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蛋白酶活化受体(proteinase—activated receptors,PARs)对大鼠肝组织中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活化和增殖的调控及其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改良的Friedman方法和Nycodenz一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和培养结扎胆管诱导的肝纤维化sD大鼠HSC。观察HSC形态学变化,MTT法观察细胞的增殖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a—SMA、PAR1和PAR2在HSC的表达,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结果随着培养HSCs时间的延长,HSC的VitA和脂滴逐渐减少,甚至消失,HSC形态发生改变呈星状,细胞增殖活跃,而a—SMA、PAR1和PAR2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其表达逐渐增强,原代培养14天达到高峰。a-SMA与PAR1和PAR2的表达呈一致关系。结论PARs可促进a-SMA的表达,PARs表达与HSC的活化和增殖相关,参与了肝纤维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氧化应激在肝星状细胞活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各种慢性损伤的一种修复应答反应,其病理中心环节是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由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化状态,成为肝纤维化形成的细胞学基础。HSC的活化具体表现在:(1)细胞体积增大,伸出伪足,含维生素A的脂滴减少,表型向肌成纤维细胞样细胞(myofibroblast—like cell)转化。(2)细胞获得增殖能力。(3)纤维化能力增强,大量生成细胞外基质。(4)表达平滑肌细胞骨架蛋白如α-平滑L动蛋白。许多因素如炎性因子、细胞外基质的改变、生长因子以…  相似文献   

3.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信号转导系统之一,在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是其中的重要一员。本文对近年来有关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对肝星状细胞的调控作用及其在肝纤维化模型动物的表达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 γ)在肝星状细胞(HSC)活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形态学、RT-PCR方法观察从正常Wistar大鼠分离的HSC在体外培养自发活化过程中以及以二甲墓亚硝胺诱导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HSC在体活化时PPAR γ的动态演变。结果 HSC在体外培养自发活化过程中,新鲜分离的HSC PPAR γ mRNA表达水平最高(0.71±0.01),培养第3天时即开始减低(0.48±0.03,t=19.8372,P<0.01),培养第7天后PPAR γ的表达减低70%以上,传2代时几乎检测不到。以二甲基亚硝胺诱导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对照组大鼠新鲜分离的HSC表达PPAR γ(0.76±0.01),第3次注射二甲基亚硝胺后PPAR γ的表达水平显著减低(0.46±0.02,t=29.5318,P<0.01),一周末时PPAR γ表达较正常大鼠下降66%,第2周、第3周时PPAR γ几乎检测不出。结论 PPAR γ的表达参与HSC静止表型的维持,且PPAR γ表达降低是HSC由静止向活化表型转化过程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5.
蛋白酶活化受体1诱导大鼠肝星状细胞分泌MCP-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蛋白酶活化受体1(proteinase—activated receptors 1,PAR1)激动剂和活性肽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分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 1,MCP—1)的调控作用。方法 应用改良的Friedman方法和Nycodenz一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SD大鼠HSC,选用生长7天的HSC,接种于12孔培养板各孔内,分别用不同浓度的PAR1激动剂-凝血酶、凝血酶抑制剂水蛭素、PAR1活性肽SFLLR和反活性肽RLLFS进行刺激,刺激时间为2、8、16h,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细胞上清液中的MCP—1水平。结果 经过16h的培养,PAR1激动剂-凝血酶和活性肽SFLLR可引起HSC MCP-1的释放增加,凝血酶抑制剂水蛭素及PAR1反活性肽RLLFS不能引起MCP—1的释放增加。结论 PAR1活性肽和凝血酶可促进SD大鼠HSC分泌MCP—1及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炎症反应,PAR1反活性肽和凝血酶抑制剂在肝纤维化炎症反应中可能具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胆管结扎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制备和改良的Friedman方法分离和培养肝星状细胞(HSC),以及HSC蛋白酶活化受体(PARS)的表达与HSC活化的关系。方法采用结扎大鼠胆管诱导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应用改良的Friedman方法和Nycodenz一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肝纤维化大鼠HSC。病理学检测大鼠肝纤维化分级,免疫组化检测Desmin、α-SMA和PARS在HSC的表达,实验同时设立阴性对照。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纤维化病理学分级第1周为0,第2~3周多为1~2级,第4、5周为2~3级,第6周肝组织结构破坏,肝细胞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病理学分级多为4级。改良的Friedman方法大鼠肝脏可获得5×106~1×107个细胞,存活率在96%以上,纯度平均为95%~96%。免疫组化检测α-SMA和PARS在培养的HSC于7、14天其表达逐渐增多,二者表达呈一致关系。结论结扎大鼠胆管建立的肝纤维化模型形成时间较短,实验中无有毒物质接触,是肝纤维化的理想模型;改良的Friedman方法分离和培养HSC,在保证HSC纯度的同时,提高了产量和活率,是研究HSC的有效方法;PARS的表达与HSC活化相关。  相似文献   

