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MPNP)临床特征及实验室结果,寻找MPNP早期诊断指标。方法回顾分析40例MPNP及60例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儿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寻找预测MPNP发生的指标。结果 MPNP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发热时间,合并肝损伤、胸腔积液的比例,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D-二聚体,乳酸脱氢酶均明显高于RM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BC(OR=1.35,95%CI:1.09~1.68)、发热时间(OR=1.22,95%CI:1.03~1.44)是MPNP发生的危险因素(P均0.05)。绘制WBC、发热时间预测MPNP的ROC曲线,发现WBC12.6×10~9/L、发热时间13.5天对于预测MPNP发生有较高价值(AUC=0.80、0.83,P均0.001)。结论当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患儿出现发热时间13.5天,WBC12.6×10~9/L时,需警惕MPNP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儿童肺炎链球菌坏死性肺炎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肺炎链球菌所致坏死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4月本院儿科临床诊断肺炎链球菌肺炎且影像学证实有坏死性病变者15例。收集临床资料,总结其性别、年龄、最高体温、住院时间、发热时间、肺部影像学特征及白细胞、C-反应蛋白水平,应用纸片扩散法和最小抑菌浓度法分别对15株及其中11株肺炎链球菌进行药敏试验,对各药耐药率、敏感率进行分析。结果15例患儿中,发热、胸腔积液15例,有肺外并发症1例;X线胸片或肺CT表现右肺病变者7例,左肺7例,双肺同时坏死性病变1例。所有病例均有外周血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升高。临床分离肺炎链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利福平、左氧氟沙星敏感性高,对青霉素耐药率比较严重,而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普遍耐药。平均住院时间为39 d,无死亡病例。结论儿童肺炎链球菌坏死性肺炎临床过程延长,耐药严重,症状重,易并发胸腔积液,但通过积极治疗,预后较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MP)感染致儿童坏死性肺炎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住院确诊为MP感染致坏死性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共26例患儿,男10例、女16例,平均年龄(5.76±2.60)岁。所有患儿均表现为发热、咳嗽,高热(≥39.0℃)23例(88.5%),总热程为(16.88±7.42)d;肺部听诊均为呼吸音减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9.0~36.8)×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峰值平均(69. 2±13. 2)%,C反应蛋白(CRP)(1~202.5)mg/L;乳酸脱氢酶(LDH)平均(448±247)U/L。病初胸部影像学均表现为整叶以上均一的实变高密度影,20例(76.9%)合并胸腔积液;后期复查肺CT示均在肺实变基础上出现薄壁空洞或多发含气囊腔。纤维支气管镜检查,23例(88.5%)表现为黏液栓堵塞管腔。所有患儿均使用甲基泼尼松龙,21例2 mg/(kg·d)有效,5例调整为4 mg/(kg·d)后发热好转,平均激素应用时间为(13.08±8.38)d。中位住院天数为[16.5(7~32)]d。2例失访,24例随访半年,复查肺CT,16例肺部几乎完全恢复,5例遗留胸膜肥厚,1例支气管扩张,2例闭塞性支气管炎。结论 MP感染致儿童坏死性肺炎常表现为持续高热、呼吸音减低、肺部实变、黏液栓堵塞管腔;经积极抗感染、激素综合治疗,预后相对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增强CT上肺实变内出现无强化区是否可作为坏死性肺炎的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9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呼吸介入科住院的CT显示肺气囊的101例坏死性肺炎患儿(有气囊组)及CT未显示肺气囊但增强CT显示肺实变内出现无强化区的75例大叶性肺炎患儿(无气囊组)的临床资料,对2组患儿的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的临床、影像学特点以及支气管镜下的动态变化,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22例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和16例细菌性坏死性肺炎患儿资料,比较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影像学表现及支气管镜下的变化。结果 在发热3 d内,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患儿中性粒细胞和CRP值分别为(74.62±5.78)%和(58.0±25.8)mg/L,明显低于细菌性肺炎(88.0±3.15)%和(164.5±96.6) mg/L,P值均<0.001;在发热4~7 d两组中性粒细胞(83.6±6.91)%、(87.68±2.89)%和CRP值(142.3±57.2) mg/L、(155.0±39.5) mg/L均明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患儿白细胞总数在发病1~7 d内无明显升高。