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心与不寐的关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归纳整理了中医从心治疗不寐的临床经验,为不寐的中医临床治疗做了较全面、系统的总结,认为中医从心治疗不寐具有疗效相对稳定、副作用较小等优势。同时指出目前尚存在的临床分型、诊断标准、疗效评定标准差异较大等问题,导致中医治疗不寐临床疗效虽高,但可重复性、可推广性不高,良好的疗效较难被后人继承。  相似文献   

2.
不寐已成为发病率逐年升高的临床常见疾病,中焦脾胃为后天之本,各医家及学说多从中焦论治不寐。该文对从中焦脾胃论治不寐的基础理论、病因病机、治法用方等内容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不寐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疗肝火扰心型不寐疗效突出。通过查阅近年来中医治疗肝火扰心型不寐的相关文献,分别从中药治疗、针刺治疗、针药结合治疗和综合治疗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了中医治疗肝火扰心型不寐的研究进展,对临床治疗肝火扰心型不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不寐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心神失养、心神不宁而导致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病症。引火汤源自陈士铎《辨证录》一书,原为治疗“阴蛾”所创,全方由熟地黄、巴戟天、茯苓、麦冬、五味子组成。引火汤所治证候的病机为肾水亏虚、相火妄动,中焦脾胃升降失司,三焦气化失常。后世医家经过临床实践与探索,拓展了引火汤的应用范围,发现引火汤治疗不寐心肾不交证效果颇佳。心肾不交是不寐常见的证候,引火汤可滋阴潜阳、引火下行、交通心肾、阴阳同治,与不寐心肾不交证的病机相契合。临床治疗不寐时,常根据病情对引火汤进行适当加减以增强疗效。结合临床病例对运用引火汤治疗不寐的辨治思路、用药特点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5.
总结韩祖成从心、肝论治不寐病的经验。不寐病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脏关系密切。韩祖成认为情志不畅是不寐病的关键病因,心神受扰是基本病机,进而导致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出现不寐。临床上韩老师通过审证求因,辨证论治,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自拟方剂解郁安神方、理气安神方、五心简方,分别治疗肝经郁热证、肝郁脾虚证、心火亢盛证型不寐,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不寐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常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而中医对其辩证论治有很大优势,本文根据传统的理论知识,从"营卫"肝"心"脾胃"肾"出发对不寐病因病机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7.
中医认为气机的运行与疾病的发生具有密切联系,正所谓"百病皆生于气"。了解脏腑之间的气机运行规律,通过调畅气机升降治愈疾病是中医特有的一种治疗手段。通常将脏腑气机的运动形式比喻成一个"圆",其与肝与肺,心与肾,脾与胃,肺与大肠、膀胱之间的功能相关。如运用左肝右肺之法治疗久嗽、鼓胀,心肾相交之法治疗不寐、心悸、遗精,脾胃升降之法治疗中焦湿邪,提壶揭盖之法治疗癃闭、便秘。结合药物性味升降理论探讨中医气机运动形式及具体方药的应用,对于更好地理解中医整体治疗思维及古人遣方用药的真谛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意认为中医治疗不寐证主要从心、肝、脾、肾着手,分别从益气养血补心脾、滋阴清热治相火、疏肝理气解肝郁、燥湿化痰理中焦4个方面治疗,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分期分阶段论治。  相似文献   

9.
介绍王宏献主任医师运用柴归汤治疗不寐临床经验。王宏献认为,不寐常有阴阳失调、气血失衡、心身共病的一般病机,治疗上当以“和”为本,常用柴归汤结合辨证施治。柴归汤中以小柴胡汤动枢机,畅气机,通内外,畅三焦,达表里;当归芍药散养血活血、健脾行水利湿。两方相得益彰,中焦可清,气血乃净,阴阳交合,则寐可常。  相似文献   

10.
整理并总结国医大师段富津教授治疗不寐的有效验案。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导出不寐有效验案,主要从病机谈治法以分类对比,结合组方结构与用药特点等相关配伍,以揭示段富津教授诊治不寐的临床思路与用药法则。他以"养心安神,顾护脾胃,交通心肾"为宗旨,以阴虚火旺、肝郁化火和脾胃不和为辨证的常见证型,其宝贵经验足以为临床治疗不寐提供有效的参照。  相似文献   

