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腰椎多节段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24例颈、腰椎多节段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5例,年龄39~80岁,平均年龄(57.5±8.6)岁,病程6~36个月。24例患者术前影像学显示颈、腰椎2个以上节段椎管同时受压,临床表现为四肢麻木,间歇性跛行,行走不稳无力,上、下肢病理征阳性等。选择行单纯颈椎手术20例,单纯行腰椎手术2例,颈、腰椎分期手术2例。术前测量C3-6椎管矢状径比值,比较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颈椎及腰椎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本组2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平均出血量(277.1±141.8)m L,手术时间(134.6±40.6)min。术前测量C3-6椎管矢状径比值的加权平均数为0.736±0.086。24例患者术后随访18~36个月,平均(24.2±5.1)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均未发生医源性神经损害;术后2例出现伤口脑脊液渗漏,经对症处理后愈合;2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经神经营养及康复锻炼后均获得良好恢复。末次随访时颈椎及腰椎JOA评分分别为(13.8±1.8,23.0±2.4),较术前(7.7±1.8,12.3±2.3)显著升高(0.05),颈椎及腰椎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67.6±14.2)%及(64.8±11.9)%。末次随访时ODI评分(27.4±7.6)较术前评分(56.5±6.9)显著降低(0.05)。结论颈、腰椎多节段椎管狭窄症临床并不少见,部分患者伴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手术优先处理主病灶,可达到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腰椎管内一个或多个平面管腔狭窄,神经压迫、移位引发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病因主要为腰椎管退行性病变导致狭窄,或骨性/纤维性增生引发管腔狭窄,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腰椎椎管狭窄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腰椎疾病,在我国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呈年轻化态势。近年来,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不断优化改进,形成了多样化的治疗体系,治疗效果较为理想,成为治疗该病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总结该病中医药诊治的研究成果,本文对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中医药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自2000年1月~2005年1月经手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8例且随访1~5年,男30例,女28例,年龄39岁~72岁,平均61岁,病程1~7年,平均5.3年。33例行单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25例行椎板减压、植骨、椎弓根固定术,回顾分析术后疗效。结果术后随访2~5年,95%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Oswe-stry评分由术前61.23±10.03分改善至15.32±6.13。2例发生并发症,1例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4.
本文目的是精确建立复杂性腰椎管狭窄症(LSS)的退变腰椎有限元模型和减压手术模型,与正常模型进行对比与分析。首先,选取复杂性LSS患者采集CT数据,采用专用生物力学软件建立退变腰椎全节段模型,同时构建正常材质模型和减压手术模型,用相同边界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复杂性LSS腰椎的活动度范围比正常模型要小,而减压模型的活动度变大。在应力方面,退变椎间盘L4-L5和邻近上位椎间盘L3-L4的终板、髓核和维环基质应力分布趋向四周边缘集中,而减压手术模型的应力进一步出现较大增加。仿真显示单纯的减压手术虽然可以减缓神经疼痛,但是很可能进一步造成腰椎稳定性的破坏,加速腰椎退变。 相似文献
5.
