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兔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将15只(30眼)薄瓣LASIK术后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NGF组(NGF治疗)、阳性对照组(人工泪液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与阴性对照组(0.9%氯化钠溶液滴眼),每组各5只(10眼)。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分别测量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中央角膜上皮下神经密度(SND)、上皮下神经数量及浅基质神经密度、浅基质神经数量,并进行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及3组之间各神经参数的差异。结果术前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NGF治疗组SND分别为(10 801±3 331)µm/mm2、(11 619±3 932)µm/mm2、(12 299±2 622)µm/mm2,上皮下神经纤维数量分别为12.2±3.4、11.6±2.7、13.1±2.7,浅基质神经密度分别为(7 258±1 242)µm/mm2、(8 148±2 462)µm/mm2、(8 984±1 526)µm/mm2,浅基质神经数量分别为8.5±1.4、8.9±2.6、10.1±2.1。与术前相比,3组所有的神经参数在术后1周均明显减少(P<0.01)。与术后1周相比,NGF治疗组SND、浅基质神经密度在术后1个月均上升,而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的SND、浅基质神经密度在术后3个月才开始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上皮下神经数量在术后3个月开始上升(P<0.05);NGF组和阳性对照组的浅基质神经数量在术后1个月上升(NGF组P<0.01,阳性对照组P<0.05),并且NGF组的浅基质神经数量在术后1个月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NGF滴眼液对LASIK术后角膜神经的损伤再修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兔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两种手术后角膜中神经生长因子(NGF)mRNA表达的差异。方法选用健康、纯种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1组为正常对照组,其余5组为实验组,实验组白兔一眼行LASIK手术,另一眼行LASEK手术。术后1、7d,1、3、6个月取兔角膜做半定量RT-PCR检测兔角膜中NGF mRNA的表达。结果 LASIK手术后不同时间点兔角膜中NGF mRNA总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02),其中LASIK术后1、3、6个月组兔角膜中NGF mRNA表达比正常对照组和术后1、7d组表达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EK术后早期(1、7d)兔角膜中NGF mRNA表达比正常对照组增多;术后1、3个月兔角膜中NGFmRNA表达持续稳定增多,术后6个月时表达到最高峰;LASIK与LASEK两组比较:LASEK组在术后早期1、7d角膜中NGF mRNA表达增高,而LASIK组术后1个月才开始增高,随着手术后角膜神经再生修复时间的延长,两组角膜中NGF mRNA表达的差异越来越小。结论 LASIK与LASEK两种手术后角膜神经损伤修复存在差异,角膜中NGF mRNA表达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神经生长因子滴眼液对LASIK术后角膜瓣神经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丹丹  陈辉 《眼科研究》2009,27(5):420-424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不同时期中央角膜神经的再生情况及神经生长因子(NGF)滴眼液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前瞻性对照研究,将35例(70眼)行LASIK的青壮年近视患者随机分为NGF组和对照组,分别检查术前、术后10d、1、3、6个月角膜知觉、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量及中央角膜神经密度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0d、1、3、6个月角膜知觉、BUT、泪液分泌量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角膜神经密度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NGF组神经密度高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GF滴眼液对LAISK术后角膜神经修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扩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并逐步趋向完善的一种角膜屈光手术。LASIK术后角膜扩张是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手术效果,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现就当前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对兔眼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 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将39只LASIK术后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划为5组:0.9% 氯化钠溶液组[7只(14眼)]、玻璃酸钠组[0.1%玻璃酸钠滴眼液,8只(16眼)]、NGF50组[50 µg/mL, 8只(16眼)]、NGF100组[100 µg/mL,8只(16眼)]与NGF200组[200 µg/ml,8只(16眼)]。