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利伐沙班抗凝状态下自体引流血回输对初次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术后隐性失血和肢体肿
胀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2011年5月~2012年10月98例单侧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自体引流血回输
45例、未采用术后自体引流血回输组53例。自体引流血回输组男20例,女25例;对照组男23例,女30例。两组患者治疗前一
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和大腿中部周径变化最大值。结果术后自体血回输组
围术期总失血量1591.1±337.3 ml,隐性失血量508±115.1 ml;大腿周径增加值为5.1±1.6 cm;对照组围术期总失血量1374.5±
317.3 ml,隐性失血量467±96.8 ml;膝关节周径增加值为3.9±1.4 cm。两组隐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周径
增加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抗凝状态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自体引流血回输不增加隐性失血
量,但会增加肢体肿胀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方式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差异。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髋关节置换术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27岁-82岁,平均65.3岁。所有病例均为初次置换。髋关节置换方式包括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通过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计算所有患者的总失血量,减去显性失血部分后为隐性失血量。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两组间、全髋关节置换两组间在身高、体重、年龄及显性失血、隐性失血、术后失血、总失血量方面分别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和全髋关节置换组在身高、体重及隐性失血、术后失血、总失血量方面分别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但两组患者年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显性失血量间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结论不同方式的髋关节置换术在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但均存在明显的隐性失血。因此髋关节置换术后3日内需密切监测血红蛋白的动态变化和临床表现,及时补充异体血。  相似文献   

3.
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的显性和隐性失血量。方法对2002~2005年的40例TK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Gross方程推算患者术后平均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结果平均总失血量1538ml,其中显性失血量747ml(49%),隐性失血量是791ml(51%)。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总失血量是1650ml,其中显性失血量903ml(52%),隐性失血量是786ml(48%);未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总失血量是1370ml,其中显性失血量572ml(42%),隐性失血量是798ml(58%)。结论TKA隐性失血占总失血量的比例较高,使用自体血回输不能完全满足机体恢复体循环的需要,在围手术期要注意及时补充血容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初次进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的隐性失血状况。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统计患者术后隐性出血量、围术期血细胞比容(Hct)的变化以及评估在不同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术前是否合并慢性疾病、术后是否下肢静脉血栓及术后抗凝方式患者围术期的隐性出血情况。结果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为(560.82&#177;89.16) ml,占总失血量的62.22%;术后第2天是患者Hct的最低值,在术后第3天以后患者的Hct呈现出平稳上升趋势;患者体质量指数〉25 kg/m2的术后隐性失血量明显多于≤25 kg/m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性别、术前是否合并慢性疾病、术后是否下肢静脉血栓及术后抗凝方式的差异对于隐性失血量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隐性失血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体质量指数对患者隐性失血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赵新 《当代医学》2016,(6):93-94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08例,应用Gross方程对患者的隐性失血量进行计算,记录所有患者术后的隐性失血量,对比不同性别、不同年龄(≤70岁)、有无内科疾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是否肥胖(>BMI 30kg/m2)患者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量,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量占实际失血总量的34%.其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以及有无内科疾病患者之间的隐性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肥胖患者与非肥胖患者之间的隐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上,高龄患者、内科疾病患者和男性患者在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时隐性失血量更大,有必要在围手术期加强观察,及时进行异体血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方式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差异.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髋关节置换术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27岁-82岁,平均65.3岁.所有病例均为初次置换.髋关节置换方式包括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通过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计算所有患者的总失血量,减去显性失血部分后为隐性失血量.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两组间、全髋关节置换两组间在身高、体重、年龄及显性失血、隐性失血、术后失血、总失血量方面分别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和全髋关节置换组在身高、体重及隐性失血、术后失血、总失血量方面分别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但两组患者年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显性失血量间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结论不同方式的髋关节置换术在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但均存在明显的隐性失血.因此髋关节置换术后3日内需密切监测血红蛋白的动态变化和临床表现,及时补充异体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海南地区行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和输血的状况,探讨最佳输血时机,有效控制输血量.方法:回顾性研究南部战区海军第二医院行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216例,统计术中和术后的失血、输血量和输血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平均失血总量为(965±322)ml,其中平均隐性失血量(675±345)ml,隐性失血占失血总量的比例69.9%.患者术后第1天的平均失血量占患者术后3天平均总失血量的72.06%.结论:全髋关节置换高龄患者术后第一天为隐形失血的高峰期,为最佳输血时机,术者对输血指征及输血时机的掌握有助于合理用血和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骨科择期手术中隐性失血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勇  秦承东  胡雅斌 《中外医疗》2009,28(26):11-13