颈椎管狭窄症(cervical spinal stenosis,CSS)是中老年人较为常见的疾病,多由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等因素造成,手术方式包括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和前后路同期或分期手术,但对于多节段CSS后路手术仍为首选,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就是其中经典手术之一,然而其术后相关的并发症也逐渐引起骨科医生的关注,本文参考国内外研究文献拟从手术减压机制、椎板固定方式、椎板开门方式与术后疗效的关系和术后并发症四个方面对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并对其前景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腰椎后路矫形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DLSS)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本院收治19例退行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腰椎后路减压、矫形固定、融合手术治疗.采用症状视觉模拟评估表(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表(ODI)、腰椎冠状位Cobb角对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矫正角度进行评价.结果 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1个月,平均13个月.术前患者平均VAS评分(7.14±1.04)分,ODI评分(63.89±11.78)%,末次随访患者平均VAS评分(2.35±0.98)分(与术前比较,P<0.05),ODI评分(25.54±9.72)%(与术前比较,P<0.05),Cobb角由术前平均(24.32°±10.52°)矫正至术后平均(10.56°±7.12°),ODI改善优良率为73.68%.随访期间矫正角度无明显丢失及内固定断裂,植骨融合率100%.结论 腰椎后路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是一种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龄(60岁以上)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来我科收治的45例高龄颈椎管狭窄症的患者,根据不同病情,分别采用了颈前路骨化后纵韧带切除减压 钢板内固定 植骨术,双开门 中央植骨术,后路全椎板切除 侧块钢板内固定术。按JOA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6.4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为(7.6±2.0)分,术后1年JOA评分平均为(14.3±1.9)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改善率:优32例,良13例,优良率为91.1%。植骨全部骨性融合。结论:高龄颈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只要方法得当,减压充分,固定牢固,有效的植骨融合,可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单侧椎管小窗口减压植骨成形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0月~2014年03月,对我院41例腰椎管狭窄症病友进行了单侧椎管小窗口减压植骨成形内固定治疗手术,其中男14例,女27例,平均年龄62岁(38~86岁)。单节段病变28例,双节段12例,三节段以上1例。结果 41例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至30个月,平均19个月,采用Mann标准,恢复和部分恢复39例,未恢复2例。术前及末次随访采用日本矫形学会下腰痛评分法(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F)对手术疗效评价,术前术后JOA、OD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侧椎管小窗口减压植骨成形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技术,能达到可靠的生物力学强度,可获得与双侧手术相似的临床效果,可减轻手术创伤和医疗费用负担。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总结经峡部入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 2005年1月~2008年12月,对12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改良显微减压术治疗。其中,男88例,女34例。年龄49~78岁﹙平均56岁﹚。结果本组术后无神经损伤并发症,无伤口感染。手术时间50~90分钟﹙平均70分钟﹚,术中出血量90~200m﹙l平均150ml﹚。术后随访22~52个月﹙平均30个月﹚。术后恢复率按Macnab腰椎管狭窄疗效评定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评,优良率为94%,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对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重点应放在压迫引起症状的部位,而对无症状的部位不做预防性减压操作。经峡部入路术式老年人更容易耐受,减轻了对腰椎后部结构的损伤,更容易进入椎管,有利于进行神经根减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选择性开窗减压手术治疗80岁以上高龄患者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手术采用后正中入路,术前根据患者症状、查体与影像学检查准确定位病灶,进行选择性开窗减压手术治疗;采用JOA评分法评价手术疗效。结果于术后近期(6个月内)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患者52名,应答率100%。于术后中期(24~3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患者47名,应答率90.4%,平均随访时间30.4个月。JOA术前评分为(6.93±0.52)分,术后近期JOA评分为(11.98±0.72)分,其中40例(76.9%)达到优,10例(19.2%)达到良,2例(3.9%)达到可,优良比例达到96.1%。术后中期JOA评分(12.06±0.46)分,其中36例(76.6%)达到优,10例(21.3%)良,1例(2.1%)可,优良比例达到97.9%。术后近、中期JOA评分与治疗前JOA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近、中期JOA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开窗减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时间短等特点,在LSS高龄患病者这一群体中的疗效满意,是适合这一群体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脊髓造影CT(CTM)扫描在诊断与治疗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2009年3月-2011年7月, 68例明确诊断后行后路椎间盘镜下有限减压、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减压术,术前均行CTM明确责任节段。