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电生理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沈丽英  陈正永 《现代康复》2000,4(10):1446-1447
临床常用神经电生理检测手段包括肌电图、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F反应、体感诱发电位等。神经电生理检查对周围神经损伤部位、性质、范围和程度的判断、神经再生的评价及预后估计均有重要价值,其应用日益普遍。  相似文献   

2.
临床常用神经电生理检测手段包括肌电图、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F反应、体感诱发电位等。神经电生理检查对周围神经损伤部位、性质、范围和程度的判断、神经再生的评价及预后估计均有 重要价值,其应用日益普遍。  相似文献   

3.
动作电位波幅改变对早期周围神经损伤的功能评估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肌电图(EMG)测定运动单位动作单位(M波)波辐的降低,早期诊断周围神经损伤。方法 某些拉伤、挫伤等闭合性损伤,常不同程度地损害周围神经,损伤是否存在及损伤的程度早期难以判定。EMG检查测定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波)波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以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等指标的变化,综合分析判定周围神经的早期损伤。结果 早期周围神经损伤后M波波幅、MCV、SCV及肌电图改变的阳性率分别为78.2%,43.8%,35.8%,14.3%,阳性率比较,x^2=114.036,P&;lt;0.01,周围神经早期损伤以M波波幅降低至1.3mV以下为依据。结论 运动单位动作电位的波幅降低是早期诊断周围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背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常用于重建臂丛损伤患者的肩外展功能.但是副神经移位后对斜方肌的功能影响及岗上、下肌新生电位出现时间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臂丛损伤患者在锁骨下水平切断副神经并移位到肩上神经后,其斜方肌不同部位的电生理改变.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自身对照的回顾性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为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手外科,实验对象1996-01/2000-02进行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资料完整的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7例,女3例;年龄11~46岁,平均29岁.方法20例臂丛损伤患者伤后3~6个月,于锁骨下水平切断副神经移位到肩上神经.应用PHASIS电生理仪,在颈部胸锁乳突肌前放置刺激电极,在斜方肌上、中、下部及胸锁乳突肌进行记录,同时对术后岗上、下肌进行动态肌电检测及功能随访.主要观察指标斜方肌术前、术后肌力检查,上、中、下动作电位波幅值、患肢外展功能.结果在锁骨下水平切断副神经移位到肩上神经,对斜方肌下部功能影响明显,对中上部无明显影响.83.3%的患者术后5~9个月冈上肌可检测到神经再生电位,经术后2~3年随访此组患者均恢复了肩外展功能.结论在锁骨下水平切断副神经移位后,主要影响斜方肌下部功能,对上、中部无明显影响.斜方肌严重损伤的患者如果胸锁乳突肌功能良好,副神经仍可作为供区.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神经肌电促通仪(TENS-21)和时值对40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用TENS-21置于患者受损神经的运动点和受累萎缩的肌肉及肌腱粘连处。如桡神经损伤,主级放臂丛神经出口处,负极:一块板极放于桡神经外侧处,即前臂外侧,一块板极放于指总深肌处。用时值,方法同上,对于肌腱粘连用强剂量极短时间刺激。结果痊愈10例,显效28例,进步2例。结论应用TENS-21和时值对上肢周围神经损伤,可以促进患者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关节活动度,松解粘连,延缓肌萎缩,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检测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肌电图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进行检测,并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大连市中心医院2002—06/2003—10住院的糖尿病患者54例。肌电图测定其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胫后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当正中神经、尺神经的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50m/s,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40m/s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腰臀比、空腹血糖、血脂、高血压、吸烟、饮酒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t检验及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以50例正常人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①54例糖尿病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其中74%存在周围神经病变,正中神经、尺神经、胫后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下肢比上肢更加明显;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仅正中神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有神经病变者的病程、高血压、空腹血糖、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躅醇与无神经病变组有明显差异。③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危险因素依次为病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论 肌电图检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评估更为敏感。病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影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云茜  王建林  周颐  王廷娟 《临床荟萃》2011,26(24):2123-2125,2129