目的评估骨科择期手术11手术期的显性和隐性失血量。方法对2003~2008年的107例骨科择期手术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Gross方程推算患者术后平均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结果平均总失血量770mL,其中显性失血量374mL.隐性失血量是396mL(51.4%)。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总失血量815mL,其中显性失血量432mL,隐性失血量是393mL(48.2%),未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总失血量是685mL,其中显性失血量286mL,隐性失血量是399mL(58.2%)。结论骨科择期手术隐性失血占总失血量的比例较高,使用自体血回输不能完全满足机体恢复体循环的需要,在围手术期要注意及时补充血容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骨质疏松程度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因髋关节疾病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病人67例。根据术前骨密度T值分为骨量正常组(A组,n=20)、骨量减少组(B组,n=21)和骨质疏松组(C组,n=26)。记录病人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髋部疾病种类、手术时间、术前红细胞比容、术前血红蛋白、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红细胞比容,根据相应公式分别计算3组病人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3组病人显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B组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高于A组(P < 0.05),C组显著高于A组和B组(P < 0.01)。结论骨质疏松可以增加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隐性失血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采取PFNA内固定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通过Gross方程间接计算出隐性失血量,分析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COPD与隐性失血的相关性。结果:PFNA术后总失血量(732.0±220.0)ml,显性失血量(94.5±51.3)ml,隐性失血量(637.5±214.2)ml,隐性失血占总失血量的87.0%。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与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有相关性。结论:应该重视患者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影响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因素,严密监测围手术期患者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及时补充血容量,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对初次同期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围手术期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2013年4月-2014年4月同期行双侧 TKA 的20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03例、对照组103例,试验组在第2条膝关节 TKA 术毕松止血带之前将氨甲环酸1 g稀释于250 mL 生理盐水后静点完毕;对照组在相同时间将250 mL 生理盐水静点完毕。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失血量、输血量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输血量分别为(117.48±214.40)mL 和(357.38±325.0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分别为(1628.10±570.32)mL 和(2120.11±529.2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出现皮下瘀斑患者41例(39.81%),对照组76例(73.7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87,P <0.001)。两组术前、术后3 h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第5天及术后1个月复查双下肢血管 B 超,未见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结论初次同期行双侧 TKA 手术中于第2条膝关节 TKA 术毕松止血带之前静脉给予TXA 能明显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及输血量,降低输血风险及输血费用,明显减少双下肢瘀斑发生率及瘀斑面积,利于术后功能恢复,且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及肺栓塞(PE)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应用组配式S-ROM股骨假体与一体式Wagner Cone股骨假体联合转子下短缩截骨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Crowe IV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行THA治疗的58例(65髋)Crowe IV型DD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37髋)使用组配式S-ROM假体,25例(28髋)使用一体式Wagner cone假体,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截骨端愈合时间,手术前后Harris评分、VAS评分和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  结果  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末次随访 Harris评分及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配式S-ROM假体组与一体式Wagner cone假体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35.7±16.2)min和(113.3±13.0)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69.7±73.6)mL和(410.4±69.6)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Wagner cone假体组愈合时间(5.8±1.5)月较组配式S-ROM假体组愈合时间(4.7±1.2)月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应用组配式S-ROM假体与一体式Wagner cone假体联合股骨转子下短缩截骨行THA治疗Crowe Ⅳ型DDH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采用一体式Wagner Cone假体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采用组配式S-ROM假体截骨端愈合时间相对更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早期CPM锻炼对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接受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24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术后有无早期行CPM锻炼分为观察组:术后3dCPM康复锻炼及其它常规康复锻炼,共65例;对照组:术后没有行CPM锻炼而只是通过常规的主动活动锻炼,或术后1周后才开始行CPM锻炼,共57例。通过围手术期血红蛋白变化值来推算隐性失血量(Hb1)。