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肩胛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肩胛骨骨折患者的X线片、16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男58例,女24例.年龄18 ~77岁,中位数40.5岁.车祸伤51例,高处坠落16例,钝器击伤9例,摔伤6例.合并肋骨骨折25例,肩锁关节脱位5例,锁骨骨折5例,骨盆骨折2例,血气胸6例,脾破裂1例,肩胛上神经损伤l例,足部皮肤撕脱伤l例.比较采用X线片和16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的诊断结果.结果:①诊断结果.粉碎性骨折45例,其中无明显移位者7例,有移位者38例;非粉碎性骨折37例,其中无移位者28例,有移位者9例.按照Ada-Miller分类法,ⅠA型5例、ⅠB型6例、ⅠC型4例、ⅡA型5例、ⅡB型6例、ⅡC型3例、Ⅲ型3例、Ⅳ型50例.②X线表现.54例通过X线检查确诊,其中45例为粉碎性骨折,9例为非粉碎性骨折,但未能确定骨折的移位程度、骨折块数目及大小,其余28例无移位的非粉碎性骨折患者漏诊.③CT表现.82例患者均通过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确诊,可清晰显示有移位骨折的移位程度、骨折块数目及大小;对无明显移位的非粉碎性骨折,CT图像可发现细微的骨折线,经三维重建技术处理后图像更清晰.结论:16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可清晰显示有移位的肩胛骨骨折的移位程度、骨折块数目及大小,准确诊断X线片无法发现的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应作为诊断肩胛骨骨折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CT诊断胫骨疲劳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该院在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10例胫骨疲劳骨折患者作为该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对患者均行X线和CT检查,观察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 CT影像学表现:10例胫骨疲劳性骨折均发生在在居胫骨膝关节面约5.5~8.5 cm,4例在胫骨中上段后方见单层、多层或花边样骨膜增生,3例见斜形骨折线,3例骨皮质松化,10例患者均表现局部骨髓腔密度增高,未见软组织肿块。CT检查的敏感性高于X线,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胫骨上端骨折的CT检查,对早期确诊有重要价值,有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照研究X线平片与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学结果证实为周围型肺癌患者的X线和CT检查资料,对比分析2种不同检查方法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X线平片表现:30例患者中23例(77%)患者被怀疑有肺部占位性病变,7例(23%)患者X线表现不典型,给予进一步CT检查;X线典型表现包括:肿块或者球型病灶,边缘有侧缘线征、毛刺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结节与小片块状阴影.CT表现:30例患者中29例(97%)患者怀疑有肺部占位性病变,1例(3%)患者CT表现不典型,经纤维气管镜及病理学检查证实,1个月后CT出现典型占位病灶;CT征象描述主要包括形态学特征、肿瘤周围改变和肿瘤转移情况这三大方面,与X线影像学检查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周围型肺癌的X线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CT检查在周围型肺癌的定性和分期方面具有较大优势;X线适用于初步诊断和常规普查,但应注意鉴别诊断,CT是诊断周围型肺癌的首选方法,2者结合有利于提高临床鉴别和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MRI与CT在诊断疲劳骨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新郑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46例疲劳骨折患者,行MRI和CT检查,分析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MRI对疲劳骨折诊断的准确率97.95%明显高于CT的91.78%;CT诊断的134例患者中均可见骨膜增生,130例有骨折线,其中完全骨折20例,不完全骨折114例。MRI发现143例患者有骨折线及骨髓水肿,且骨折线有明显的骨膜环形增生和骨皮质增厚。结论:在疲劳骨折诊断中,MRI比CT的诊断准确率高,且MRI可发现骨髓水肿,更有利于医师全面把握患者伤情。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探究脊柱爆裂型骨折患者 X 线与多层螺旋 CT 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泉 州市正骨医院收治的 120 例脊柱爆裂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 X 线、多层螺旋 CT 检查,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分析 骨折检出情况及检查情况。