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者自1992年5月~1995年5月对30例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应用尿激酶(UK)溶栓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5(38~72)岁,均为住院患者,均符合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并符合以下条件:①入院前静息胸痛≥20min;②入院后常规口服硝酸盐、卜-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和阿斯匹林,皮下注射肝素钙,静脉滴注硝酸甘油20~50Pg/min,持续48小时,仍有静息胸痛发作;③心电图ST段抬高或压低>0.1mv或T波倒置;④肌酸肌酶(CK)峰值<正常值上限的2倍;⑤胸痛发作时伴有血压降低、眩晕、昏厥或严重心律失常(频发、多源、成对室性早搏、短阵室速、房室传导阻滞);⑥无溶栓禁忌症。  相似文献   

2.
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亦称为梗塞前综合征、急性冠状动脉机能不全或冠脉中间状态综合征,是心绞痛症状不稳定的通称,是一种严重并具有潜在危险的急症状态,易导致急性心肌梗塞(AMI)或猝死。1994年5月至1998年5月我院对32例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不稳定性心绞痛(UA)联合应用小剂量尿激酶、肝素连续静脉滴注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患者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41~68岁,平均52岁,均为住院患者。均符合下列条件:①应用口服硝酯类药物、β受体阻断剂、钙离子拮抗剂、静脉滴注硝酸甘油1周后,仍有胸痛反复发作;②发作时心电图ST段下移0.1毫伏,或T波倒置;③排除AMI和溶栓、抗凝禁忌证。  相似文献   

3.
2003年4月~2004年12月,我们对4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静脉溶栓和肝素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男24例,女16例,42~65岁,平均59.2岁,其中合并高血压4例,均以情绪激动、劳累、受凉、饱餐为诱发因素。选择发病在48h以内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均符合:①心  相似文献   

4.
降纤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才明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4):5791-579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为非ST段抬高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极易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性猝死,故尽早进行有效的干预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自1998年以来我院应用降纤酶治疗UA 5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选择1998-06~2004-06收治的UA住院患者116例,年龄52~81(平均67.5)岁。全部患者均符合Braun Wald提出的UA分类标准[1]。所有患者在开始治疗前的48 h内均有UA发作史,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8例。治疗组:男36例,女22例;对照组:男38例,女20例。两组年龄、性别、伴发疾病、心绞痛类型及并存危险因子等…  相似文献   

5.
川芎嗪针剂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短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稳定性心绞痛(UA)常为难治性心绞痛,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塞(AMI)或心脏性猝死,部分需冠脉搭桥或冠脉介入性治疗方能奏效。我院于1993年1月~1995年6月采用川芎嗪针剂静脉点滴治疗UA患者44例,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44例UA诊断符合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分型诊断标准。均经常规抗心绞痛和抗血栓(阿斯匹林、肝素等)治疗10天以上,心绞痛未控制,心电图仍有ST段偏移的患者。男33例,女11例,年龄38~78岁。恶化劳累型心绞痛21例,初发型11例,自发型8例,变异型4例。 1.2 方法 采用单盲、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应用川芎嗪(北京第四制药厂生产)每月120~160mg静脉滴注,2周1疗程。于治疗前后每周描记两份相同导联心电图、观察酶学变化除外AMI。计算治疗前后心电图ST段偏移总和(ΣST↓mm),T波倒置总和(ΣT↓mm),累计心  相似文献   

6.
于军会  许明华  孟凡霞  吴兆玉 《临床荟萃》2003,18(21):1232-1233
常规治疗无效的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称顽固性心绞痛(RAP) ,这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重 ,病情变化快 ,不及时正确处理容易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我们采用上胸段硬膜外阻滞(TEA)联合抗心绞痛药物治疗RAP ,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均为我院心绞痛住院患者 ,共 2 2例 ,其中男15例 ,女 7例 ;年龄 5 2~ 70岁 ,平均 (6 2± 9)岁。1.2 诊断标准 符合 1978年WHO有关UAP的诊断标准 ,并同时具备下列 4条 :①近 2天每天心绞痛至少发作一次 ;②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相邻两个导联ST段缺血型下移≥0 .1mV或 2 …  相似文献   

