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面神经下颌缘支的正常层次解剖位置,为涉及面侧区和颌下区的外科手术提供临床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解剖30例(共60侧)成人尸体面侧区,进行层次解剖寻找面神经及其分支,用游标卡尺测量相关数据。观察了解面神经下颌缘支的分支类型、走行、与面动脉的位置关系以及穿出腮腺处和与面动脉的交叉处的体表位置。结果:面神经下颌缘支为1~2支,以单干型居多,约占58%,大多行于下颌骨下缘上方约占44%,行于骨下缘下方者占5%。未发现面神经下颌缘支不与面动脉交叉,位置均在下颌体下缘上、下方约0.5cm~1cm范围内。面神经下颌缘支经过面动脉的浅面和深面者分别占89%和6%;面神经下颌缘支穿出腮腺处的体表位置分别在下颌角上方和下颌支后缘前方1cm交点附近,面神经下颌缘支与面动脉交处距下颌支后缘约4cm,距下颌骨下缘约1cm。结论:了解面神经下颌缘支的毗邻和行程关系及其与周围结构的重要位置关系,为美容外科及颌面外科手术因神经损伤造成下唇及口角功能障碍提供了可靠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的正常层次解剖位置,面神经下颌缘支与面动脉以及面神经颊支与腮腺导管的位置关系,为防止面侧区颌面部手术中造成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具(40例)成人尸体面侧区进行层次解剖寻找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及用游标卡尺测量相关数据。结果:面神经下颌缘支单干型居多,占57.5%,双干型占27.5%,合干型占15.0%;出腮腺后走行于下颌骨下缘的上方、下方及基本平行,各占65.0%、12.5%、22.5%;面神经下颌缘支经过面动脉的浅面、深面及两支经其浅面或深面夹持或环抱面动脉,然后合成1支者分别占89.5%、7.0%、3.5%。面神经颊支以双干型居多,占57.5%,单干型占12.5%,三干型占27.5%,四干型占2.5%;位于腮腺导管上方的颊支占52.3%,位于腮腺导管下方的颊支占47.7%。结论:掌握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的走行,下颌缘支与面动脉的关系位置,颊支与腮腺导管的位置关系,以满足颌面部外科手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42例(侧)颌下区手术,应用自制神经刺激器追踪暴露面神经下颌缘支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面神经下颌缘支在下颌骨下缘上方行走28支(31.5%),呈弓状行走于下颌骨下缘下40支(44.9%),大致平行于下颌缘行走21支(23.6%);面神经下颌缘支本干有1~4支,单独1支者10例(23.8%),2支者19例(45.2%),3支者11例(26.2%),4支者2例(4.8%).  相似文献   

4.
我们用面动脉为蒂的鼻唇沟岛状皮瓣在修复口腔癌术后所致软组织缺损 7例 ,手术操作简便 ,成活率高 ,整复效果满意。1 应用解剖面动脉由颈外动脉发出后 ,于下颌骨下方咬肌前缘进入面部 ,于颊肌及表情肌之间经口角、鼻翼外侧向前上方迂曲走行于内眦 ,与内眦动脉相吻合 ,面动脉从下颌骨下缘平面至口角长度 (4 .5± 0 .3cm )(4 .1~ 5 .4cm)。面前静脉多始于内眦静脉 ,在面动脉后下方行走 ,位置相对较浅 ,经表情肌深面与颊肌、咬肌浅面走行 ,在咬肌前缘 ,于下颌角下方与下颌后静脉的前支吻合 ,最后注入颈内静脉。面神经下颌缘支由颈面干发出 1…  相似文献   

5.
面神经下颌缘支主干的定位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在面侧区颌下部的手术中防止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6具成尸(即12侧)新鲜头面部标本和14具成尸(即28侧)防腐固定标本上,解剖观测面神经下颌缘支的走行、分布,建立相关的坐标体系,得出面神经下颌缘支主干的体表定位坐标参数。结果(1)在面左侧,面神经下颌缘支的主干与下颌支的后缘的交点坐标为(6.0±4.5 mm,20.4±4.3 mm),在下颌骨的前方与下颌骨最靠近的坐标为(38.2±5.3 mm,-2.8±4.6 mm);(2)在面的右侧,面神经下颌缘支的主干与下颌支的后缘的交点坐标为(-6.0±4.5 mm,18.8±5.7 mm),在下颌骨的前方与下颌骨最靠近的坐标为(38.4±4.2 mm,-3.0±5.2 mm)。结论在颌下部有一较为安全的三角形区域,在颌下部手术时可经此三角形区域入路而不损伤面神经的下颌缘支。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临床上摸索口腔外下牙槽神经、舌神经和颊神经阻滞麻醉点提供解剖基础。方法 使用解剖和模 拟穿刺和实验性穿刺等方法,在32侧成人头颅标本上观察翼颌间隙中3支神经的位置以及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  下牙槽神经和舌神经穿出翼外肌下头处关系密切,两者间距平均2mm左右,在该处的稍下方,两者间距平均也只有5 mm左右;颊神经从翼外肌上、下头的起点附近穿出,穿过翼颌间隙后,于下颌支前缘的深面穿出下颌支,没入颊肌。实验 发现,下牙槽神经和舌神经穿翼外肌下缘稍下方,颊神经穿下颌支前缘处,均处于耳垂 鼻翼最低点连线平面上。结论  解剖和模拟穿刺和实验性穿刺均发现在耳垂 鼻翼最低点连线平面上,从下颌支前缘进针,能比较准确地穿刺到达3支神 经干的附近,从该平面进针,可同时麻醉3条神经。  相似文献   

