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的视网膜-脉络膜同步造影特点.探究其发病机理.方法 应用海德堡造影系统HRA2对26例(28眼)患者进行视网膜.脉络膜同步造影,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眼底照相:黄斑区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2眼伴色素上皮脱离.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eein angiography,FFA)检查显示:28眼均有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渗漏,2眼伴色素上皮脱离.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显示:早期28眼均有区域性脉络膜血管扩张充血、脉络膜高通透性,24眼区域性脉络膜血管充盈迟缓,其余4眼脉络膜充盈大致正常;中、晚期23眼RPE渗漏处有脉络膜血管的高荧光扩散,5眼表现为高荧光点:18眼ICGA揭示的病灶要比FFA多.10眼可见RPE色素脱失.1例女性CSC患者激光光凝FFA渗漏点后1个月,FFA见黄斑下液体吸收、RPE渗漏点封闭,而ICGA仍见脉络膜活动性渗漏点.结论 CSC的发生可能是由于脉络膜循环紊乱及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RPE损害引起.激光能改善RPE渗漏,但对脉络膜病变本身没有作用.  相似文献   

2.
金明  张红松  时冀川 《眼科》2003,12(2):88-89,I001
目的:探讨复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特征。方法:对26例(38只眼)CSC患者进行FFA检查。结果:在26例复发性CSC患者中有神经上皮脱离者13只眼,色素上皮脱离者11只眼,窗样缺损者9只眼,色素上皮带状萎缩4只眼。病灶位于黄斑区30只眼,黄斑颞侧7只眼,鼻侧仅有1只眼。色素上皮和神经上皮脱离范围小于1/2PD者占50.9%,大于2PD者占8.9%,二者之间者占30.1%。结论:对于复发性CSC,FFA仍然是最有诊断意义的检查,其特征性改变提示视网膜色素上皮代偿失调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循环障碍有联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多发性后极部色素上皮病变(multifocalposterior pigment epitheliopathy,MPPE)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09-04期间在我院就诊的35例51眼MPPE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都接受了常规视力、裂隙灯、直/间接眼底镜检查,同时行眼底彩色照相和德国海德堡共焦激光视网膜仪(HRA-2)的同步FFA和ICGA检查。结果:多灶性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渗漏和脉络膜血管循环障碍(包括脉络膜血管充盈延迟以及脉络膜血管的扩张渗漏)是活动期MPPE患者在FFA和ICGA检查中的主要特征性改变。由于长期大量的RPE渗漏,部分患者会继发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其中小部分在FFA检查中还有视网膜小血管普遍渗漏、视网膜无灌注区及新生血管形成、晚期视盘强荧光着色等慢性葡萄膜炎的改变。静止期MPPE患者在FFA和ICGA中的荧光改变则主要为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的萎缩,而脉络膜血管充盈迟缓和血管扩张等循环异常变化基本消失。结论:MPPE有类似CSC的FFA和ICGA改变,但程度更重;其中部分患者还可伴有类似慢性葡萄膜炎的改变。MPPE的ICGA后期像中的暗黑色低红外荧光灶有助于我们判断患者病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tcentral seous chorioretinopathv,CSC)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rle green angiography.ICGA)中的动态表现.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理。方法 采用海德堡共焦激光扫描系统(Heidelbetg retina angiography,HRA)对46例CSC患者.行双眼FFA及ICGA检查,分析其结果。结果 46只主检眼中34眼在IC-GA早期见到一处或多处脉络膜血管充盈延迟,46只眼显示后极部一处或多处脉络膜异常高荧光;在FFA中.22只眼在相应位置出现低荧光区,44只眼于相应部位出现点或片状高荧光。对侧眼中42只眼在ICGA过程中出现一处或多处点或片状高荧光区,而FFA中,仅29只眼在FFA中见到点或片状高荧光,其病灶数量明显少于ICGA。部分病例在ICGA和FFA中见视网膜色素上皮及神经上皮脱离区,结论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存在脉络膜循环异常、ICGA与FFA比较,前者在诊断上更有价值。ICGA与FFA对认识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病理过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术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峰 《眼科研究》2006,24(2):113-118
