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辛味的归经最早见于《素问》,在《五藏生成篇》谓“肺欲辛”,是五合之一;《宣明五气篇》谓“辛入肺”,是五入之一;《至真要大论》谓“辛先入肺”。辛入肺的论点沿用至今。本文以《中药学》教材所载药物为依据,对此论点进行探讨。《中药学》所载正药中性味、归经俱全者414味其中辛味药154味占37.2%。辛味中纯辛者62味占40.3%,复合辛味92味占59.7%。一、辛味归经之一——与脏、腑的关系辛味与脏和腑的关系归纳如表1。经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纯辛味药以入肺、胃、脾经为主;复合辛  相似文献   

2.
杭传珍 《中医药导报》2001,7(3):134-135
中药具辛、甘、酸、苦、咸五味 ,分属五脏以合五行。五味不仅是味觉之不同 ,而且还反映出药物作用的内涵 ,不同的味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作用 ,其配伍关系也有区别 ,现分述如下。1 五味的物质基础及作用中药药味同其所含化学成份及作用有一定的规律 ,药物通过五味而产生作用。辛味药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的功效 ,含挥发油成份最多 ,其次是甙类和生物碱。药理药化研究证明[1 ] ,解表药如麻黄、桂枝、紫苏、细辛、防风、生姜等多含挥发油 ,均有发汗解热作用 ,并有抑菌或抗病毒效果 ;行气药中除柿蒂为苦平外 ,其余皆为辛味 ,如枳实、陈皮、佛手…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明清文献中治疗阳痿的虫类药物处方进行系统性的收集和整理,探讨明清医家治疗阳痿的思路。方法:对《中华医典》进行全面检索,收集明清医家治疗阳痿的虫类处方,对药物分别按功效、四气、五味及归经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按功效分析,明清医家治疗阳痿以补虚药为主占34.58%,尤其以补阳药为主占补虚药的56.25%;四气以温性药物比较多见,占53.64%;五味以甘味药最多占35.86%,其次辛味药占24.39%、之后为苦味药占20%;归经用药以肾经药最多占23.71%,其次分别是肝经19.44%、脾经16.16%、心经13.2%。结论:明清医家治疗阳痿的用药规律为:(1)认识趋于全面,用药涉及多脏腑;(2)攻补兼施,仍以温肾补阳为主;(3)虫药平肝补益活血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甘松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甘松中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进行分析鉴定,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共分离出135个化学成分,其中29个化学成分匹配度都在85%以上,占挥发油总量的20.51%。其中含量高于1%成分的有4个,以白菖烯含量最高(7.46%),其次是β-紫罗兰酮(3.44%)、异戊酸(2.19%)和β-橄榄烯(1.30%)。结论甘松挥发油中主要化学成分以萜类化合物为主,以倍半萜种数最多,且多是15个碳以下的小分子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药对桂枝-荆芥与其单味药挥发油共有组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药对桂枝-荆芥与其单味药挥发油共有组分。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离检测,再采用交互移动窗口因子分析法(AMWFA)对药对桂枝-荆芥与其单味药桂枝、荆芥挥发油成分的共有组分进行分析,并采用总体积积分法进行定量,同时计算各组分的保留指数(RetentionIndice)。结果:药对桂枝-荆芥、桂枝和荆芥的挥发油分别定性了47、24和37个成分,分别占总含量的91.94%、86.31%和89.17%。结论:药对桂枝-荆芥与单味药桂枝、荆芥的共有挥发油组分分别为20和24个,三者共有的挥发油组分为7个。  相似文献   

6.
具有肾毒性的中药的药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对有关文献中提及的具有肾毒性的68味中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毒性:分为五级,无毒者29味,小毒者9味,有毒者19味,大毒者7味,极毒者4味,导致肾毒性的药物中半数以上有程度不一的毒性。性味:辛味药23味、苦味药22味、苦兼辛2味,苦、辛是致肾毒性的最多见的药味。成份:有的毒性成分即为有效药理成分,有的则是无药效作用的毒性成分,有一部分药成分尚未明确。肾毒性症状;以尿液成分和肾功能改变最为常见。中  相似文献   

7.