目的探讨F波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检测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无周围神经损害症状组(无症状组)50例、有周围神经损害症状组(有症状组)50例和正常对照组50例上肢正中神经和下肢胫后神经F波,检测指标包括F波最短潜伏期(Flmin)、平均潜伏期(Flmean)、F波离散度(Fehd)、F波出现率。结果无症状组正中神经Flmin、Flmean、Feh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Imin(21.33±2.22)msvs(20.27±1.14)ms;Flmean(23.53±2.01)msVS(22.15±1.70)ms;Fehd(5.37±3.50)msVS(2.74±1.02)ms,F波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4.45±15.55)%VS(92.25土7.78)%,无症状组胫后神经Flmin、Flmean、Fch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lmin(45.91±4.25)msVS(43.79±2.98)ms;F[mean(49.48±3.61)msVS(45.48±2.96)ms;Fchd(7.35±4.77)msVS(3.85±0.81)ms、F波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90.75±18.41)%VS(98.75±2.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有症状组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的Flmin、Flmean、Fehd又比无症状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糖尿病患者正中神经、胫后神经运动传导正常者中的F波总异常率达58.2%;在上下肢远端运动神经传导正常的糖尿病患者中,Fchd异常率均高于F波出现率、Flmean和Flmin异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远、近端周围神经均可受累,F波(尤其是Fchd)可作为早期诊断DPN的敏感指标,并有助于发现亚临床DPN患者。  相似文献   

8.
肌电图对颞肌及嚼肌剥离术前后咀嚼肌的功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军  胡敏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111-113
目的:肌电图能反映神经肌肉系统的功能状态和形态学变化,是研究神经肌肉系统必备的技术手段。通过对比观察颞肌、嚼肌剥离术前后肌电图改变,探讨咀嚼肌剥离后的功能变化。方法: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2000—03/2002—09收治行嚼肌及颞肌剥离术患者22例。应用颌下切口,显露并剥离一侧嚼肌下颌骨附着,同时剥离附着喙突之颞肌。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行双侧颞肌、嚼肌静止期与最大用力收缩时肌电图检查。结果:颞肌及嚼肌术前术后均未发现任何一块肌肉出现两处或两处以上纤颤电位。最大力收缩时,术后1个月肌电波单纯相及混合相较术前增多,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术后1周组肌电波幅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而其他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术侧与非手术侧对比,术后1周组双侧肌电波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而其他各组间双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从肌电图表现来看肌肉剥离术不会引起肌肉的不可逆性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肌电图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进行检测,并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大连市中心医院2002-06/2003-10住院的糖尿病患者54例。肌电图测定其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胫后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当正中神经、尺神经的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50m/s,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40m/s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腰臀比、空腹血糖、血脂、高血压、吸烟、饮酒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t检验及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以50例正常人为正常对照组。结果①54例糖尿病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其中74%存在周围神经病变,正中神经、尺神经、胫后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下肢比上肢更加明显;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仅正中神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有神经病变者的病程、高血压、空腹血糖、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无神经病变组有明显差异。③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危险因素依次为病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论肌电图检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评估更为敏感。病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影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成年家猫在不同刺激状态下腓浅神经内动作电位的差异。