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研究儿童病毒性心肌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 (cTnⅠ )的变化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测定法检测 2 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及 40例非心脏疾患患儿的心肌肌钙蛋白Ⅰ ,并与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 -MB比较。结果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心肌肌钙蛋白Ⅰ(1 .2 4± 0 .46)明显高于非心脏疾患患儿 (0 .49± 0 .2 8) ,(P <0 .0 1 )。且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经心肌营养治疗后心肌肌钙蛋白Ⅰ显著降低 ,而CK -MB变化不显著。结论 :心肌肌钙蛋白Ⅰ是诊断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敏感、特异、有价值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 水平变化,并分析血清IMA、h-FABP 水平与心肌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 年10 月—2019 年10 月 在绵阳市中心医院确诊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96 例作为观察组,根据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将观察组分为轻症 组(54 例)和重症组(42 例)。选取同期该院健康体检儿童50 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白蛋白钴结合试验检测 血清IMA 浓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h-FABP 水平,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 水 平。采用Pearson 法分析血清IMA、h-FABP 水平与心肌损害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血清IMA、h-FABP 水平较对照组高(P <0.05)。重症组血清IMA、h-FABP 水平较轻症组高(P <0.05)。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 清心肌肌钙蛋白I 水平为(0.26±0.12)ng/ml。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IMA、h-FABP 水平与心肌肌钙蛋白I 水平呈正相关(r =0.803 和0.851,P <0.05)。结论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存在血清IMA、h-FABP 的高表达, 血清IMA、h-FABP 水平随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且与心肌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具有良好的临床早期 诊断及病情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72例作为心肌炎组,同期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患儿65例作为非心肌炎组,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儿童56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对三组受检儿童血清cTnI和CK—MB的阳性异常比率,以及心肌炎组患儿治疗前后cTnl和CK-MB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与心肌炎组患儿相比,非心肌炎组患儿血清cTnI阳性异常率及血清CK-MB阳性异常率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心肌炎组患儿治疗前相比,治疗后cTnI和CK—MB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nI检测对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过氧化脂质 (L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在病毒性心肌炎 (VMC)患儿中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实验组 6 0例诊断为VMC的患儿 ,全部病例符合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1] 。检测其治疗前、后LPO和SDO含量 ,并与 6 0例健康体检儿童检测结果比较。结果 :治疗前、后VMC患儿与对照组LPO和SOD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LPO和SOD在心肌损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肌酸激酶同工酶MB质量(CK-MB)联合心肌肌钙蛋白I(cTnI)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1例病毒性心肌炎和82例非病毒性心肌炎(NVMC)患儿及50例正常健康对照组儿童进行CK-MB及cTnI检测.结果 VMC组CK-MB及cTnI结果与NVMC组及正常对照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CK-MB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54.90%和89.39%;cTnI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4.31%和96.21%.结论 cTnl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优于CK-MB,CK-MB联合cTnl可使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效率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6-二磷酸果糖对病毒性心肌炎血清肌钙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72倒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以大量维生素C,能量合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1.6-二磷酸果糖。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分别测血清肌钙蛋白。结果 治疗后1周、2周两组血清肌钙蛋白均较治疗前下降,但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t=3.636、P〈0.01;t=6,67,P〈0.001)。