中药治疗痛风相关专利用药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中药治疗痛风的用药规律和特点,为中医治疗痛风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检索近10年相关专利,将符合标准的484篇中医治疗痛风专利中的中药归类,并分别查出其功效、性、味、归经、证型、治则,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治疗痛风出现频数最高为茯苓,其次是牛膝、当归,占全部用方的85.96%;从功效角度以利湿为主共达29.68%,其次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清热药,此3类药物占全部功效组成的48.60%;药物归经以归肝经的药物为最多,其次是归肺经、胃经、脾经、肾经的药物,药物归经占到了全部用药归经的74.76%;从药味角度以甘味为最多,其次是辛味、苦味药,此3药味占到了全部用药药味的62.56%;从药性角度主要是性温,其次是性寒、性平的药物,此3种药性占到了全部用药药性的69.65%。从中医证型角度主要为:湿热蕴结证45.94%、瘀血阻滞证24.48%、肝肾亏虚证17.75%、脾虚湿盛证11.83%等四大主证。[结论]从以上规律中可以看出常用药物临床上多选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疏肝补肾、健脾化浊之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江香薷药材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江香薷药材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鉴定,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共分离出35个化学成分,其中30个化学成分匹配度都在90%以上,占挥发油总量的79.10%。其中含量高于1%成分的有8个,以2,3,5,6-四甲基苯酚含量最高(24.69%),其次是4-松油醇(22.03%)、香芹酚乙酸酯(10.28%)、4-异丙基甲苯(9.07%)、肉豆蔻醚(4.46%)、丹皮酚(3.67%)、二氢香芹酮(2.90%)和丁香烯(2.00%)。结论:香薷挥发油中主要化学成分以萜类化合物为主,以倍半萜种数最多,且多是15个碳以下的小分子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赖昌生 《河南中医》2009,29(11):1133-1135
通过计算机分析,得知入膀胱经药物寒性(占58%)最多,温性(占22%)次之,平性(占19%)位居第三,无热性药及凉性药,五味中以苦味最多,占56%;甘味次之,占41%;辛味位居第三,占37%;淡味位居第四,占17.0%;咸味位居第五,占7%,涩味位居第六,占5%,酸味最少,只占2%。入膀胱经的中药具有升浮性质中药14味,占34.1%,具有沉降性质中药26味,占63.4%,升降浮沉不明显者1味,占2.4%,归膀胱经的中药有1味具有毒性,即川楝子。  相似文献   

10.
臭牡丹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臭牡丹不同部位的挥发油成分。方法:用水蒸汽蒸馏法分别提取臭牡丹叶和花的挥发油,通过GC-MS分析方法对这两个部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对比研究,并用面积归一化法获得各化合物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从臭牡丹花挥发油中鉴定了28个化合物,主要成分为棕榈酸(29.52%)、亚油酸(15.26%)、二十七烷(9.27%)和叶绿醇(8.99%);从臭牡丹叶挥发油中确定了20个化合物,含量最多的为叶绿醇(32.79%),其次为芳樟醇(5.95%)。该植物花和叶部位共测定出5个相同的化合物,分别为芳樟醇、α-松油醇、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棕榈酸和叶绿醇。结论:臭牡丹的挥发油成分中含有大量具有明显生物活性的挥发油成分,可为综合开发利用臭牡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白术、茯苓单味药及其药对的挥发油成分,并考察白术、茯苓不同配比药对对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利用有机溶剂-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术、茯苓单味药及其不同配比药对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结合质谱库检索、文献资料比对,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结果:在白术,茯苓,药对(1∶1),药对(1∶2),药对(2∶1)的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26,22,30,29,41种化合物,其中共有成分3种,分别是亚油酸、棕榈酸和α-柏木烯。白术与3个药对挥发油共有成分共计有16个,排名前三的分别为苍术酮,(-)-g-榄香烯,β-人参烯;而茯苓挥发油中仅有6个成分能被3个药对检测到,仅占茯苓成分的27%。结论:从挥发油的成分及含量来看,3个药对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均来自于白术,不同配伍比例药对挥发油的成分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以药对(2∶1)最为明显,这可能与白术的用量增加有关。3个药对挥发油均有新的成分被检测到,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在煎煮过程中发生了某些物理或化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赖昌生 《河南中医》2010,30(8):825-829
