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总结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近期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手术全切1例脑膜黑色素细胞瘤,随访1~10a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脑膜黑色素细胞瘤是颅内少见良性肿瘤,手术全切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术后放疗对不能全切患者的预后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9月本科室收治的3例贤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本病最新的诊断和治疗进行总结。【结果】3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1.3岁,术前均行B超、CT检查,术前诊断为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其中1例为双侧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节性硬化病待排,肾恶性肿瘤1例。3例均行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检均诊断为肾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其中1例不能完全排除一定恶性潜能,其行基因检测发现TSC2发生变异,变异率为28.96%,对依为莫司、西罗莫斯靶向药物敏感,患者要求暂时随访,未予以药物治疗。术后随访1?3个月均未见明显复发肿瘤及肿大淋巴结。【结论】肾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治疗方案仍以手术完整切除肿瘤为主,对于复发或转移的肿瘤,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有望成为其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膜血管周细胞瘤(hemangio Pericytoma,HP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9例脑膜HP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15~95个月,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脑膜HPC常见症状为头痛头昏、肿瘤压迫和颅内高压;CT/MRI检查见肿瘤与脑膜相连,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光镜下肿瘤细胞丰富,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不明显;间质富含“鹿角状”血管,网状纤维包绕单个瘤细胞。免疫标记瘤细胞CD34局灶阳性,PR阴性,1例EMA局灶弱阳性。7例随访15-95个月,4例术后复发,复发病例中l例术后35月腰椎转移。结论:脑膜HPC是一种少见肿瘤,确诊需依靠病理学检查。脑膜HPC影像学上与脑膜瘤相似,但其生物学行为、病理组织学及预后不同于脑膜瘤,易复发和远处转移,术后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脑膜瘤的MR影像特征的差异。方法:本次研究开始时间为2018年9月,结束时间为2019年4月,选择的患者共计70例,其中疑似颅内血管周细胞瘤患者为38例,脑膜瘤为32例,上述患者均进行MR检查。结果: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38例患者中,确诊的为30例,脑膜瘤32例的患者中,确诊为25例,MR对两种疾病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以及敏感性。结论:采用MR诊断颅内血管周细胞瘤和脑膜瘤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较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数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的MRI特征,以提高其诊断率,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颅内HPC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本组MRI检查结果显示肿瘤呈分叶状6例,不规则形2例,其中1例跨叶生长。MRI平扫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呈稍高、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均明显不均匀强化,血管流空征及瘤周水肿8例,以窄基底与邻近脑膜相连7例,侵犯邻近静脉窦5例(上矢状窦3例,横窦2例),邻近颅骨破坏4例,均未见脑膜尾征和钙化。术前MRI诊断HPC 2例,6例误诊为胶质瘤1例、脑膜瘤5例。本组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确诊HPC。术后3个月复查2例静脉窦肿块增大。1例肿瘤术后6年复发,余未见复发。结论颅内HPC 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缺乏脑膜尾征和钙化有助于其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腭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特性、诊断与治疗。方法对吉林省肿瘤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0-2009年间收治的腭部恶性肿瘤9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放疗。有9例复发,4例在术后10个月~3 a死亡。3 a、5 a生存率分别为76.2%、61.5%。结论术前X线片、CT检查,术中冰冻切片有助于明确诊断。腭部恶性肿瘤通过根治性手术治疗预后较好,选择合理的术式治疗、手术配合放疗明显优于其他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刘志强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4):8494-8494
恶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统称为恶性胶质瘤,占原发性脑瘤的30%~40%。肿瘤呈浸润性生长,手术后易残留和复发,术后辅助性放疗成为标准的治疗手段。三维适形放疗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精确放疗技术。本文通过观察我院2005-02-2008-02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治疗36例术后恶性胶质瘤疗效和治疗耐受性,探讨其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膜血管瘤病(MA)的临床、影像学和组织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报告脑膜血管瘤病伴少突胶质细胞瘤1例并复习文献。结果散发性MA发病较年轻,临床表现以癫多见;影像学差异较大,无特异性。本例镜下大部分呈MA的组织学特点,即软脑膜上皮细胞、脑膜血管和血管周梭形纤维母细胞结节状或旋涡状增生,形成边界清楚的皮质内斑块,另见少许少突胶质细胞瘤成分(WHOⅡ级)。免疫组化:梭形细胞vimentin和CD34(+),EMA和CKAE1/AE3(-)。结论 MA是罕见的良性病变,可伴发少突胶质细胞瘤、脑膜瘤等;单纯切除是首选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伴颅内浆细胞瘤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及治疗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8年4月确诊并治疗随访的151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5例伴颅内浆细胞瘤患者进行临床和实验室的分析总结.结果 颅内浆细胞瘤发病率3.3%(5/151),中位发病时间距MM诊断为21个月.在中枢浸润前,均有髓外浆细胞瘤的表现,并接受过系统化疗.5例患者发病后,均应用了全身化疗:单独化疗2例,联合颅脑放疗3例.中位生存时间6个月.结论 MM患者一旦出现髓外浆细胞瘤应考虑存在颅内浸润的可能,IgD型是一个高危因素,放疗应考虑在治疗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治疗方法选择,以及术后评估的指导价值。方法:总结2006-12/2008-02 1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MSCTA、DSA资料。结果:发现动脉瘤15个,其中后交通动脉瘤6个,前交通动脉瘤5个,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4个,胼周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个。