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耳背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2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仝瑞芬  张素英 《河北中医》2002,24(5):397-397
1999~ 2 0 0 1年 ,我们采用耳背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1 2 8例 ,疗效较好 ,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2 8例均为门诊患者 ,男 5 6例 ,女 72例 ;年龄最大 72岁 ,最小 1 7岁 ;病程 >2个月 46例 ,<2个月 82例 ;左侧 69例 ,右侧 5 9例。1 .2 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自1998~2006年,采用平衡偏瘫穴针刺与耳背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0例,并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疗效可靠,方法简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电针透穴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透穴疗法:是针刺入某一穴位后,采用不同的针刺方向,针刺角度和不同的针刺深度,以同一根针作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个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一种针剌方法。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病,目前治疗的方法很多,但仍缺少效果肯定的方法,笔者总结治疗该病的经验,在电针透穴方面尤有心得,即电针透穴能够有效地治疗该病。  相似文献   

4.
《陕西中医》2016,(12):1656-1657
目的:观察翳风穴刺络放血法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刺络放血组57例和激素组53例,刺络放血组予以翳风穴刺络放血治疗,激素组予以口服强的松片治疗,从就诊当日至发病第10天,观察期共计30d。观察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症状改善,并采用症状体征、H-B分级、FDI评分作为疗效指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刺络放血组总有效率92.98%,激素组总有效率83.12%,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在疾病初期(D1),症状体征量表评分、H-B分级评分及FDI量表评分方面,两组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病程的第10、20、30天(D10、D20、D30),刺络放血组疗效优于激素组。结论:刺络放血组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总有效率高于激素组。  相似文献   

5.
透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为临床常见病症 ,通常称为口眼歪斜、面瘫。各种年龄段均有出现。常因面部受凉 ,风吹引起 ;一般发作几天或发作时有感冒或急慢性中耳炎等症状出现。笔者于近年用透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取得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  患者采用随机分为透针组和对照组 ,经过统计学处理 ,两组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透针组 :患者 46例 ,均为门诊病人。男性 2 0例 ,女性 2 6例 ;其中年龄最小 8岁 ,最大的 70岁 ;左侧 1 8例 ,右侧 2 8例 ;病程最长的 3个月 ,最短1天 ;其中病程 1天~ 3 0天的 3 0例…  相似文献   

6.
蜂针加三棱针放血治疗面神经麻痹58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笔者近几年来应用蜂针加三棱针放血治疗面神经麻痹 5 8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及治法本组中男性 3 2例 ,女性 2 6例 ;年龄 1 2~ 6 5岁。患者坐位 ,先作蜂毒试验。将患者前臂下端内侧皮肤常规消毒后 ,用拔出的蜂刺在相当于内关穴位上刺入皮肤 0 .5~ 1 .0 cm,3 s后  相似文献   

7.
温针灸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方法有很多,本文用温针翳风穴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1例,设对照组32例,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对比显示该方法有着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透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7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临床资料70例患者均根据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确诊 [1]。男 40例 ,女 3 0例 ;年龄最小 1 8岁 ,最大 6 7岁。其中 1 8~ 2 4岁 47例 ,2 5~ 45岁 1 4例 ,46~ 6 7岁 9例。临床表现 :通常急性起病 ,于数小时或 1~ 2 d内达高峰。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 ,不能皱额蹙眉 ,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患侧鼻唇变浅、口角下垂 ,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鼓气或吹口哨时漏气 ,进食时食物易滞留于患侧齿颊之间。病程最短 1d,最长 3月余。2 治疗方法2 .1 取穴 透穴及进针方向 :从鱼尾透鱼腰 ;从瞳子直下 0 .1…  相似文献   

9.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医学又称为面瘫或吊线风,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部表情肌瘫痪,是临床上常见病之一。笔者从1988~2004年采用针灸配合药物治疗此病,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放血疗法治疗面神经麻痹10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神经麻痹即面瘫,属于中医“口眼喎斜”,本病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所致,本病起病突然,临床以面部板滞、麻木、不能作蹙额、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部分病人初起时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  相似文献   

11.
蜂针加三棱针放血治疗面神经麻痹5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口腔内患侧口颊粘膜三棱针放血,患侧面部穴位蜂针螫刺,内外兼治,达到短期内患侧面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畅通气桥,使面神经短期内解除症状及压迫,局部面肌得到濡养。快速恢复面神经功能。一般2-3个疗程即痊愈,该疗法是一种方法简便,疗效神奇,价廉的自然疗法,是值得临床广泛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浅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王晶 《中国针灸》2004,24(1):47-48
目的 :观察不同深浅刺法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 :将 9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 2组 ,分别采用浅刺法 (治疗组 )和沿皮透穴刺法 (对照组 )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组愈显率为 95 8% ,对照组愈显率为 81 3%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浅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优于沿皮透穴刺法。  相似文献   

13.
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常用的方法有早期应用激素、局部超短波、针灸等,但有部分患者恢复不良。我院于2001年1月-2005年1月应用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2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轻刺补法治疗早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2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自1991年以来采用轻刺补法治疗早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2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针灸临床之常见病、多发病。笔者根据面神经分布特点结合经脉循行路线精选穴位 ,用电针治疗本病 2 61例 ,疗效显著 ,兹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临床收治本病患者 31 1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2 61例中 ,男 1 38例 ,女 1 2 3例 ;病在左侧者 1 2 5例 ,右侧者 1 36例 ;发病年龄多在 2 0~40岁 ,年龄最大者 78岁 ,最小者 7岁 ;病程在 1周内 98例 ,1周以上 1 63例。对照组 50例中 ,男 2 9例 ,女 2 1例 ;病在左侧者 2 4例 ,右侧者 6例 ;发病年龄多在 2 0~ 40岁 ,年龄最大者 72岁 ,最小者 5岁 ;病程在 1周内 2 0例 ,1…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对面神经麻痹治疗研究报道较多,现综述如下。针灸:梁氏等[1]治疗480例,4 3 9例完成治疗。随机分为基础组(用强的松、维生素B1、维生素B12及地巴唑口服)和治疗组(又分针灸组、基础加针灸组),共治疗4周。结果3个组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治疗组疗效优于基础组,针灸组疗  相似文献   

17.
李柱  王俊伏 《河南中医》2002,22(3):63-63
我们近 2年来 ,以地仓、太阳、会风穴 (经验穴 )为主 ,采用三联针法 ,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4 2例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采用本疗法共治疗 4 2例 ,均为单侧发病。男 32例 ,女10例 ;年龄在 16~ 4 5岁之间 ;发病 1月以内者 6例 ,发病 5d之内者 9例 ,发病半月以内者 18例 ,发病半月以上者 9例。诊断依据 :突然起病 ,患侧眼裂大 ,眼睑不能闭合 ,流泪 ,额纹消失 ,不能皱眉 ,患侧鼻唇沟浅 ,口角低 ,并向健侧牵引。所有病例均排除其他类型的面瘫。2   治疗方法会风穴 :用三根 1 5寸毫针 ,沿皮肤分别以会风穴朝太阳穴…  相似文献   

18.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定位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琼瑛 《四川中医》1991,9(8):36-37
  相似文献   

19.
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61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华宏 《江苏中医》2000,21(11):44-45
  相似文献   

20.
温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强 《江苏中医》1998,19(4):36-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