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uPA和MMP-9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在乳腺癌及肿瘤周围组织中的表达与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50例乳腺癌及20例癌旁组织中uPA和MMP-9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比较。结果乳腺癌组织中uPA的阳性表达率为60%(30/50),MMP-9的阳性表达率为66%(33/50),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在乳腺癌组织中uPA、MMP-9蛋白表达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630,P〈0.01)。uPA、MMP-9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存在uPA、MMP-9的高表达;uPA蛋白可通过诱导MMP-9蛋白的袁达上调,促进乳腺癌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Ki-67蛋白、p53蛋白及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相互关系以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11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及30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标本中Ki-67、p53及uP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Ki-6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7%(85/110)和13.3%(4/30),p53的阳性率为51.5%(57/110)和20.0%(6/30),uPA的阳性率为64.6%(71/110)和10.0%(3/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Ki-67与uPA和p53的表达均相关(r=0.282,P<0.05;r=0.387,P<0.01)。结论: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Ki-67、p53及uPA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为乳腺癌预后和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尿激酶型纤溶系统组分uPA、uPAR、tPA及PAI-1在人乳腺癌细胞侵袭中的作用。方法以3株具有不同侵袭转移能力的乳腺癌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应用RT?PCR方法比较纤溶组分在此3株细胞中的表达,牛奶板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的纤溶活性,用Boyden小室模型测定细胞侵袭能力。结果发现MDA-MB-231细胞表达较高水平的uPA、uPAR、PAI-1和中等水平的tPA,无血清培养上清中总纤溶活性和uPA纤溶活性最高;MDA-MB-435细胞表达较低水平的uPA和较高水平的tPA,但未测出uPAR和PAI-1的表达,无血清培养上清中总纤溶活性较高,主要是tPA活性;MCF-7细胞表达较低水平的uPAR和较高水平的PAI-1,但未测出uPA和tPA的表达,无血清培养上清中几乎没有纤溶活性。与纤溶活性相一致的是,Boyden小室模型实验结果发现MDA-MB-231在3株细胞中体外侵袭能力最强,MDA-MB-435次之,MCF-7则几乎无体外侵袭能力。经抗uPA和抗uPAR抗体预处理MDA-MB-231细胞,分别使侵袭能力下降83.1%和43.9%(P<0.05)。结论uPA和uPAR的活性与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p38信号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38信号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3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p38、磷酸化p38(p-p38)的表达,分析p38、p-p38与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38蛋白主要分布于乳腺癌上皮细胞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的胞浆内,癌细胞胞浆浓染,正常乳腺细胞胞浆淡染;p-p38蛋白阳性信号定位于乳腺癌细胞核。有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p38的阳性率分别为76.3%和40.9%,差异十分显著(P〈0.01);p-p38的阳性率分别为68.4%和36.4%。差异显著(P〈0.05)。p38、p-p38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性。Western blot也证实。p38、p-p38在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中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论:p38、p-p38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有关,p38MAPK信号传导途径在乳腺癌侵袭与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患者血清和组织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非骨转移前列腺癌(non-BM PCa)患者及骨转移前列腺癌(BM PCa)患者血清和组织中uPA及uPAR表达.结果:BPH患者、non-BM PCa患者和BM PCa患者血清uPA及uPAR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on-BM PCa患者血清uPA及uPAR浓度高于BPH患者(P<0.01),BM PCa患者高于non-BM PCa患者(P<0.01).前列腺癌组织uPA表达阳性率83.34%,uPAR表达阳性率77.78%,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表达阳性率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uPA、uPA表达与PCa的发生与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uPA、uPAR在尿路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rokinas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 PA)及其受体 (u PAreceptor,u PAR)在尿路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Pic Ture TM通用型二步法检测 5 0例肾盂输尿管癌、4 0例膀胱癌组织中 u PA和 u PAR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随着肿瘤分级、分期的增高 ,u PA和 u PAR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 (P均 <0 .0 5 ) ;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癌组织中 u PA、u PAR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癌周组织 (P<0 .0 5 ) ,且 u PA阳性表达与 u PAR阳性表达有高度正相关性 (r=0 .979,P<0 .0 1)。结论 u PA、u PAR的共同表达是尿路移行细胞癌的特征之一 ,与其浸润和转移情况密切相关 ,可作为预后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体外条件下人胚胎角膜碱烧伤后修复过程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inase type PA,u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uPA-receptor,uPA-R)的作用。方法 在建立体外碱烧伤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细胞培养和形态学观察、ICC法以及图像分析等技术。结果 角膜缘和中央角膜源性的离体细胞的生长情况无明显差异,几乎所有细胞均表达AE1/AE3。碱烧伤后uPA和uPA-R的表达在碱烧伤后24h左右达到峰值,其中uPA的表达部位多位于胞浆,uPA-R则相对较多位于胞膜。结论 组织块法培养可以获得纯度较高的角膜上皮细胞,胚胎组织的发育和细胞活力与成体角膜之间可能存在着差异,uPA和uPA-R的作用在上皮组织中也可能存在着较强的共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在人脑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及与胶质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检测HGF、uPA的表达.