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患儿在发病4~11 d出现整叶或接近整叶肺实变,而细菌性坏死性肺炎患儿在发病5 d内整叶或接近整叶实变,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多在2周以后发生肺坏死,而细菌性肺炎坏死均发生于10 d以内。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支气管镜下可见黏液栓阻塞和黏膜坏死,半数以上遗留支气管闭塞,而细菌性肺炎未见上述表现。结论 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的特征为病程中外周血白细胞无明显升高,而中性粒细胞和CRP明显升高以及整叶肺实变影出现于病后4~7 d,2周内较少发生坏死,支气管镜下存在黏膜坏死,后期易出现支气管闭塞。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的临床、影像学特点以及支气管镜下的动态变化,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22例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和16例细菌性坏死性肺炎患儿资料,比较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影像学表现及支气管镜下的变化。结果 在发热3 d内,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患儿中性粒细胞和CRP值分别为(74.62±5.78)%和(58.0±25.8)mg/L,明显低于细菌性肺炎(88.0±3.15)%和(164.5±96.6) mg/L,P值均<0.001;在发热4~7 d两组中性粒细胞(83.6±6.91)%、(87.68±2.89)%和CRP值(142.3±57.2) mg/L、(155.0±39.5) mg/L均明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患儿白细胞总数在发病1~7 d内无明显升高。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患儿在发病4~11 d出现整叶或接近整叶肺实变,而细菌性坏死性肺炎患儿在发病5 d内整叶或接近整叶实变,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多在2周以后发生肺坏死,而细菌性肺炎坏死均发生于10 d以内。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支气管镜下可见黏液栓阻塞和黏膜坏死,半数以上遗留支气管闭塞,而细菌性肺炎未见上述表现。结论 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的特征为病程中外周血白细胞无明显升高,而中性粒细胞和CRP明显升高以及整叶肺实变影出现于病后4~7 d,2周内较少发生坏死,支气管镜下存在黏膜坏死,后期易出现支气管闭塞。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坏死性肺炎的相关报道多见于成人,而国外有关儿童坏死性肺炎的诊治早有论述.随着临床检查手段的增加,儿童坏死性肺炎的诊断有增多趋势,现将我院收治的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肺炎链球菌是儿童常见的感染性病原,可以引起侵袭性和非侵袭性疾病,而侵袭性疾病造成的负担和后果尤为严重。现阐述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疾病的流行病学、疾病分布及其菌株变化的最近进展,为疫苗设计、免疫策略的选择及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儿童坏死性肺炎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目前定义尚不统一,其主要特点是肺实质损伤、坏死伴有空洞形成。虽然肺炎链球菌感染是儿童坏死性肺炎主要的发病因素,但是大部分仍未找到明确致病菌。儿童坏死性肺炎临床病情较普通肺炎重,并发症常见;及时行胸部CT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治疗上仍以保守抗生素治疗为主,绝大部分病例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0.
儿童肺炎链球菌坏死性肺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炎链球菌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他所致的肺炎类型以大叶性肺炎最为典型,通常不表现为坏死性肺炎(necrotizing pneumonia,NP)。国内有关NP的研究报道很少,但这一名称在重症肺炎的有关论述中时常出现。近年儿童肺炎链球菌NP病例报道有增多趋势[1],儿科医生应予以注意。1NP的定义目前并没有明确和统一的NP定义。从病理学变化过程来看,NP与肺脓肿相同。肺脓肿是细菌感染导致的肺实质坏死性病变,形成包含液化坏死物的脓腔,有临床学者将直径<2cm的多发肺内脓腔病变定义为NP或肺坏疽(pulmonary gangrene,PG)[2]。Taussig等[3]认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儿童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的早期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9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呼吸介入科住院的291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大叶性肺炎患儿的病历资料,将其分为坏死性肺炎组(154例)和非坏死性肺炎组(137例),比较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  相似文献   

12.