结论 1.6-二磷酸果糖能够快速降低病毒性心肌娄患者血清肌钙蛋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参素酶合剂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保护心肌、抗心衰、抗自由基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病毒性心肌炎并心衰患者 112例 ,随机分为参素酶合剂观察组 5 6例和对照组 5 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 (7岁以下儿童 2ml/岁 ,平均 5~ 10ml/d ;7岁以上儿童 10~ 2 0ml/d)及维生素C(30 0~ 5 0 0mg/kg/d)分别静滴 ,并加辅酶Q10 (1片 /次口服 ,3次 /d)。两组治疗前后行心肌酶学、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过氧化脂质含量检查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恢复正常的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治疗前两组相比 ,心肌酶、过氧化脂质、超氧化物歧化酶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用参素酶合剂治疗后两组相比血清过氧化脂质各种心肌酶显著下降 (P <0 .0 1) ,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显著升高 (P <0 .0 1)。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参素酶合剂有保护心肌、抗心衰、抗自由基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陈仕银  伍尚平 《重庆医学》2003,32(12):1665-1666
目的 探讨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肌酶 (AST、LDH、CK、CK MB)、肌钙蛋白Ⅰ (CTnⅠ )、肌红蛋白 (Mb)在病毒性心肌炎(VMC)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 4 3例VMC患者血清心肌酶、肌钙蛋白Ⅰ和肌红蛋白进行动态检测。结果 VMC组入院当日血清中心肌酶、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 ,动态检测VMC组各时期CTnⅠ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心肌酶及Mb(P <0 0 1 )。结论 心肌酶只能作为VMC诊断的辅助检测指标 ,肌红蛋白最灵敏 ,但特异性差、阳性时间窗短 ,而肌钙蛋白Ⅰ更能灵敏、准确反映心肌受损情况 ,能为临床医生诊断VMC提供较长的时间窗口。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 Ⅰ)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酶标法检测65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前与50例非心脏疾病患儿血清的心肌肌钙蛋白Ⅰ含量,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并与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比较.结果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cTn Ⅰ(0.291±0.482 μg/L)明显高于非心脏疾病患儿(0.065±0.215 μg/L)(P<0.01).其特异性及敏感性明显强于CK-MB(P<0.05),且二者存在正相关性.结论 cTn Ⅰ是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具有一定特异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于毅 《中国厂矿医学》2003,16(4):290-291
目的 :通过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心脏肌钙蛋白I(cTnI)的检测 ,判断cTnI对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VM )的意义。方法 :以固相免疫层析法测定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血清cTnI。结果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入院后第 1天的血清cTnI阳性率为 70 .73% ( 2 9/4 1) ,对照组阳性率 4 .35% ( 1/2 3)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第 2周和第 4周VM组的血清cTnI阳性率分别为 10 0 .0 0 % ( 2 9/2 9)和 51.72 % ( 15/2 9)。结论 :测定cTnI对VM早期诊断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心肌炎小鼠肌钙蛋白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时血清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方法:对不同时期应用激素治疗的心肌炎小鼠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TnI水平,并同正常对照组及病毒对照组比较,同时与心肌病理积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病毒性心肌炎小鼠血清cTnI显著升高,并与病理变化呈直线正相关(r=0.70)。病毒性心肌炎早期和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明显降低cTnI水平,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效尤为明显。结论:中期应用激素治疗CVB3心肌炎小鼠可明显阻止炎细胞浸润心脏组织,降低血清cTnI水平,保护心肌细胞,控制心肌炎病情发展,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增强免疫比浊法及酶速率法测定59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41例非心肌炎患儿和45例健康体检小儿的血清cTnI及CK—MB阳性率。结果3组间血清cTnI比较和CK—MB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Х^2=72.21,P〈0.05;Х^2=35.24,P〈0.05);病毒性心肌炎组CK—MB阳性率较cTnI阳性率低(Х^2=4.32,P〈0.05);非心肌炎组cTnI阳性率低于CK-MB阳性率(Х^2=21.09,P〈0.05);对照组血清cTnI和CK—MB阳性率均为0。血清CK—MB阳性率随病程延长下降,病程在1周内血清cTnI阳性率高于血清CK—MB阳性率(Х^2=4.50,P〈0.05)。结论测定cTnI对于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早期诊断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VMC)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40例VMC患者cTnT、hs-CRP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BM)水平.结果 VMC组人院时血清cTnT、hr-CRP和CK-M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2周后cTnT、hr-CRP和CK-MB明显降低(P<0.01);入院时cTnT和hs-CRP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治疗2周后阳性检出率明显降低,cTnT和hs-CRP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CK-MB(P<0.05).