结果:2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24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观察组7例,对照组17例,经对症处理后治愈,术后1周观察组和对照组隐性失血量分别为(31.24±8.69)、(27.35±8.71)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17,P=0.059);显性失血量分别为(24.31±5.01)、(24.28±4.58)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2,P=0.983)。结论: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行CPM锻炼并不增加隐性失血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5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氨甲环酸组采用切开皮肤前将氨甲环酸1 g稀释于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对照组不给予氨甲环酸。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及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及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90.3±20.7)ml和(310.4±23.4)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分别为(463.5±34.5)ml和(675.3±36.7)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总失血量分别为(980.6±28.2)ml和(1 250.3±26.7)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无下肢深静脉栓塞及无肺栓塞发生。结论: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使用氨甲环酸能明显降低手术失血量,并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女性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不同患肢体位对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11月于本院关节外科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且符合实验要求的332例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A组(102例):患肢术后髋关节及膝关节伸直位;B组(111例):患肢髋关节屈曲抬高45°,膝关节伸直位;C组(119例):患肢髋关节屈曲抬高45°,膝关节30°屈曲。三组患者均干预24小时并于术后24小时拔除引流,比较三组患者术后24小时和72小时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24小时引流量和术后5天皮下淤斑率,并对比术后3天、5天膝关节活动度。结果三组患者术后24小时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组术后72小时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差别有显著性(P〈0.05);三组术后5天皮下淤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患者术后3天、5天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女性患者中术后患肢屈髋位与髋关节伸直位相比可减少 TKA 术后总出血量、引流量及隐性失血量,相同屈髋角度下,屈膝30°较膝关节伸直位可减少隐性失血量。所以有理由认为患肢髋关节屈曲抬高45°,膝关节30°屈曲位相对有效地减少TKA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剂量氨甲环酸静脉重复给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影响,并进行安全性评估。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390例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9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30例;单次剂量组130例:术中松止血带前20min给予1000m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双次剂量组130例:分别于术中松止血带前20min、术后3h各1000m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记录术后48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术后12h血红蛋白减少量、输血量,术后14d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症状,术后1个月随访是否有深静脉血栓形成表现,必要时超声检查。结果单次剂量组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分别为(5504-156)mL、(3524-237)mL;双次剂量组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分别为(426±198)mL、(221±216)m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双次剂量组最低。术后12h血红蛋白保持水平单次剂量组[减少量为(2.2±0.7)g/dL]及双次剂量组[减少量为(1.6±0.5)g/d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输血量双次剂量组(0.4±0.2)u明显低于单次剂量组(0.7±0.6)U和对照组(1.64-0.8)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小剂量氨甲环酸能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氨甲环酸并没有增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风险,另外,术后重复给药可以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输血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每博变异度对脊柱侧弯病人行侧弯矫正手术出血量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SVV组维持SVV在8-12,CH组在进行椎体操作过程中平均动脉压(MAP)控制在50-60 mmHg。观察两组病人术中总失血量、输血率和输血量,比较术前、术毕肾功能变化。结果:SVV组和CH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11±146)ml和(423±108)ml(P〈0.05)。术中CH组输血量明显少于SVV组,且2组比较输血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病人术毕Hb和HCT均较术前降低,但SVV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术前及术毕肾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以SVV 8-12为目标指导容量治疗虽可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的平稳和有效的组织灌注,但输液量和出血量明显增多,CH可以更好的减少围术期输血、输液量,减少出血量;与SVV相比较更为经济适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5例冠脉支架术后行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住院期间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室性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出血、血栓的发生情况,总结该类患者围手术期的抗凝治疗方案。结果 15例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230~520 m L,平均(347±81)m L;术后引流量为350~680 m L,平均(460±75)m L。术后无一例出现重度出血以及无一例因大量出血而导致计划外输血或需手术止血等出血事件,1例出现术后拔除伤口引流管后引流管口处持续渗血,伤口处予局部加压包扎,5 d后渗血消失。无一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及瓣膜血栓及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等。结论冠脉支架术后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合理选择抗凝方案,可以降低围手术期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并且不增加血栓及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