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锁骨下动脉狭窄诊断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 对38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或一过性脑缺血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出锁骨下动脉近心段中至重度狭窄或闭塞44支(6例双侧),40支行血管内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锁骨下动脉支架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锁骨下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阻塞主要局限于近心段.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锁骨下动脉近心段阻塞与DSA的符合率达90.9%(40/44).35支锁骨下近心段阻塞合并盗血.手术成功率95%(38/40).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3~63个月),发现8支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分别为支架内内膜增生狭窄6支,支架弹性回缩及支架断裂塌陷狭窄各1支,血管植入支架后再狭窄率21.1%(8/38).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锁骨下动脉近心段狭窄准确可靠,可作为锁骨下动脉近心段阻塞性病变介入术前评价和术后随访中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2.
左锁骨下动脉急性闭塞与动脉夹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强  宋铁鹰  孙晓立  苏现辉  侯凯 《临床荟萃》2007,22(20):1456-1459
目的通过对46例左锁骨下动脉急性闭塞患者的造影诊断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探讨动脉夹层与左锁骨下动脉急性闭塞的关系、病理特点及经股动脉-肱动脉逆行双路径腔内血管支架植入术的治疗方法、疗效、适应证及并发症。方法对46例锁骨下动脉急性闭塞的患者采用经股动脉-肱动脉双路径诊断动脉夹层,采用经股动脉-肱动脉双路径腔内血管支架植入技术治疗左锁骨下动脉急性闭塞患者46例。结果造影证实左锁骨下动脉近端动脉夹层并左锁骨下动脉急性闭塞38例,降主动脉内膜下出血(DebackeyⅢ)不典型型并发左锁骨下动脉急性闭塞8例,植入支架46枚,全部成功,仅4例发生短暂左上肢缺血;支架植入后,造影证实左锁骨下动脉血流方向恢复正常、左椎动脉血流方向恢复正常;术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复查随访2周至12个月,证实支架位置恒定、血流方向正常、无再狭窄。结论左锁骨下动脉近端动脉夹层、主动脉内膜下出血可引起左锁骨下动脉急性闭塞,而导致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经股动脉-肱动脉双路径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效果可靠、操作方法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是因下肢动脉壁硬化、内膜增厚或出现硬化斑块及血栓,导致动脉狭窄甚至闭塞的一组缺血性疾病。随着介入治疗的发展,经导管动脉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闭塞性病变已普遍开展〔1〕。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下肢动脉疾病无创性检查的首选方法,既可确定动脉病变的狭窄程度及准确定位,又能对介入治疗术后血管再通情况等血流动力学信息提供帮助。笔者收集15例(18支病变血管)经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术前及术后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临床拟诊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12倒患者行16层螺旋CT检查,客积重组及曲面重组,评价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在椎动脉起始部近心端狭窄或闭塞程度、范围及斑块性质.并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对照.结果:本组病例全部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8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显示狭窄部位、范围、程度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一致,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敏感性100%,特异性100%.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有助于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右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手术指征、特点和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3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治的右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患者21例,局麻下腔内治疗后1个月、3个月时门诊随访,此后每隔半年门诊随访,行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彩超检查或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结果:21例患者中右锁骨下动脉闭塞性病变7例,狭窄性病变14例。2例右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因导丝无法通过闭塞段病变而仅行造影,其余19例均成功行腔内治疗,总成功率为90.5%。19例行腔内治疗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9.3个月,通畅率为89.5%(17/19),中度再狭窄率为10.5%(2/19),无支架断裂和打折,无病死病例。结论:右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有其特殊的解剖学特点,腔内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7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术前行下肢血管超声、CTA或MRA检查,患者下肢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与阻塞同时存在,细小动脉多有闭塞,27例43条下肢节段性狭窄动脉采用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其中6例9条大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后3—6个月后行血管造影或血管超声检查随访。结果术后24例患者中32条患肢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足背动脉搏动良好。溃疡面治愈;2例3条血管复发再次行腔内血管成形术;1例2条血管患肢于血管成形术后在血管外科拉栓术后截肢。