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老年患者多因患脑卒中、老年痴呆症及帕金森病等造成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进食困难、呛咳而引起误吸,导致肺部感染和营养不良,机体免疫力下降而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胃肠道营养支持(鼻饲)是改善此类患者营养状况并保证口服药途径畅通的有效方法.我科2003年1月~2009年12月对176例长期鼻饲患者采取舒适护理模式,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鼻饲是解决重症脑卒中病人进食困难的主要办法,我科2002年12月至2006年10月共收治47例重症脑卒中病人,均进行了鼻饲护理,现将护理体会及注意事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顾家英  韦妹琼  顾春惠 《吉林医学》2013,34(18):3741-3741
<正>重型脑卒中患者大多伴有意识障碍,吞咽障碍而不能经口进食,鼻饲是保证获得足够的营养、热量及治疗所需药物的重要手段与途径[1]。由于脑卒中疾病的影响,插管及鼻饲中有其特点,现将2012年9月~2013年1月43例重型脑卒中患者留置胃管鼻饲的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白桦  张千 《广西医学》2007,29(4):559-561
医院获得性肺炎是最常见的医院感染性疾病之一,而老年脑卒中患者由于意识障碍、气管切开、鼻饲进食、营养不良,且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等原因,机体抵抗力差,呼吸道防御功能降低故发病率更高.我院神经科2000~2005年诊治脑卒中患者602例,合并医院内感染细菌性肺炎73例,现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急性期发生率高达51%[1],可导致患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语言障碍,常可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传统上通常给予鼻饲达到补允养分.但长期留置胃管,更进一步减弱了吞咽反射;而进食成分单一,常造成电解质紊乱、脱水及营养不良.因此尽快促进吞咽功能,恢复其进食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功能的影响,我们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住的乔咽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有计划、系统地实施早期干预,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患者大多伴有意识障碍、吞咽障碍而不能由口进食,鼻饲是供给患者营养和热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维持水电解质及氮平衡,促进患者及早康复和维持患者生命的主要方法.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对292例重症脑卒中患者进行了鼻饲,现将鼻饲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蒋燕  高菊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6):1169-1170
脑卒中患者常因意识障碍、延髓麻痹等原因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鼻饲是解决重症脑卒中患者进食困难及营养支持的主要方法,现将脑卒中患者留置胃管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心理护理脑卒中患者起病急,病情重,患者及家属常会产生焦虑、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是建立在机体内环境正常、脏器功能健全的基础上的,这些都与患者的营养状态密切相关.本研究观察了进食困难的脑卒中患者早期实施鼻饲营养支持对其自身营养状态改善、感染并发症发生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以探讨早期鼻饲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重症脑血管病病人鼻饲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文华  龙兆英 《吉林医学》2006,27(2):216-217
重症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常见疾病之一,脑卒中患者中约51%有吞咽障碍,主要是双侧皮层及皮质脑干束的损害或因疑核、舌下神经核及其神经损害而引起。病损严重时可出现严重的吞咽困难、病人不能进食,造成营养不良或食物误吸入肺内致吸入性肺炎或窒息等并发症,甚至可危及生命。给治疗带来困难。现回顾性分析了我科自2004年1月-2005年5月对86例重症脑血管病病人鼻饲情况总结,提出护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也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急性期常见昏迷,球麻痹不能自行进食,为保证营养素及药物定时供给,通常在发病后24~72h内插入鼻饲管进行鼻饲,鼻饲已成为脑卒中综合治疗的必要手段.下面将针对脑卒中病人鼻饲时置管的方法、鼻饲液的选择、并发症的预防及吞咽康复护理体会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鼻饲患者并发吸入性肺炎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保连 《中外医疗》2010,29(7):160-160
脑卒中病人常伴有意识丧失或吞咽障碍,致患者不能自行进食。临床上一般禁食48~72h后需鼻饲,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及能量供给。但长期鼻饲会出现一些相应的并发症,吸入性肺炎是最常见的一种。通过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53例脑卒中鼻饲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脑卒中患者虽然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正常,但常因意识障碍、延髓性麻痹等原因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鼻饲是解决重症脑卒中患者进食困难的主要办法,尤其是脑卒中咽麻痹的患者,传统的鼻管质地软,连接不紧密,往往插管成功率低,给患者又增加痛苦。我科新近使用的艾谱力鼻饲喂养管,内置中空导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也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急性期常见昏迷,球麻痹不能自行进食,为保证营养素及药物定时供给,通常在发病后24h~72h内插入鼻饲管进行鼻饲,鼻饲已成为脑卒中综合治疗的必要手段。下面将针对脑卒中病人鼻饲时置管的方法、鼻饲液的选择、并发症的预防及吞咽康复护理体会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老年化的日益严重,高龄危重患者逐年增多,在这些患者中常伴有意识障碍,进食困难,又因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导致高代谢和高分解,容易发生营养不良,采用合理的肠内营养支持,减少营养不良并发症对促进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我院ICU自2008年1月~2012年8月共有47例危重症患者采用了鼻饲肠内营养方式,现将护  相似文献   

