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骨形成蛋白与胶原膜复合物的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将骨形成蛋白(BMP)与胶原膜相复合,探寻有效的复合方法并评价其生物体内的诱导活性及组织学反应。方法 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将BMP与胶原膜相复合,并将三种复合膜及1mg的BMP分别植入小鼠股部肌肉陷窝内,于术后1、2、3周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评价。结果 三种复合膜均能很好地诱导分化成骨,较单纯BMP植入组成骨时间早且致密,植入后三周,复合膜已完全为骨组织所取代。但在植入早期,采用胶粘法制导制得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碳化硅/胶原复合膜对大鼠颅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将碳化硅与胶原膜复合,在大鼠颅骨制备直径5mm的骨缺损,分别给予双侧覆盖复合膜、外侧覆盖复合膜,外侧覆盖胶原膜作为空白对照。于术后4周,取标本进行常规组织学观察。结果:覆盖复合膜的缺损区新生骨面积明显高于覆盖胶原膜的缺损对照组(P〈0.01)。结论:胶原膜与碳化硅的复合物不但具有机械性的阻挡作用,而且具有骨诱导性,可加速骨愈合。  相似文献   

3.
胶原与骨形成蛋白复合物在大鼠皮下的骨诱导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Ⅰ型胶原与rhBMP-2复合物在大鼠皮下骨诱导活性。方法 将150mg牛皮来源的Ⅰ型胶原与1mg的rhBMP-2相复合,冻干压成圆盘状,同时制备单纯胶原作为对照。将rhBMP-2/胶原,胶原及1mg的rhBMP-2植于大鼠背部皮下,于术后1、2及4周处死动物,常规组织学观察。结果 rhBMP-2/胶原复合物在大鼠皮下术后1周可诱导骨形成:术后4周,已完全由骨所代替,较单纯BMP植入组成骨时间早且致密。结论 Ⅰ型胶原可作为rhBMP-2的良好载体。可增强rhBMP-2的诱导活性。  相似文献   

