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儿童心脏体积及指数的X线测量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测量了新疆地区333例(男173、女160)维吾尔族,370例(男183、女187)汉族3~7岁儿童心脏体积和心脏体积指数.两民族心脏体积各年龄组,除5岁组女性有显著差异外,其他均无显著差异.不分年龄组维、汉族心脏体积无显著差异.新疆地区汉族与哈尔滨地区汉族心脏体积指数无显著差异,维族心脏体积指数大于同地区汉族,也大于哈尔滨地区汉族,作者认为这与维族儿童身高、体重、体表面积低于汉族儿童有关.文内还讨论了心脏体积测量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妊娠期糖尿病 (GDM )筛查的意义及病因进行探讨。方法 对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3年 1月在我院做产前检查的 2 980例孕妇 (2 4~ 2 8w)进行口服 5 0 g葡萄糖筛查 ,并将筛查对象分为 2组 :75g葡萄糖负荷试验 (OGTT)异常组(包括GDM及IGT)和正常组 (对照组 ) ,两组孕妇于初诊时详细记录糖尿病家族史、孕产史、年龄、孕前体重、身高 ,计算体重指数 (BWI)。结果  2 980例孕妇 ,5 0g糖筛查异常 86 9例 ,占 2 9.16 % ;糖耐量减低 (IGT) 92例 ,占 3.0 9% ;GDM 10 2例 ,占3.4 2 %。OGTT异常组DM家族史、BWI≥ 2 4kg/m2 者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在孕 2 4~ 2 8w对孕妇进行 5 0 g葡萄糖筛查是必要的 ,对高危人群 34w重复筛查。GDM是由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和 (或 )相互作用引起的 ,其中 ,遗传与肥胖占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50g葡萄糖负荷试验(GCT)对孕妇进行糖尿病筛查,了解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发病情况,探讨其高危因素及合适的筛查时机。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00年9月~2004年1月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行GCT的1109例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诊断为GDM者97例,发生率为:8、74%。筛查孕妇按年龄分成〈25岁、25~29岁、30~34岁、≥35岁4个年龄段,不同年龄段的平均空腹血糖、平均1h血糖、GCT异常率、GDM阳性率有显著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其阳性率升高。根据孕前体质指数(BIM)不同将孕妇分成〈25及≥25共2组,2组间平均空腹血糖、GCT异常率、GDM阳性率有显著差异,肥胖组阳性率高。按不同的筛查孕周分成6组,各组间空腹血糖、1h血糖、GCT异常率及GDM阳性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GDM是一种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有较高的发病率,年龄大、孕前肥胖是其独立的高危因素,妊娠各个时期的筛查阳性率相同,均可做GCT,但是妊娠早、中期筛查更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妊娠晚期可再做补充或复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妊娠早期糖化血红蛋白联合体重指数在临床筛查妊娠期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00例孕妇产前检查,孕8-14周筛查糖化血红蛋白及体重指数,孕24-28周筛查GCT及OGTT的结果对照。结果①产前检查1300例孕妇中4例在孕8-14周空腹血糖异常确诊妊娠期糖尿病,余均行,24-28周的50g葡萄糖筛查试验(GCT),异常者252人;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确诊妊娠期糖尿病36人,糖耐量异常51例。②产前检查1300例孕妇在8-14周均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体重指数计算。以HbA1c≥5.5%为临界点异常者335人。HbA1c≥6.0%为临界点异常者为124人。以BMI≥24,异常者366人;BMI≥26,异常者132人。在孕早期采用HbA1c≥5.5%且BMI≥24的筛查方法,它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接近GCT筛查方法。结论糖化血红蛋白联合体重指数在孕早期作为筛查妊娠期糖尿病指标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前景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5.
