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并探讨带线锚钉治疗跟腱止点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60例跟腱止点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患者入院后全部立即给予常规检查,并做好术前检查与准备。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缝线固定修复术,治疗组患者采取带线锚钉跟腱止点重建术治疗。结果本组患者全部给予6个月以上的随访,根据Arner-Lindholm评价标准,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X线片复查,治疗组患者均未出现锚钉迁移或松动退出情况。结论带线锚钉Krackow缝合法重建术,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组织排斥小,可避免跟腱再次断裂,是较为有效的治疗跟腱断裂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带线锚钉材料修复跟腱断裂较传统可吸收线编织法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生物力学强度大的优势。目的:观察应用带线锚钉材料修复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急性跟腱断裂患者30例,根据患者自愿原则采取两种方法修复跟腱,实验组采用带线锚钉材料以编织法行断端缝合,对照组采用可吸收缝线以编织法行断端缝合。随访1年观察患者足踝功能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实验组足踝功能、跖屈肌力、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带线锚钉材料可更好修复跟腱断裂,保护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改良Kessler钢丝缝合法辅以束间成形术治疗跟腱断裂的效果,并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对18例跟腱断裂患者实施改良Kessler钢丝缝合法辅以束间成形术,了解治疗效果。术后给予患足针对性的护理及制订详细的康复计划。结果治疗效果优14例,良4例,优良率达100.0%,1例发生创口周围皮肤浅表感染,经对症治疗后治愈。结论改良Kessler钢丝缝合法辅以束间成形术治疗跟腱断裂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效果好等优点。跟腱断裂手术前后及时给予合理的护理及康复指导,对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12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采用改良Kessler法修补跟腱,后用Mitek Anchor钉各1枚置于跟腱内外侧跟骨内,采用Bunnell方法将尾线由远向近穿经跟腱断端,加固缝合后的跟腱.随访伤口愈合情况、负重行走时间、足跟部疼痛和跟腱再断裂情况,采用Arner-Lindholm方法评价踝关节功能.修补后未见切口感染或者皮肤坏死病例.12例患者锚钉置入辅助加固修补跟腱后随访14~25个月,平均17个月.无足跟部疼痛和再断裂发生,根据Arner-Lindholm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4例,良8例.结果提示,采用Mitek Anchor系统辅助加固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跟腱修补后可早期负重,降低了跟腱再断裂发生率,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带线锚钉材料修复跟腱断裂较传统可吸收线编织法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生物力学强度大的优势。目的:观察应用带线锚钉材料修复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急性跟腱断裂患者30例,根据患者自愿原则采取两种方法修复跟腱,实验组采用带线锚钉材料以编织法行断端缝合,对照组采用可吸收缝线以编织法行断端缝合。随访1年观察患者足踝功能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实验组足踝功能、跖屈肌力、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带线锚钉材料可更好修复跟腱断裂,保护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跟腱断裂误诊的原因,探讨手术方法选择和术后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的40例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断端修整后直接缝合,14例用Lindholm法腓肠肌腱瓣翻转成形术修补,4例用Abraham法倒V—Y肌腱瓣成形术及跖肌腱扇形膜片修补,2例用Bosworth法及跖肌腱扇形膜片修补跟腱。结果:术后随访5月-15年,平均3.5年。按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优34例(85.0%),良5例(12.5%),差1例,优良率为97.5%。结论:避免误诊、早期手术治疗跟腱断裂的效果良好。需根据跟腱断裂部位、缺损多少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术后积极循序渐进的康复锻炼是提高疗效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颜峰 《浙江临床医学》2007,9(9):1227-1227
强生带线锚钉是一种非常小的植入物,其作用是将锚钉固定于骨表面后,通过缝线将软组织和骨重新连接而起到固定作用。本院自2006年1月自2006年8月用强生带线锚钉治疗跟腱断裂9例,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肩关节镜下带线锚钉缝合技术联合术后中药熏洗治疗Bankart损伤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Bankart损伤患者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肩关节镜下带线锚钉缝合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肩关节镜下带线锚钉缝合技术联合术后中药熏洗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2周、6周、12周的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UCLA)功能评分。