15.
意识障碍、吞咽障碍在急性脑卒中,尤其是在重症脑卒中中的发生率高,可引起营养不良、医院感染等诸多并发症,并使脑卒中患者死亡率明显增加,从而导致脑卒中预后不良.研究表明早期鼻饲胃管肠内营养可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1].  相似文献   

16.
60例脑梗死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它可引起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常导致吸人性肺炎,甚至窒息而死亡。目前,临床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是鼻饲,但鼻饲管易造成患者痛苦甚至窒息,且鼻饲注入食物成分单一,易引起电解质紊乱、腹水、营养不良及鼻腔、口腔黏膜损伤等。因此,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及时进行康复训练.改善其吞咽进食功能非常必要。我科自2004年6月~2006年6月收治脑梗死伴吞咽功能障碍者60例,通过康复训练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鼻饲与经口相结合进食方式、单纯经口进食方式以及单纯鼻饲进食方式三者对脑卒中后中度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的干预效果。方法将入组的172例脑卒中后中度吞咽障碍住院患者根据患者及家属医院,分为单纯经口进食组(A组)60例、单纯鼻饲进食组(B组)52例以及鼻饲与经口相结合进食组( C组)60例,对患者进行连续观察,2周后记录三组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结果 A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35.0%,B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17.3%,C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18.3%,三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分割法进一步检验,B组与C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B、C两组合并,与A组进一步进行χ2检验,显示A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后中度吞咽障碍患者在患者意识清醒配合下,可以选择鼻饲结合经口进食方式。  相似文献   

18.
张宪忠  孙宝红  孙昊旻 《当代医学》2009,15(15):151-152
脑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碍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其发生率为22%~65%^[1,2],病人常因吞咽障碍而出现进食困难,营养及水分的摄入不足;因吞咽延迟很容易发生误咽,导致异物吸入,引起呛咳、肺部感染,甚至导致窒息而死亡。吞咽障碍对疾病患者的恢复以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严重者甚至需要终生依靠鼻饲维持生活,是脑卒中康复的重要不利因素之一。临床上单纯使用药物治疗吞咽障碍效果并不满意,因此我们于2005~2008年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舌针加冰刺激的治疗方法治疗脑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碍患者1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在临床,中风所致吞咽困难的发生率较高,进食困难不但容易使患者出现烦躁易怒和抑郁的情绪,严重者拒绝进食,也可使患者进食时因误吸导致肺部感染,或因摄入食物不足而致严重的营养不良。吞咽困难导致患者临床死亡率明显增高及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吞咽困难是脑卒中后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文章结合中西医康复进展与本人的临床实践,讲述了康复、针灸、推拿、中药、西药等治疗吞咽困难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由于吞咽障碍,进食困难不但可引起脱水及营养不良,而且易造成误吸,诱发吸人性肺炎,严重者可因窒息而危及生命.因此,提高对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水平,协助康复是十分必要的.一年来,作者对54例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患者施行医疗手段的同时,较系统地进行基础训练的摄食训练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