结果:8例正常脑组织HGF、uPA表达阴性;62例脑胶质瘤组织中,随病理分级的增加,HGF、uPA表达增加,差别十分显著(P<0.01).结论:HGF,uPA的表达可能在促进脑胶质瘤的细胞增殖、恶性演变和侵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E-cadherin和uP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上皮钙粘附蛋白(E-cadherin)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压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121例大肠癌手术根治标本进行E-cadherin和uPA测定。结果 E-cadrefin和uP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和62%。E-cadherin低表达和uPA高表达与大肠癌侵袭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0.05)。大肠癌中E-cadherin和uPA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E-cadhefin和uPA表达与大肠癌侵袭和转移有显著相关性,同时检测E-cadherin和uPA表达状况,可作为预测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压预后的一个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尿纤溶酶原激酶(uPA)、黏蛋白1(MUC1)和p53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78例大肠癌、30例大肠腺瘤和20例正常大肠组织中uPA、MUC1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1)大肠癌组织中uPA、MUC1蛋白表达定位于细胞质,p53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三者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肠腺上皮和大肠腺瘤(P<0.05)。(2)三者的表达与大肠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病理分期有关(P<0.05);三者之间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uPA、MUC1和p53蛋白在大肠癌呈高表达,与大肠癌的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在外阴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取1995至2011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和河北省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住院的30例外阴恶性肿瘤的癌组织、30例外阴上皮内瘤变(VIN)的肿瘤组织,以30例正常外阴上皮组织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 ,通过在石蜡包埋组织中检测uPA、uPAR两种蛋白的表达情况,观察不同外阴组织的表达变化,在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等方面进行对照分析比较其有无差异。结果 (1)uPA和uPAR的表达(A值)分别在正常组织(0.422±0.022,0.431±0.027)、外阴上皮内瘤变(VIN) (0.462 ±0.018,0.467±0.015)及外阴恶性肿瘤中(0.508±0.020,0.510±0.020)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uPA和uPAR在外阴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随分期级别升高而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uPA和uPAR在外阴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有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未转移组(P<0.05)。结论 uPA、uPAR在正常外阴组织、VIN及外阴恶性肿瘤的表达中的升高趋势,提示其可能在外阴恶性肿瘤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检测组织中uPA、uPAR含量可评估外阴恶性肿瘤的浸润能力及预后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乳腺癌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 -PA)及其特异性受体 (u -PAR)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 1 (PAI- 1 )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法测定 2 2例乳腺癌患者和 2 1例正常人血浆中u -PA、u -PAR和PAI- 1含量。结果 :乳腺癌患者的血浆u -PA、u -PAR和PAI - 1含量均显著升高 (P <0 .0 5~ 0 .0 1 ) ;中、晚期组u -PA显著高于早期组 (P <0 .0 5 ) ,已转移组u -PA、u -PAR和PAI- 1较未转移组显著升高 (P <0 .0 5~ 0 .0 1 )。结论 :乳腺癌患者血浆中u -PA、u -PAR和PAI - 1含量不同程度升高 ,并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含有增强型青色荧光蛋白-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作用底物(substrate)-黄色荧光蛋白变体(YPet)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ECFP-uPA substrate-linker-YPet),即uPA的生物传感器。方法:以Src-biosensor为模板,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YPet引物,设计时5'端引入uPA底物序列及Linker,两端连接酶切位点及保护碱基。以pMDTM-18T为中间载体,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构建含有ECFP-uPA substrate-linker-YPet的真核表达载体。然后转染293T细胞,24 h后观察转染效率和融合蛋白表达情况,在荧光显微镜下,应用MetaFlour FRET 4.6软件观察并测量uPA生物传感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结果:经过PCR和双酶切鉴定,克隆片段和酶切片段均与uPA substrate分子大小相符。细胞转染后转染效率达40%。免疫荧光检测,uPA生物传感器在293T细胞膜表达,用重组人uPA(rhuPA)刺激转染细胞可以检测到FRET现象。结论:成功构建uPA生物传感器,该生物传感器能够作为活细胞分子探针用于研究uPA的时空变化。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获得特异的鼠抗人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单克隆抗体,以建立特异、灵敏、准确的癌症临床诊断方法。方法:以纯化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结果:利用小鼠杂交瘤技术,建立4 株分泌uPA 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6G9、6G10、5E12、6H2,经鉴定其抗体类别均为IgG,它们均能特异识别uPA,与其它因子无交叉反应。结论:提示癌瘤组织中uPA 含量对临床诊断及预测转移的可能性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mRNA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mRNA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分别检测23例卵巢癌组织中uPA mRNA的表达,与卵巢良性肿瘤相比较.同时,分析uPA mRNA的表达与卵巢癌的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 23例卵巢癌组织中uPA mRNA的表达阳性率为60.9%,卵巢良性肿瘤uPA mRNA表达阳性率为30.0%,且uPA mRNA表达卵巢癌的临床分期呈正相关.结论 uPA mRNA表达可作为判断卵巢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uPA和uPAR mRNA表达水平与胃癌细胞恶性程度,浸润转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cDNA-mRNA斑点杂交技术定量,平行地检测了23例胃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uPA mRNA表达水平,并综合分析了uPA和uPAR mRNA表达水平与胃癌临床生物学指征的相关意义。结果:uPA和uPAR mRNA表达水平在23例胃癌组织中,分别有18例uPA和19例uPAR高于相应癌旁组织;14例u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