结果 术后2周、6周、12周,两组VAS评分低于术前,随着时点增加,两组VAS评分逐渐降低,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6周、12周,两组UCLA评分高于术前,随着时点增加,两组UCLA评分逐渐升高,且观察组术后各时点的UCL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肩关节镜下带线锚钉缝合技术联合术后中药熏洗治疗Bankart损伤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感,促进其肩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开放性跟腱断裂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开放性跟腱断裂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结果5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期6个月至2年。新鲜组开放性跟腱断裂疗效优良率86.7%,并发症发生率6.7%;陈旧组优良率58.3%,并发症发生率116.7%。新鲜组和陈旧组开放性跟腱断裂术后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放性跟腱断裂早期准确诊断及手术治疗能够有效的降低并发症,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创腱皮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采用连续硬脊膜外阻滞麻醉,微创暴露跟腱断端,清除断端的瘢痕和血凝块,梳理对合两断端,在皮外经跟腱断端以远健康部位做减张缝合。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经2~3年、平均28个月的随访。优8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1.7%。术后磁共振(MRI)示,所有患者的跟腱得到了良好的修复,跟腱断端连续性好,瘢痕小。结论微创腱皮缝合是一种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两种不同的手术方法对于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治疗,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方法 从1996~2005年, 对37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随机采用微创腱皮缝合和Kessler缝合两种不同的方法,随访时间最短1年,最长6年,平均随访时间达3年.结果 用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患者都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 微创加腱皮缝合具有创伤小,有效保护血运,保留跟腱长度的优点.为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Gamma钉与重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Gamma钉与重建钉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手术过程、并发症与临床疗效。方法:对2004年8月2007年4月,髓内固定手术治疗83例老年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Gamma钉固定治疗55例,重建钉固定治疗28例,患者平均年龄75.8岁(61~89岁),开始负重平均时间3.3个月(0.5~8.0个月),平均随访19.2个月(6~35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过程、并发症与临床疗效。结果:重建钉固定组术后住院时间与手术时间比Gamma钉固定组长(P=0.047;P〈0.001),术中出血量比Gamma钉固定组多(P=0.011)。83例患者术后获随访平均19.2个月(6~35个月)。术后1年内1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心肌梗死等,Gamma钉固定组与重建钉固定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7)。本组83例患者的骨折全部临床愈合,未出现内固定失败、断裂;两种髓内固定方法总体优良率83.1%,Gamma钉固定组与重建钉固定组优良率分别为85.5%与78.6%,两组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P=0.428)。结论:Gamma钉与重建钉都适合于治疗转子间骨折,对于不能早期负重功能锻炼的老年患者,Gamma钉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与术中出血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带线锚钉联合锁骨钩钢板治疗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行带线锚钉联合锁骨钩钢板治疗Ⅲ型肩锁关节脱位2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随访1~5年,平均12. 6个月,肩锁关节脱位均得到纠正,X线检查结果显示术后无锚钉松动及脱出,无缝线断裂,无脱位复发,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系统对肩关节功能进行综合评价,评分82~100分,平均96. 5分,其中优19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带线锚钉联合锁骨钩钢板治疗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操作简单、可早期行肩关节功能恢复锻炼、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关节镜辅助下经皮缝合治疗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切开手术缝合治疗,观察组实施关节镜下经皮缝合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疼痛情况、AOFAS评分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AOFAS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辅助经皮缝合治疗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治疗效果理想,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同时可加快康复,减轻术后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改良双套圈肌腱缝合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990-12/2005-12在北华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手外科就诊且有随访观察的屈指深肌腱断裂伤患者102例,按采用的肌腱修复方法分为改良双套圈肌腱缝合法组75例和改良式Kessler组27例。