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翼管神经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明  江凯  王新东  张彬  何勇 《解剖学报》2015,46(2):227-231
目的 探讨翼管神经血管束的解剖结构及其作为内镜经鼻颅底手术中解剖标志的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256例慢性鼻炎患者的蝶窦冠状位CT中翼管与蝶窦底壁的位置关系,三维重建26例患者蝶窦CT片,测量翼管相关解剖数据;解剖6具湿性成人尸头,观察翼管神经血管束周围解剖结构关系,评价翼管神经血管束等作为解剖标志的临床意义。 结果 翼管完全突入蝶窦内为18.8%(48/256),半突入蝶窦腔内为32.8%(84/256),完全走行蝶窦底壁骨质内为48.4%(124/256)。翼管前口及圆孔内径分别是(4.6±0.5)mm、(2.7±0.7)mm,翼管前口边缘至圆孔边缘、蝶腭孔边缘和破裂孔间距分别为(6.0±2.4)mm、(3.6±0.9)mm和(16.9±1.9)mm。翼管神经是翼腭窝内寻找蝶腭神经节、上颌神经的重要标志;翼管位于蝶窦底壁及外侧壁交界处,翼管神经血管束指向颈内动脉膝状部,也是海绵窦前部和Meckel腔的标志。 结论 翼管神经血管束作为解剖标志对于内镜经鼻颅底手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正确认识这些解剖标志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蝶腭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特征,为临床获取鼻内黏膜瓣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用10具(20侧)成人尸颅标本在在手术显微镜下对蝶腭动脉及其分支鼻后中隔动脉和鼻后外侧动脉进行观测。 结果 蝶腭动脉是鼻腔的主要供血动脉,在出蝶腭孔前或后分为鼻后中隔动脉和鼻后外侧动脉,鼻后中隔动脉在蝶窦前壁分成两支,主干或上支到蝶窦开口的距离为(3.95±0.74)mm,主干或下支距离后鼻孔的最短距离为(8.96±1.69)mm。鼻后外侧动脉在中鼻甲后端前下约10 mm处分为中鼻甲动脉和下鼻甲动脉。 结论 熟悉掌握蝶腭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特征对获取鼻内组织瓣有重要意义。鼻中隔粘膜瓣切取时应紧贴蝶窦开口上缘及后鼻孔边缘。在获取下鼻甲、中鼻甲黏膜瓣时,应特别注意靠近下鼻甲的下鼻甲后端10 mm及中鼻甲后端前下约10 mm区域。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鼻腔外侧壁重要解剖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关系,为临床手术治疗相关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15例(30侧),采用手术显微镜及鼻内镜观察鼻腔外侧壁相关解剖结构。 结果 蝶腭动脉是供应鼻腔外侧壁的主要动脉,经过蝶腭孔时分为鼻后外侧动脉及鼻中隔后动脉两支。80%(24侧)鼻后外侧动脉从蝶腭动脉下方发出,20%(6侧)从蝶腭动脉上方发出,分出处位于筛骨嵴后方。鼻中隔后动脉有86.7%(26侧)在蝶窦前下壁分为上、下两支,13.3%(4侧)在进入鼻中隔后分为上、下2支。上颌窦开口位于中鼻道半月裂孔内,66.7%(20侧)开口位于半月裂孔中1/3段,30%(9侧)位于半月裂孔后1/3段,3.3%(1侧)开口于上鼻道,86.7%(26侧)上颌窦内口高于眶底水平。鼻囟门平均大小为(14.81±4.28)mm(前后径)×(9.71±1.43)mm(上下径)。 结论 蝶腭动脉及其分支和鼻囟门是鼻腔外侧壁手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熟悉其解剖关系有助于有效安全地开展鼻内镜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模拟内镜下经双鼻孔至Meckel腔手术入路,对Meckel腔及入路的相关结构进行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内镜下Meckel腔手术提供解剖学及形态学资料。
方法 对10具(20侧)动静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头标本,完全模拟经双鼻孔至Meckel腔的手术入路逐层显微解剖,对入路相关解剖标志进行观察、分析、拍摄和测量。 结果 该入路可分4步,即寻找上颌窦口,进入上颌窦,进入翼腭窝和进入Meckel腔。鼻小柱距上颌窦口的距离为(45.07±2.01)mm,与蝶腭孔的距离为(64.84±3.00)mm,距翼管前孔距离为(71.34±2.99)mm。以鼻小柱至鼻后棘的连线为底边,其与鼻小柱与上颌窦口连线的夹角为(38.81±1.72)。其与鼻小柱与蝶腭孔连线的夹角为(25.92±2.05) °。蝶腭动脉及翼管动脉平均外径分别为(2.21±0.24)mm和(1.07±0.27)mm。翼腭窝区结构复杂,其内上颌动脉及其终支蝶腭动脉和腭降动脉变异较大,沿蝶腭动脉逆行解剖有助于寻找上颌动脉及其分支结构。解剖分离翼腭窝内神经、血管等结构,追踪翼管神经血管束,依据翼管后端正对颈内动脉破裂孔段的特点,解剖分离四方形空间可较直接进入Meckel腔。结论 侵犯Meckel腔肿瘤的入路选择应该个体化,应依据肿瘤主体在Meckel腔的位置及范围等决定选1种或联合入路;内镜下经双鼻孔至Meckel腔入路可较直接地暴露Meckel腔的前下内面及翼腭窝区域的解剖结构;手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为蝶腭孔、翼管神经、翼管和上颌神经;翼腭窝中浅部血管结构的解剖有助于深部神经结构的保护,深部神经结构(如翼管神经和上颌神经)和其穿行的骨孔有助于在颅底辨别和控制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5.