通过计算机分析,我们得知入脾经药物温性(占52.9%)最多,平性(占20.2%)次之,寒性位居第三(占16.0%),热性位居第四(占8.4%),凉性最少(占2.5%)。这与脾经的生理、病理特点是相符的。五味中以辛味最多,占60.5%;甘味次之,占40.3%;苦味位居第三,占36.1%;涩味位居第四,占7.6%;酸味位居第五,占5.9%,咸味位居第六,占4.2%,淡味最少,占1.7%。五味与功效虽有一定联系,但传统五味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些功效特点,这是五味理论的不足之处,但我们找到研究五味与功效关系的新方法,为日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线索。中药的类别是以功效来划分的,其类别分布代表着该经药物所具有的功效范围和特点。入脾经中药具有补中益气、化湿、理气调中、温中散寒、健脾消食、驱虫消积等多种功效。入脾经的中药具有升浮性质中药占58.0%,具有沉降性质中药占31.3%,这在五脏六腑中是绝无仅有,是由脾脏的生理特点和入脾经药物的性味特点共同决定的。具有毒性的脾经中药有14味,在临床运用时要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3.
蔡萌娜  滕红丽 《光明中医》2022,37(4):544-548
目的 探讨中医药治疗乳癖的用药规律,包括药物频次、功效归类、性、味、归经、常用药对或组合及其网状图,为乳癖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 1957年7月—2021年2月中医药治疗乳癖的相关文献995篇,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整理出348个方剂、涉及310味中药,用中医辅助平台V 2.50和WPS中Excel表格对这些方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药物频次:排在前10的中药分别是柴胡、当归、香附、白芍、甘草、莪术、郁金、茯苓、夏枯草、穿山甲。药物功效归类: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理气药、解表药以及其余14类药物出现的频率分别为22.84%、21.79%、11.15%、10.58%、9.37%、7.82%和16.45%。药性:以寒性为最,约占了2/5,其次是温性和平性,三者共占了全部用药药性的94.43%。药味:以苦味为最,其次是辛、甘味药,三者共占了全部用药药味的88.66%。药物归经:以肝经为最,其次是脾经,再其次是心、胃、肾、肺、胆五经,共占全部用药的92.69%。结论 中医药治疗乳癖主要以性或寒或温或平而味甘的补虚药物益气养血、补益肝脾肾,使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西南中药区中药药性随三向地带性变化的规律,为西南区中药材的栽培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西南中药区及区内的主要代表药材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学方法,从"环境-成分-药性"关系出发,分析中药药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西南区内的药材以温性、寒性为主,占比分别为45.53%、34.96%,以苦味药占比最大(35.86%),辛味、甘味药次之(30.30%、25.76%),归肝、肺、胃、脾经者较多,占比分别为21.81%、17.78%、15.44%、13.42%。区内归大肠经的中药占比呈现随海拔升高而增大的趋势,归肺经的中药占比呈现随经度增大而减小的趋势。西南区药材的有效物质多以苷类化合物、挥发油类化合物为主。结论:西南中药区的中药药性及药效成分具有随三向地带性变化的特征;境-成分-药性"传递关系的解析,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中药材的道地性形成及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药物植物研究中心选育出的浓香型药用菊花新品种河北香菊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方法 GC-MS法进行挥发油的分离鉴定.结果 从河北香菊挥发油中分离出266个组分,经分析鉴定出了其中的70种化学成分,所鉴定成分约占总挥发油含量的78.69%,其中8种主要成分约占70种被鉴定成分的61.79%.结论 检测确定了河北香菊挥发油中70种化学结构,其中2-Naphthalenemethanol(2-萘甲醇)含量为17.3%,1R-.alpha.-Pinene(α-蒎烯)含量为10.97%.  相似文献   

16.