自20世纪60年代初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用于眼科临床以来,FFA已成为眼底病检查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FFA技术的应用,使我们可动态地观察视网膜血管结构及其血流动力学改变。由于脉络膜血管被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al epithelium,RPE)色素及脉络膜本身的色素阻挡,很难像视网膜血管那样容易被观察到。因此,人们对脉络膜血管构筑的了解远不如像对视网膜血管那样清楚。对脉络膜血管结构了解较少,并不意味着脉络膜血管的病理生理作用不重要,因为约90%的眼部循环流经脉络膜血管,许多致病因子都易聚积于脉络膜而发生多种脉络膜疾患。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萎缩型,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患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比较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和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的特点,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进行OCT分型。方法 经FFA确诊的AMD57例76只眼进行OCT检查。结果 AMD患者色素上皮萎缩,软性玻璃膜疣,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脱离具有特有的OCT特征,OCT图像中视网膜神经上皮增厚、隆起反映视网膜下,视网膜层间积液。神经上皮或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隆起,其下低反射区反映神经上皮或RPE层脱离。CNV的OCT图像分为边界清晰的CNV,边界模糊的CNV,纤维血管性RPE脱离。FFA中的典型性CNV相当于OCT图像中边界清晰CNV,隐匿性CNV相当于OCT图像中边界模糊CNV和纤维血管性RPE脱离。结论 OCT能特征性显示AMD中视网膜神经上皮隆起,视网膜层间积液,出血,神经上皮和RPE的脱离,且显示不同类型CNV的OCT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3D-OCT)对45岁以下的非典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结果为非典型CSC的患者81例(81只眼),应用TOP-CON3DOCT-1000+COLOR对其进行OCT检查,根据OCT图像对FFA进行分析。结果81只眼FFA的3D-OCT结果如下:(1)荧光影略扩大(“微漏”)43只眼,提示神经上皮浅脱离(部分伴色素上皮浆液性脱离),而3D-OCT扫描却发现了5只眼有纤维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2)荧光影未见扩大共31只眼,其荧光积存和透见荧光提示色素上皮脱离和色素上皮脱失,而3D-OCT却发现了纤维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3只眼。(3)FFA中未见任何异常荧光7只眼,而3D-OCT扫描却发现了6只眼为限局性浆液性神经上皮浅脱离。81只眼中,3D-OCT扫描结果,发现了FFA中未显示的病灶,包括纤维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8只眼和限局性浆液性神经上皮浅脱离6例,共14只眼,占总数的17.3%。结论3D-OCT以快捷断层扫描方式,能发现45岁以下的非典型的CSC所包含的深层隐匿的病灶,有利于视网膜和脉络膜的疾病的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炎(retinal pigment epithelitis)患者视网膜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炎的82例145眼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观察其病变区形态并测量病灶的高度和宽度,同时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照。结果 视网膜色素上皮炎(retinal pigment epithelitis)的OCT图像,共有6种表现:(1)色素上皮断裂并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2)色素上皮脱离合并神经上皮脱离;(3)“沙漏”样神经上皮脱离;(4)隐匿性色素上皮脱离;(5)色素上皮脱失;(6)色素上皮增殖。结论 OCT同时辅助FFA可准确地诊断视网膜色素上皮炎。  相似文献   

9.