结果:120 例脊柱爆裂型骨折患者经 X 线片检查检出 84 例(70.00 %),经多层螺旋 CT 检查检 出 115 例(95.83 %);多层螺旋 CT 检出率高于 X 线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层螺旋 CT 对爆裂性 椎体骨折、椎管内血肿、椎板骨折检出率明显高于 X 线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骨片突入椎管两种检 查方式诊断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层螺旋 CT 检查时间长于 X 线,检查费用高于 X 线,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在临床脊柱爆裂型骨折患者诊断中采取多层螺旋 CT 检查,相比 X 线检出率明显更高, 可以对骨折情况进行细致观察,从而为临床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或亚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椎体内真空裂隙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确诊的急性或亚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且存在椎体内真空裂隙患者的多层螺旋CT和MRI资料.男16例,女28例.年龄54~90岁,中位数72.5岁.多层螺旋CT与MRI检查的时间间隔0~14 d,中位数4.5 d.骨折椎体按照压缩程度分为轻度压缩、中度压缩和重度压缩;在多层螺旋CT上,根据气体的形态和大小将椎体内真空裂隙分为线性、局限性和弥漫性;在MRI上,椎体内真空裂隙分为未见气体和液体性、气体性、液体性、气体液体混合性.分析多层螺旋CT表现与MRI表现的关联性,以及多层螺旋CT表现与椎体塌陷程度的关联性.结果:①影像学检查结果.本组44例急性或亚急性椎体骨折共涉及57椎,35例为单发,9例为多发.44椎内可见真空裂隙,其中T11椎体3椎、T12椎体18椎、L1椎体18椎、L2椎体3椎、L3椎体1椎、L4椎体1椎.②影像学分型结果.按照椎体压缩程度,可见椎体内真空裂隙的椎体轻度压缩10椎、中度压缩13椎、重度压缩21椎;按照多层螺旋CT表现分型,线性17椎、局限性17椎、弥漫性10椎;按照MRI表现分型,未见气体和液体性5椎、气体性23椎、液体性11椎、气体液体混合性5椎.急性或亚急性椎体骨折的压缩程度与椎体内真空裂隙的多层螺旋CT表现无关联(P=0.661);椎体内真空裂隙的多层螺旋CT表现和MRI表现有关联(P=0.000),椎体内真空裂隙在MRI上主要表现为气体和(或)液体积聚.结论:在急性或亚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椎体内真空裂隙在MRI上主要表现为气体和(或)液体积聚.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X线平片以及CT对胸部创伤所致肺出血的诊断方法,并对其临床经验进行探讨,进一步的提高临床诊断的正确率。方法:选取本院在2013年2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00例胸部创伤致肺出血患者,对所有患者均采用X线平片与CT进行检查。结果:所有患者经过X线平片与CT检查后,肺内血肿患者有28例,占(28%),创伤性肺囊肿患者有32例,占(32%),肺实质实变影患者有17例,占(17%),肺间质性改变患者有23例,占(23%),患者的所有表现均符合相应的X线平片与CT诊断影像表现。结论:通过对胸部创伤致肺出血患者尽早进行X线平片与CT检查,能够为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X线、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X线、CT表现.结果:39例中,X线平片明确诊断32例,诊断符合率82.0%,8例阴性(18%),CT诊断符合率100%,CT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CT较X线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不同征象的诊断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X线、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CT检查较X线更早发现AS的骶髂关节病变,有利于对其进行诊断和分级,从而为临床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肺性肥大性骨关节病的临床及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性肥大性骨关节病的临床及X线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肺性肥大性骨关节病病人的临床及X线特征。结果:①骨改变:四肢长管状骨双侧对称性骨膜增生5例;增生的骨膜呈层状3例,葱皮样1例,花边样1例;骨膜新生骨与骨皮质有透亮线者4例;杵状指(趾)5例;骨干增粗3例。②胸部病变:5例中肺癌3例,均为周围型肺癌;慢性支气管炎1例;肺脓肿1例。结论:肺部疾病、杵状指(趾)及双侧管状骨对称性骨性增生等为肺性肥大性骨关节病的典型表现,且不论骨膜增生何等广泛,骨皮质和髓腔多不受累,骨膜新生骨与骨皮质之间多可见一透亮线,掌握以上特点可对本病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X线、CT及MRI在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患者的X线、CT及MRI表现.男7例,女9例.年龄13~ 67岁,中位数37.5岁.病变位于手指9例、足趾5例、膝关节2例.病程4个月至20年.13例因软组织肿胀或无痛性肿块逐渐增大前来就诊,3例因发现软组织肿块伴疼痛或活动障碍前来就诊.除1例有外伤史外,其余均无明显诱因.16例患者均进行X线检查,5例行CT检查,14例行MRI检查,其中12例进行增强扫描.结果:①X线表现.16例患者中6例X线片未见异常;7例仅见软组织肿块;3例显示软组织肿块伴相邻骨质压迫性吸收,边缘硬化,无骨膜反应.②CT表现.5例行CT检查的患者均可见1.0cm×1.0 cm至2.0 cm ×2.5 cm的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密度均匀且稍高于软组织,CT值约65 HU,其内均未见钙化,边界清晰.其中2例肿块位于手指,3例位于足趾,且均在掌侧.3例肿块相邻骨质未见明显破坏;2例肿块相邻骨质压迫性吸收,呈类圆形骨质缺损,边缘硬化.