结论:MSCTA是颅内动脉瘤诊治和随访很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伴颅内浆细胞瘤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及治疗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8年4月确诊并治疗随访的151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5例伴颅内浆细胞瘤患者进行临床和实验室的分析总结.结果 颅内浆细胞瘤发病率3.3%(5/151),中位发病时间距MM诊断为21个月.在中枢浸润前,均有髓外浆细胞瘤的表现,并接受过系统化疗.5例患者发病后,均应用了全身化疗:单独化疗2例,联合颅脑放疗3例.中位生存时间6个月.结论 MM患者一旦出现髓外浆细胞瘤应考虑存在颅内浸润的可能,IgD型是一个高危因素,放疗应考虑在治疗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SFT/HPC)伴肾脏等多器官转移4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组织学分级、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2005—2017年诊断为颅内SFT/HPC伴肾脏等多发转移患者4例,观察其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结果 4例患者中女性2例,男性2例,发生肾脏等多发转移的中位年龄45.5岁(29~53岁)。临床主要症状为体检发现肾脏占位入院;影像学检查显示为肾、肺、肝等血供丰富的肿块。组织学表现为富含分支血管的短梭形细胞肿瘤,细胞形态大小较一致,细胞核卵圆形,具有非典型性,核分裂象多少不等。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典型的STAT6胞核强(+)以及CD34、PR、vimentin、bcl-2不同程度(+),网织纤维染色可见丰富的网状纤维围绕单个肿瘤细胞或肿瘤细胞团。结论 1例患者脑膜SFT/HPC术后6年复发,1例患者脑膜SFT/HPC术后11年(在转移之后)复发,2例患者无复发。4例患者分别于脑膜SFT/HPC术后13、10、12、5年发生包括肾脏等多发脏器转移。颅内SFT/HPC具有高复发和颅外转移的风险。外科手术完整切除辅以术后放疗为该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案。术后需长期密切随访,以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血管周细胞瘤进行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本例镜下观肿瘤细胞为梭形,血管丰富,形成弥漫的网状结构,鹿角状的血管将肿瘤细胞分割小叶状,瘤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丰富,边界不清,核呈圆形、卵圆形,病理性核分裂相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肿瘤细胞Vimentin(+)、CD34(+)、FVIII(+)、S-100(-)、CEA(-)和GFAP(-)。结论:血管周细胞瘤,非常少见,因此缺乏对其认识,从而易与其他肿瘤混淆导致误诊。提高对血管周细胞瘤的认识,对避免误诊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原发性血管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以更好地认识该种疾病。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标记和网状纤维染色特点。结果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由密集的大小一致的肿瘤细胞组成,无特定的排列方式,伴有少量纤维化。肿瘤含有大量裂隙状血管,血管腔隙呈"鹿角状"。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vimentin和CD34均为(+),Ki-67增殖指数为5%~20%,EMA和PR均为(-)。网状纤维染色显示肿瘤细胞周围有丰富的网状纤维围绕。结论血管周细胞瘤由密集的细胞组成,其内血管呈"鹿角状",免疫组化和网状纤维染色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5.
叶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3):8172-8172
目的 总结乳腺颗粒细胞瘤临床误诊经验教训.方法 回顾分析2例乳腺颗粒细胞瘤术前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2例乳腺颗粒细胞瘤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特殊性,镜下结构,细胞形态特殊,生长方式呈浸润性,免疫组化检查显示S-100、NSE(+),CEA(-).结论 乳腺颗粒细胞瘤较少见,临床、细胞学及冰冻、微波快速病理检查均易误诊为恶性肿瘤,应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提高对该病的术前病理诊断,减少不必要的扩大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和脑膜瘤颅外转移的危险因素和治疗及预后。方法报道我院2004年收治的1例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颅外转移,并检索1987年至2004年的国外文献,对发生颅外转移的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和脑膜瘤的病理类型、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肿瘤恶性程度高、多次手术、不完全的手术切除、复发、侵及硬脑膜窦、肿瘤体积大,脑室内恶性肿瘤是发生颅外转移的危险因素。颅外转移灶可行手术切除。发生转移多预后不良。结论对于具有发生颅外转移危险因素的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和脑膜瘤应注意排查转移灶;治疗中应避免可引起肿瘤通过血液和/或脑脊液转移的操作;原发病灶应尽量全切除,术后放疗;转移病灶可行手术切除,也可放疗和/或化疗。  相似文献   

17.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是世界卫生组织(WHO)进行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新分类,为脑膜肿瘤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上的新进展。有关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国内尚未见报道,为丰富影像诊断熟悉本肿瘤的临床和病理知识,对经CT及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  相似文献   

18.
鼻咽癌放疗后口腔黏膜损伤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2006-02-01~2007-02-31在我科治疗鼻咽癌患者29例,护理效果较好,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男19例,女10例,男女之比1.9:1;年龄34~62岁,平均48岁。29例患者,放疗24例,放疗+化疗5例。  相似文献   

19.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是世界卫生组织(WHO)进行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新分类,为脑膜肿瘤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上的新进展。有关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国内尚未见报道,为丰富影像诊断熟悉本肿瘤的临床和病理知识,对经CT及MRI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在烟雾病患者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的观察及护理特点.方法 总结2007-01-2010-11 14例烟雾病患者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的观察及护理方法.结果 本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头痛,1例出现一过性肢体功能障碍.除1例术后好转,因家属要求转外院继续治疗,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血管内治疗具有安全、有效和微创的特点,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治疗后的护理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