煨制法炮制的中药品种不多 ,特别是近年来发表的研究文章更是鲜见。常用煨制法炮制的药物有肉豆蔻、诃子、木香、葛根等。现代只对肉豆蔻、诃子、木香等单味药作了初步的实验研究。1 研究概况肉豆蔻主要含挥发油和脂肪油 ,以及鞣质、树脂等成分。挥发油中含有毒物质肉豆蔻醚( Myristicin)、丁香酚、异丁香酚及多种萜烯类化合物。现代对肉豆蔻的炮制研究主要是以挥发油和脂肪油为成分指标 ,以对体外兔肠的影响和止泻作用为药理指标进行实验比较 ,其结果并不一致。北京中医学院[1] 报道 ,肉豆蔻经煨制后挥发油较生品减少约 2 0 % ,且其颜色…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以下全文简称为"我院")出现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状况及影响要素,以为科学用药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通过对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所汇总的药物不良反应病例,共236例进行分析,依据病患的实际状况,包括基本信息、用药类型、ADR反应等展开全方位把握。结果 236例ADR报告中,女性患者151例(占63.98%)明显多于男性85例(占36.02%),60岁以上患者的ADR发生率比较高(55.09%);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83.9%);引起ADR最多的药物是抗感染药物,其次是中药制剂,分别占40.68%、23.73%;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其次是全身性损害。所有ADR患者经停用药物后均治愈或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 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重视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也要重视ADR,以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杭白菊挥发油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GC-MS分析5个不同产地杭白菊挥发油成分的异同。结果:浙江桐乡杭白菊的挥发油提取率最高(0.50%),其次是山西芮城(0.42%)、江苏射阳(0.40%)、湖北麻城(0.20%);5个产地杭白菊挥发油中主要成分均为烯烃、醇酚、醛酮、酯类、龙脑、樟脑和含氧衍生物;杭白菊不同栽培品种中,小白菊与湖菊挥发油成分较接近,大白菊与湖菊成分明显不同;三个不同引种产区的小白菊挥发油成分接近。结论:杭白菊栽培品种、栽培环境和加工方法的不同,都会使其挥发油成分出现差异。  相似文献   

19.
《山东中医杂志》2016,(1):18-19
目的:研究脐疗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用药特点,为脐疗治疗IBS-D选方用药提供新思路。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文献检索源,从与脐疗相关的650本中医古籍文献中检索其中有关脐疗治疗泄泻的条文,应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脐疗用药40种,温热类药物共出现80频次,占62.50%;寒凉类药物共出现26次,占20.30%;平性药物共出现22次,占17.20%;辛味药物出现78次,甘味药出现43次,苦味药出现43次,酸、咸、淡、涩四种药味出现分别是14次、9次、8次、5次。结论:药性以温热类居多;味以辛、甘、苦居首,其中辛味药所占频次最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定性、定量比较药对金银花-金银藤与其单味药的挥发油组分。方法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挥发油成分,再用交互移动窗口因子分析法进行比较分析。程序升温保留指数也被采用以辅助鉴定化合物。结果 金银花、金银藤和药对金银花-金银藤的挥发油分别定性了44, 39和50个成分,定性组分含量分别占金银花、金银藤和药对金银花-金银藤挥发油总含量的87.22% , 94.54%和90.08%。 结论 药对金银花-金银藤与单味药金银花的共有挥发油组分为32个,与单味药金银藤共有的挥发油组分为33个,三者共有的挥发油组分为25个,药对挥发油出现了10个新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