11.
中医不寐之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临床应以之为辨证核心进行论治。笔者曾以吴茱萸汤加味治疗中焦虚寒之不寐一则,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光明中医》2021,36(20)
不寐是中医学中关于失眠的病名,在古时也被称为“不得眠”“不得卧”等,现代医学中不寐指失眠。失眠是以入睡困难、睡时易醒或早醒、睡眠质量差、睡眠时间显著减少、严重者整夜不眠等为表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不寐的病因病机病位主要以心、脾、肝为主,中医提出“五脏皆有不寐”的理论,提倡不寐从心、脾论治较多。不寐有多种证型,而在临床上以心脾两虚型不寐较常见,所以临床上以归脾汤加减治疗此型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苓桂术甘汤是出自《伤寒杂病论》的一首名方,临床应用广泛,常用于以“饮停中焦”为主要病机的病证,往往能取得较好疗效。通过列举王克穷主任医师对苓桂术甘汤的应用案例,分析其应用本源剂量苓桂术甘汤的经验及其丰富的中医辨证思路和特色的中医腹诊方法,为临床应用苓桂术甘汤治疗“饮停中焦”疾病提供治疗思路,探索临床使用苓桂术甘汤的合适剂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介绍杨志宏教授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用药经验。杨志宏教授为陕西省名中医,杨师认为失眠主要病位在"心",与肝、肾联系密切。治疗方面可交通心肾以水火既济,平衡心肾之阴阳而宁神安眠及失眠从"痰"而论治。故其治疗思想侧重调补心肾两脏功能,并自创清心宁神汤之方。本文将介绍失眠的定义、病机、辨证及临床案例,总结杨志宏教授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杨师从少阴不寐的少阴阴虚火旺与水热互结两证型出发,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运用经方以清心宁神以助眠;久而不眠者多有痰湿聚集体内,痰湿郁热上扰心神而不寐,用以黄连温胆汤祛痰清热安神。通过对名中医杨志宏教授论治失眠的经验总结,更好地将名医经验与理论指导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人之寤寐由心神所控,不寐之病机总属邪气扰神或心神失养。笔者在岭南多年临床发现,消渴症见不寐者,多表现为脾虚胃热之中焦寒热错杂证,是以营血不足,湿热有余而致心神被扰,心失所养所致。治疗上注重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以治本虚,祛湿醒神,平调寒热以治邪实。临证时常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消渴不寐,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李晓教授认为不寐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调”,与气虚、痰滞及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且临床上常气虚、痰滞夹杂致病。李晓教授在临床上运用益气化痰法治疗不寐病,疗效显著。文章通过介绍李晓教授对不寐病病因病机的理解及运用益气化痰法治疗不寐病的经验,为临床治疗不寐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医治疗心肾不交型不寐疗效显著。通过将近五年来中医治疗心肾不交型不寐的文献资料按体针、药物、针刺配合药物、其他四个方面进行分类综述,以总结中医治疗心肾不交型不寐的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认为:不寐的发生与心、肝、脾、胃、胆等均有一定关系,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分别从心、肝与不寐的关系探讨该病的病因病机,指出肝藏魂,神魂无主则不寐;不寐的病位在心,病机关键在于心主神的功能发生紊乱;心、肝与不寐病关系最为密切,临床可分为心肝气郁证、心肝血虚证、心肝火旺证、心肝血瘀证、心胆气虚证等五大常见证型,临床根据这些常见证型进行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19.
失眠是临床上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中医学将失眠称为"不寐""不得眠"等。文章基于中医古籍,通过查阅、整理研究不寐与中医体质的关系的相关文献,从失眠的概念和体质分类、失眠的病因病机与体质的关系、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失眠属于中医"不寐"范畴,临床表现可见入睡困难、寐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寐,甚至彻夜不寐。导致失眠的原因有多种,"胃不和则卧不安"是中医治疗"不寐"的重要理论,脾胃居中焦,脾主升而胃主降,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不和致气机升降失常,阳不入阴而致卧不安,故见不寐。"胃和"则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昼精而夜瞑。本文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强调在失眠临床诊治中调和脾胃的重要性,并探讨"和胃法"在失眠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