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种植牙患者应用牙槽嵴骨劈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要求种植固定修复的上颌牙列缺失患者48例,所选患者有充足的牙槽嵴高度(> 10 mm),但牙槽嵴骨宽度仅3~4 mm,牙槽骨骨量不足且基牙分布不均,采用牙槽嵴骨劈开术形成唇颊侧骨瓣,在腭侧骨板与唇颊侧骨瓣之间共植入75枚种植体.术后6个月种植修复,定期随诊.结果 种植区软组织愈合好,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牙槽嵴宽度增加达4~5mm,平均增宽4.4 mm,2枚种植体术后6个月失败,失败率为2.67%,剩余种植体均稳固性好,完成烤瓷修复后美学效果好,追踪24个月以上,无种植体失败.结论 牙槽嵴骨劈开术保证了牙槽骨厚度不足患者的种植修复难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骨劈开增量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的护理要点,总结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29例上颌前牙区菲薄牙槽骨行劈开并同期人工牙种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配合过程及术后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该手术的配合要点.结果 术后1个月,牙槽嵴宽度增加达2~4 mm,1枚种植体出现松动脱落,其余种植体稳固.结论 当上颌前牙区牙槽嵴骨厚度为3.0~4.5 mm时,采用骨劈开引导骨组织再生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术前物品准备充分,手术操作熟练配合,术后给予正确的指导及口腔护理是确保种植术成功的重要要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夹心植骨法防止骨劈开后唇颊侧骨壁吸收的临床效果。方法 36例上颌前牙缺失,缺牙区牙槽嵴宽度2~4 mm,有足够骨高度患者,采用骨劈开术同期植入种植体,共植入植体40枚。将36例患者的40个种植牙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个种植牙位。观察组在骨劈开术植入种植体后,将唇侧骨板向唇侧撑开,与种植体唇侧面间形成大于1 mm的间隙,间隙内填入颗粒状骨移植材料(夹心植骨)。对照组唇侧骨板与种植体唇侧表面紧密相贴,覆盖海奥修复膜或Bio-Gide膜。6个月后行二期手术,翻瓣检查种植体唇侧骨质状况和计算唇侧骨壁高度丧失值。结果对照组20枚种植体唇侧骨壁有1~3.4 mm吸收,平均吸收(2.2±1.2)mm。观察组20枚种植体唇侧骨壁骨吸收0.42~0.6 mm,平均(0.5±0.08)mm,所有种植体均被骨质完整覆盖,唇侧骨壁厚度大于1 mm。两组间唇侧骨壁骨吸收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劈开术中在唇颊侧骨瓣和种植体表面之间夹心植入颗粒状骨移植材料,能有效地防止唇侧骨壁吸收,保证种植体唇侧有足够厚度的完整骨质覆盖。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Bio-oss和PepGen P15 Flow(简称P15)两种植骨材料在牙槽骨骨量不足患者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上下颌前牙区单牙缺失且牙槽骨宽度不足患者3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植入Bio-oss植骨材料,B组植入P15植骨材料,两组均覆盖Bio-Gide胶原膜,并同期植入种植体,术后9个月复诊观察术区软组织情况,拍摄根尖片进行影像学观察,并行二期手术,测量牙槽嵴顶宽度。结果:两组种植体均存活,植牙区软组织愈合良好,根尖片显示种植体周围无透射影;两组牙槽嵴顶宽度均较术前增加,B组牙槽嵴顶宽度增加量大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o-oss和P15两种植骨材料应用于牙槽骨骨量不足患者的种植修复均具有良好的短期临床效果,后者成骨效果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上颌前牙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患者应用垂直纵向骨劈开联合骨挤压和骨引导再生术行种植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22例上前牙单牙缺失伴牙槽骨萎缩导致前牙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唇侧骨板骨吸收的患者,应用垂直纵向骨劈开联合骨挤压和骨引导再生术植入22颗种植体,术后6个月暴露种植体,完成上部修复。结果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修复完成后观察7~36个月,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无种植体丢失。