7.
李思忠  方长民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9):2818-2818
目的:观测分析面神经颊支的分支类型及其与腮腺管之间的解剖关系,为腮腺区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60例成人头部标本,观测面神经颊支的分支类型、行程、神经与腮腺管的位置关系。结果:面神经颊支以双干型多见(58.3%),三干型次之(28.3%)。神经多行于腮腺管浅面(73.3%)。腮腺管走行在颊支之间的占61.7%,导管距上颊支垂直距离约4.86mm;腮腺管走行在神经下方者占11.7%,距下颊支的垂直距离约1.71mm;腮腺管走行在神经上方者占26.7%,距上颊支的垂直距离约2.56mm。结论:面神经颊支多行于腮腺管浅层,与腮腺管关系十分密切,腮腺区手术时循颊支向后追踪面神经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容易掌握。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测成人腮腺管与面横动脉、面神经及其分支的关系,为颌面部手术提供懈剖学依据,且为国人体质调查积累资料。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32具,头面部标本64例,采用层次解剖法,暴露腮腺管、颈外动脉、面横动脉、面神经及其分支,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mm)测量。结果:腮腺管长度为21.06±9.93mm,外径为4.30±1.58mm,距离颧弓下缘14.11±9.35mm(4.88~25.12mm);副腮腺共有25例,其出现率为39.1%;面横动脉长度为25.27±17.22mm;面神经颊支中62例为双支,占96.9%,仅有2例为单支,占3.1%;面神经颊支大部分位于腮腺管浅面。结论:腮腺管位于颧弓下方,走行于上、下颊支之间,面神经颊支多数分为上、下2支,腮腺管多平行位于其深面;约有三分之一的个体具副腮腺;面横动脉大部分发自颞浅动脉。  相似文献   

9.
颈部错构瘤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65岁。1996年6月17日因右颈部无痛性肿块半年收住院,病史中无头痛、吸入性血痰等不适。体检:全身情况正常,右颈侧上部相当于下颌后区可触及一3cm×4cm球状肿块,质硬、固定、表面光滑,鼻咽部未见异常;CT检查示下颌升支后有一3cm×4cm软组织肿块,界限清,轻度增强。临床诊断为右腮腺混合瘤。1996年6月19于局麻下行右腮腺肿瘤切除术,术中发现肿块位于腮腺深叶后方,相当于下颌骨升支与乳突尖之间,呈球状,约4cm×4cm,包膜完整,质硬,深部抵右茎突,与腮腺及其它周围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保护面神经下颌缘支的颌下入路解离方法,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年尸体(男女不限)15具(30侧),模拟颌下入路,显露颌下三角区;分别用三种不同的解剖分离方法来保护面神经下颌缘支。结果方法一:无法直视面神经下颌缘支,仅在颌下腺表面可以分离;方法二与方法三均可直视下保护面神经下颌缘支,但以方法三最为可靠、安全。结论在颈阔肌浅面掀起皮瓣,在下颌骨下缘1.5~2.0cm以下切开颈阔肌,在颈阔肌深面逐层解剖显露面神经下颌缘支的方法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观测面神经颞支的分支分布情况及走行层次。确定颞支与相关体表标志的关系,为相关手术防止神经损伤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20侧,在4倍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面神经颞支的分支数目、走行、层次,测量颞支与所选各标志点、线之间的关系。[结果]颞支位于颧弓上缘有1~6(4.30±1.13)支,位于颧弓下缘有1~4(2.85±0.81)支;在CD连线上颞支最前支与D点的距离为(3.69±0.75)cm,最后支与D点的距离为(1.88±0.48)cm;颞支在颧弓上(OA线上)的分布情况为颧弓前1/3占12.5%,颧弓中1/3占67.2%,颧弓后1/3占20.3%;在以O点为原点与OA垂直的直线OB上颞支最上支与O点的距离为(3.29±0.61)cm,最下支与O点的距离为(1.56±0.49)cm。[结论]面神经颞支主要位于颧弓中后部;在耳屏上切迹最前点与外眦点连线上距该点1.88~3.69 cm较集中,相关手术应避免损伤。  相似文献   