③MRI表现.14例行MRI检查的患者均可见0.6cm×0.8 cm至3.5 cm×2.7 cm的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界清晰,大部分可见完整或不完整包膜.7例肿块位于手指,5例位于足趾,2例位于膝关节.T1 WI呈不均匀低信号9例,其边缘或内部可见条状低信号;均匀略低信号5例.T2WI呈不均匀等低信号11例;不均匀高信号3例,其内部可见条状及斑片状混杂信号.行增强扫描的12例患者中,9例肿块呈轻中度强化,3例肿块呈明显强化.结论:X线片仅能部分显示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病变,表现为无特异性的软组织密度肿块,伴或不伴邻近骨质改变;CT能很好地显示软组织病灶及骨质受累情况,但缺乏特征性.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在MRI T1WI和T2WI上呈不均匀低信号,在短反转时间恢复序列上呈不均匀高信号,其间有低信号间隔,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边界清晰,具有特征性,是目前诊断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强骨饮对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骨代谢生化指标、骨密度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54例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27例,对照组27例。观察方法:治疗组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予中药强骨饮及钙尔奇D口服治疗,对照组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予口服钙尔奇D治疗,疗程为3月。术前和术后3月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及健侧股骨颈骨密度,并观察术后骨折愈合情况,记录患者Harris评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4例入选病例有50例获得完整随访,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治疗后在骨折愈合率、骨代谢生化指标及骨密度值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两组Harris评分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强骨饮能改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骨代谢生化指标,提高骨密度,促进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CR侧位片与螺旋CT扫描对鼻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鼻骨骨折患者CT与CR鼻骨侧位片的诊断率。其中44例曾先后进行CR侧位片及薄层CT检查。结果:83例CR鼻骨侧位片诊断鼻骨骨折47例(56.6%);117例CT检查显示:鼻骨骨折103例(92.7%)。其中44例曾先后进行CR侧位片及薄层CT检查:CT诊断鼻骨骨折38例(86.3%),CR侧位片诊断鼻骨骨折16例(36.3%)。且CT可明确骨折的类型、范围和程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可靠依据。结论:薄层CT扫描对鼻骨骨折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鼻骨骨折常规和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细胞外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对大鼠桡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100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成ATP组和对照组,各组大鼠均采用顾氏造模法造成右侧桡骨骨折模型。ATP组于造模时断端注入2 mmoL.L-1的ATP,术后第1天、1周、2周、4周断端注入4 mmoL.L-1的ATP,剂量均为0.05 mL.100 g-1,对照组断端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术后第1周、2周、4周、6周取材,进行放射学、组织学、生物力学检查。结果:放射学检查术后第4周ATP组大多数骨折线趋于消失,其中有60%的标本显示骨折线完全消失,骨痂密度与骨密质基本相同,达到骨性愈合;对照组骨折线模糊,骨折断端有骨痂填充,且大多数已桥接。术后第6周ATP组骨折线基本消失,骨痂密度与骨密质基本相同,达到骨性愈合;对照组骨折线趋于消失,骨折断端被骨痂填充并桥接。组织学检查术后第4周ATP组骨折断端骨性骨痂融合形成板层骨,不规则骨髓腔亦融合形成新的再通的骨髓腔,达到骨性愈合;对照组断端可见大量骨性骨痂,形成不规则的骨髓腔。生物力学测定术后第4周和第6周ATP组骨痂的最大载荷、最大位移和弹性模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细胞外ATP具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及与骨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20例原发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统计骨折发生率,并进行证候评分。