结论对上颌前牙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患者,应用垂直纵向骨劈开联合骨挤压和骨引导再生术行种植体植入,可改善牙槽骨质,可避免因钻骨造成骨量缺失,保存骨量,提高GBR成功率,拓宽了种植手术适应证的范围,获得种植体的Ⅰ期植入,大大改善修复后美学效果,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上颌窦底提升同期植入ITI种植体进行临床评价.[方法] 87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其中66例窦底牙槽嵴高6~10 mm者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植骨手术,其余21例骨高2~5 mm者行开窗植骨上颌窦底提升术,均同期植入ITI种植体.手术3~6个月后拍X光曲面全景片,确定骨结合后行上部修复.修复后6~52个月观察评价骨结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上颌窦炎症,在98枚种植体中,1枚种植失败,其余97枚种植体稳定,未见明显骨吸收影像.种植体获得了良好的骨结合.[结论] 临床上应根据上颌窦底牙槽嵴高度不同,选用开窗植骨或上颌窦内提升技术提升上颌窦底.上颌窦底提升同期植入ITI种植体在临床上是可行的.由于ITI种植体本身的特点,同期植入,可以保证其初期稳定性,利于种植体-骨结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同期植入种植体并应用牵张成骨原理永久增高下颌前牙牙槽嵴的临床方法。方法:选择下前牙区重度牙槽嵴萎缩患者6例,其中男4例,女2例。术前选择适当规格的抗旋转柱状螺纹组合式种植体,局麻下在缺牙区近远中行横过牙槽嵴顶的纵行切口,剥离并掀起颊舌侧黏骨膜瓣后,用来复锯于萎缩的牙槽嵴顶的近、远中行垂直骨切开,切口长度为预选种植体长度的1/2。在纵行骨切口的末端水平截骨并使骨块游离,将种植体按术前设计植入游离骨块,种植体植入长度为总长度的1/2。严密缝合松弛切口。术后10天拆线。术后2周开始旋入种植体,每日4次,每次旋入1/4圈,牵引速度为1mm/d,直至种植体全部植入时止。术后1、3和6月摄X线片。骨牵引结束后6个月修复种植体上部结构。追踪观察3年。结果:6例患者截骨线均一期愈合,牙槽嵴顶增高5·0~7·5mm。11枚种植体术后3个月与骨块完全整合。种植体上部结构修复后随访5年均能正常行使功能。结论:利用同期植入种植体牵引增高牙槽嵴高度为牙槽嵴重度萎缩患者义齿修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是一种有效的永久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纳米晶胶原基骨用于牙种植术中牙槽嵴骨量不足时骨增量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3例行一期牙种植术但存在牙槽嵴骨量不足需要同时进行骨增量手术的患者,采用纳米晶胶原基骨进行骨增量,植入16颗种植体.结果 所有对象愈合期感染率为0%,伤口均一期愈合;6~8个月后X线检查提示种植体周围的骨结合好,16颗种植体均稳固,修复效果良好;骨增量后牙槽嵴平均宽度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米晶胶原基骨对牙种植术中牙槽嵴骨量不足的患者是一种理想的骨增量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扩大种植手术的适用范围,弥补因骨量不足对种植体的不利影响,笔者1995-2000年采用BLB组合式种植体进行手术,同期行种植体植入区原位骨回填术和邻近骨移植术,填塞种植体上部与骨组织间的楔形间隙、覆盖唇颊侧外露的种植体、修复种植体颈部骨缺损,并覆以生物膜,术后随访5年,获得满意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门诊收治的拟行种植手术的患者14例,年龄18~55岁。患者符合以下条件:无系统性疾病;口腔卫生状况良好;患牙为根尖无明显病变但不能通过治疗保留的残根、残冠。拟手术的种植体18枚,上颌11枚、下颌7枚。患者术前经测量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二次骨劈开技术在下颌后牙区水平向骨量不足情况下行牙种植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例下颌后牙区水平向骨量严重不足的患者行二次骨劈开术,植入19枚种植体,随访6~22个月。结果:19枚种植体在愈合和随访期内均未发生松动脱落,且骨结合良好。咬合功能恢复令人满意,种植体周围未见明显骨吸收。结论:二次骨劈开术在下颌后牙区水平向骨量不足患者种植牙过程中,能有效增加其骨宽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单钉近嵴顶固定颏部骨块移植术在上前牙区骨增量种植中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2013年1—6月收集上前牙区牙槽嵴严重吸收患者5 例,年龄19~24岁,平均21.6岁,其中单牙缺失3例,多牙缺失2例。取患者颏部块状骨,采用单钉近嵴顶固定法行自体骨块移植,术后定期随访。