严重的眼球挫伤导致严重的视功能障碍,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观察,有利于了解损伤程度及制订治疗方案和予设估计。我们自1987年至1989年共做FFA657例其中眼球挫伤6例(占0.9%),计视网膜震荡1例,脉络膜出血2例,视网膜脉络膜萎缩2例,脉络膜裂伤1例。由于黄斑裂孔一般毋需作FFA,故缺乏这方面的资料。严重的眼挫伤可见视网膜出血、水肿,脉络膜破裂、萎缩等表现。FFA可见相应变化。视网膜震荡伤导致水肿,这是眼球挫伤的基本病理改变,早期F、F、A大都无特殊变化,晚期色素上皮萎缩,透见荧光。视网膜脉络膜各层次的出血可见相应层次的荧光庶蔽,脉络膜出血呈相应的暗区,形如烧饼状。如出血在视盘旁则象猫耳朵状无荧光区。脉络膜破裂视不同深度,FFA表现有新差异。破裂在色素上皮层,早期可见脉络膜毛细血管背景荧光;破裂在玻璃膜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脉络膜循环特征 ,探讨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发病因素。方法  14例(2 8眼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按常规方法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结果  14例 (2 8眼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动脉显影时间 12 .92± 2 .14s。造影早期脉络膜背景荧光暗淡 ,周边视网膜可见细点状色素上皮萎缩透见荧光及色素斑块遮蔽荧光 ,中晚期周边及后极部视网膜荧光素渗漏 ,呈斑片状强荧光。吲哚青绿造影动脉显影时间 13.86± 2 .73s。造影显示周边及后极部脉络膜大片毛细血管无灌注。结论  FFA和 ICGA造影结果表明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造成的脉络膜微循环障碍可能是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视网膜感光细胞营养不良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影像检查特征及其意义.方法 18例临床确诊的CSC患者的21只眼纳入观察.其中,男性12例14只眼,女性6例7只眼.年龄26~47岁,平均年龄(39.1±5.4)岁.急性CSC 9例11只眼,慢性CSC 7例7只眼,复发性CSC 2例3只眼.采集患眼的眼底彩色像以及眼底红外(IR)、自身荧光(FAF)、红外自身荧光(NIR-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联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的图像,对比观察其影像特征及各种影像特征的相互关系.结果 21只患眼的彩色眼底像均可见呈圆形的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在IR像中,21只眼的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均呈弱反光区.其中,10只眼的弱反光区内夹杂斑驳状强反光斑点,与FFA检查所示渗漏部位一致.在FAF像中,15只眼的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表现为弱荧光;6只眼的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表现为较强荧光.其中,14只眼的FFA检查所示渗漏灶对应处或周边结构可见弱或强荧光,7只眼的FFA检查所示渗漏灶未见异常荧光.3只急性CSC患眼的FAF像上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下方大片散在的点状强荧光,这些点状强荧光在ICGA检查期间始终表现为弱荧光.在NIR-AF像中,15只眼的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呈弱荧光;6只眼的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呈相对强荧光.其中,14只眼的FFA检查所示渗漏灶对应处呈强或弱或斑驳状荧光,7只眼的FFA检查所示渗漏灶未见异常荧光.在FFA检查时,21只眼均可见荧光渗漏.在药物注射1~5 min的ICGA像中,8只眼表现为区域性脉络膜充盈迟缓;13只眼表现为区域性脉络膜静脉扩张.FFA联合ICGA像中,6只眼在ICGA像中显示的病灶数比在FFA像中多;3只眼FFA检查未显示异常的部位在ICGA晚期像中可见明显的斑片状弱荧光.结论 CSC在IR、FAF及NIR-AF上有其特征性的眼底影像表现.FFA为CSC的主要检查方法,ICGA可以更好的揭示其脉络膜的损害;IR、FAF及NIR-AF对于渗漏灶的检出不如FFA及ICGA.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 )的临床特征及眼底血管造影表现。 方法 回顾分析12例PCV患者12只眼的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其5例5只眼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资料。 结果 12只眼均可见深层和(或)浅层出血,黄色脂质渗出。其中6只眼病变处见橘红色病灶,2只眼伴视网膜前出血。FFA检查,静脉期6只眼橘红色病灶内点状荧光,4只眼病变处可见脉络膜血管网。晚期均见息肉状强荧光点荧光素渗漏,2只视网膜前出血眼晚期未见荧光素渗漏。ICGA检查,12只眼晚期见强度不等、簇状或孤立的息肉状扩张灶,4只眼显示明显的脉络膜血管网。OCT检查,4只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高反射层呈穹窿状隆起,1只眼无改变。 结论 PCV眼底多见黄斑区出血性和(或)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RPED)和(或)神经上皮脱离,黄色脂质渗出。FFA及ICGA检查可见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及末梢膨大息肉状扩张灶。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310-312)  相似文献   

13.