7.
肌钙蛋白T阳性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的病理生理特征为冠状动脉 (冠脉 )内斑块的破裂以及继发的血栓形成。有报道 ,UA患者中35 %肌钙蛋白 T(Tn T)表现为阳性 〔1〕。Tn T作为心肌损伤的敏感指标 ,近年来发现它与 U A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也密切相关。本研究中观察了 Tn T阳性U A患者的临床特点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 :UA患者 6 4例中男 39例 ,女 2 5例 ;年龄 5 4~ 80岁 ,平均 (6 3.4±17.1)岁。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及 ST段动态变化均符合文献〔2〕UA诊断标准 ,除外急性心肌梗死 (AMI)及其它心血管疾病。表 1  2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  相似文献   

8.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不稳定性心绞痛 (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塞 (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 ,是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之一。治疗不当会发展为急性心肌梗塞。我院 2 0 0 2年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 UA取得满意疗效 ,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我院 2 0 0 2 - 0 1~ 2 0 0 2 - 12 UA住院患者 96例 ,其中男 71例 ,女 2 5例 ,最大年龄 81岁 ,最小年龄 39岁 ,平均年龄5 7岁。全部病例的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制定的《UA诊断和治疗建议》[1 ] ,所有病例均表现为在短时间内心绞痛频繁发作 ,疼痛持续时间延长或进…  相似文献   

9.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是一种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临床状态,极易发展为AMI或心脏性猝死。在UAP发作期,冠脉造影和血管镜检查发现冠脉内血栓高达40%~85%[1],这为抗凝、溶栓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我院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UAP,旨在探索抗凝溶栓疗法对UAP的治疗价值。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选自1996年8月至1999年12月间的住院UAP患者84例,均符合1979年WHO制订的UAP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3例,对照组41例。选用患者均符合下列条件:1无抗凝及溶栓禁忌证;2胸痛反复发作;3发作时…  相似文献   

10.
韩恭祝  袁鹏 《中国综合临床》2002,18(12):1074-1074
不稳定型心绞痛 (unstable angina,UA)是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之间的中间状态 ,若治疗不当 ,15 %~ 35 %可发展为 AMI,甚至猝死 [1 ]。近 3年来 ,我们在抗缺血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小剂量尿激酶联用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 U A 33例 ,取得满意疗效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入选患者均符合 WHO1979年制定的 UA诊断标准 :1发作时 ST段压低≥ 0 .2 m V,并累及 3个以上导联 ,缓解时 ST段压低明显改善 ;2发作次数每天≥ 1次 ;3每次持续时间≥ 30分钟 ,共 6 3例。随机分为两组 ,A组为对照组 30例 ,B组为观察…  相似文献   

11.
郭虹  陈风 《临床医学》1998,18(1):22-23
我院在1992年1月至1996年12月间,共对75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临床再通率为64.0%(48例)。其中发现14例于溶栓后短时间的ST段极度抬高,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再灌注性ST段抬高。现报告并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4例患者均符合溶栓条件,其中男11例,女3例,年龄为49~65岁,平均54.4岁。梗塞部位:前壁3例,前间壁4例,下壁3  相似文献   

12.
我们对4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采用严格随机对照方法,对比尿激酶溶栓与常规治疗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并以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室舒张功能,评价溶栓治疗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室舒张功能的恢复作用,进而评价溶栓治疗的意义。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本研究所有患者均为1997年8月~1999年10月本院心内科住院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共42例。(1)人选标准:同时具备以下几条标准的恶化劳力型心绞痛病方可入选:①72 h内心绞痛突然加重,活动耐量明显下降;②48h内至少伴有1次以上自发性心绞痛发作;③发作时…  相似文献   

13.
速避凝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季明  龙明智 《临床荟萃》2001,16(11):504-505
对 5 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 (UA)患者 ,分别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对照组 )和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速避凝 (治疗组 )进行临床治疗和研究 ,旨在探讨和评价速避凝对 UA的疗效和近期预后。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5 1例 UA患者采用随机分组 ,其中对照组 (2 5例 ) ,男 18例 ,女 7例 ,年龄 38~ 70岁 ;治疗组 (2 6例 ) ,男 19例 ,女 7例 ,年龄 40~ 6 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χ2 =0 .0 1,P>0 .0 5 )。诊断方法 :参照 1997年 WHO关于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的诊断与分型标准。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在短期内心绞痛频繁发作 ,疼痛持续时…  相似文献   