种植体植入术前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观察移植骨愈合情况,并测量牙槽嵴宽度和钛钉距牙槽嵴顶距离。参考CBCT检查结果,常规完成种植体植入术,待种植体骨结合形成后完成种植修复。结果:5 例自体骨块移植术全部成功,无1 例出现相关并发症。术后上前牙区骨量充足,固定钛钉顶端接近牙槽嵴顶。结论:采用单钉近嵴顶固定法行颏部自体骨块移植能有效改善上前牙区的骨量严重不足,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临床直接测量、平行投照根尖片和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存在骨缺损的磨牙拔牙同期位点保存6个月后牙槽骨的变化,并分析不同方法的测量效果。方法:纳入20名患者共23颗因牙周病变拔除的磨牙,牙齿拔除后应用去骨蛋白牛骨基质(deproteinized boving bone mineral,DBBM,Bio-Oss)和可吸收膜(bioabsorbable collagen membrane, Bio-Gide)进行拔牙位点保存术,术中临床直接测量,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和CBCT,通过上述3种方法测量分析术后6个月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并比较测量效果的异同。结果:比较23个拔牙位点的牙槽骨高度在拔牙位点中央、远中中央、颊侧远中3个观察点的术中临床测量与CBCT测量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观察点的高度及宽度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接受翻瓣再进入实施种植的10名患者中,拔牙位点中央相应观察点的牙槽骨高度显著增加,临床直接测量和CBCT测量分别增加(6.15±1.73) mm和(6.59±2.53) mm,牙槽骨宽度测量值分别为(8.45±1.18) mm和(8.52±1.27) mm,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平行投照根尖片观察术前和术后6个月拔牙位点中央的牙槽骨高度变化为增加(5.84±4.28) mm,测量数值与另两种方法接近。结论:存在骨缺损的磨牙应用Bio Oss与Bio Gide进行拔牙位点保存后,临床直接测量和CBCT测量两种方法对牙槽嵴顶骨高度和宽度变化的评价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上颌磨牙区上颌窦底骨质菲薄的拔牙创,开展即刻种植的可行性。方法收集上颌磨牙区上颌窦底骨质间隔 菲薄的拔牙病例,实施同期上颌窦底内提升并即刻种植,观察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形式及效果,观察伤口生长及植体愈合情况,观 察上颌窦的变化情况。术后六个月制作并佩戴种植牙冠,观察咀嚼功能恢复情况,MCT观察牙槽骨质生长情况并测试比较手 术前后牙槽骨的变化。结果共收集32例上颌窦底骨质薄弱的上颌磨牙区拔牙病例实施即刻种植,平均年龄59.8岁。植体长 度8.5~10 mm,直径4.5~5.5 mm。植体的最小就位扭力仅依靠手指就位能够维持静立不动,最大就位扭力达到30 Ncm。术后 过程平稳,无植体松动失败。术后6月,上颌窦未见异常表现,完成种植牙冠制作佩戴,恢复咀嚼功能良好。随访时间12~96月, 成功率100%。治疗前后,颊、腭及近、远中牙槽嵴高度变化差值分别为0.8069±0.6253(t=1.2904, P>0.1)、0.5275±0.3331(t= 1.5836, P>0.05)、0.5416±0.4048(t=1.3379, P>0.05)、0.5172±0.3874(t=1.3351, P>0.05)mm,牙槽嵴宽度变化差值为0.5522± 0.4381(t=1.2604, P>0.1)mm,术前后牙槽骨尺寸变化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上颌磨牙区拔牙创骨质条件欠 佳、上颌窦底骨质薄弱的情况下实施即刻种植,即可以避免损伤上颌窦底粘膜又能达到良好的种植效果。手术过程简单、创伤 小,充分利用了现存牙龈以及牙槽嵴的有利条件,维持了牙槽嵴的形态,避免了延期种植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14.
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进行23例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以23例上颌后牙常规牙种植体植入术为对照,术后1周及1、3、6个月检查种植体稳定性、上颌窦和种植体骨结合情况.结果 两组均未见种植体松动、脱落或上颌窦炎症发生,各时期X线片检察种植体骨结合良好.术后6个月均完成上部义齿修复.经不同时间随访,临床效果良好.结论 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同上颌后牙常规牙种植体植入术一样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显著扩大牙种植体植入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临床及影像学方法,针对罹患重度牙周病变伴有骨壁缺损的磨牙拔牙即刻植入Bio-Oss?