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神经质人格对情绪词注意偏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质人格对情绪刺激注意偏向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EPQ为工具筛选出了30名高神经质个体和34名低神经质个体进行情绪词(正性词、中性词和负性词)的Stroop任务(包括阈下呈现和阈上呈现两种实验条件)的行为学实验。结果发现两组被试的干扰效应在正性词阈下呈现时差异显著(F=6.95,P=0.011),低神经质组大于高神经质组;在负性词阈上呈现时差异显著(F=8.62,P=0.005),高神经质组大于低神经质组。说明对于阈下呈现的刺激,高神经质组的干扰效应低于低神经质组,尤其对于正性词,两组有显著差别;对于阈上呈现的刺激,高神经质组的干扰效应高于低神经质组,尤其对于负性词,两组有显著差别。结论低神经质组易受到阈下呈现的正性刺激的干扰,高神经质组易受到阈上呈现的负性刺激的干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不同人格类型群体在情绪信息加工过程中的特点。方法:采用线索-靶子范式,分析注意偏向机制中的干扰抑制、返回抑制两个方面;采用艾森克人格量表(EPQ-A),从某全日制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758人中,按EPQ中神经质和内外向两个维度的标准分高、低各12.5%选出四种典型人格类型各15名为研究对象,探析四组被试的注意偏向特征。结果:当靶子和线索出现的时间差为1000ms时,四组被试对三类情绪图片均存在返回抑制效应;图片性质主效应显著(F=1.30,P<0.05)、四组人格类型之间差异不显著(F=0.65,P>0.05)。负性图片与正性图片的返回抑制效应差异显著(F=1.71,P<0.05),反应时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别与图片性质交互作用显著(F=1.62,P<0.05)。外倾人格特质组对正性图片产生了注意警觉,四组被试对正性、负性刺激都存在注意解除困难。结论:正常人群对情绪性刺激具有选择性加工趋势,外倾个体更偏好加工正性刺激,内向不稳定组对负性刺激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抑郁症患者在执行线索提示任务时的行为学特点,探索抑郁症患者对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认知特点。方法:筛选出符合国际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标准(ICD-10)的抑郁症患者20例(抑郁组),选取在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方面与抑郁组相匹配的对照组20例。采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中国化面孔情绪图片系统作为刺激材料,选择线索-靶子任务进行研究,比较两组被试在不同线索条件下反应时及正确率的差异。结果:抑郁组的总体平均反应时比对照组总体平均反应时长(t=-5.579,P0.01),对照组无效任务与有效任务反应时差值为正,抑郁组为负。对照组、抑郁组均表现出有效任务正确率高于无效任务(t=8.353,2.994,P0.01),中性图片正确率高于负性图片(t=7.363,4.499;P0.01)。结论:1抑郁症患者在执行线索提示任务时的反应速度较正常人慢,符合抑郁症患者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的症状特点;2正常人对情绪面孔图片表现出线索效应,抑郁症患者则表现出返回抑制,抑郁症患者未表现出显著的负性信息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度抑郁症患者对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方法:从35名符合中国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手册第三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被试中,筛选出符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及Beck抑郁自评问卷(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重度抑郁症诊断标准的重度抑郁症患者(抑郁组)20名.选取在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方面与抑郁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20名.采用NimStim情绪面孔图片库中的负性情绪面孔和中性情绪面孔作为刺激材料,应用注意偏向研究中常用的线索-靶子任务进行研究,比较两组被试线索效应、注意施加、注意解除得分.结果:抑郁组对负性情绪面孔线索效应得分大于对中性情绪面孔线索效应得分(21.73 ms vs.3.91 ms,P<0.01);抑郁组注意施加得分大于对照组(17.25 ms vs.1.64 ms,P<0.001);对照组与抑郁组注意解除得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1.50 ms vs.0.57 ms, 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对负性情绪信息加工存在注意偏向,对负性情绪信息缺乏保护性偏向.  相似文献   

