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厥阴主阖”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 ,即言厥阴有受纳阴气以归于内的功能。肝为厥阴之脏 ,故主阖、主藏血 ,又内寄相火 ,主疏泄、主升发。肝主阖、主藏血与肝主疏泄、主升发的功能 ,相互为用 ,协调统一 ,即动静和谐 ,开阖有度 ,亦即“阴平阳秘” ,肝脏功能方能正常。如肝主阖、主藏血功能不及 ,则肝主疏泄、升发必太过而致气火上窜横逆或肝风内动 ;如肝主疏泄 ,升发功能不及或太过 ,则肝主阖、主藏血亦必为之失常而见气滞血瘀或出血等证。故临床中每在疏肝气 ,补肝气 ,清肝火 ,熄肝风的同时 ,应用酸敛柔肝 ,以复肝主阖、主藏血之职。1 …  相似文献   

2.
在中医病机学说中,内动之风即指肝风,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对肝风形成的病机,多强调热极生风和阳亢化风两端。至于阳虚风动历代医家很少论及。阳虚风动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是否也因肝而起,属肝风内动范畴?笔者认为,阳虚风动临床上并不少见,因未明其理,才"视而不见"。其风动之机与热极生风、阳亢化风一样,皆属于肝风内动。现论述如下。1阳虚功能抑,木争肝风起就阴阳二气而言,阳气主动、主升、主温煦;  相似文献   

3.
乌梅丸为厥阴病证主方,融寒温药于一方,原用以治疗虫积、下利不止,后世医家广泛运用于各科,治疗寒热错杂病机的疾病。笔者临床常运用乌梅丸治疗寒热、虚实交杂的呼吸系统疾病,所举案例乃虫积于内所致过敏性咳嗽,病机乃阴阳错杂、风气内动,予乌梅丸从肝治肺后悉获全功。由肝风内动,干扰他脏,寒温错杂之象,不需拘于虫病、下利之症,此为厥阴之病机,均可运用乌梅丸;其治重在制肝敛风,便可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江西泰斗姚荷生寒温汇通思想,从寒温内外皆有厥阴病变的立场出发,对以乌梅丸为代表的厥阴阴阳错杂方证,从生理病理到辨症用方,进行了系统梳理,突出强调了厥阴主病不只阴阳错杂且有肝风内扰,厥阴主方不仅燮理阴阳且能敛肝熄风;对厥阴病复杂多变,比较了伤寒、温病与内伤杂病由于病因差异,以致各自的阴阳错杂,会产生寒热虚实不同偏转的情况;进而提出厥阴主证主方,不限于乌梅丸证一例,而是包括连梅饮证、椒梅汤证、安胃丸证等在内的一组乌梅类方方证系列;最后对乌梅类方临床运用中容易产生疑惑的若干问题做了简要的解答。  相似文献   

5.
陈氏对针灸理论贡献主要有二,首排历代注家之异、阐“是动则……是主×所生病者”的经义。认为“不必先为是动,后及所生而病”,指出:“本篇统论脏腑经气”,“病在三阴三阳之气”,可藉人迎气口之脉而知其整体变化,“泻阴阳之盛,致谷气以补阴阳之虛”的经络脏腑气血整体论。次对复杂经穴定位,以胆经在头部穴位为例,精研揣度,返繁为简,概以歌赋,便于诵记。  相似文献   

6.
厥阴病病机为气血两虚、阴阳之气不足特别是下焦阳气不足,病性为虚寒。凡"阴阳气不相顺接"者便为厥阴病,厥阴病本证是上热下寒之证,吴茱萸汤证与当归四逆汤证非典型的厥阴病证,为厥阴杂病。厥阴病可转为阳明病、少阳病和少阴病,也可不传变,通过本身阴阳之气的恢复而在本经痊愈。厥阴病的痊愈以阳气恢复为主导,但是如果厥阴阳气回复太过则又生他变,最常见的为咽痛、脓血及下血。将厥阴病的本证、杂病、坏病和转入他经的方证分清,可知厥阴病治法为"辛苦酸甘"并用之法。  相似文献   

