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开角型青光眼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其治疗包括药物及手术两种方法,有效可大大降低致盲率,笔者将近年来该病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我科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各类青光眼患者96例(112眼),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96例112眼,男40例,女56例,平均年龄55.4岁,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86眼,慢性闭角性青光眼6眼,开角型青光眼14眼,继发性青光眼6眼。入院时眼压28.5~82.5mmHg(1mmHg=0.1333kPa),102眼手术前用药将眼压降至21~30mmHg,术前视力手动至0.1共19眼,0.1~0.5共69眼,0.6~1.0共24眼。1.2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显微镜下实施手术,手术在球周麻醉及局麻下完成,做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4mm×3mm(梯形)巩膜瓣,1/2巩膜厚度,分离至角膜缘半透明1~2mm,在… 相似文献
3.
]药物相关性青光眼是由于局部或全身使用某些药物后引起的继发性青光眼,是临床中较少见且容易被忽视的青光眼类型,及时诊断和停药可以减少视力损失。本文从病因、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治疗预后等方面来综述药物相关性青光眼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2年3月至2005年11月间确诊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患者,均经过大量降眼压药物治疗后无效,且视功能有不同程度进行性损害者32例,49眼。年龄22~43岁,平均42岁。其中男30眼,女19眼。1.2手术方法常规小梁切除术,做以角膜缘为基底的4mm×4mm,1/2巩膜厚度的巩膜瓣,然后将浸有浓度为25mg/mL的5-氟尿嘧啶(5-FU)注射液的棉片3mm×3mm放置于术区巩膜瓣下,1分钟后取出棉片,并用10mL生理盐水充分冲洗术区及其周围组织,继续常规操作手术。术后1周内隔日1次滤泡区结膜下注射5-FU注射液10mg,10mL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2…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药物治疗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探讨目标眼压设定和药物选用原则。方法随机选择经随诊5年以上的门诊药物治疗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46例(92眼),根据其初诊及末诊的视力、视野、眼底的检查情况,来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并分析一线药物的有效性、适应性和副作用,确定有效目标眼压的设定原则。结果治疗前平均眼压25.2mmHg,治疗后平均眼压16.2mmHg,共计89眼视功能得到有效控制,药物治疗的有效率为96.7%。结论如果目标眼压可以下降到治疗前基线眼压的35%,眼压对视神经造成的损害将会停止。β-阻滞剂类眼药目前仍然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一线用药,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眼压者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闭角型青光眼在高眼压状态下的手术技巧。方法 抗青光眼手术的同时根据眼压、前房、虹膜晶状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减压措施,先使眼球软化,再行滤过手术。结果 术中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眼压控制良好占97.4%,视力提高率79.6%。结论 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宜尽早手术,手术中采取相应的减压措施是必要的,减少了术中术后并发症,有效的控制了眼压,改善了视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非穿透性青光眼手术(NPGS)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降眼压(IOP)效果。方法 全面收集评价NPGS治疗原发性/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主要疗效指标包括IOP下降百分比和IOP达标率。应用多功能meta分析软件2.0版的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汇总分析,计算合并评价量。结果 术后2年,与小梁切除术(TE)相比,深层巩膜切开术(DS)、黏小管切开术(VCO)的降眼压作用均相对较低,IOP下降百分比分别为35.2%(DS)、30.2%(VCO)、45.6%(TE)。术中加用植入物及丝裂霉素C(MMC)均可提高DS的降眼压作用,术后2年的IOP下降百分比分别为41.1%和41.7%。术后4年,DS、VCO、TE的IOP达标率分别为35.4%、22.7%、47.6%;DS加用植入物和MMC的IOP达标率分别为64.6%、52.1%,高于单纯DS。NPGS并发症的发生率较TE低。结论 常用的NPGS(DS和VCO)能有效降低眼压,并发症也比TE少,但是NPGS的降眼压作用要比TE为低。术中加用植入物、MMC可提高DS的降眼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高眼压下抗青光眼手术治疗的利弊.方法 回顾分析102例术前眼压、视力及术后眼压、视力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术后102例患者眼压均降至10~21mmHg,视力2例丧失,100例未下降或提高,并发症中发生浅前房者42例,脉络膜脱离者6例,恶性青光眼者1例,视力突然丧失者2例.结论对青光眼眼压持续不降者,应于24~48h内及时手术治疗,以防止视功能进一步损害,但手术必须精细才能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一种由于眼压升高而致视盘、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损害,视野缺损,最终导致失明的眼病。该病病因不明,其主要特点是眼压虽然升高,但房角却始终是开放的。组织学检查提示小梁网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变性,内皮细胞脱落 相似文献
10.