探讨纵行神经束内电极在周围神经感觉信号采集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实验于2004-04/07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①用直径25μm&;#215;25μm的聚四氟乙烯绝缘铂铱合金丝(95%铂+10%铱)制作纵行神经束内微电极,植入成年健康家猫(n=6)左侧踝上腓浅神经内。②将铂铱合金电极与SMUP-E型生物信号处理系统相连,记录的电信号经放大、过滤、采集后(放大倍数&;#215;80000,时间常数0.01s,高频滤波10 kHz),输入奔腾733计算机进行信号的存储分析。③用毛刷(刷板0.3cm&;#215;1.0cm)及自制机械震荡刺激器的钝头金属探针分别对左侧足背皮肤进行搔刮、压力(800-1200g)刺激,3 Hz。④以纵行神经束内电极依次记录平静、搔刮和压力刺激时的感觉诱发电位;用MFLab 3.01软件包对动作电位的面积、频率、峰值变异系数及功能谱密度等参数进行分析。结果:6只家猫左侧踝上腓浅神经的感觉诱发电位测定结果均纳入分析。①平静、搔刮和压力刺激时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分析:家猫足背皮肤安静状态下间断无规律地发放神经冲动,脉冲0~2个/s;搔刮刺激时,脉冲16-24个/s,发放较规律,波幅波动不大;压力性刺激时,神经冲动呈爆发性释放,叠加成串,脉冲80-104个/s,波形波幅差异较大。②不同刺激状态感觉神经动作电位面积、频率及峰值变异系数分析:搔刮和压力刺激时均高于平静时,压力刺激时高于搔刮刺激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③平静、搔刮和压力刺激时感觉神经动作电位的功能谱分析:压力刺激时动作电位的高频成分增加。结论:对皮肤内触、压觉感受器施以触压刺激,随着触压力量的增大,传入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逐渐增高,发放动作电位的纤维数目也随之增多。通过自制的神经束内微电极,可以敏感地记录到不同刺激形式时感觉信号发放的变化,为采集分析感觉信息用于电子假肢的反馈控制,提供良好界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患者电生理的演变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对70例GBS患者部分运动神经的诱发电位波幅(AMP),神经传导速度,F波以及部分感觉神经和肌电图进行了检测。结果:①5~8周肌电图出现纤颤电位或正尖波达高峰,重型患者5~8周、9~33周时大量纤颤电位分别为77.8%,66.7%,明显高于轻型组(P<0.01)和1周内组(P<0.01)。②运动神经总异常率于2~4周达高峰,5~33周重型患者中重度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减低率为77.8%,66.7%明显高于轻型组(P<0.01),2~33周重型患者F波消失率为70.0%,66.7%,66.7%明显高于轻型组(P<0.01)。③病程5周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运动诱发电位波幅与运动功能恢复等级呈正相关(r=0.521,P<0.001;r=0.631,P<0.001)。结论:①恢复期自发电位的有无、多少、持续时间有助于病情的轻重和预后的判断。②5周后重型患者运动诱发电位的波幅中重度降低明显,提示重型患者多为轴索性损害。③5周后运动诱发电位的波幅是评价患者生活能力的重要参考指标。④F波的消失有利于早期对疾病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肌电图能反映神经肌肉系统的功能状态和形态学变化,是研究神经肌肉系统必备的技术手段。通过对比观察颞肌、嚼肌剥离术前后肌电图改变,探讨咀嚼肌剥离后的功能变化。方法: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2000-03/2002-09收治行嚼肌及颞肌剥离术患者22例。应用颌下切口,显露并剥离一侧嚼肌下颌骨附着,同时剥离附着喙突之颞肌。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行双侧颞肌、嚼肌静止期与最大用力收缩时肌电图检查。结果:颞肌及嚼肌术前术后均未发现任何一块肌肉出现两处或两处以上纤颤电位。最大力收缩时,术后1个月肌电波单纯相及混合相较术前增多,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周组肌电波幅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其他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侧与非手术侧对比,术后1周组双侧肌电波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其他各组间双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从肌电图表现来看肌肉剥离术不会引起肌肉的不可逆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肌电图F波是检测损伤节段以下的腱反射和肌张力的有价值的手段。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的痉挛、僵硬和肌张力增高可以有F波放电的改变。然而,目前对脊髓损伤后F波的变化以及F波与损伤后节段以下肢体痉挛之间的关系尚不十分明确。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患者F波的最小潜伏期、F波的出现率以及F波的时间离散度各指标与脊髓损伤后痉挛之间的相关性。 设计:病例一对照观察。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 对象:于2002-06/2004-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29例,为脊髓损伤组;另选取同期正常健康自愿受试者29例,为正常对照组。 方法:采用Ashworth量表对脊髓损伤患者双下肢痉挛程度进行分级,评定患者双侧髋关节屈曲、膝关节屈曲和踝背屈的Ashworth分级。采用丹麦产的Kepoint 1.5型肌电图仪进行F波的检测。记录双下肢胫神经F波的最小潜伏期、F波的最大潜伏期和F波的出现率,计算F波的时间离散度(即为F波的最大潜伏期与F波的最小潜伏期之间的差值)以及F波的平均出现率。 主要观察指标:比较各指标在脊髓损伤患者和正常人之间的差异并分析脊髓损伤患者痉挛与F波的时间离散度、F波的出现率以及F波的最小潜伏期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纳入患者29例和正常对照者29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脊髓损伤患者F波的时间离散度值比正常对照者高,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分别为(9.2&;#177;1.9),(6.7&;#177;1.0)ms,P〈0.0001]。②脊髓损伤患者F波的出现率比正常对照者低,两者比较差异显著[分别为(84.5&;#177;6.2)%,(89.5&;#177;5.7)%,P〈0.051。