4.
何建明 《口腔医学》2005,25(2):80-82
目的 评价骨形成蛋白复合物联合胶原膜治疗牙周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骨形成蛋白复合物即重组合异种骨应用于引导组织再生(GTR)技术中,与传统的GTR技术和牙周翻瓣术对照研究。选择经过牙周基础治疗的35例4 5处牙周组织缺损,分为3组,BMP组:牙周缺损处植入骨形成蛋白复合物和胶原膜;GTR组:牙周缺损处植入胶原膜;OFD组:做牙周翻瓣术,为对照组。术后12、2 4周分别观察各组的牙周探诊深度(PPD)、临床牙周附着丧失(CAL)和龈沟出血指数(SBI)等临床指标变化。结果 3组术后PPD、CAL和SBI均有明显减少和降低。BMP组、GTR组与OFD组相比较,PPD和CAL减少、SBI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术后12周时P <0 .0 5 ,术后2 4周时P <0 .0 1) ;BMP组与GTR组相比,PPD和CAL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 .0 1) ,而SBI降低,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结论 骨形成蛋白复合物联合胶原膜是治疗牙周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单独应用胶原膜和胶原膜与人骨形成蛋白(hBMP)联合应用引民即刻种植体周骨缺隙骨再生的效果。方法 将复合有hBMP和hBMP的相同种植体分别植入12只成年杂种狗下颌拨牙窝,覆盖胶原膜。于术后2、4、8、12周每次处死狗3只,取格,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在种植体周骨缺隙部,有hBMP组2周时即有大量新骨形成,8周时骨缺隙完全由成熟的骨质充填,而无hBMP组,12周时种植体周骨缺隙由仍未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与胶原膜靶向结合后在兔颅骨引导骨再生(GBR)模型中的成骨效应。方法    将20只普通级雌性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2周组和6周组,每组10只。所有大白兔均制备颅骨GBR模型,在颅顶骨植入4个钛筒,分别盖rhBMP-2/CBD胶原膜(rhBMP-2/CBD胶原膜组)、rhBMP-2胶原膜(rhBMP-2胶原膜组)、胶原膜(胶原膜组)和不盖膜(空白组)。分别在2周和6周时处死各对应组的大白兔,取样制作硬组织切片和石蜡切片,染色后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2周时可见胶原膜阻挡了纤维组织的长入,4组钛筒上层均无新骨生成,其中rhBMP-2/CBD胶原膜组钛筒顶端毛细血管增生量明显较其余3组多。6周时可见rhBMP-2/CBD胶原膜组钛筒上层大量新骨生成,与来源于颅骨骨面的新骨界限明显,而其余3组钛筒顶端未见新骨生成。结论    rhBMP-2与胶原膜靶向结合可形成具有骨诱导性的胶原膜,缓释rhBMP-2使胶原膜下方大量新骨生成,表层成骨可阻止纤维组织的长入和防止植骨床的塌陷,使成骨速度加倍。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rhBMP-2/胶原复合物对大鼠下颌角缺损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在大鼠双侧下颌角各制备一个直径4mm的骨缺损,一侧植入rhBMP-2/胶原复合物,另一侧植入单纯胶原,分别于术后2、4及8周处死动物,行X线检查及制作脱钙石蜡切片进行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评价骨愈合情况。结果:植入rhBMP-2/胶原复合物的骨缺损成骨面积百分比及新生骨面积均明显高于植入胶原的骨缺损:术后两周,实验侧骨缺损已基本为骨桥所连接,术后8周,骨缺损已完全骨性愈合对照缺损术后8周仍基本保持原状。结论:rhBMP-2服原复合物具有较强的成骨作用,可加速大鼠下颌角骨缺损的愈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珊瑚作为载体,胶原作为缓释系统,制血出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胶原/珊瑚复合人工骨,并评价其骨诱导活性。方法 rhBMP-2、胶原和珊瑚以一定的方式复合后,植入小鼠股部肌袋内,以单纯珊瑚植入用对照,术后不同取材,通过组织学方法检测骨诱导活性。结果 复合人工骨植入1周诱导软骨形成,2周形成编织骨,4周形成含骨髓的板层骨,同时珊瑚被降解吸收。结果 胶原、珊瑚是rhBMP-2较理  相似文献   

9.
海藻酸钙膜引导成骨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海藻酸钙膜在骨缺损应用中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方法 以家兔为研究对象,在其双侧下颌角前切迹处形成直径5mm的骨缺损,以覆盖海藻酸钙膜作为实验组,以覆盖胶原膜以及不作处理作为两个对照组。术后1、2、4、6周时取出下颌骨,进行常规组织学观察并进行组织计量学分析,计算成骨面积。结果 在各组内,覆盖海藻酸钙膜的缺损区新生骨面积均明显高于覆盖胶原膜以及空白对照组(P<0.01)。术后4周,覆盖海藻酸钙膜的缺损区已达骨性愈合,而覆盖胶原膜组组织反应明显,空白组纤维结缔组织较多。结论 海藻酸钙膜比胶原膜效果更好,能更快地促进骨缺损的愈合,组织反应过程短、程度轻。  相似文献   