结果:320例患者中肝肾不足证占6.88%,脾肾两虚组证20.62%,脾肾两虚兼血瘀证占72.50%,各证候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两虚证与肝肾不足证骨折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两虚兼血瘀证骨折发生率显著高于肝肾不足证及脾肾两虚证骨折的发生率(P〈0.05);脾肾两虚兼血瘀证积分显著高于其余两证(P〈0.05);三证间骨密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脾肾两虚兼血瘀证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高发证候,同时伴有较高的骨折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新鲜颈中型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7月-2010年12月对44例新鲜颈中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施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配合采用牢固内固定AO技术,对照组43例单纯采用AO 3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两组进行临床研究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第12、24个月进行髋关节Harris评分及X线片检查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44例患者治疗后第3月股骨颈骨折愈合38例,未愈合6例;对照组43例患者治疗后第3月股骨颈骨折愈合28例,未愈合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24个月后进行髋关节Harris评分治疗组分别为67.21±10.82,86.43±11.52;对照组分别为54.72±12.23,74.32±14.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鲜颈中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施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配合采用牢固内固定AO技术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对促进骨折愈合、改善髋关节功能患者依从性好,是治疗新鲜颈中型股骨颈骨折的一种新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骨显像中常见伪影影像特点和产生因素。方法:对本科2002年6月至2009年12月9687例次全身骨显像中出现伪影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在9687例核素显像中1921例图像出现伪影,其中患者因素有关的伪影1025例(占50.3%),放射性药物有关的伪影190例(9.8%),中作人员操作不慎引起的伪影706例(39.9%)。结论:患者尿液污染、体位移动,放射性药物标记率过低,工作人员操作不慎都可能造成图像伪影。要严格各项操作环节、选择合适的对比和灰阶的上下限提供较好的图像减少伪影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4年25例胫骨平台骨折病例。手术前均行X线摄片、螺旋CT扫描,并三维重建成像,与术中所见对照。结果:所有病例螺旋CT三维重建明确地显示了骨折,对关节面碎裂情况的显示优于X线平片,有利于术前骨折的分型,手术证实了螺旋CT三维重建显示骨折情况。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可清晰显示骨折的部位、骨折线的走行方向、骨质碎裂程度和移位的距离以及关节面塌陷情况等,有助于骨折的分型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严重胸部创伤的X线平片及CT诊断价值和优势。方法:对43例严重胸部创伤病例从临床、X线平片及CT扫描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严重胸部创伤表现有骨折、肺部损伤及其他合并损伤,以肋骨骨折、肺挫伤、血气胸为最常见。X线平片对胸部全貌、肋骨骨折数目及错位情况优于CT扫描,CT扫描对肺挫伤、肺撕裂伤及膈肌损伤、胸骨骨折的诊断具有很大优势,能提高检出率。结论:严重胸部创伤者X线平片检查简单快捷,应为首选的常规检查,而CT敏感性高,能明确非骨骼创伤的部位、性质、程度,对伤势较重的复合伤者能为临床快速明确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可靠的依据,应尽可能实施急诊CT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椎骨折合并胸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表,对自2004年8月至2010 年11月,我院收治的胸椎骨折合并胸骨骨折患者共1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全部病例均行x 线、 ct 及mri检查。14例行手术治疗,3例因经济原因采用保守治疗。结果:17组病例就诊后 2 4 h内即明确诊断者17例 (100%).14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明显好转12例( 85.7%),有一定好转2例(14.3%),无效 0例(0%), 有效率100%。而保守治疗的患者,明显好转0例,有一定好转 1 例( 33.3%),无效2例( 66.7%),有效率33.3 %。结论:胸椎骨折合并胸骨骨折的临床特点为致伤暴力强大,脊柱骨折、脊髓损伤严重,合并多发伤发生率高,因此治疗选择尽量为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在于稳定脊柱并使脊髓得到减压防止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治疗手部骨折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手部骨折病人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外固定器治疗,对照组采用科氏针石膏固定,对比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在6-12周内,观察组的近节指骨骨折与掌骨骨折愈合率(100%)显著优于对照组愈合率(25.0%;50.0%);观察组的近节指骨骨折与掌骨骨折患指功能恢复为100%,显著优于对照组(33.3%;41.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利用外固定器治疗手部骨折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