7.
论厥阴病     
厥阴为人体阴阳之气交替转换的阶段,可以将其概括为:两阴交尽,谓之厥阴;阴极阳生,极而复返,这是厥阴的生理。厥阴病是伤寒最后的厥证阶段。外感病的发生是从太阳开始的,因为太阳主表,外邪不经太阳则无由进入人体;外感病的死亡则在厥阴,因为厥阴是人体阴阳之气交替转换的阶段,厥阴病乃人体阴阳之气不能正常交替,即所谓"阴阳气不相顺接",阴阳气不相顺接的临床特征就是"厥","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再发展就是"阴阳离决",即死亡。厥阴病篇讨论了很多种厥,但厥阴病主要是热厥和寒厥,厥阴病是从热厥开始的,其他的厥是为了和厥阴病鉴别。另外,要强调一点的是,如果厥阴病讨论的是厥,则326条不能作为厥阴病的提纲,因为这条原文并没有揭示厥阴病的本质特征,与之相关联的是,乌梅丸不是厥阴病的主方。  相似文献   

8.
颤证一病,病在筋脉,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多发于中老年人;历来医家多认为其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因此在治疗中多从平肝熄风、滋补肝肾着手。方之勇主任医师认为“脾肾阳虚,肝阴不足”之病机也较为常见,故在临床治疗中应注重温脾肾之阳,兼以滋肝木之阴,疗效显著。通过对从阴阳两虚治疗颤证的临床诊疗思路和用药特点进行分析,以阐明阴阳两虚在颤证治疗中的临床意义,为今后的临床用药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王志兰  林士毅 《河南中医》2005,25(11):19-20
叶氏明确指出中风“非外来之邪”(《临证指南医案·肝风门》),其基本病机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风门》)。而身中阳气变动总与肝木有关,“肝为风木之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生,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倘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刺中痉厥矣”(《肝风门》华岫云按)。基于以上认识,叶氏创立“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肝风门》治曹姓案)的治法大旨和“介以…  相似文献   

10.
乌梅丸临床新用三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梅丸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中的一则方剂,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川椒、桂枝、人参、黄柏组成.该方配伍具有"重用酸以柔肝"、"寒热刚柔同用"之特点.笔者在临床过程中,抓住肝为风木之脏,主藏血而内寄相火,为病则阴阳两伤致厥阴风动,以及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主一身阴阳之交接,为病则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厥的生理病理特点,通过调整乌梅丸药量大小,药物刚柔比例,达到切合病机,而在应用中每获良效.兹举数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腰为肾府”,其痛理合治肾矣,然治之不愈可取诸肝。《灵枢·经脉篇》云:“肝,足厥阴之经……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俛仰”。此腰痛取肝之一微也。况肝藏筋膜之气而主节,腰部虽伟,亦一大美节也,岂有腰痛不治不关肝哉。余如肝有瘀血,腰脊每痛,厥阴风生,项背僵直,此皆腰肝相关之  相似文献   

12.
<正> 六、病因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审察病机,无失气宜”。盖病随气动,必察其机,治之得其要,是无失气宜。前述的有关章节,多详言五运六气各有太过不及,而天时民病变必因之,故有淫胜、反胜、客胜、主胜之异。气太过,则亢极而实;气不及,则被侮而虚,此阴阳盛衰自然之理。脏五气六,各有所主,或实或虚,则亦无不随气之变而病有不  相似文献   

13.
章浩军教授擅长运用“六经辨治”治疗内伤诸病。其认为厥阴肝木疏泄失常,郁而不畅,可致阳明太阴气机升降失司为“痞”;厥阴肝木郁而化火,火性炎上,可致阳明太阴气机不利,不通则“痛”;厥阴肝血不足而肝火亢盛,肝木乘土,土虚阳无以生,不得运化水谷,可致太阴虚寒为“利”。章浩军教授总结脾胃病厥阴证的病因病机为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中焦脾胃升降失常,在临证中谨守病机,常采用乌梅丸治疗脾胃病厥阴证诸病,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4.
胡方林 《国医论坛》2002,17(3):47-48
清代名医王旭高为治疗肝病之大家 ,常以肝气、肝风、肝火立论 ,惜其《西溪书屋夜话录》详于肝病治法 ,略于病因病机之发挥。然所著《王旭高临证医案》及《环溪草堂医案》对情志致肝病颇多论述 ,故探讨之补其不足 ,以利临床使用。王氏认为 ,肝主疏泄 ,能调畅气机 ,气机调畅则气血畅达 ,人的精神情志就舒畅开朗 ,故肝与精神情志关系尤为密切。病理情况下 ,情志致病 ,也主要影响到肝主疏泄及肝主藏血的功能。王氏认为情志发为肝病 ,主要包括以下因素。1 怒则气逆 ,动风动火而发肝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在脏为肝 ,在志为怒。”一般来…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病病机与厥阴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寒热虚实错杂的特点相契合,厥阴肝经、心包经病变是贯穿本病的病理基础。辨证分型:肝胃不和、胃气上逆型,肝热脾寒、寒热错杂型,肝郁痰凝、热扰胃逆型,肝胃血瘀、胃失和降型。从伤寒六经之厥阴辨治胃食管反流病,在厥阴肝经、心包经的基础上,临证辨治注重土木同调、寒温兼施、祛痰逐瘀等法的贯穿结合,以复厥阴风木之升降斡旋和封藏之本,助脾胃生化之健运,条阴阳之顺序交接,达到阴平阳秘,使气机顺畅,脾胃之气升降相宜。  相似文献   