改良双套圈肌腱缝合法共修复手指肌腱183条,改良式Kessler法共修复手指肌腱58条。术后用石膏托将腕关节和掌指关节固定于减张位约3周。麻醉失效后随即在医生的监督下行主动伸、屈运动,每天两三次,5~10回/次,指尖运动幅度为1~3cm。解除外固定后逐渐增大运动幅度。疗效判定按照美国手外科学会TAM标准分为优、良、可、差4个等级;并记录术后肌腱断裂发生率。结果:随访5个月~3年,平均14个月。改良双套圈肌腱缝合法疗效优于改良式Kessler法(P〈0.05),改良双套圈肌腱缝合法组优、良、可、差分别为95,59,20,9条,优良率为89.6%;改良式Kessler法组优、良、可、差分别为24,19,11,5条,优良率为74.1%。改良双套圈肌腱缝合法组肌腱断裂发生低于改良式Kessler法组[分别为3条(1.6%),5条(9.4%),P〈0.05]。结论:改良双套圈肌腱缝合法是修复屈指深肌腱断裂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关节镜辅助下经皮Kleinert缝合法修复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013年12月应用关节镜辅助下经皮Kleinert缝合法修复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6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62例患者跟腱断裂均愈合,随访期间未见跟腱断裂再发。术后62例随访时间9-36月,根据Arner Lindholm的评分标准,优56例,良6例,优良率达100%。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经皮Kleinert缝合法修复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具有疗效满意、肢体功能恢复理想、无明显手术并发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陈旧性跟腱断裂手术治疗及手术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临床资料,采用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本组29例得到随访,随访18~32个月,平均26个月,疗效优12例(41.4%),良11例(32.9%),差6例(20.7%),优良率79.3%;术后浅表感染和皮肤坏死4例(13.8%),深部感染3例(10.3%)。结论: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手术方式根据断端缺损范围而定;切口延迟愈合、感染、清创后跟腱缺损是术后常见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医定向透药联合功能锻炼对跟腱断裂术后患者疗效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行跟腱缝合微创修补手术的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82例,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术后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中医定向透药联合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足踝关节功能评分、生活质量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OFAS,AL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跟腱断裂术后行中医定向透药联合功能锻炼可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背景:Fastin锚钉已被广泛用于肩袖损伤、韧带损伤等治疗,但用于半月板修复方面国内报道较少。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带线锚钉治疗外侧半月板前角损伤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MRI诊断并经关节镜下确诊外侧半月板前角损伤适合行缝合修复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固定缝合,通过症状、体征、Lysholm及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28个月(平均19.3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分别由治疗前的(45.20±7.47)分和(41.55±8.91)分升高到治疗后的(90.60±5.46)分和(91.85±1.09)分(P〈0.05),说明关节镜下应用带线锚钉治疗半月板前角损伤能够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单开门锚钉椎管成形术对传统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术后并发症的改良效果。方法对21例患者实施颈椎后路单开门锚钉椎管成形术(锚钉组),对21例患者实施颈椎后路传统单开门椎管成形术(非锚钉组),比较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恢复率、轴性并发症发生率、颈椎生理曲度、C5神经根瘫发生率及椎板重新关闭现象。结果神经功能平均恢复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轴性症状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锚钉组轴性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非锚钉组(P<0.05);术前及术后颈椎活动度、颈椎前突指数及C2~C7角测量结果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锚钉组术后未发现发生C5神经根瘫的患者,非锚钉组术后出现1例C5神经根瘫;非锚钉组术后椎板开门角度及椎管前后径有所降低,锚钉组术后未发现发生椎板重新关闭的患者。结论单开门锚钉椎管成形术对轴性症状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可有效避免神经根瘫的发生及椎板重新关闭现象,但对颈椎活动度和曲度影响与传统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