应用VAS、JOA及ODI评分对疗效进行随访评价。 结果 68例患者,CTM明确单侧单节段、双侧单节段责任节段数多于MRI检查(P<0.01);双侧双节段、单侧3节段及以上、双侧3节段及以上责任节段数少于MRI检查(P<0.01)。至2013年3月,63例获得随访,术后1月和末次随访腰部、下肢VAS与ODI均较术前降低(P <0.01),JOA均升高(P <0.01),末次随访总有效率96.83%。 结论 CTM结合责任节段有限减压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能达到有效精准减压,使手术的创伤及手术对患者腰椎稳定性的影响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综合分析微创通道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已发表文章,探讨微创通道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2004年1月~2015年3月微创通道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标准和剔除标准进行筛选,提取需要数据,采用循证医学分析方法,加权汇总纳入文献样本的一般资料、临床疗效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共检出489篇相关文献,按照筛选标准筛选后,共有9篇被纳入分析,共有361例患者,其中男174例、女187例,平均年龄为56岁。平均手术时间89分钟,平均出血量149mL,术前VAS评分平均为6.7,末次随访VAS评分平均为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1,P0.001)。结论微创通道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选择性关节突周围减压、结合改良TLIF、椎弓根钉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选择性关节突周围减压、结合改良TLIF、椎弓根钉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2例,男14例,女8例,平均年龄63.5岁;融合单节段8例,双节段10例,三节段4例。结果全部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经6个月~2年(平均13月)随访,术前症状及体征均缓解,脊柱融合率达90.9%,未发生植入骨的吸收、移位和沉陷。本组疗效优13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86.3%。结论选择性关节突周围减压、结合改良TLIF、椎弓根钉固定是一种有效治疗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并且创伤相对小,恢复快,经济适用,尤其适合于基础医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行有限开窗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2010年8月在我科行手术治疗的13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证实合并腰椎管狭窄45例,采用椎板间潜行有限开窗,侧隐窝及神经根管减压治疗。结果随访时间1~4年,平均随访2.5年,根据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45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中,优36例(80%),良7例(11%),可2例(8%),未发现腰椎继发性不稳及椎管再狭窄。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时,不能遗漏诊断导致手术减压不彻底,用有限开窗侧隐窝及神经根管减压处理,手术创伤小、对脊柱后柱结构破坏小,能达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板开窗减压术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9例保守治疗无效单侧下肢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9例,女20例;年龄55 ~ 80岁,平均60.5岁;病程4 ~ 25周,平均12.5周。病变节段L3-4 5例,L4-5 30例,L5-S1 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改良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术前、术后1 d及术后1个月、3个月、1年和末次随访的结果评估手术疗效。末次随访时按MacNab标准评估治疗有效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 ~ 23个月,平均(16.2±3.2)个月。患者的手术时间为(61.55±5.36) min、术中出血量为(50.20±7.53) mL、手术切口长度为(14.26±2.66) cm。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疼痛VAS评分及ODI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1例出现下肢麻木,感觉过敏;有2例患者硬膜囊撕裂;无感染发生。结论 在腰椎管狭窄症中应用UBE行镜下椎板开窗减压术是安全、有效的,为腰椎管狭窄症的微创治疗提供了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侧隐窝狭窄的原因及其横、矢径测量在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意义。方法利用30例横断面、8例矢状面标本,观测侧隐窝、黄韧带、椎间盘等结构。结果 (1)L3-5骨性侧隐窝矢径为(6.97±0.95)、(6.46±0.86)、(6.37±0.54)mm,盘黄间隙矢径为(7.21±0.82)、(7.20±0.79)、(7.01±0.59)mm;(2)椎间盘横径、矢径均存在性差,各椎体间的椎间盘也存在差异;黄韧带厚度、侧隐窝横径及矢径均无侧差,但黄韧带厚度存在性差,侧隐窝横径、矢径均无性差;(3)椎间盘前缘高度大于后缘,L4~5前、后缘高度之比较L5~S1小。结论⑴不同性别、不同腰椎间的形态数据存在显著差异;⑵椎间盘、黄韧带数据均可作为诊断侧隐窝狭窄的参考指标;⑶侧隐窝狭窄是导致腰椎管狭窄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在有限显露术野中达到安全、有效减压提供更科学的减压标志。 方法 在15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C3~7节段相关解剖数据,以所测量的数据为基础,计算:(1)椎体钩前脚至颈长肌内侧缘的距离/颈长肌内侧缘至正中矢状面的距离(AULD/MLPD); (2)椎体钩前脚至横突孔内侧缘的距离/椎体钩前脚至颈长肌内侧缘的距离(AUTD/AULD); (3)椎体钩前脚至硬膜囊外侧缘的垂直距离/椎体钩后脚至硬膜囊外侧缘的距离(AUDD/PUDD)和(4)椎体钩与神经根最近点和椎体钩前脚的垂直距离/椎体钩前后脚的垂直距离(UNAD/APUD)。 结果 AULD/MLPD在C3的平均值为0.83,在C4的平均值为0.55,在C5的平均值为0.20,在C6的平均值为0.34,在C7的平均值为0.27;AUTD/AULD的平均值为2.71;AUDD/PUDD的平均值为0.28;UNAD/APUD的平均值为0.34。 结论 椎体钩前脚是颈椎体前部恒定的解剖标志,可作为颈椎前路手术的稳定、可靠的骨性减压标志,依据AUDD/PUDD、UNAD/APUD和AUTD/AULD的比值,有助于术中判断硬膜囊、颈神经根和椎动脉的位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