利用海德堡Ⅲ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检查LASIK术前,术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这5个时间点的中央角膜 上皮下神经密度(SNDs)及浅基质神经密度(SSNDs)并进行比较。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单因素 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间及5组之间神经参数的差异。结果:术前0.9%氯化钠溶液组、玻璃酸钠组、 NGF50组、NGF100组与NGF200组的中央角膜SNDs和SSNDs在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371, P=0.252;F=0.372,P=0.828)。术后1周各组神经密度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均P<0.05),各组间中央角 膜SNDs和SSND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05,P=0.119;F=0.923,P=0.455)。中央角膜SNDs,在术 后1个月NGF100组与NGF200组均大于其他3组(均P<0.05);在术后2个月和3个月NGF200组均大于其 他4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央角膜SSNDs在术后1个月与术后2个月NGF200组均大 于其他4组(均P<0.05);在术后3个月NGF200组大于NGF50组与2个非NGF组,NGF100组和NGF50组均 大于2个非NGF组(均P<0.05)。结论:mNGF滴眼液对兔眼LASIK术后角膜神经有促进修复作用,且 NGF浓度越高,促进修复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6.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术后干眼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华 《眼科研究》2010,28(9):904-907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是目前矫正屈光不正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预测性和有效性。如术中支配角膜的神经受到损伤,则引起角膜知觉的减退及干眼症的发生。就LASIK术后干眼症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等进行系统分析,对临床上手术方式的选择、设备的更新、技术的改进及术后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干眼症是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原因诸多,主要与术中做角膜瓣时切断了除角膜瓣蒂部以外的所有神经,从而导致角膜感觉降低,影响泪液分泌。因此,促进角膜知觉的恢复,即促进LASIK术后角膜神经纤维的再生与修复是治疗LASIK术后干眼的有效方法。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是神经系统最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之一,是参与损伤神经再生和功能修复的重要因素。NGF是通过受体介导而发挥作用,在角膜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及基质细胞都存在NGF受体。本研究旨在探讨外源性NGF对角膜神经损伤再生与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8.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扩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扩张是近年才认识的LASIK术后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生率不高,但可导致患视力严重损害,且不可逆转。本对其发病机制、组织病理学、临床特征和治疗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测定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泪液中神经生长因子(nere growth factor,NGF)含量、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角膜知觉、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break up time,BUT)等指标,探讨角膜知觉与泪液中NGF含量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拟行LASIK的107例患者214眼作为观察对象,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d、1个月、3个月测定泪液分泌量、BUT、泪液中NGF含量、角膜中央上皮下神经丛的密度及角膜知觉,采用SPSS 13.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前泪液中NGF含量为(51.97±3.81)ng·L-1,术后1d、1个月泪液中NGF含量明显增加,分别为(225.29±29.29)ng·L-1和(104.77±10.33)ng·L-1(均为P <0.05),术后3个月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为(58.15 ±5.74)ng· L-1(P>0.05).术前BUT为(10.06±0.45)s,术后1d、1个月BUT明显缩短,分别为(1.47±0.21)s和(4.71±0.23)s(均为P<0.05),术后3个月已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为(9.41±0.43)s(P >0.05).术后泪液分泌量的变化趋势与BUT的变化趋势相同,术前为(26.59±0.10)mm、术后1d、1个月、3个月分别为(12.12±1.03) mm、(17.24±0.77) mm和(24.53±0.92) mm.