儿童坏死性肺炎(necrotizing pneumonia,N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儿科医生对儿童坏死性肺炎认识的加深,NP的报道也逐年升高。NP系在肺组织实变的基础上,随着疾病的进展,累及的肺组织出现液化、坏死,最终形成多发囊腔或多发空洞,临床主要依据影像学诊断。既往研究显示NP多见于...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分析儿童大叶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儿科住院并确诊为儿童大叶性肺炎的患儿68例,对其临床表现,病原学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常见症状咳嗽68例(100%),发热50例(73.5%),胸痛,胸闷12例(15%),各型皮疹20例(30%);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67例(98.5%),肺炎链球菌1例(1.5%)。结论对于发热,咳嗽,尤其是刺激性干咳时间长,肺部体征不明显,全身中毒症状不重者,注意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大叶性肺炎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电子支气管镜镜下常见形态学改变及肺泡灌洗液细胞学成分特点,观察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儿童RMPP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河北省唐山市妇幼保健院住院治疗的90例RMP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行支气管肺泡灌洗组60例,未灌洗组30例。以同期行支气管异物取出术后4周进行支气管镜复查的22例患儿为对照组。回顾分析60例RMPP电子支气管镜下常见形态学改变及肺泡灌洗液细胞学成分特点;比较灌洗组与未灌洗组患儿临床疗效及转归。结果灌洗组患儿镜下均见病变部位支气管黏膜肿胀充血,伴多少不等的黏性分泌物,且其中可见糜烂、剥脱、形成痰栓、炎性狭窄、纵行皱襞、形成塑形、段支气管通气不良、管壁黏膜小结节样突起等改变,肺泡灌洗液细胞学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RMPP患儿细胞总数上升(P0.05),其中以中性粒细胞上升为主(P0.05)。灌洗组痊愈率(95.0%)显著高于未灌洗组(53.3%),灌洗组患儿肺部口罗音出现及消失早,影像学改变恢复好,且较未灌洗组恢复快(P0.05)。结论对于RMPP合并肺不张者,早期应用支气管镜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能促进肺复张,改善预后,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期识别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的临床指标,为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诊断为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14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RMPP患儿 32例,普通型MPP患儿110例,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 RMPP患儿发病年龄及学龄期儿童所占比例均高于普通型MPP患儿(PPPP40 mg/L、血沉(ESR)>30 mm/h联合乳酸脱氢酶(LDH)>300 IU/L的发生概率明显高于普通型MPP患儿(P结论 RMPP患儿以学龄期儿童为主,影像学表现为肺实变的大叶性肺炎、有胸腔积液肺内并发症、CRP升高及ESR联合LDH同时增高对儿童RMPP的早期识别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儿童坏死性肺炎的早期预测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儿童坏死性肺炎与83例大叶性肺炎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发热天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支气管镜表现,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了解坏死性肺炎的早期预测指标。结果 坏死性肺炎组女性患儿所占比例高于大叶性肺炎组(PPP结论 WBC升高(≥15.1×109/L)、hs-CRP升高(≥121.5mg/L)、血清LDH升高(≥353.5U/L)、支气管镜下出现痰栓堵塞需要活检钳才能清除以及肺泡灌洗液呈浑浊的米汤样,可作为儿童坏死性肺炎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临床儿科杂志》2003,21(1):58-58
肺炎一、肺炎链球菌肺炎 (以2岁 ,12kg为例 )长期医嘱临时医嘱儿科护理常规血常规二级护理尿常规半流质粪常规吸氧 (必要时 )痰培养 +药物敏感试验敌咳2ml3次 /d血钠、钾、氯测定10 %葡萄糖50ml血气分析青霉素80万UX线胸部摄片静滴2次 /d青霉素皮试或10%葡萄糖50ml头孢拉定0.5g静滴2次 /d或10%葡萄糖250ml红霉素0.15g静滴2次 /d注 :①抗生素治疗 :轻度肺炎一般先用青霉素5万~10万U/(kg·d) ,分2次肌注或静滴。对青霉素过敏者改用红霉素或第一代头孢菌素。以上抗生素不理想时可…  相似文献   

19.
肺炎支原体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致病菌,能引起多种形式的肺外损害.儿童肺炎支原体脑炎是引起神经系统损伤的最常见疾病类型.肺炎支原体脑炎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直接侵袭、免疫损伤和神经毒素被认为是可能的发病机制.由于肺炎支原体脑炎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及神经系统后遗症率,因此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最大限度地避免误诊与漏诊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MPP)进展为难治性MPP的相关因素,为早期识别难治性MPP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住院的MPP且排除了其他常见病毒和细菌感染的病例,分为难治性MPP组和普通MPP组。复习文献收集与难治性MPP相关的指标,采集入院次日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入院3 d内采集胸部X线和CT资料;以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进展为难治性MPP的相关因素。结果653例MPP患儿进入分析,占同期收治肺炎患儿的51.9%(653/1 257例)。难治性MPP组300例,男171例;普通MPP组353例,男221例。①单因素分析显示,难治性MPP组年龄显著高于普通MPP组,(66.8 ± 37.5) vs (51.4 ± 34.4)月龄,>3岁的比例也显著高于普通MPP组(234/300 vs 224/353,P<0.01)。难治性MPP组发热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显著高于普通MPP组(P均<0.01);CK、LDH、HBDH、ALT、AST、CRP、PCT和IL-6水平难治性MPP组均显著高于普通MPP组;难治性MPP组肺渗出面积评分显著高于普通MPP组,(1.95±1.12) vs (1.55±0.97),P<0.01。②选择单因素分析后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指标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热天数(OR=1.954,95%CI:1.403~2.722)、血清LDH水平(OR=1.009,95%CI:1.001~1.018)和肺渗出面积评分(OR=2.422,95%CI:1.111~5.279)是难治性MPP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肺炎支原体已成为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儿的主要病原体,难治性MPP病例常发生于3岁以上儿童。疾病早期存在持续高热、肺部渗出面积大、血清LDH水平增高是进展为难治性MPP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