5.
注意的选择性普遍存在,注意偏向和注意瞬脱分别是个体对空间呈现刺激和时间序列呈现刺激的选择性注意。注意偏向是个体对某些特定的信息具有较高敏感度而出现的选择性注意;注意瞬脱是指在相隔很短时间内(200ms-500ms)序列呈现目标刺激(T1,T2),个体对第二个目标(T2)的正确识别率显著下降的现象。本文首先介绍了注意偏向和注意瞬脱的研究范式和理论基础;然后介绍了焦虑、抑郁和PTSD人群在这两方面的相关研究,表明情绪障碍患者在这两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对情绪刺激的选择性注意;最后指出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考试焦虑程度的大学生个体对情绪词语的注意偏向。方法:本实验随机抽取402名某高校本科在读学生,采用考试焦虑量表并对其进行集体施测,选取高考试焦虑被试和低考试焦虑被试各35名。采用经典点探测任务、实验任务来探讨高低考试焦虑个体对情绪词语的注意偏向。结果:1当词语类型为负性情绪词语,高、低考试焦虑被试对探测刺激与情绪词语位置一致时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对探测刺激与情绪词语位置不一致时的反应时(t=-3.13,P<0.01);2当词语类型为正性情绪词语,低考试焦虑组被试对探测刺激与情绪词语位置一致时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对探测刺激与情绪词语位置不一致时的反应时(t=5.57,P<0.01);高考试焦虑组被试对探测刺激与情绪词语位置一致时的反应时和对位置不一致时的反应时不存在显著差异(F=2.07,P>0.05);3高考试焦虑被试对不同词语类型的注意偏向值存在显著性差异(F=5.56,P<0.05);低考试焦虑被试对不同词语类型的注意偏向值存在显著性差异(F=28.38,P<0.01)。结论:1高、低考试焦虑者对负性情绪信息均存在注意偏向;2高考试焦虑者对正性情绪信息不存在注意偏向,低考试焦虑者表现出对正性情绪信息的注意解除;3高考试焦虑被试对不同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存在差异,低考试焦虑被试对不同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海洛因依赖者对吸毒相关图片线索的注意偏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利用情绪Stroop任务测量海洛因依赖者是否存在对吸毒相关图片线索的注意偏向.方法: 利用NeuroSCAN工作站STIM2编程,记录并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3类图片(包括中性、高唤起性、海洛因相关性)边框颜色的反应时及正确率.结果: 海洛因相关图片反应时研究组长于对照组[(819.8±110.2)ms vs.(634.6±87.8)ms,P<0.01],高唤起性图片的反应时对照组长于研究组[(734.7±100.1)ms vs.(642.3±78.1)ms,P=0.01].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发现存在刺激类别的主效应(F=31.63,P<0.01)以及组别和刺激类别的交互效应(F=11.31,P<0.01).海洛因相关图片的反应时与吸毒时间呈正相关(r=0.41,P<0.05).结论: 海洛因依赖者存在对吸毒相关图片线索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特质愤怒个体对负性情绪刺激注意偏向的潜在机制。方法:采用同中选异实验范式,以高、低特质愤怒大学生各24名为被试,对比分析高、低特质愤怒被试在中性干扰刺激中搜索情绪靶刺激(注意敏感)及在情绪干扰刺激中搜索中性靶刺激(注意锁定)反应时的差异。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注意敏感实验中,以11、19张中性面孔为干扰刺激时,皆存在靶刺激主效应及靶刺激与组别交互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高特质愤怒被试对愤怒面孔为靶刺激的反应时皆显著短于以快乐面孔为靶刺激的反应时。注意锁定实验中,以11、19张情绪面孔为干扰刺激时,皆存在干扰刺激主效应及干扰刺激与组别的交互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11张情绪面孔为干扰刺激时,高特质愤怒被试以愤怒面孔为干扰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以快乐面孔为干扰刺激的反应时,以19张情绪面孔为干扰刺激时,两组被试以愤怒面孔为干扰刺激的反应时皆显著长于以快乐面孔为干扰刺激的反应时。结论:高特质愤怒者对威胁性刺激的警觉——锁定是其对威胁性刺激产生注意偏向的潜在原因。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不同完美主义者对不完美图片的注意偏向特点。方法:使用中文版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筛选出积极完美组20人,消极完美组22人和非完美组20人,以成对的完美、不完美图片为实验材料,采用点探测任务进行研究。结果:积极完美组对不完美图片的平均反应时长于完美图片(432.020ms vs.416.015ms,P<0.05),在偏向分上表现为对不完美图片的注意回避(t=-2.205,P<0.05);消极完美组对不完美图片的平均反应时短于完美图片(431.883ms vs.457.326ms,P=0.001),在偏向分上表现为对不完美图片的注意偏好(t=2.936,P<0.05);非完美组对两类图片的平均反应时差异不显著,未表现出明显的注意偏向。结论:两类完美主义者对不完美图片存在不同的注意模式,积极完美主义者表现为注意回避,消极完美主义者表现为注意偏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社交焦虑个体注意偏差的有关研究进行回顾 ,介绍了此类研究主要运用的两种实验范式 :Stroop色词命名任务和点探测任务 ,总结了前人在社交焦虑注意偏差研究领域提出的两种理论假说 :过度警觉假说和回避假说 ,并从多个角度对相互矛盾的实验结果进行探讨。最后讨论了此类研究的临床意义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Study Objectives:

Although sleep-related attentional bias has been shown to be evident in primary insomnia, the association with objectively measured sleep has not been investig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used polysomnography (PSG) to fill this void.

Design:

Patients with primary insomnia and healthy controls were studied using a visual dot probe task (VDP) and an emotional Stroop task (EST). Additionally, polysomnography was carried out in a sub-sample (n = 22) of patients in the subsequent night.

Setting: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and Psychotherapy of the University of Freiburg Medical Center.

Participants:

Thirty patients with primary insomnia and 30 matched healthy controls.

Interventions:

N/A

Measurements and Results:

Patients with primary insomnia demonstrated a significant sleep-related attentional bias compared to controls in the EST but no significant group effects were found for the VDP. VDP attentional bias score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easures of sleep pressure, including total sleep time, sleep efficiency, and the amount of slow wave sleep. EST attentional bias scores were not correlated with subsequent PSG parameters, and we did not observe a correlation between attentional bias scores on the two tasks.

Conclusions:

The unexpec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reased attentional bias, in the VDP task, and improved markers of sleep duration and continuity, may be indicative of a homeostatic craving for sleep in those with high attentional bias. This awaits further testing in multiple night studies, to shed light on the 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 of sleep-related attentional bias.

Citation:

Spiegelhalder K; Kyle SD; Feige B; Prem M; Nissen C; Espie CA; Riemann D. The impact of sleep-related attentional bias on polysomnographically measured sleep in primary insomnia. SLEEP 2010;33(1):107-112.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状态焦虑大学生对负性情绪词的注意偏向及其内在机制。方法:通过数字减法任务诱发大学生的状态焦虑,采用点探测和线索-靶子任务,分别将情绪词置于线索和靶子位置,比较状态焦虑大学生和正常大学生对靶刺激反应的差异。结果:正常组大学生的状态焦虑量表得分实验前和实验后差异不显著;状态焦虑组大学生实验后的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实验前(t=-5.595,P0.05)。点探测任务中,词语类型与被试类型交互作用显著(F=4.103,P0.05),状态焦虑大学生对负性词条件下靶刺激的反应时比中性词条件下的更短,而正常大学生在两类词语条件下对靶刺激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线索-靶子任务中,线索类型、词语类型、被试类型三者交互作用显著(F=47.478,P0.05),状态焦虑组大学生在负性有效线索条件下的反应时短于负性无效条件下的反应时,正常组大学生在负性有效条件下的反应时长于负性无效条件。结论:状态焦虑大学生对负性情绪词存在注意偏向,表现为其注意一旦被负性信息捕获,就难以从中解除。  相似文献   

14.
消极身体意象者的注意偏向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消极身体意象伴随的注意偏向是负面身体自我或进食障碍的维持因素之一.在国外,它已成为该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同时,国内研究者也开始关注于此.文章介绍了注意偏向的理论基础,着重阐述了两种研究方法--情绪Stroop法和探针法的原理、程序、新近研究得到的发现、影响因素以及局限性,并结合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进建议,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初步展望.  相似文献   

15.
社交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差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考查威胁和非威胁两种实验情景下高低社交焦虑个体对威胁性词语的注意偏差.方法:根据在社交焦虑量表上的得分从264名大一学生中筛选出16名高分组成员和16名低分组成员,并将被试随机分入威胁性和非威胁性两种实验情景,完成点探测任务.结果:实验情景的主效应显著[F(1,31)=4.353,p=0.046],与非威胁性情景相比,被试在威胁性情景下倾向于对威胁性词语警觉;社交焦虑的主效应不显著[F(1,31)=0.676,p=0.418];实验情景和社交焦虑的交互作用边缘显著[F(1,31)=4.045,p=0.054].结论:只有在非威胁性情景下,高社交焦虑个体才表现出对威胁性词语的回避;特质焦虑对注意偏差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