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具有微创、疗效高等优点,可作为临床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疖变的首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向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闭塞)10例,其中9例为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给予顺行开通治疗;1例为肠系膜上动脉合并腹腔动脉闭塞,给予逆行开通治疗。观察术前、术后1个月血红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及体重变化情况,记录腹痛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定期复查腹部血管超声以评估血管通畅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均植入支架1枚,术中血管造影证实支架开通良好,血流通畅,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闭塞)完全解除,远端血管显影良好,成功率100%,且无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25个月,平均17个月,其中8例术后1周腹痛消失,2例术后1个月腹痛消失,且随访期间均无肠坏死、病死等情况发生。所有患者均定期复查腹部血管超声,血管狭窄未复发。与术前比较,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的血红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的体重较术前增加,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闭塞)成功率高,能够迅速恢复血流,改善肠道缺血症状,安全有效,且当肠系膜上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无法进行常规顺行开通治疗时,可考虑经侧支循环进行逆行开通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对63例临床诊断为下肢动脉疾病病人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其中52例做了DSA检查,11例行手术治疗并有术后病理。以CT横断面图像为基础,结合VR、MPVR图像,对病变进行分析然后将分析结果与DSA和手术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显示了所有检查动脉,其中动脉硬化性闭塞症51例(16例合并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6例,动脉栓塞4例,多发性大动脉炎并动脉硬化性闭塞症2例。与DSA对比,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显示主干血管的狭窄与闭塞,符合率达100%。对2级及其以上股动脉分支血管病变显示的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8.04%,灵敏度为97.22%,特异度为100%,符合率为98.84%。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够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病变范围、形态、管腔内及管壁情况,还能对血管管腔狭窄程度进行分级,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头臂型大动脉炎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改变。方法:分析52例大动脉炎病变动脉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声像图指标。结果:52例大动脉炎受累血管分布为:颈动脉36例,锁骨下动脉16例,病变血管壁厚0.1~2.5 cm。管腔不同程度狭窄、局限扩张及闭塞,并出现椎动脉盗血现象。结论:超声检查可显示病变血管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可作为临床诊断大动脉炎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狭窄性疾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方法,评价其可靠性,以提高此类疾病的超声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年来CDFI诊断的锁骨下动脉狭窄性病例(71例),CDFI检查包括二维超声观察血管管腔,彩色血流及频谱综合分析,评估血管的狭窄程度及特征。超声检查结果与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结果对比,评价前者确诊及病变程度评估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观察不同程度动脉狭窄患者椎动脉血流窃血情况。结果 CDFI诊断锁骨下动脉轻度狭窄26例,中度狭窄18例和重度狭窄或闭塞27例;诊断中度及以上狭窄的敏感性为95.6%,特异性为96.0%,阳性预测值为97.8%,阴性预测值为92.3%。随着病变程度增加,椎动脉内血流呈现逐渐演变的规律性变化,提示不同程度的窃血现象。结论与DSA或CTA的结果相比,CDFI诊断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价值和狭窄程度评估的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ONFH(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6例(46髋)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超选择插管至旋股内动脉、灌注溶栓、扩血管药物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疗效。疗效评价采用注药前后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比,并治疗后定期随访。结果36例患者注药后血管造影显示33例旋股内动脉于股骨头坏死区域血管明显增多。3~6个月短期随访,疼痛程度及关节活动度明显提高34例(占94.4%),3年随访,16例患者中与术前比较症状明显改善6例(占37.5%)。结论中药动脉灌注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介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短期疗效显著,但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乏血供结肠癌肝转移瘤行肝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5例结肠癌肝转移瘤患者数字造影血管造影(DSA)的表现、介入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评价和预后因素。结果:25例均为多发转移瘤,DSA造影多为瘤体中心乏血供的环形染色。共行74次介入治疗,其中单纯灌注化疗21次,化疗加碘油栓塞53次,0.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8%,72%,32%,8%。结论:肝动脉介入治疗能有效提高乏血供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生存期,应为首选治疗办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出血急救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32例急诊脏器出血患者均采用右侧股动脉穿刺入路,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找出责任血管,实施栓塞术,闭塞出血动脉,阻断出血来源,术后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结果 32例急诊脏器出血患者血管内介入后均明确诊断,急诊介入治疗后血压逐步回升平稳[(90~120)/(60~90)mmHg],未出现严重的栓塞并发症。