术前角膜中央上皮下神经丛密度(以共焦显微镜所荻图像中可辨别的神经纤维总长度计算)为(1134.00±68.50)μm,术后1d、1个月、3个月角膜中央上皮下神经丛密度明显降低,分别为(200.00±56.30) μm、(228.00±33.34) μm和(570.00±80.61) μm(均为P<0.05).术后角膜中央知觉的变化趋势与上皮下神经丛密度的变化趋势相同,术前为(58.82±0.53)mm,术后1d、1个月、3个月分别为(0.58±0.04)mm、(13.53±1.86) mm和(43.82±3.24) mm.结论 LASIK术后泪液中NGF含量先升高后恢复到正常水平.术后3个月时泪液分泌量、BUT、泪液中NGF含量均已恢复到术前水平,而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和角膜中央知觉远未恢复到术前水平,提示NGF相关药物在LASIK术后应用有着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患者视野的影响。方法对实施LASIK的近视患者46例(92只眼)术前、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用Humphrey视野计30-2SITA快速阈值检测程序行视野检查。统计学分析采用配伍组设计的两因素方差分析,分析各时间点视野指数。结果视野检查中术后各时间点平均缺损(MD)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各时间点M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视力与MD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MD与术后各次检测视力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模式标准差(PSD)在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D与术前视力呈显著相关性(P〈0.05),但术后各次检测视力与PSD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手术前后MD和PSD平均差值与术前屈光度、切削厚度、激光脉冲数、激光切削时间、负压吸引时间做Person相关分析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LASIK前后视野连续观测无显著变化,说明LASIK对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还不足以导致临床上显著的形态和视功能改变,对视网膜正常生理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神经的损伤及术后不同时期的再生情况。方法 取4只大耳白兔,右眼接受近视性LASIK术,左眼为正常对照,另取14只兔双眼接受LASIK术,术后1、3、7d,1、2、3、6个月行氯化金染色,光镜下观察LASIK术后神经的损伤及再生情况。结果 术后深基质层、角膜瓣连接处的上皮下和浅基质层神经未受损,瓣切削处上皮下和浅基质层神经消失。术后不同部位的角膜神经再生程度不同,术后6个月周边部角膜神经形态已接近正常,角膜中央仍无神经分布。结论 近视性LASIK术对不同部位角膜神经的损伤程度不同,术后6个月周边部神经恢复接近正常,中央部神经修复较慢。  相似文献   

12.
LASIK后角膜地形图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统计、分析L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的动态变化,评价LASIK手术治疗近视的规则性、准确性、稳定性及角膜形态的变化对视力的影响。方法:LASIK术后地形图资料完整的患者36例(72只眼),分析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地形图变化。结果:要后SRI、SAI较术前增大,术后1周后趋于稳定:Simk的差值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少,不同时期无明显变化;Simk的等效值术后第1天平均发迹-5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非球面性的改变。方法 对93例近视眼患者(148眼)LASIK术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测量角膜在LASIK术前和术后非球面参数Q值、角膜曲率simk值(K)、切削的偏心值。分析Q值、角膜曲率改变(△K),△Q与预期矫正值(SE)、AK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术后。值与偏心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角膜形状从术前扁长型(Q〈0)到术后为扁圆型(Q〉0);角膜曲率变平;AQ与SE、AK之间存在相关性(分别为r=0.771,P〈0.01和r=0.783,P〈0.01),但术后Q值与偏心量之间无相关性(r=0.068,P〉0.05)。结论 近视患者LASIK术后角膜非球面参数Q明显增大,变化量与预期矫正值、曲率变化量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用角膜塑型镜技术矫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残留屈光不正的效果。方法收集LASIK术后近视残留患者35例(52眼),入选标准:LASIK术前患眼的等效球镜度≤-5.50D,散光〈-2.00D[根据问诊和查阅之前病历(部分)所得],LASIK术后半年以上。其中17例(25眼)无提高裸眼视力要求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期间不做任何处理,定期复查。其余18例(27眼)有改善裸眼视力要求的患者为戴镜组,用角膜塑型镜试戴片进行配适,夜间配戴试镜片,白天取下,1周后和1个月复查,进行裸眼视力、残留屈光度数、角膜地形图及裂隙灯检查。对配戴角膜塑型镜前后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对两组间结果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配戴角膜塑型镜前、1周后、1个月后戴镜组裸眼视力分别为4.76±0.12、4.97±0.12、4.98±0.14,戴镜后与戴镜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角膜塑型镜前、1周后、1个月后的屈光度变化戴镜组为(-0.78±0.20)D、(-0.17±0.38)D、(-0.13±0.36)D,戴镜后与戴镜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角膜塑型镜前、1周后、1个月后角膜地形图平均曲率变化,戴镜组为(39.58±1.88)D、(38.52±1.60)D、(38.48±1.63)D,戴镜后与戴镜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区曲率变平坦,角膜得到重新塑型。结论角膜塑型镜矫正准分子激光术后残留近视,短期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波前引导L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变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于靖  王方 《眼科新进展》2007,27(2):123-126