7.
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肝纤维化是机体对损伤的一种修复作用,即使可以应用基因或其他疗法彻底消除纤维化,但机体对抑制或消除纤维化后将产生何种反应及后果尚难预测。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是引起肝纤维化的主要细胞,对HSC与其活化型一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MF)在肝损伤中作用的研究已颇为深入,而HSC激活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蛋白酶活化受体家族(protease activated receptors,PARs)可通过MAPK/ERK信号通路激活细胞内部分转录因子,从而参与肝纤维化的形成,是肝纤维化自动放大循环过程中主要炎症和纤维化受体.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的活化是肝纤维化的关键,HSC活化的显著变化是细胞内维生素A和脂滴的减少和消失,而转录因子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在维持脂肪细胞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其对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具有负性调控作用,上调其表达可以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和活化,并诱导肝星状细胞的凋亡.深入研究PARs与C/EBPα的关系,将有助于对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的理解,从而为抗肝纤维化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改变,逆转肝纤维化可阻止大多数慢性肝病进展。肝星状细胞(HSC)是肝内一种具有多功能、变化不定的非实质细胞,HSC活化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中心环节。阐明其关系,有助于以HSC为靶点的肝纤维化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1概述 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NS)是脊椎动物的末梢神经系,由躯体神经分化、发展,形成机能上独立的神经系统,单一地或主要地由传出神经组成,受大脑的支配,但有较多的独立性,特别是具有不受意志支配的自主活动,因此命名为自主神经系统,另外也称不随意神经系统或植物性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肝纤维化大鼠的肥大细胞(MC)数量变化和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在肝脏中表达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以甲苯胺蓝染色显示MC,运用碱水解法测定肝脏羟脯氨酸含量,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及造模2、4、8、12周组大鼠肝组织中PAR-2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AR-2蛋白的表达及定位。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肝组织中MC数量极少,仅(2.5±1.0)个,主要沿肝脏汇管区分布;模型组MC数量:2周为(9.1±0.5)个,4周为(15.7±3.0)个,8周为(32.0±3.3)个。造模组2周与正常组比较,P=0.038,造模组组间比较,F=58.553,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C在汇管区、中央静脉周围密集分布。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肝脏羟脯氨酸的含量逐渐升高。PAR-2 mRNA检测结果,PAR- 2/β-肌动蛋白(β-actin):正常对照组几乎不表达;造模2周肝组织可有少量PAR-2 mRNA表达,为0.15±0.01,4周为0.35±0.02,8周为0.80±0.02。PAR-2蛋白检测结果,阳性信号灰度:正常对照组为156.0±0.5;造模2周为162.5±1.3,4周为174.8±1.3,8周为185.7±2.1,12周为207.7±4.4,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和模型组组间比较,F=429.389,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AR-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与MC数量、羟脯氨酸含量的增加一致,可能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肝纤维化是多种病因所致的慢性肝损伤的一种创伤愈合反应,持续的炎症与纤维形成最终导致肝硬化。肝星状细胞(HSC)是肝纤维化的主要生成细胞,肝脏内细胞外基质(ECM)的过度沉积是其主要功能。各种促纤维化因子如血管紧张素-II(AngII)、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瘦素、结缔组织因子等可与HSC表面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并激活相应的信号通路,进而导致HSC的激活、增殖,ECM过度沉积,引起肝纤维化形成。因此,了解各种促纤维化因子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可为抗纤维化的科学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王河焱  程明亮 《肝脏》2007,12(2):154-155
各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肝病,各种损肝因素所致的肝脏损伤,都可能发生肝细胞坏死、炎症并有继发纤维化的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14.
蛋白酶激活受体(protease activated receptors, PARs)是G蛋白偶联受体的一个亚家族,最早发现其与血栓形成、组织止血、癌症相关,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PARs在感染、免疫炎症性疾病、纤维化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发现PARs有4种亚型,分别为PAR1~4,研究较多的为PAR1和PAR2,现就PAR1、PAR2在免疫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5.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发展到肝硬化的必经阶段,在全世界范围保持着较高的发病率。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复杂,其发生发展受到许多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的影响,人们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简述了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介导的抗氧化应激系统在对抗各种类型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和细胞自噬对肝纤维化的影响,以及Nrf2和自噬的相互影响在肝纤维化中可能的作用机制。认为将Nrf2和细胞自噬联合研究是未来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的研究方向,为肝纤维化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多项研究证实,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通过一系列神经-内分泌途径激活导致左室重塑,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心肌间质重塑在左室重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肌间质纤维化的直接后果是舒张功能减退,最终出现收缩功能障碍,发生心力衰竭;同时与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对于心肌纤维化发生、发展机制的认识还处于探索阶段,临床工作中缺乏规范的诊断、评价方法,缺乏有效、系统的药物治疗和干预措施。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通路与心肌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干预PPARs通路,可能…  相似文献   

17.
抗TGF-β受体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SC)在肝纤维化的形成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转化生长因子(TGF-β)被认为是HSC活化最有效的刺激因子.拮抗TGF-β的作用已成为抗纤维化治疗策略的重要目标.此文就TGF-β受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近几年针对该受体的抗肝纤维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s,PPARs)属Ⅱ型核激素受体超家族成员,1990年首先由Issemann等从小鼠肝脏克隆得到,因其被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后能诱导肝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而得名。迄今已发现PPARα、β和γ3种亚型,β亚型又称δ亚型;它们在结构、功能及组织分布上均有差异。PPARs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已知PPARs与许多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动脉硬化和癌症等的发生有关。PPARs也是重要的肝脏代谢调节分子,肝星状细胞(HSC)表达PPARγ。本文就PPARγ与肝纤维化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20.
免疫细胞对肝脏纤维化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肝脏纤维化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近年研究发现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细胞均可对肝脏星状细胞产生调节作用,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肝脏内各种免疫细胞的调节最终会影响肝脏疾病的进程,在肝纤维化的不同阶段发挥重要的作用,而肝星状细胞反过来也为免疫细胞的募集、激活创造了良好的微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