背景:正确掌握蝶窦的断层解剖是临床经鼻-蝶入路的关键。 目的:观测蝶窦断层解剖结构,为经鼻-蝶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采用CT扫描技术和断层解剖方法,对60例CT扫描头颅和20例尸头进行观察。 结果与结论:①蝶窦冠状断面显示视神经和海绵窦,两侧视神经和两侧颈内动脉间距分别是(16.02±3.47),(17.23±3.64) mm。②正中矢状位,蝶窦口距离颅前窝底、蝶窦底、蝶窦后壁和前鼻棘分别是(9.57±2.51),(12.75±3.64),(23.42±4.36),(57.82± 3.94) mm。前鼻棘距离鞍底中心(71.98±6.12) mm。③CT扫描可见“3房”“4房”蝶窦。提示蝶窦的断层解剖能为临床医生提供相应指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模拟内镜下经单鼻孔经鼻中隔与蝶窦前壁手术入路,评价两种入路的优缺点。 方法 内镜下分别对每组15具成人尸头行单鼻孔经鼻中隔入路及蝶窦前壁入路模拟手术,分别测量切口距离外鼻孔距离、鼻孔至鞍底平面上(手术路径上)手术器械在水平方向上所能摆动的最大角度及距离、以及其他相关解剖参数。 结果 单鼻孔鼻中隔入路和蝶窦前壁入路切口处距离外鼻孔距离分别是(5.19±0.15)cm和(6.91±0.14)cm,手术路径上器械在水平方向上所能摆动的最大角度分别是(44.77±2.04)°和(38.54 ±1.40)°,水平方向上所能摆动的最大距离分别是(1.25±0.15)cm和(0.59±0.52)cm。两种入路相关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行鞍区病变切除中,相对蝶窦前壁入路经鼻中隔入路是一种损伤小,切口距离鼻孔短,定位明确而且操作空间及视角较大的手术入路,可双器械操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翼腭间隙通道及其邻近结构病变的影像诊断和内镜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 方法 选取志愿者40名,在螺旋CT机上沿眦耳线(CML)连续扫描,将原始图像数据输入CT三维重建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组技术(MPR),沿翼腭间隙各通道长轴和垂直于各通道长轴分别进行CT图像重建。观察翼腭间隙通道的位置、形态及毗邻结构,测量其径线。 结果 MPR重建CT影像可清楚显示翼腭间隙通道的圆孔、翼管、蝶腭孔、眶下裂、翼上颌裂、翼腭管、腭大管、腭小管、腭鞘管和犁鞘管的位置、形态及其毗邻结构,左、右侧翼腭间隙通道呈对称性分布,各径线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圆孔、翼管、腭鞘管和犁鞘管位于蝶窦周围,可轻度或明显凸入蝶窦腔内。圆孔和翼管分别位于蝶窦腔的上、下方,长度(4.05± 0.81)mm和(14.49±1.60)mm,冠状重建影像可较清晰显示其位置关系。 结论 翼腭间隙通道的CT三维重建对翼腭间隙通道及其邻近结构病变的影像诊断和内镜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蝶腭动脉区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鼻内镜下经鼻蝶腭动脉结扎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固定的成人尸头蝶腭动脉区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及干性颅骨的骨性标志进行观察 ,并测量筛骨嵴与前鼻棘、下鼻甲上端、中鼻甲后端的距离。结果 :筛骨嵴位于蝶腭孔的前下方 ,蝶腭动脉分出的鼻后外侧动脉的前方。筛骨嵴与前鼻棘间距为 ( 5 0 .5 4± 3 .2 8)mm ,与下鼻甲上端垂直间距为 ( 9.99± 1 .79)mm ,与中鼻甲后端间距为 ( 9.5 1± 1 .88)mm。结论 :筛骨嵴是经鼻内镜下定位蝶腭动脉及蝶腭孔的重要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翼腭窝内上颌神经手术提供解剖依据。 方法 在15个成人头颅部标本中解剖观测上颌神经出圆孔处到鼻腔外侧壁、正中矢状面的距离,观察上颌神经与上颌动脉的关系。 结果 上颌神经出圆孔处到鼻腔外侧壁的距离为(13.78±2.18)mm;距正中矢状面的距离为(17.89±2.67)mm 。上颌神经与上颌动脉的位置关系是:63.3%动脉位于神经的外下方,37.7%在神经下方。 上颌神经与上颌动脉之间的距离为 (7.68±1.35)mm(6.60~11.10 mm)。 结论 本研究可为上颌神经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  相似文献   

10.