覆盖Bio-Gide?胶原膜,采用翻瓣后冠向复位和微翻瓣胶原蛋白覆盖两种创口封闭方法进行牙槽嵴保存,比较6个月后软、硬组织变化。方法 纳入23名患者共24颗重度牙周炎拔除磨牙,根据纳入时间分为牙槽嵴保存一组(翻瓣后冠向复位)和牙槽嵴保存二组(微翻瓣胶原蛋白覆盖),每组各12颗磨牙。拔牙前及术后6个月测量颊侧角化龈宽度,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评价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术中及术后6个月种植手术时测量牙槽嵴顶中央处骨宽度。结果 牙槽嵴保存一组及牙槽嵴保存二组的颊侧角化龈宽度分别减少了(1.6±1.5) mm (P=0.004)和(0.3±1.6) mm (P>0.05)。术后6个月两组牙槽窝中央牙槽骨高度均显著增加,牙槽嵴保存一组增加了(5.53±4.20) mm,牙槽嵴保存二组增加了(7.70±4.35) mm,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种植手术时,牙槽嵴保存一组的牙槽嵴顶中央颊舌/腭侧骨宽度为(9.5±2.2) mm,牙槽嵴保存二组为(9.3±1.0)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牙槽嵴保存方法均有利于达到保持并改善拔牙位点牙槽骨的高度、减少牙槽骨吸收的目的,术后6个月牙槽骨宽度满足种植要求,微翻瓣覆盖胶原蛋白方法有利于保存更多颊侧角化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上颌后牙骨量严重不足即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高度( RBH)<5 mm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烟台市口腔医院种植中心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上颌后牙骨量严重不足( RBH<5 mm)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种植的病例15例,共植入28颗瑞士Straumann种植体。术后8个月行上部结构修复,通过视觉评估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析患者术后反应及满意度,同时对种植体留存率,骨结合及边缘骨吸收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VAS显示11例患者(73.3%)无明显疼痛及肿胀反应,无头痛、发热、鼻出血等症状,未影响日常生活;4例患者(27.7%)表现轻微疼痛。10例患者(66.7%)表示可接受此次治疗的费用,4例患者(26.7%)认为此次治疗费用偏高,1例患者(6.7%)表示不能接受此次治疗的费用。13例患者(86.7%)表示如需再次进行此种治疗愿意接受,2例患者(13.3%)表示拒绝,患者总体表现对此种治疗方式满意度较高。8个月后CBCT显示种植体周围可见新骨形成,达到良好骨结合状态,上部结构修复1年后,28颗种植体无一脱落,留存率为100%,影像学检查见种植体平均边缘骨吸收(1.2±0.5) mm。在本研究中,15例患者平均RBH为(3.5±1.2)mm,平均上颌窦提升高度为(6.3±1.2)mm。结论上颌后牙区骨量严重不足(RBH<5 mm)行上颌窦内提升技术同期植入种植体亦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此类病例为高度复杂病例,术前需要完善的检查,术中需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细致操作,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锥形束CT观察测量上颌切牙即刻种植的手术当日与术后6个月牙槽嵴骨板水平向和垂直向的变化量,为前牙即刻种植治疗设计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选取2010年8月至2011年1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行上颌切牙即刻种植患者2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28.41±10.22)岁(20~40岁),共即刻植入23颗种植体于上前牙新鲜拔牙窝内,不进行即刻修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 分别测量种植体肩台下0、2、4、6、8 mm处[分别设为测量点1(measuring point 1,MP1)、MP2、MP3、MP4、MP5]牙槽嵴宽度变化及牙槽间隔中心点垂直向高度的变化。术前及永久修复后1年,通过临床检查对牙间乳头高度和唇侧丰满度进行评分。使用SPSS 20.0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种植体在永久修复后追踪两年,存留率100%。