③脊髓损伤患者F波的最小潜伏期比正常对照者高,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脊髓损伤患者F波的时间离散度与痉挛Ashworth评分之间呈线性正相关(r=0.79031,P〈0.0001);脊髓损伤患者F波的出现率与痉挛Ashworth评分之间呈线性正相关(r=0.74203,P〈0.0001);脊髓损伤患者F波的最小潜伏期与痉挛Ashworth评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08168,P〉0.05)。 结论:F波的时间离散度和F波的出现率可以作为脊髓损伤患者电生理评价的敏感性指标,用于评价脊髓损伤患者的痉挛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健康成人周围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otor-nerveconductionve-locity,MCV)和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nerveconductionvelocity,SCV)的正常值,为诊断周围神经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健康志愿者40例,年龄22~53岁,男女各20例。分别检测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及腓神经MCV和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胫神经SCV。分析指标包括潜伏期、波幅及神经传导速度(nerveconductionvelocity,NCV)。结果:NCV在正常人男女之间、左右侧肢体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P>0.05),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慢。结论:NCV检测是周围神经病的重要诊断技术之一,而正常值的确定是临床诊断的前提。不同年龄组应采用各自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15.
表面肌电图在神经肌肉病损功能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杨坚  张颖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580-4581
研究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在神经肌肉病损功能评估中的具体应用。使用美国产NORAXON的MYOSYS-TEM-1200型表面肌电图仪,采用肌电积分与平均功率频率、中位频率分别对数种神经肌肉疾病导致的功能障碍进行肌力、肌张力与肌肉疲劳度的评估,探索其在康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初步应用结果显示表面肌电图不仅可用于评估治疗前患者受损神经肌肉功能的变化状况及与健侧的差异,而且可用于观察治疗前后患侧神经肌肉功能的进步情况并据此制定和调整下一步的治疗方案,也可作为一种临床上客观地评价各种治疗方法有效性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6.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电生理改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足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我院2005年开展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及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结果显示患者神经病变的症状明显减轻。我们对比了其中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20例患者移植前及移植后3个月下肢神经电生理的  相似文献   

17.
应用神经肌电图与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腕管综合征进行鉴别诊断。结果表明神经肌电图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腕管综合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臂丛神经损伤新生儿进行肌电(EMG)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检测的意义。【方法】利用EMG和MCV检测技术,观察肌肉的自发电位活动、运动单位电位(MUP)以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反应波幅及潜伏期。并对其结果进行研究和加以电生理评价。【结果150例患儿中,臂丛神经上干损伤(16%)8例,臂丛神经上中干损伤56%(28例)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4M(2例)臂丛神经全干损伤24%(12例)。【结论】对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的定性和定位诊断,EMG和MCV是可靠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脊髓损伤行神经根移位术改善机体功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脊髓损伤后行神经根移位术对机体远端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只,切除L2段脊髓0.5cm。一周后切断右侧L1和L2神经根,其中实验组A组行神经根移位术即L1神经根近端和12神经根远端吻合;对照组B组仅行12神经根原位吻合。术后12周分别行神经肌电生理,组织学检查,肌肉湿重测定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观察神经根移位术后神经元定位,纤维再生和肌肉萎缩情况。结果术后12周,A组右侧股四头肌失神经支配现象明显改善,股四头肌功能有所恢复,而B组无改善。结论神经根移位术能重建脊髓损伤后的反射和传导通路,从而恢复截瘫肢体的部分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电生理检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运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200例糖尿病患者四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结果:临床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为127例,经肌电图检查增至184例,确诊率由63.5%上升到92.0%;在无症状的73例中经肌电诊断异常为57例,异常率为78.1%。结论:神经肌电图检查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早期诊断一种有价值的检查手段,可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疗效评估及治疗方案拟定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