脉络膜肿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脉络膜肿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温习我院近2年确诊的脉络膜肿瘤典型病例的临床特征,对出现视功能障碍眼底改变的脉络膜肿瘤患者进行视力、眼底、B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检查回顾。结果 脉络膜肿瘤中常见的血管瘤、转移癌、黑色素瘤各有特殊的临床表现;FFA、B超有一定特点;OCT检查无特殊性,大致表现为视网膜隆起,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脱离,伴水肿增厚,层间可有劈裂。结论 熟悉各种脉络膜肿瘤的特点并结合特殊检查,有利于脉络膜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对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23例(23只眼)进行OCT检查并结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结果进行测量、对比、分析。结果23只眼眼底黄斑中心凹或中心凹旁均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CNV)存在。边界清晰者占82.6%(19只眼),边界不清晰者占17.4%(4只眼)。全部突破Bruch膜及色素上皮层在神经上皮层下生长,伴有神经上皮层间水肿者78.9%(18只眼),伴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者10.5%(3只眼),伴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者5.3%(2只眼)。测量CNV最大直径和厚度分别为(1339.2±1010.8)μm、(230.8±111.5)μm。结论OCT检查可以发现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时视网膜下CNV的存在,是对FFA检查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5.
通过检索 3 76篇相关文献 ,应用循证医学方法对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CGA)在脉络膜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和临床意义进行系统评价。分析发现ICGA较少用于眼前节疾病、炎性眼病、视网膜血管病及眼内肿瘤 ;主要用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MD) ,ICGA联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检查可揭示渗出性AMD和多发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IPCV)的病程 ,应用ICGA可鉴别视盘周围、黄斑区或黄斑外的息肉 ;帮助确定色素上皮脱离区域有无新生血管。诊断典型的脉络膜新生血管 (CNV)仍首选FFA ,但对于激光斑周围的复发性CNV或FFA不显影的隐匿性C…  相似文献   

16.
李彬  李娜  姜世怀  胡春阳  白煜  吕迎春 《眼科》2010,19(5):354-356
目的观察对比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诊断中的特点。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临床诊断为CSC的58例(62眼)患者。方法对临床诊断为CSC且均行FFA及OCT检查的58例(62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观察,分析其影像特征。随访中每月行OCT检查,每3个月行FFA检查,对比两种影像学检查观察疾病演变过程的特点。主要指标FFA及OCT影像学表现。结果58例(62眼)患者OCT检查中,60眼(96.8%)有神经上皮脱离,其中55眼(88.7%)FFA表现为荧光渗漏,且均在OCT神经上皮脱离范围内,另5眼未见异常荧光;5眼(8.1%)伴色素上皮脱离,而FFA未见特殊表现;2眼(3.2%)OCT仅见色素上皮脱离,其中1眼FFA见黄斑鼻侧透见荧光,另1眼无异常荧光。治疗后3个月,OCT检查62眼中16眼(24.2%)见神经上皮脱离,16眼中FFA仅5眼(8.1%)有荧光渗漏;2眼伴色素上皮脱离,而FFA未有特殊表现。对FFA检查及随诊中发现渗漏点在中心凹500μm外者(57眼)行激光光凝治疗。结论OCT和FFA在对CSC的诊断上各具优势,OCT可观察到视网膜病变的形态改变,FFA可定位血管渗漏,利于激光治疗。两者结合是CSC最有效的影像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17.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葡萄膜炎期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宪锐  王兰惠 《眼科研究》2007,25(5):364-366
目的分析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急性葡萄膜炎期视网膜脱离与睫状体和前部脉络膜脱离程度的相关性。方法VKH10例20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同时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检查,对UBM检查测量的睫状体和前部脉络膜脱离的高度与OCT测量的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的高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FFA检查20眼均有多湖样视网膜脱离,UBM检查20眼均有睫状体和前部脉络膜脱离,脱离的高度均值为(185.2±209.0)μm,OCT检查显示视网膜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RPE)脱离,脱离的高度为215~967μm,平均(557.07±268.96)μm。