所有患牙位术后各个位点牙槽嵴水平向宽度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吸收改建,在种植体肩台下0、2、4、6 mm等处4个位点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位点牙槽嵴水平向宽度分别为:MP1术前为(7.68±0.70) mm,术后为(7.00±0.76) mm;MP2术前为(7.81±0.87) mm,术后为(7.30±0.96) mm;MP3术前为(8.12±1.14) mm,术后为(7.62±1.20) mm;MP4术前为(8.48±1.57) mm,术后为(7.73±1.35) mm,P值分别为0.004,0.034,0.018,和0.016,均<0.05,术后与术前值相减为牙槽嵴宽度减少量,变化程度较大的测量点为M1和M4,分别为(-0.89±2.06) mm 和(-0.74±1.28) mm。牙槽间隔垂直向吸收量在不同系统结果不同:Ankylos系统为(-0.42±1.24) mm,Repalce系统为(-0.91±1.96) mm,经过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种植术前唇侧丰满度指数(labial convexity score, LCS)为3的有18个牙位,LCS为4的有2个;永久修复后1年LCS为2的有14个,LCS为3的有5个。术前牙间乳头指数(papilla index score, PSI)为2的有5个牙位,PSI为3的有15个牙位;永久修复后1年PSI为2的有7个牙位,PSI为3的有13个牙位,经过Willcoxon秩和检验,术前与永久修复后1年LC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SI术前与永久修复后1年比较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7)。结论:即刻种植术后不能避免牙槽嵴改建而导致的牙槽骨改建吸收;即刻种植后切牙牙间乳头高度可以得到较好的维持,唇侧软组织丰满度由于牙槽骨改建而难以维持;即刻种植修复存在美学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个性化钛模板在兔上颌牙槽骨缺损区即刻牙种植后对其周围垂直向骨增量的作用。方法 将8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16侧上颌牙槽骨随机分为实验组(8侧)和对照组(8侧)。全麻下拔除2个上颌前磨牙,制作5 mm×10 mm牙槽骨缺损,植入直径2 mm,长8 mm的螺纹钛种植体3 mm,周围植入nHAC,实验组覆盖个性化钛模板,微螺钉固定,对照组不覆盖。术后4周及8周时观察2组种植体周围新骨高度扩增情况,了解X线照片及硬组织切片亚甲基蓝-碱性品红法染色牙种植体骨结合状况。结果 术后4周和8周时,大体标本、硬组织切片亚甲基蓝-碱性品红法染色及X线片均显示种植体骨结合界面良好,但覆盖个性化钛模板组种植体周围牙槽骨高度增加较对照组多。 结论 个性化钛模板具有屏障功能和支撑作用,对种植体周围缺损区可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保障,有利于兔上颌牙槽骨高度的扩增。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骨水平种植体和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在后牙区植入后的早期边缘骨吸收,并分析各分组要素对边缘骨吸收的影响。方法后牙区植入种植体105枚,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负载前分别进行全景片检查,测量种植体边缘骨高度,计算边缘骨吸收量。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在后牙区近中、远中的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594依1.104)mm、(0.298依1.032)mm,骨水平种植体在后牙区近中、远中的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889依1.500)mm、(0.603依1.068)mm,两种种植体早期边缘骨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埋入式与非埋入式愈合方式之间,根形种植体与柱形种植体之间,早期边缘骨吸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后牙区,软组织水平种植体负载前边缘骨吸收量与骨水平种植体相近,可以作为后牙区种植的常规选择。非埋入式愈合的患者、使用根形种植体的患者易引起较多的早期边缘骨吸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短种植体修复颌间距离过大病例的临床效果.方法 15例上下颌后牙区骨高度6.0~8.0mm缺牙患者,共25枚种植体经牙槽嵴顶入路用Bicon种植体植入.结果 全部患者均在术后3~6个月完成义齿修复.临床上恢复功能后随访时间10~26个月,平均14.7个月,未发现义齿修复后种植体松动及脱落.X线片检查种植体周围无阴影,形成良好的骨结合.结论 短种植体修复上下颌后部骨量严重不足的缺牙区虽在临床上出现冠--种植体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但并不影响其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