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蔺有军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0):112-112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相关性肺炎(VAP)的高危因素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NICU呼吸机治疗的147例危重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VAP发生率46.93%;VAP与胎龄、出生体重呈负相关,与机械通气(MV)时间呈正相关(P〈0.01);病原菌主要是耐药性条件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次之;多次上机者还培养出真菌;继发VAP与否明显影响治愈率(P〈0.05)。结论:VAP与胎龄、出生体重、MV时间密切相关。致病菌主要是耐药性条件致病菌,综合防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病率、高危因素、病原学特点、耐药性及预防措施,为VAP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的危重症新生儿64例进行痰液标本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64例患儿中痰培养阳性VAP 36例,阳性率为56.3%。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占66.7%,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最为多见,且多为耐药菌。结论新生儿VAP中主要致病菌是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本病的混合感染和多重耐药是重要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病原菌和耐药性特点。方法 对2009年1月-2013年1月VAP患儿高危因素、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回顾性分析。结果vAP的发病率为32.5%。vAP组孕周〈32周、出生体质量〈2000队通气时间〉4d,新生儿有较高VAP发病率,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且多为耐药菌。结论减少机械通气时间、控制原发病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有效减少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病原菌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对40例VA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VAP患者占同期机械通气患者的39%(40/102)。机械通气3~7d14例(35%),〉7d26例(65%)。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70.9%。VAP患者治愈18例,治愈率为45%;死亡19例,死亡率为47.5%,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VAP的发生率较高,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加强预防及早期经验性应用抗生素是降低VAP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检测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感染现状及耐药性,为防治VAP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新生儿VAP的病原菌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26例新生儿VAP的临床资料及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结果本组新生儿VAP的发生率为55.1%。革兰阴性杆菌是新生儿VAP主要致病菌,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杆菌为主。药敏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对大多数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杆菌是新生儿VAP的主要致病菌,耐药率高,应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的分布,耐药性的变化,为临床工作提供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超过48 h的52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药敏试验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机械通气超过48 h的患者52例,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30例,发病率57.7%。VAP的发生与患者机械通气的持续时间关系密切。共检出致病菌35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88.6%(31/35),革兰阳性菌占5.7%(2/35),真菌占5.7%(2/35)。鲍氏不动杆菌是最常见的革兰阴性菌,占42.0%。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环丙沙星以及加酶抑制剂抗生素耐药率低。结论缩短上机时间是降低VAP的发生重要措施。革兰阴性杆菌是VAP的主要致病菌,多为耐药性条件致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感染现状及耐药性,为防治VAP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新生儿VAP的病原体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44例新生儿VAP的临床资料及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结果新生儿VAP的发生率为53.53%;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菌株总数的80.49%;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杆菌是新生儿VAP的主要致病菌,且多为耐药菌。结论尽量减少机械通气时间、拉制原发病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减少VAP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病率逐年增高,致残率、致死率也呈上升趋势.分析NICU中新生儿(VAP)的病原菌分布以及耐药性,为抗生素治疗VAP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新生儿科89例新生儿VAP患儿临床资料、痰培养及药敏结果。结果:89例VAP患者共分离病原菌155株,革兰阴性杆菌占80%,革兰阳性菌占12.3%,真菌占7.7%。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杆菌(27.1%),鲍曼不动杆菌0、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要致病菌。分离的细菌除对泰能较敏感外,对其他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耐药。结论:VAP的病原菌构成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且呈现出多重耐药现象,适当的最初经验性抗菌治疗应遵依据于本地区最新的病原学和耐药性的监测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变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机械通气(MV)时间≥48h的前期组179例(2005年12月至2008年12月)和近期组(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33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两组VAP的病原菌和药敏情况。结果前期组、近期组VAP的发生率分别为22.35%、20.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P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93.40%),前期组排前5位的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及阴沟肠杆菌,而近期组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及产气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近年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敏感性普遍下降,尤其碳青霉烯类敏感性下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V持续时间(OR=5.680,95%CI:2.867~11.253)、插管次数(OR=2.219,95%CI:1.037~4.748)、出生体质量(OR=2.127,95%CI:1.067~4.238)、新生儿窒息(OR=2.025,95%CI:1.079~3.799)及住院时间(OR=2.012,95%CI:1.215~3.967)为新生儿V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生儿VAP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对临床常用抗生素敏感性普遍下降。MV持续时间、插管次数、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窒息及住院时间长与VAP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常见致病菌及其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菌群分布及耐药特点,为临床VAP防治提供可行性依据。方法:回顾分析54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病原菌谱,耐药性及其临床特征。结果:VAP平均发病时间为机械通气后6.3 d,总病死率为44.4%,共分离出病原菌10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0株(占78.4%),革兰阳性菌18株(占17.6%),真菌4株(占3.9%)。革兰阴性菌中占前3位的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万古霉素有100%的敏感性。结论:VAP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常为多重耐药的致病菌,为避免耐药率的升高,临床需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危险因素、病原菌的分布和药敏情况.方法:收集2006年5月至2009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大于48h 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VAP的发病率为46.3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V时间、出生体重、胎龄、气管插管次数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V时间是VAP的危险因素.94例VAP患儿共分离出病原菌116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75株(占64.65%),革兰阳性球菌27株(占23.28),真菌14株.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最常见.药敏显示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均有多重耐药现象,仅对部分抗生素敏感.结论:VAP有较高发病率,新生儿VAP的发生受MV时间、出生体重、胎龄、气管插管次数等多种因素影响,应采用综合预防措施防止VAP的发生.VAP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有多重耐药现象,因此根据药敏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对治疗VAP很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N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相关因素、病原学特点和防治对策。方法:对我院NICU 2004年12月-2010年6月机械通气治疗的246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VAP的发生率为30.89%,VAP与胎龄、出生体重、机械通气时间密切相关,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而且为耐药性条件致病菌,并发VAP后将明显影响治愈率。结论:VAP的发生与胎龄、出生体重呈负相关,与机械通气时间正相关;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降低VAP的发生应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原菌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NICU中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选取128例VAP新生儿,分析其深部气管分泌物病原菌及药敏分析情况。结果123例新生儿培养阳性,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85.57%,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且对主要抗生素广泛耐药。结论新生儿VAP中主要致病菌是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本病的混合感染和多重耐药是重要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4.