扩大经蝶窦入路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扩大经蝶窦入路提供显微解剖基础.方法取经10%福尔马林固定、红色乳胶灌注的成年头颅标本20例,显微镜下模拟扩大经蝶窦入路手术,对相关结构进行解剖、观察、测量及照相.结果经蝶骨平板及鞍结节向鞍上扩展,两侧为视神经管,前方有筛后神经血管丛.鞍结节隐窝邻近蝶鞍前壁其下为前海绵间窦.斜坡拓展的下限距鞍底中点距离为(43.6±4.5)mm,咽鼓管圆枕及硬腭阻碍向下扩展;骨性后鼻孔下界为腭骨水平板后缘,外界为翼突内侧板,两者间距(25.9±1.76)mm,颈内动脉鞍底问距(13.8±0.67)mm,向内移动颈内动脉必须松解床突段的远近硬膜环及破裂孔的纤维环,方可显露海绵窦外侧壁的颅神经.结论扩大经蝶窦入路提供了从前方处理累及鞍上、海绵窦及斜坡病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用改进火棉胶包埋技术,为新型的经蝶颅区脑桥腹侧面手术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 方法 采用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部标本30例,取其前颅底。标本经脱钙、脱水等系列处理,分别行三维连续薄切片(厚度0.25 mm)。同时对10例成人脱钙头部标本、100侧干燥头骨标本和临床行颅脑部MRI检查患者50例进行观察和分型统计。 结果 蝶窦形态多样,除有矩形外,还有蚕豆形、鞍形、楔形、椭圆形及“人”字形等。根据视神经管突入程度可分为无隆凸、丘状隆起、半管型凸入和全管型凸入4型。 蝶窦前后径为(10.7±5.8)mm(左),(14.0±4.9)mm(右)。MRI正中矢状面蝶窦后壁Ⅰ型(后壁为一层膜样结构或薄骨板)占64%;蝶窦后壁Ⅱ型(后壁为斜坡的一部分)占36%。 结论 设计新型手术入路采用鼻内窥镜从中鼻道进入,经自然腔道入蝶窦,垂直穿过蝶窦后壁行基底动脉止血和脑桥相关手术;同时为开展新型手术入路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经鼻入路视角下蝶窦外侧壁和海绵窦内侧壁的显微解剖特征,为相关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10例防腐尸颅按经鼻路径在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测视神经、颈内动脉和蝶窦外侧壁的关系,测量前鼻棘与视神经管眶口、颈内动脉隆凸最凸点之间的距离,以及与鼻底平面的角度。 结果 颈内动脉和视神经在蝶窦外侧壁上形成隆凸,两者之间呈“>”字形,前鼻棘与颈内动脉隆起最凸点之间的距离为(62.18±5.12)mm,与鼻底平面的夹角为(36.8±3.4)°,与视神经管眶口的距离为(69.24±3.95)mm,与鼻底平面的夹角(41.4±3.0)°。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可分为鞍旁部和斜坡旁部,鞍旁部与垂体外侧壁关系最为密切,鞍旁部至中线的距离为(9.06±1.34)mm。海绵窦内侧壁由鞍旁部和蝶窦旁部组成。 结论 熟悉蝶窦外侧壁和海绵窦内侧壁的解剖学特点,对于术中定位,安全处理海绵窦病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三维CT观察,探讨垂体腺瘤患者蝶窦解剖结构改变及其经鼻蝶手术意义。 方法 选择东风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51例垂体腺瘤患者影像学资料。术前行鼻窦CT扫描,将CT扫描图像输入计算机,应用Mimics 15.0软件重建蝶窦分隔,观察并记录其数目、形态、偏向,术中所见与之对比;观察蝶窦的气化类型、颈内动脉隆突及裂隙和Onodi气房的出现率。 结果 本组51例患者中,蝶窦呈鞍前型3例,半鞍型12例,蝶鞍型18例,鞍枕型18例。蝶窦内无分隔1例,1纵隔36例,2纵隔11例,3纵隔2例;肿瘤充满窦腔、分隔数目无法判断者1例;横隔2例,斜型隔1例。分隔的前缘居中19例,偏左14例,偏右16例,分隔前缘遭肿瘤破坏,无法判断者1例。有5例共7侧蝶窦分隔的后缘附着于颈内动脉隆突。观察到颈内动脉隆突双侧12例,单侧2例;颈内动脉隆突裂隙5例。5例9侧存在Onodi气房。所有患者术中所见蝶窦内骨性分隔与术前三维重建图像一致,在蝶窦分隔的导引下均快速、准确地实现了鞍底的定位。 结论 CT三维重建技术能良好显示蝶窦内骨性分隔及蝶窦侧壁的隆突,有利于指导经鼻蝶手术中快速、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