目的探讨波前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m)术后角膜前表面地形图的变化。方法比较分析23例(46眼)波前引导LASIK(引导组)和27例(54眼)传统LASIK(传统组)术后不同时期角膜地形图变化。结果2组患者术前角膜平均曲率(K)、角膜散光屈光力(K1—K2)、表面不对称指数(surface asymmetry index,SAI)、表面规则指数(surface regularity index,SRI)均无显著差异(P〉0.05)。2组术后K1—K2减小,SAI明显增加,SRI亦有轻度增加(P〈0.05)。术后6个月引导组与传统组的K、K1—K2、SAI、SRI分别为39.70、0.71、0.15、0.39和39.86、0.85、0.20、0.46。术后6个月传统组SAI高于引导组(P〈0.05)。术后不同时间SRI与术前差值比较.结果显示引导组和传统组均以术后3个月为最高,术后6个月为最低,引导组SRI术后时间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引导组与传统组术后不同时间SAI、SRI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地形图形态术前引导组与传统组均以不对称领结形为著,分别为50.0%和48.1%.术后不同时间2组均以均匀形为著。但引导组中不规则形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结论波前引导LASIK术后角膜的规则性和对称性优于传统LASIK,但角膜形态的不规则性明显增加。[眼科新进展2007;27(2):123-126]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近视LASI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参数与形态参数变化的相关性。方法:近视患者69例136眼,于LASIK术前及术后1mo行眼反应分析仪(ORA)测量角膜滞后(CH)和角膜阻力因子(CRF),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眼前节参数。计算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变化ΔCH及ΔCRF,Pentacam测量角膜中央厚度变化ΔCCT,中央2,4,6mm平均角膜厚度变化(ΔCCT2mm,ΔCCT4mm和ΔCCT6mm),角膜容积变化ΔCV,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变化ΔRa和ΔRp,分析ΔCH和ΔCRF与角膜形态参数的相关性。结果:LASIK术前平均CH及CRF(9.99±1.38和9.96±1.30mmHg)明显高于术后1moCH和CRF(7.90±1.16和6.49±1.28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IK术后ΔCH和ΔCRF与ΔRp和ΔCCT6mm无相关性,ΔCH和ΔCRF与ΔCCT,ΔCCT2mm,ΔCCT4mm和ΔCV呈正相关(r:0.513,0.397,0.329和0.314,P<0.05;r:0.616,0.504,0.484和0.466,P<0.01);ΔCRF与ΔRa呈负相关(r:-0.374,P<0.01)。结论:近视LASIK术后角膜CH和CRF变化与角膜厚度及容积有关,CRF评价LASI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变化比CH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7.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早期角膜空间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和分析近视性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t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空间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眼前节扫描系统(ORBSCANⅡ)观察48例(89眼)LASIK术前及术后1~3 d、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的角膜前后表面高度和角膜最薄厚度的变化。结果术后角膜前表面高度迅速变平,到第1周时达最大量,此后至术后第6个月缓慢回升;术前等效球面镜度数和角膜基质床厚度与术后第3个月的角膜前表面高度变化呈直线正相关,切削比百分数(切削厚度占最薄角膜厚度比)与之呈直线负相关。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即前凸,并达最大量,术后第1周时较快回落,此后至术后第6个月缓慢回落;术前等效球面镜度数、术前最薄角膜厚度、角膜基质床厚度与术后第3个月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呈直线负相关,切削比百分数与之呈直线正相关。术后1~3 d角膜最薄,厚度最小,随着时间延长至术后第6个月均逐渐增厚,但速度逐渐减慢;术后1~3 d的实际角膜最薄厚度平均为(424±65.0)μm,比预计角膜最薄厚度平均值(463.9±42.1)μm低,差异有显著性(t=3.218,0.001相似文献   

18.
LASIK术后角膜层间反应轻,角膜瓣与瓣下基质之间不形成瘢痕组织,角膜的愈合方式虽然保留了清晰的视觉光区,但是角膜的组织结构发生改变可能是导致角膜强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向前凸,这与角膜中央厚度、残余角膜基质床的厚度、矫正的屈光度数、术前眼压、角膜瓣厚度、切削深度、切削区的直径、年龄等有关。本文就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