重症监护病房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病原菌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苒   《中国医学工程》2010,(2):105-106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病原菌分布情况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0月~2009年9月使用呼吸机的115例患者中出现45例VAP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菌分布以及药敏结果。结果 115例机械通气患者中有45例发生了VAP,VAP发生率为39.1%,病死率为33.3%。共分离出病原菌206株,革兰氏阴性杆菌154株占74.8%,革兰氏阳性菌54株占21.4%,真菌8株占8.9%。结论重症监护病房VAP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并有多重耐药;严密动态监测病原菌及耐药性以达到有效控制VAP的目的。针对病原菌的分布及来源,切断病原菌进人肺部的感染途径,缩短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以达到有效控制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特点,为有效防治VAP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32例V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机械通气2~5 d的VAP发生率为20.45%,机械通气5 d以上的VAP发生率为57.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P患者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9.36%;多种致病菌感染者的死亡率高于单一致病菌感染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高,治疗难度大。临床应以预防为主,尽量减少机械通气的时间,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药物的正确应用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对我院RICU使用呼吸机患者的病原学检查和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革兰阴性细菌占69.39%,革兰阳性细菌占21.43%,真菌占9.18%。结论VAP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占优势,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不可忽视;致病菌耐药性升高,临床上应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高危因素、病原学特点和防治方法。方法对我院NICU2005年12月—2008年3月机械通气治疗的146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VAP的发生率为52.05%,VAP与胎龄、出生体重、机械通气时间密切相关,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并发VAP后将明显影响治愈率。结论VAP的发生与胎龄、出生体重、机械通气时间密切相关,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降低VAP的发生预防为主很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变迁及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机械通气(MV)时间≥ 48 h的前期组179例(2005年12月至2008年12月)和近期组(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33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两组VAP的病原菌和药敏情况。 结果 前期组、近期组VAP的发生率分别为22.35%、20.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P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93.40%),前期组排前5位的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及阴沟肠杆菌,而近期组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及产气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近年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敏感性普遍下降,尤其碳青霉烯类敏感性下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V持续时间(OR=5.680,95%CI:2.867~11.253)、插管次数(OR=2.219,95%CI:1.037~4.748)、出生体质量(OR=2.127,95%CI:1.067~4.238)、新生儿窒息(OR=2.025,95%CI:1.079~3.799)及住院时间(OR=2.012,95%CI:1.215~3.967)为新生儿VAP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新生儿VAP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对临床常用抗生素敏感性普遍下降。MV持续时间、插管次数、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窒息及住院时间长与VAP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病原菌的耐药性及病原菌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65例VAP新生儿为VAP组,并选取同期住院应用机械通气治疗但未合并VAP的新生儿65例为非VAP组。对VAP组新生儿气管内分泌物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分析致病菌感染情况和短期预后。 结果 65例VAP新生儿分泌物培养出病原菌49株,且检测结果显示所培养出的均是革兰阴性菌,占比最多的肺炎克雷伯菌为30.61%,其次是大肠埃希菌占28.57%,鲍氏不动杆菌占20.41%,这三种菌对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耐药性均达到100%,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环丙沙星等抗菌药物较为敏感。插管时及每隔1 d检测后,两组新生儿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逐渐降低,且VAP组显著高于非VAP组(P<0.05);VAP组机械通气时、NICU住院时间以及总体住院时均显著大长非VAP组(P<0.05),且前者的病死率高于VAP组(P<0.05)。 结论 VAP新生儿合并耐药菌感染,患儿在接受抗感染治疗时会出现疗效不佳、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更多等情况,而患儿病死率也呈现升高趋势。实际诊治中还需根据检测结果针对性予以敏感抗菌药物,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原菌的耐药性,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小儿机械通气(MV)相关性肺炎(VAP)的主要病原及药物敏感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4~2006年我院呼吸机治疗的148例危重小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VAP发生率为39.2%;病原菌主要是耐药性条件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74.7%),革兰阳性球菌次之(23.1%).结论 在治疗VAP时,经验用药除了要考虑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外,还必须注意耐药葡萄球菌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