14.
1994年1月-1998年10月,我院对20例经常规内科治疗无效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试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60.2(52-68)岁。均为住院患者。其中并发原发性高血压14例,糖尿病10例。均在急性心肌梗死后1个月内发生心绞痛,并且有:①胸痛反复发作;②发作时心电图ST段压低>0.1mV或T波倒置;③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在正常范围内;④应用口服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抬抗剂,静脉滴注硝酸甘油,48小时后仍胸痛反复发作。1.2治疗方法应用国产尿…  相似文献   

15.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临床病情变化快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之一,若经合理控制,病情向稳定性心绞痛转化;若病变进展,有可能恶化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1]。传统治疗以硝酸酯制剂为主,对于顽固性心绞痛易引起反射性心动过速,增加心肌氧耗量,疗效较差。本文旨在观察静脉滴注地尔硫艹卓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1对象和方法1.1对象2004-11~2005-11住院患者不稳定性心绞痛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32~80(64±8)岁。30例中恶化劳力性心绞痛18例,卧位性心绞痛6例,梗死后心绞痛3例,变异性心绞痛3例。入选前12 h内有心绞痛发作,或48 h内心绞痛发作2次…  相似文献   

16.
静脉溶栓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一直存在争议,国外TIMIⅢB[1]试验证实溶栓治疗增加心脏事件的危险性。国内的意见尚不统一。王庸晋等[2]证实溶栓疗法优于一般综合疗法。而钱学贤等[3]和胡大一等[4]侧不主张用溶栓疗法治疗UAP。本文探讨溶栓疗法在UAP中的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两组病人均符合1979年WHO的冠心病命名和诊断标准。A组:男26例,女8例,平均年龄58.3±4.8岁,其中初发劳累型心绞痛8例,恶化劳累型心绞痛21例,自发型心绞痛5例。B组:男29例,女7例,平均年龄60.1±6.2岁,其中初发劳累型心绞痛…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静脉溶栓治疗中ST段再抬高产生的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静脉溶栓标准的 10 7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 ,据溶栓后有无ST段再抬高而分为ST段抬高组 (A组 )和ST段未抬高组(B组 ) ,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心律失常发生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及心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溶栓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A组血管再通率明显低于B组 (P <0 .0 5 ) ;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均高于B组 (P <0 .0 5 ) ;A组伴发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血脂明显多于B组 (P <0 .0 5 )。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时ST段再抬高与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有密切关系。在溶栓后 1~ 4小时内出现ST段下降后再抬高或原有梗死相关部位ST段抬高再加重 ,其原因可能与溶栓后再灌注损伤及冠脉痉挛有关。而在 2 4小时后出现ST段再抬高可能与新的血栓形成引起再闭塞或梗死延展有关。  相似文献   

18.
从2003年6月~2005年3月,我们对18例急性心肌梗死(AM I)首次行静脉溶栓失败的患者在24小时内再次静脉溶栓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38~67岁,平均58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1例,糖尿病8例,高血压伴糖尿病6例。18例均符合静脉溶栓适应证,无禁忌证。首次静脉溶栓时间均在发病6小时内,平均2·5小时;再次静脉溶栓时间均在24小时内,其中在发病6小时内13例,12小时内4例,24小时内1例。距首次静脉溶栓时间2·5~18小时,平均5小时。1·2临床表现13例表现为突发胸骨后持续剧烈疼痛伴大汗,有濒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UAP患者随机分为溶栓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溶栓治疗组(33例)应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心绞痛发作频率、发作问期、心电图ST段改变以及出凝血检测等,并与常规治疗组(30例)进行比较。结果:溶栓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发作间期及心电图ST段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两组用药前、后KPlT、PLT及PT实验监测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简单、安全、临床疗效确切,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陈玉红 《现代护理》2002,8(10):777-777
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患者病情进展迅速 ,合理治疗及护理十分重要。为迅速控制心绞痛发作 ,通常应用硝酸甘油静脉点滴 ,但在某些病例中疗效不明显 ,不利于心肌缺血控制[1] 。本文收集了 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例 ,观察到在急性发作期应用冬眠合剂 ,对缓解心绞痛、改善心肌缺血 ,有明显效果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2 0 0 1年 1~ 10月我科共收住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30例。其中男性 13例 ,女性 17例 ,年龄 5 6~ 70岁 ,均具备以下两项情况 :1) 4 8h内有 2次心绞痛发作 ,其中 1次在 12h内 ;2 )心绞痛发作时伴有下列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