16.
“风袭于外,肝必内应”,咳嗽变异性哮喘病因以“风”为主,是一个由咳嗽逐渐发展为哮喘的动态阶段,其病程与病机展现出“由外及内,日久则伏”的特点。中医学将以“风”为因的疾病责于肝之失常,本文基于此进行从肝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探索,并根据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分期与病证的标本,以“祛外风—煦肝风—搜伏风”为基本方法,从理论基础、病机阐释与临床应用等方面分别论述了从肝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理论依据与临床价值。疾病初起,拟“祛外风”为首则,以防肺风扰肝;至中期须用“煦肝风”法治本,以平肝气之乱;久病入络,则以“搜伏风”为要,防肝风之受引复动;三法相辅相成,分期分层次地应用,共奏良功。  相似文献   

17.
韩知言 《光明中医》2016,(17):2560-2562
古语"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女子以肝为先天"说明了肝有藏血和主疏泄的生理功能,亦可体现肝脏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肝气郁结""肝气上逆""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均为临床上常见的病机。笔者通过临床学习,深感肝病诱发各病的案例颇多,治疗当从肝论治,特作此总结,强化从肝论治疾病的辨证思想。  相似文献   

18.
肠息肉病机错综复杂,通过对厥阴病病机及临证特点的探讨,认为肠息肉病位当属厥阴,病机重在阴阳气不相顺接、气机升降失常,终表现为肝风内扰、寒热错杂之象。厥阴病代表方乌梅丸组方用药酸苦合法、寒温并用,能温清并补,同时重用酸收以突出敛肝息风之功,恰合肠息肉之病机,因此治疗上可用乌梅丸加减化裁。举病案2则以为例。  相似文献   

19.
郭子光对几种"肝风内动"治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杨 《中医杂志》2004,45(10):739-740,783
清代叶天士发明内风,认为"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其后,张山雷更明确指出:"内动之风,皆肝木之旺,木火生风"(《中风B378诠*中风总论》).近现代医家将其概括为"肝风内动",并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的论述,将"肝风内动"的临证特点表述为:凡具有头摇眩晕,昏扑,肢体麻木、拘挛、动、抽搐,半身不遂,角弓反张,舌强不语,两眼直视等,具"掉眩"、"强直"特征的证候,皆属"肝风内动"所致.而在引起"肝风内动"的原因方面,除"肝阳化风"外,更有"热极生风"、"阴虚风动"等发挥.不过,就"肝风内动"的临床表现特点而言,尚不止于"掉眩"和"强直".《素问*风论》指出:"风者善行而数变."由此可见,风病的共通性特点是"变",即其证候表现变化多端;"动",即其证候表现异常动态,且可发生于内外任何部位.这就说明"肝风内动"的证候表现除"掉眩"和"强直"以外,还具有"变"和"动"的特点.换言之,凡具有"变"和"动"特点的证候,都要考虑"肝风内动"的可能.这意味着"肝风内动"证候表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郭子光教授在临床上经治了几种少见的"肝风内动"顽症,印证了古人关于风病的"变"和"动"的认识.兹录于此,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轩岐救正论》为明代医家肖京所著,是一部理论结合实践的专著。在书中肖氏提出了"治血贵静"的治疗思想,对后世血证的治疗有很好的启发作用。现对该思想进行探析,为临床诊治出血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1从阴阳论失血之病机肖氏论述失血的病机从阴阳和气血入手,层层剖析,逻辑严谨。他指出:"今以失血言之,血主阴,气主阳。阳之性动,阴之体静,阳之气热,阴之性寒,而阴阳则相维,为既济之水火也。"血本属阴,静是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