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了解急诊科护士共情疲劳的真实体验,为急诊科护士自身及管理者预防、干预共情疲劳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通过便利抽样法和目的抽样法,对广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15例急诊科护士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根据Colaizzi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急诊科护士共情疲劳的真实体验可归纳为3类主题和7个亚主题:急诊科护士共情疲劳的特点(生理症状、心理症状、行为特征);自我应对方式(认知重建、寻求支持);共情疲劳的累积效应(共情能力受损、自我成长)。结论 共情疲劳对急诊科护士身心健康及工作质量有重大影响;急诊科护士自身及管理者应重视共情疲劳现象,及时开展评估和干预以促进护士身心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共情能力的综合培养对改善急诊护士职业倦怠及护患关系的效果。[方法]改善急诊科工作环境、对10名护士进行6个月共情理论知识与相关技能培训,使用中文版杰弗逊共情量表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参加共情能力培养后急诊科护士共情能力得分与病人就诊满意度均高于培训前,护士职业倦怠感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护士共情能力的提升需要综合培养,环境的改善与专业的培训可以增强共情能力,通过培训能促进护士身心健康,缓解护士职业倦怠,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6.
7.
8.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共情倾向与关怀能力的关系,为培养护士共情能力、提高其关怀能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和关怀能力量表对120名急诊科护士的共情倾向、关怀能力及其二者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急诊科护士共情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同情关怀、幻想力、观点取替、身心忧急;关怀能力总分为(177.52±18.26)分,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国外常模(P0.01);急诊科护士共情倾向中的观点取替、同情关怀、幻想力与关怀能力之间呈正相关(P0.01),身心忧急与关怀能力呈负相关(P0.01)。结论急诊科护士的关怀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共情倾向影响护士实施关怀照护行为,建议对急诊科护士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护士的共情能力,以改善护士对患者的关怀,进而提高急诊科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 了解ICU护士心理资本、隐性缺勤的现状,探讨两者相关性。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3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200名ICU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中文版心理资本量表、斯坦福隐性缺勤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ICU护士心理资本总均分为(4.21±0.77)分,隐性缺勤总均分为(16.65±4.69)分;ICU护士心理资本与隐性缺勤呈负相关(r=-0.237,P<0.01);分层回归分析显示,心理资本可独立解释隐性缺勤31.6%的变异。结论 ICU护士心理资本处于中度水平,隐性缺勤现况较为严重,心理资本与隐性缺勤呈一定负相关。建议护理管理者重视ICU护士隐性缺勤,借鉴国内外的管理经验,根据科室具体情况,采取干预措施,提升ICU护士心理资本水平,降低隐性缺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目的:了解ICU护士隐性缺勤行为的深层感受和内心体验。方法:采用目的抽样结合滚雪球抽样的方法,于2022年11月1日~2023年2月1日对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13名ICU护士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运用Colaizzi 7步法整理资料,分析内容,提炼主题。结果:ICU护士隐性缺勤行为提炼出3个主题,包括隐性缺勤的多极的触发因素、隐性缺勤负性的深远影响、自我调适与多元应对。结论:护理管理者应关注ICU护士隐性缺勤行为的负性的深远影响,优化管理模式,减少隐性缺勤的触发因素,加强护士教育和培训,鼓励和关怀护士,引导护士自我表达,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工作积极性和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共情培训对降低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的效果。方法选择急诊科21名护士为研究对象,进行长达6个月的共情培训,通过共情课程的培训,使用中文版杰弗逊共情量表(JSE-HP)与马斯勒工作倦怠量表(MBI)对21名护士进行调查,培训前后分别随机对200名患者或家属进行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经共情培训后,护士JSE-HP量表心理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帮助3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培训前(P<0.05)。培训后,护士MBI量表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3个维度的得分均低于培训前(P<0.05)。培训后患者或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为93.50%高于培训前的77.00%(P<0.05)。结论通过共情课程的培训,共情能力的增强和技能的提高可促进护士身心健康,缓解护士职业倦怠,促进护患沟通,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许媛媛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4):1671-1673
目的描述急诊科护士的疲劳状况,找出急诊科护士疲劳状况的影响因素,为探讨有效缓解急诊科护士疲劳状况,进一步促进急诊科护士身心健康提供参考。方法运用疲劳评定量表(Fatigue Assessment Instrument,FAI)对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的80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诊科护士,有疲劳者占87.50%,中、重度疲劳者占56.25%,且具有明显的环境特异性。结论急诊科护士的疲劳现象普遍存在,工作环境是引发疲劳的重要因素。急诊科护士疲劳可导致的心理后果严重,休息和睡眠可使疲劳得到有效缓解。不同年龄、不同急诊工作时间和不同编制状况的急诊科护士疲劳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灾难性事件对受害者会产生莫大的身心伤害,灾难幸存者还有可能产生创伤后压力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而救助工作人员(caregiver)在履行救助行为的同时也暴露于创伤经验中,是否也会对其身心造成影响?对此心理学研究文献中出现了共情疲劳、继发性创伤压力等概念,用来描述助人专业领域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隐性缺勤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斯坦福隐性缺勤量表、临床护士工作满意度评定量表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大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304名临床护士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隐性缺勤的影响因素。结果 临床护士隐性缺勤得分为(14.58±4.56)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婚姻状况、所在科室、工作满意度中的工资及福利、工作本身及与同事关系维度及自我效能感为临床护士隐性缺勤的影响因素(P<0.05),可解释总变异的42.8%。结论 临床护士隐性缺勤总体处于中等水平,管理者需关注已婚、外科、急诊、低工作满意度及低自我效能感的临床护士,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以降低不同特征临床护士的隐性缺勤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