10.
膜技术复合骨生长刺激因子,对引导 骨组织的再生及缺扣骨组织轮廓的恢复,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膜的性质、膜孔径大小等均可影响骨修复过程。虽然各种生长因子如BMP有很强的成吸作用,但与膜复合后其功能的发挥,与释放载体的选择非常重要的关系。并对膜诱导骨再生的机理,膜复合骨生长因子的成骨作用及载体的重要性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12.
张森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8,16(3):0-210,215,I011
将500μg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和500μg牛骨形成蛋白以胶原作为载体分别植入同一SD大鼠两侧股部肌肉内。取材后进行组织学观察和钙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骨形态蛋白复合物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技术修复牙周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6只新西兰兔,制备下前牙牙周骨缺损模型,将其分为3组:GTR组(牙周骨缺损处植入胶原膜)、BMP组(牙周骨缺损处植入骨形态蛋白复合物和胶原膜)和OFD组(牙周骨缺损处未植入任何物,对照组)。术后12周分别观察各组缺损处的组织学变化。结果BMP组骨缺损处只见少量的软组织,新生骨组织的量及其成熟程度明显优于GTR组和OFD组,显示骨组织修复良好。结论骨形态蛋白复合物联合GTR技术修复牙周骨缺损,与传统的GTR术和牙周翻瓣术相比,更能有效促进牙周骨组织再生与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钛膜与胶原膜联合应用引导种植体骨缺损骨再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4颗种植体植入30例患者的狭窄形牙槽嵴或唇颊骨壁缺损拔牙窝,所有种植体的唇、颊侧面部分暴露,种植体周骨缺损空间维持能力较差。测量种植暴露部分的最大长度,将羟基磷灰石珊瑚骨粉置于骨缺损处,采用钛膜覆盖稳定骨移植材料,然后将胶原膜覆盖于钛膜表面,无张力缝合伤口,术后6个月行Ⅱ期手术,取下钛膜,检查骨缺损骨再生的状况,再次测量种植暴露部分的最大长度。结果:2例患者于手术3个月左右因钛膜局部暴露,将钛膜取出。钛膜暴露率为6.6%。术后6个月Ⅱ期手术时见,所有种植体暴露部分完全被再生骨覆盖,种植体暴露部分长度为0。结论:在空间维持能力较差的骨缺损处,钛膜和胶原膜联合应用引导骨再生可获得理想结果。钛膜和胶原膜联合应用可显著降低钛膜的暴露率,延迟发生膜暴露的时间,从而使引导骨再生的结果更加具有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型国产GBR胶原膜体内植入后,诱导早期膜下成骨的能力。方法:实验于2013年10月~2014年3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小型巴马猪,于双侧下颌骨骨体处用牙科裂钻制备8mm×8mm全层骨缺损3个,分别应用实验胶原膜、Bio-gide@、无覆盖膜覆盖骨缺损。术后1个月处死动物,分别在处死前1、2周分别肌肉注射四环素溶液与二甲酚橙溶液。固定样本后,制备硬组织切片。分别在荧光显微镜及光学显微镜下(甲苯胺蓝、亚甲基蓝-酸性品红染色)观测膜的降解程度及膜下新骨生成能力,评价材料膜下骨形成量和骨成熟程度。结果:实验组胶原膜具备良好的屏障作用,膜下新生骨矿化程度良好;骨小梁排列整齐,但新生骨量少于对照组。 结论:新型国产胶原膜在1个月时无明显降解,具备良好的膜下成骨能力,需进行实验组胶原膜的改性,以增加膜下成骨量。  相似文献   

16.
17.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recombinant human (rh)BMP-9 on bone regenerative potential in a mouse model of antibody-mediated antiresorptive therapy (AMART). A monoclonal anti-murine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kappa B ligand (RANKL) antibody (mAb) was used to create an AMART model in mice. rhBMP-9 combined with collagen membrane was implanted in calvarial defects in mAb-treated mice. After 4 weeks, the bone formative potential in the defects was evaluated by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and histological approaches. The groups implanted with rhBMP-9-containing collagen membranes demonstrated substantial osteopromotive potential, with significantly greater new bone volume (Sham + BMP-9 group; 0.86 ± 0.29 mm3 and mAb + BMP-9 group; 0.64 ± 0.16 mm3) than control PBS-membranes (Sham + PBS group; 0.44 ± 0.29 mm3 and mAb + PBS group; 0.24 ± 0.12 mm3) in both sham and mAb-treated mice. In line with in vivo study, bone marrow cells isolated from both sham and mAb-treated mice confirmed greater osteogenic potential upon stimulation with rhBMP-9 in vitro. These findings suggest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local rhBMP-9 administration might be a strategy to accelerate bone regeneration in the context of AMART.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