48、72h采样检测的促诱生组TNF-α、IL-2、IL-6、IFNγ效价(x±s)分别为456.1±24.2,475.6±185.7,7433±1189.9,5583.0±535.5IU/ml,分别比无CMP的常规诱生组效价高1.5,3.8,1.8,1.4倍;在以NDV-F病毒为诱生剂诱导培养22h采样,并经酸化和中性化后检测的IFN-α效价可达21274.2±5523.0IU/ml,比无CMP的常规诱生组高1.2倍,均有显著差异(P<0.01),说明CMP对上述五种细胞因子均有明显的促诱生效应。此外,还采用CMP促诱生技术,对TNF-α、IL-2、IL-6、IFNγ和IFN-α细胞因子进行了中试,提出了低成本、高效益的中试工艺路线,有待于在制备天然细胞因子的细胞工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表面玻璃连接蛋白受体(VitronectinreceptorVnR即整合素家庭的α_vβ_3)的表达改变;用(51)Cr-标记血小板((51)Cr-platelete,(51)Cr-pL)检测HUvEc的粘附功能;Fura-2/Am负载EC,测定HUVEC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观察了高糖、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对EC粘附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高糖(30mmol/L)可明显促进EC与PL的粘附(CPM值:361±2l.93VS2l9.67±16.26,n=6P<0.01),抗β3亚单位单抗(β3McAb)可部分阻断EC与PL粘附。TNF-α(1000μ/m1)也有相同作用(CPM值:4l0.7±17.6VS219.67±16.261n=6P<0.01),β3McAb也部分阻断TNF-α诱导的EC-PL间的粘附。②不同浓度高糖和TNF-α不同时间可影响EC表面的α_vβ_3表达,并且在一定范围内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③高糖和TNF-α可明显增加EC的[Ca(2+)]i,上述资料提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