12.
用手术显微镜对50例成人的颈阔肌作了观察和测量。将每侧颈部分为9个区,颈阔肌位于前6区。肌的内侧界约相当于颏舌骨连线中点稍下到锁骨胸骨端稍外侧处的连线,左右侧肌夹有40°角;外侧界为下颌角稍后到锁骨肩峰端内侧3cm处的连线;下界在第一肋间隙平面,有的肌下份出现一些较宽的裂隙;上界在下颌骨体,并与某些表情肌相连续。肌的面积约150cm~2,锁骨上部约占120cm~2。后份肌纤维略呈S形弯曲。肌与深层结构联系较松。本文还对面神经和颈丛与颈阔肌有关的分支,进行了观察。对和颈面部临床应用等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面神经颅外段局部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为颌面部外科手术、整形及美容手术提供面神经颅外段的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在20具成人尸体、50具新生儿、1-6岁儿童尸体的139例头面部标本上,对面神经颅外段的根、干、支、丛等进行解剖观察分析。结果:(1)面神经出颅以后以一根型为主,共为138侧,占99.28%。(2)面神经干以二干为主,共122例,占87.77%。(3)上干的分支以颞支(T)、颧支(Z)、颊支(B)为主,即TZB型113侧,占89.68%。下干分支以颊支(B)、下颌缘支(M)、颈支(C)即(BMC)为主85侧,占77.98%;(4)分支形成的神经丛以TZB型最多见为87侧,占55.41%。颊支以2支为主共77例,占55.40%。结论:根据颌面部手术及整形、美容术的不同要求,对面神经加以保护和选择性应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动脉造影法对55例胎儿的面动脉面段走行、分支、分布进行观察研究。观察到: 1.胎儿的唇及外鼻血液是由左右两条自下而上行的面动脉及其横行分支供应的。2.上、下唇动脉的供应有着明显的“右侧优势”现象,为成人所不具备。 3.上唇动脉在人中嵴附近发出上行至鼻底的分支,我们认为称之为上唇鼻底动脉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口内入路使用下颌角弧形截骨导向器在内收型下颌角截骨整形术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自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对21例内收型下颌角肥大患者实施导向器辅助弧形截骨。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除2例自觉改善不明显外,其余患者对下面部轮廓改善均满意。所有患者无术后感染、面动脉断裂、下颌骨骨折和下牙槽神经损伤等合并症发生。结论 下颌角弧形截骨导向器可更安全有效地控制截骨线,降低严重手术合并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提高阔筋膜张肌瓣修复上肢的移植存活率和功能重建的满意度提供解剖依据。方法教学用尸体30具(48侧)及完整下肢5侧,对阔筋膜张肌的血供、神经、肌形及髂胫束进行观察并记录。结果阔筋膜张肌星长梭形,长14.5~17.5cm,宽3.6~4.2cm,厚0.8~1.2cm,髂胫束长25~28cm,宽4~7cm,厚0.5cm,由臀上神经下支支配。旋股外侧动脉分支3支型占74%,2支型占24%,1支型占2%;阔筋膜张肌由升支供血占77%,升横支共同供血占23%;升横共干占75%,升横分叉存在4种位置,近肌前缘和深面分叉的横支分支至阔筋膜张肌(12侧),也分出浅皮支(21侧)至阔筋膜皮肤。结论阔筋膜张肌瓣以升支或升横干、降支为肌、皮双血管蒂,带阔筋膜张肌神经、股前外侧皮神经,修复上肢深度烧伤,血运丰富,运动和感觉功能存在。阔筋膜瓣以横支浅皮支和降支为双血管蒂,带股前外侧皮神经,修复无肌肉缺损上肢烧伤,血运充足,感觉存在。  相似文献   

17.
在162例成年尸体上观察的结果如下:腹腔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1上1/3者最多,平Th_(12)下1/3者次之,平均在L_1上1/3上部。肠系膜上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1上1/3者最多,平L_1下1/3者次之,平均在L_1中1/3下部。肠系膜下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3下1/3者最多,平L_3中1/3者次之,平均在L_3下1/3上部。腹腔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上缘间的距离,以在0.1~0.5厘米之间者最多,平均距离为0.41厘米。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上缘间的距离,以在5.0~7.0厘米之间者最多,平均距离为6.36厘米。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腹主动脉分叉角顶之间的距离,分别以在12.0~14.0厘米、10.0~13.0厘米和3.0~5.0厘米之间者最多,它们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3.03厘米、11.28厘米和4.21厘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