李宝洪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1998,10(3):79-80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中,少数病例应用降眼压药物不能达到予期治疗效果,较长时间的高眼压可造成虹膜缺血坏死,瞳孔不可逆地麻痹,视神经严重受损。有人认为6~12h就可发生永久性的视功能损害。为挽回患视力,笔在高眼压状态下行6例青光眼手术,效果理想,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成功要素。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青光眼患者,所有患者在手术进行的前3d,停止使用滴皮质固醇、缩瞳剂类的滴眼液,只需要做球周麻醉,不需要在结膜下注射麻醉,减少患者出血的机会,在手术后彻底止血。结果:60例患者中57例在手术后眼压控制在正常水平,在手术后的第1天,前房即形成,在随访成功之后,发现仅有1例患者在随访成功后10d缝线滑脱;2例患者在手术后出现包裹性滤过泡;3例患者经过无菌处理后均恢复正常,余下的57例患者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在手术前后,细致的留意每一个细节,就可提高手术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李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999,28(5)
观察了手指按摩在青光眼滤过术后应用的治疗效果。对青光眼术后滤枕扁平、前房深或正常深度、眼压偏高患者17 例分别于手术后1 周、半月或1 月以上在滤过泡两侧或眼球上行指压按摩, 每次5~10 m in, 每d 2~4次。经按摩后16 例滤过泡转化为功能性, 眼压由按摩前2.99 kPa (X) 降低到1.49 kPa, 下降幅度为50% 。结果表明: 在某些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显示可能失败的病例中手指按摩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高眼压状态下青光眼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高眼压与正常眼压状态下青光眼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治疗效粟.方法:163例(174眼)青光眼患者,其中术前眼压控制不佳的青光眼患者83眼,以及91眼正常眼压下青光眼患者在显微镜下施行了小梁切除本,并在术中联合运用了丝裂霉索(MMC)和可拆缝线法,对于其中33例合并晶状体明显混浊的患者联合施行了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MSICS).结果:经成组设计资料两样本均数比较的μ检验,认为两种眼压状态下的青光眼手术,术后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视力明显好于术前者(提高2排以上)占37.4%,无明显变化者占59.0%:眼压(4~25.81)mmHg,平均为(12.20±2.31)mmHg,功能性滤泡占96.40%,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对部分眼压控制不佳的青光眼患者术中采用眼球按摩或术中前房穿刺降隆并联合运用MMC、可拆缝线法足一种相对安全、宙效的治疗方法,与常规青光眼手术方法比较,手术效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内障膨胀期继发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60例(82眼)白内障膨胀期继发性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眼压控制情况和房角粘连范围将入选病例分为3组。A组12例,以连续环形撕囊术、水分离术、晶状体乳化,晶体植入进行治疗;B组30例,患者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房角分离术;C组18例,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观察患者并发症及治疗前后视力和眼压的变化。结果 A、B、C 3组术后视力分别为(0.62±0.17)、(0.45±0.10)和(0.37±0.12),术后眼压分别为(1.92±0.72)、(2.04±0.65)p/kPa和(1.96±0.63)p/kPa,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恰当的手术方式对白内障膨胀期继发性青光眼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可有效控制眼压并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生物羊膜与丝裂霉素C(MMC)在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74眼)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生物羊膜组(A组)26例(38眼)和MMC组(B组)24例(36眼),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视力水平、术后1周及1、6个月的眼压及患者满意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 经研究比较发现,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视力改变小于B组,患者满意率高于B组,同时术后1周及1个月的眼压A组低于B组(P均〈0.05),而术后6个月两组眼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青光眼手术中运用生物羊膜的效果较佳,综合优势较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针刺治疗青光眼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刺降眼压有即刻效应和后效应,其机制可能不仅与改善房水排出、影响房水生成率有关,还与增加房水排出和血浆β_内啡肽浓度关。针刺保护视神经的机制可能与减少视网膜丙二醛的产生、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化视网膜琥珀酸脱氢酶、提高视网膜三磷酸腺苷酶的活性、减轻视网膜超微结构的损害,降低高眼压状态后视网膜NO、葡萄糖含量、减轻视网膜超微结构损伤、增加视神经轴突的存活率、减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上调Bcl_x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rain de_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有关。针刺能改善视网膜血流量、眼血流图波幅、灌注和排放指数,调节眼底的微循环。针灸治疗青光眼的效应主要体现在降低眼压、保护视神经、改善血流,其机制与影响相关机能调节和化学分子、神经递质表达有关。文献引用:刘志丹,杨森,朱蓓菁.针刺治疗青光眼研究进展[ J].中医学报,2015,30(1):149-151. 相似文献
17.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具有严重致盲性的一种青光眼,归因于新生血管生成阻碍房水外流,通常继发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缺血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眼部缺血综合征。NVG主要表现为封闭的房角,虹膜新生血管,严重的眼痛和视力通常较差以及非常高的眼压。因其病因复杂,治疗难度大,对患眼威胁甚大。尽管多年来已提出相当多的药物或手术治疗方式,但仍未找到一种可治疗大多数NVG以及预防失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超声乳化及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疗效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及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2例78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39眼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或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36例39眼采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进行治疗,治疗结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切口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双切口联合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2例48只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这些患者均施行双切口联合术,观察术前和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成及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术后所有患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手术前后视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42,P〈0.05)。眼压由术前(23.4±2.6)mmHg,降至术后最末次随访(14.3±3.1)mmHg,平均下降(8.9±4.5)mmHg,手术前后眼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15,P〈0.05)。Ⅰ型滤过泡11只眼(22.9%),Ⅱ型滤过泡24只眼(50.0%),功能型滤过泡形成率为72.9%。术后主要并发症为早期轻度角膜水肿和前房内炎症渗出反应及一过性高眼压,无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双切口联合术能有效控制眼压,提高视力,缩短疗程,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简捷、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该院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择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60例,对所有患者对采取联合手术治疗的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视力恢复<0.3病例2例(7%),0.3~0.4病例10例(33%),0.4~0.6病例18例(60%);对照组视力恢复<0.3病例15例(50%),0.3~0.4病例10例(33%),0.4~0.6病例5例(17%)。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视力恢复>0.3的病例明显多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取联合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以及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