睫状体和前部脉络膜脱离与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高度呈显著正相关(r=0.867,P=0.001)。结论VKH急性葡萄膜炎期脉络膜炎性渗出液向内通过受损的RPE蓄积在视网膜神经上皮下产生视网膜脱离,向外也可蓄积在脉络膜上腔并前行至睫状体上腔而产生睫状体脉络膜脱离,二者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VKH)葡萄膜炎期荧光素钠及吲哚菁绿同步眼底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为诊断及病程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22眼VKH葡萄膜炎期患者应用海德堡HRA2共焦激光扫描眼底血管造影系统进行的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同步检查资料,比较2种检查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11例22眼中,FFA检查8眼(36.36%)后极部多处脉络膜充盈迟缓;9眼(40.91%)视盘渗漏水肿;22眼(100.00%)后极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密集针尖状高荧光渗漏,18眼(81.82%)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部位FFA晚期形成多囊样或多湖状荧光积存;13眼(59.09%)静脉期散在、均匀脉络膜炎性病灶,呈斑点状低荧光。ICGA检查15眼(68.18%)脉络膜充盈迟缓;14眼(63.64%)脉络膜血管扩张;16眼(72.73%)播散状分布、斑点状脉络膜炎性低荧光病灶;18眼(81.82%)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区大多呈现持续低荧光,晚期部分囊样病灶呈中强荧光;9眼(40.91%)视盘水肿晚期显示视盘及盘周低荧光。FFA和ICGA同步检查结果:FFA检查100.00%患眼静脉期视盘周及后极部密集点状高荧光渗漏,而在ICGA上无此征象;FFA检查视盘表面毛细血管扩张比ICGA显示更明显;ICGA检查脉络膜充盈迟缓15眼(68.18%)及斑点状炎性病灶16眼(72.73%),均高于FFA检查结果的8眼(36.36%)和13眼(59.09%),而且ICGA早期脉络膜血管扩张显示更清晰;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病灶在FFA静脉期表现为低荧光,晚期形成荧光积存,而病变区域ICGA检查相应部位多为持续低荧光。结论 VKH葡萄膜炎期FFA清晰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损伤特征以及炎症累及视盘、视网膜的程度和范围;ICGA能够清晰显示脉络膜循环改变及脉络膜炎症的活动性和范围。FFA和ICGA同步检查对VKH诊断及发病机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中浆 )患者视网膜与脉络膜循环的改变 ,旨在提供病因依据 ,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门诊已确诊为中浆的患者 16例 ( 2 1只眼 ) ,经双眼散瞳后分别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undusfluoresceinan giography ,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 ,ICGA) ,对比分析其改变。结果 :1 FFA检查 :所有患者均显示明显的晚期渗漏 ;4只眼 ( 19% )合并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 (pigmentepithelialdetachment ,PEDS)。 2 ICGA检查 :( 1) 2例脉络膜动脉充盈缺损 ,余 14例早期呈动脉充盈迟缓。 ( 2 )与FFA中渗漏对应的脉络膜高渗透性 ,范围大于FFA中所见。统计学分析具有明显差异 (P <0 0 0 1)。 ( 3 )FFA未发现异常的区域 ,ICGA可见局灶或多灶性脉络膜的高渗透区。 ( 4 )与FFA中对应的PEDS及多个隐匿性的PEDS ;PEDS在ICGA中具有典型特征。结论 :脉络膜循环障碍及渗透性增强是中浆最基本的病理改变。比较FFA与ICGA检查结果 ,我们认为中浆病人脉络膜循环障碍比视网膜循环障碍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20.
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特征。 方法 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确诊的16例渗出型AMD患者的19只患眼作OCT检查,其中4例6只眼并进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检查。对其彩色眼底像、FFA、ICGA和OCT图像资料进行比较。 结果 与FFA、ICGA检查结果比较,AMD患眼的OCT改变主要有:①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和层间水肿11只眼;②视网膜层间出血2只眼;③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5只眼;④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10只眼;⑤瘢痕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4只眼;⑥纤维血管膜性色素上皮脱离和隐匿型 CNV 12只眼。 结论 OCT从断面上观察和诊断渗出型AMD病变,对FFA、ICGA有补充作用。(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220-2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