结论利用介入治疗手段是治疗内脏出血和盆腔外伤导致闭合性血管损伤出血,救治生命的一个快捷、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选取我院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儿童先天性心脏病行介入封堵术114例患者,根据术中心脏超声检查或心脏造影测量结果选择封堵器大小,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心脏超声辅助监视下释放封堵器,观察疗效.结果 介入封堵成功112例,2例封堵失败(封堵器脱落),成功率98.2%.介入封堵成功后心脏彩超检查11例出现星点状过隔分流,周围瓣膜功能不受影响.术后1个月心脏彩超复查提示11例星点状过隔分流均消失,封堵器无移位,无血栓形成;术后3个月复查胸部正位X线片,显示肺充血较术前减少,心影缩小;术前38例三尖瓣返流,术后3个月复查无返流者32例,明显减轻者6例.本组随访6个月~3年,术后活动耐力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无封堵器移位、溶血和心律失常发生;无血栓或气栓出现.结论 介入封堵术是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吴倩影  吕红彬 《华西医学》2014,(8):1476-1478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6例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患者16只患眼TTT治疗前后眼底照相、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B型超声等临床资料。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14个月。结果 8例伴有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经治疗后周边液体完全吸收6例,部分吸收2例。治疗后视力不变者4例、提高者12例。治疗后B型超声显示12例瘤体厚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16例患者复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均可见瘤体的渗漏明显减轻或消失,未发现任何治疗并发症。结论 TTT是治疗脉络膜血管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陈松  史键山 《新医学》2022,53(9):643-648
目的 探讨急诊介入栓塞治疗对于急性重度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ASVUGIB)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直接或补救介入治疗的48例ASVUGIB患者数据。按急诊介入原因分为直接介入治疗组(40例)及补救性介入治疗组(8例),对经DSA明确造影剂外溢的直接出血征象患者行经皮经肝/经脾门静脉造影+曲张静脉栓塞术+经颈静脉肝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疗效。方法共20例膜周部VSD患者,男性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15.6岁(3~35岁),其中10例伴有膜部瘤。采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进行VSD封堵术,术后即刻行左室造影、升主动脉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验证即刻疗效,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心电图、TTE、X线胸片随访复查。结果18例患者经导管治疗成功,2例因未能成功建立动静脉轨道而放弃封堵,技术成功率90%(18/20)。5例患者术后即刻造影及TTE检查显示少量残余分流,24h后超声检查证实残余分流消失,其余均即刻达到完全封堵,24h内完全封堵率100%。1例患者术后24h出现交界性逸搏心律,3d后恢复正常,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18例患者平均随访7.8个月(1~24个月),无封堵器移位、晚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进行介入治疗,疗效确切,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杨洁 《临床医学》2012,32(7):16-18
目的探讨宫颈妊娠的诊治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16例宫颈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A组11例患者予甲氨蝶呤(MTX)联合米非司酮+钳刮术治疗,B组5例患者行介入治疗(子宫动脉化疗灌注加栓塞)+钳刮术。结果有1例患者发生无法控制的出血行子宫全切术,其余患者均保留子宫。结论超声检查对宫颈妊娠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钳刮术及介入治疗+钳刮术两种保守治疗疗效均可靠。  相似文献   

19.
宋烨  田新立  许学文  岑瑛 《华西医学》2011,(10):1449-1451
目的 观察综合治疗体表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9月,收治体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患者共205例.手术治疗156例,其中单纯手术治疗103例,合并介入治疗9例,硬化剂治疗44例;非于术治疗49例,其中介入治疗1例,硬化剂治疗38例,介入合并硬化剂治疗10例.术后随访6个月~3年.结果 15...  相似文献   

20.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与心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介入治疗能解除动脉狭窄,但其临床疗效却受到质疑,本实验通过严格把握介入治疗指征,分析ARAs患者单纯药物优化治疗与药物合并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确诊为ARAS,其肾动脉狭窄程度大于或等于70%的患者,通过综合评价肾脏情况(肾脏大小、肾动脉狭窄程度、患侧肾小球滤过率、动脉狭窄处血流压力阶差等)、临床并发症等,选择药物优化治疗组(拒绝行介入治疗患者)或药物优化合并介入治疗组,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清肌酐、心功能、心血管事件、再入院次数等,随访1年,评价单纯药物优化治疗与介入合并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共入选120例患者,介入组48例,药物组72例,两纽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介入纽治疗前后血压下降明显,其中3例治愈,24例血压改善,21例无效,服用降压药物数量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肌酐轻度降低;药物组需要服用更多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平均肌酐轻度升高。在ARAs合并心衰患者分组中,介入合并药物治疗能改善心衰患者心功能,减少1年内因心衰、心绞痛、肺水肿及再住院次数。结论介入合并药物治疗能更好地改善ARAS患者心功能,两者对血清肌酐改善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