结论 检测血清cTnT和hs-CRP足诊断VMC的敏感指标,cTnT和hs-CRP对VMC病情预测亦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观察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35(IL-35)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该院心内科住院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54例,以及健康体检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测定血清IL-35、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结果  54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4.4%。治疗前观察组IL-35[(189.34±25.46)ng/L]与对照组[(398.35±24.27)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cTnI、CK-MB和IL-17水平[(0.45±0.04)μg/L、(34.53±4.37)u/L和(546.57±24.34)pg/ml]与对照组[(0.03±0.01)μg/L、(8.57±1.26)u/L和(183.34±13.26)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IL-35水平[(366.35± 22.43)ng/L]与治疗前[(189.34±25.46)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cTnI、CK-MB和IL-17水平[(0.07±0.02)μg/L、(11.35±1.65)u/L和(276.48±17.46)pg/ml]与治疗前[(0.45±0.04)μg/L、(34.53±4.37)u/L和(546.57±24.35)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后,男性和女性患者血清IL-35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IL-35水平与cTnI、CK-MB、IL-17呈负相关(P <0.05)。结论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IL-35水平下降,经治疗后血清IL-35水平升高,IL-35可能参与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血清cTnI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电发光免疫分析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60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和3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TnI。结果:CK-MB轻度升高组(Ⅱ组)中,cTnI在正常范围;而CK-MB显著升高组(Ⅲ组)中,cTnI升高。结论:血清cTnI对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VM)前后心功能、血清肌钙蛋白(CTnI)浓度的变化和临床疗效。方法:将VM患儿63例随机分为HBO组和对照组,在相同综合治疗条件下,HBO组给予高压氧治疗;采用血清CTnI、心功能测定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血清CTnI测定值两组均显著降低,且HBO组优于对照组;心功能各项指标恢复HBO组也优于对照组;HBO组32例中治愈25例(78.12%),好转5例(15.63%),无效2例(6.25%),对照组31例中治愈17例(54.84%),好转8例(25.81%),无效6例(19.35%),两组治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压氧辅助治疗VM能明显提高临床治愈率,促进心功能和CTnI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心肌肌钙蛋白T检测及其在病毒性心肌炎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T(cTnT)在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0 2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病人入院后进行1周、2周、3周及3个月cTnT和心肌酶谱的动态研究。结果: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在各检测期内血清cTnT的阳性率较心肌酶谱(CK、CK -MB、GOT、LDH、α-HBD)显著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 0 0 5 )。结论:在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中,cTnT以其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可取代传统的心肌酶谱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血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与小儿心肌炎相互关系,验证临床检测MMP-1的意义。方法将年龄为1~14岁临床诊断为心肌炎的患者9例与相匹配的对照组9例取血标本,测定心肌酶谱包括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α-羟丁酸脱氢酶(HB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C反应蛋白及MMP-1,并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示心肌炎患儿射血分数显著降低、左心室扩大。心肌炎患儿与正常对照组心肌酶、心肌肌钙蛋白I、C反应蛋白及MMP-1检测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对少儿心肌炎患者来说,血液中的MMP-1水平可能与其疾病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测心肌炎患儿呼吸道分泌物中的病毒表达以及与心脏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临床诊断心肌炎的31例患儿,取患儿气管分泌物,采用分子技术探测呼吸道分泌物病毒表达,同时测患儿心肌酶(CK-MB)、肌钙蛋白(CTnI)、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及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比较患儿病毒感染检测发生率与心肌酶变化、心功能之间关系。结果15例(48. 4%)患儿检测出病毒,其中肠道病毒检出率56.5%.病毒检测阳性组和阴性组的心肌酶谱CK-MB(U/L)分别为25.8±13.5,16.5±8.6(P<0.05);肌钙蛋白CTnI(μg/L)分别为1.15±0.87,0.76±0.68(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49.11±18. 90,64.61±18.78(P<0.05)。结论临床诊断心肌炎患儿与肠道病毒感染有关;病毒检测阳性组较检测阴性组患儿心肌损害明显,心脏收缩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