葡萄糖筛查假阳性在孕产妇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葡萄糖筛查假阳性有无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1500例无合并症的孕产妇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葡萄糖筛查假阳性499例.结果葡萄糖筛查假阳性组孕妇平均年龄为29.4±2.6(岁),对照组为 28.5±2.8(岁),有差异(P<0.01).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假阳性组为3443.89±428.30(g),对照组为3390.50±401.86(g),也有差异(P<0.05).两组剖宫产率分别为37.27%和35.56%,巨大儿发生率为9.82%和8.79%,无统计学差异(P>0.05),产钳助产率为13.43%和14.49%,无差异(P>0.05).胎儿窘迫发生率分别为34.87%和40.96%,低于对照组(P<0.05).孕24周时体重指数≥24,葡萄糖筛查假阳性组,巨大儿的发生率为25.35%,明显高于对照组(9.92%),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葡萄糖筛查假阳性可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但不增加剖宫产和产钳助产的危险,不会造成胎儿宫内缺氧.孕24w超重的孕妇,糖筛查假阳性巨大儿的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WHO与ICCIDD制定的碘缺乏病防治标准与方法”中规定的硫酸铈法,测定分析了塔城市504例维吾尔族、994例汉族青少年的尿碘。结果表明,维吾尔族和汉族青少年尿碘分布均服从正偏态分布。维吾尔族和汉族青少年平均尿碘间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提示民族间存在碘代谢水平上的差异性。维吾尔族、汉族男女尿碘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百分位数,维吾尔族青少年尿碘参考值范围为53μg/L361μg/L。根据参考值维吾尔族青少年群体中的缺碘频率为9.9%(50/504);汉族青少年群体中的缺碘频率为8.4%(83/994)。两民族青少年群体缺碘频率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汉族活产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类型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在新疆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维、汉族活产新生儿进行先心病筛查,维族4020例,汉族4848例,发现可疑病例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定诊断及类型,并对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筛查出维、汉族活产新生儿先心病60例,发病率6.8‰。其中维族27例,发病率6.7‰;汉族33例,发病率6.8‰。维、汉族新生儿先心病类型构成比不同(P0.05)。维、汉族新生儿发生先心病危险因素构成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两民族新生儿先心病发病率无差异,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两民族先心病发生有相同的作用。维、汉族新生儿的发生先心病类型不同,存在一些危险因素对维、汉族先心病发生产生不同影响。维、汉族先心病的母亲相关危险因素有所不同,因此须对维、汉族孕妇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以降低两族新生儿先心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妊娠期妇女感染人细小病毒B19(HPVB19)与异常流产及胎儿畸形的关系,为妊娠期妇女孕期保健随访方案制定提供参考,提升优生优育水平。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行孕期保健、分娩符合纳入条件的的妊娠期孕妇608例。所有孕妇均于入组后行HPVB19筛查,将患者按照HPVB19筛查结果分为阳性组(118例)和阴性组(490例)。统计两组孕妇妊娠结局(异常流产率、剖宫产率、终止妊娠率、自然分娩剖宫产率)、新生儿妊娠结局(畸形率、死胎率、新生儿窒息率)并比较。统计HPVB19阳性孕妇筛查结果为阳性妊娠周期分布,不同妊娠周期检出HPVB19阳性孕妇及新生儿妊娠结局并比较。采用spearson相关性分析程序分析妊娠期妇女感染HPVB19与异常流产、胎儿畸形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孕妇年龄、入组时孕周、体重、体质量指数(BMI)、孕次、产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产前即37-41w检出HPVB阳性孕妇,经治疗后,HPVB19IGM转阴。HPVB19阳性组孕妇异常流产率、剖宫产率、自然分娩转剖宫产率、终止妊娠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HPVB19阳性组孕妇新生儿胎儿宫内畸形率、新生儿畸形率、死胎率、新生儿窒息率均明显高于阴性组孕妇新生儿(P0.05)。118例HPVB19阳性孕妇检出阳性孕周分布较为均匀。孕18-24w检出HPVB19阳性孕妇异常流产率即胎儿畸形率明显高于其它时段检出HPVB19阳性孕妇(P0.05)。妊娠期妇女发生HPVB19感染与孕妇异常流产率、胎儿畸形间的相关性系数均0.5,有较强的相关性。结论妊娠期妇女感染HPVB19与异常流产和胎儿畸形呈较高相关性,做好孕前筛查及健康宣教,孕期HPVB19筛查及相应对策,尽可能降低异常流产及胎儿畸形风险,提升优生优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汉族、维吾尔族宫颈癌及宫颈病变中HPV16型E6基因变异分布及频率,比较两个民族之间的差异。方法对140例HPV16阳性标本,设计E6基因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HPV16E6全长基因,PCR产物直接测序,进行序列分析并与德国标准株对比,筛选突变位点。结果 123例汉族、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及宫颈病变标本中均存在HPV16E6变异株,其中突变率分别为:47.37%(27/57)和50%(33/66),E6突变位点主要是L83V、D25E、D64E、I73V、H78Y、D113E,其中L83V变异株在两个民族突变中占的比例均最高,汉族L83V突变频率为29.82%(17/57)显著低于维吾尔族的40.90%(27/66)(P0.05)。而汉族D25E突变频率为19.30%(11/57)显著高于维吾尔族的7.58%(5/66)(P0.05),D64E变异株在维族突变株中占的比例为6.1%,而汉族标本中未检出。结论两个民族HPV16 E6基因变异发生的位置和变异发生的频率存在差异,维吾尔族人群中HPV16E6基因D64E变异株可能与该地区维吾尔族宫颈癌高发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50g葡萄糖负荷实验(GCT)血糖值的临床意义。方法对产前检查孕妇行GDM筛查、详细记录孕妇年龄、孕产次、身高、孕前体重及行GCT时体重、行GCT的孕周、不良孕产史、家族史、本次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情况等。分析GCT值与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1.GCT阳性率24.01%,确诊GDM 15例,G IGT 61例,GDM和G IGT患病率分别为2.57%和10.46%。GCT阳性者中存在糖耐量异常者占(76/140)54.29%。若取8.3mmol/L为GCT切点,将减少25.71%的OGTT检查率而能发现100%的GDM和91.8%的G IGT。2.GCT假阳性共64例,其中小于32w者23例,在32~34w进行了重复筛查,发现GDM 1例(4.35%),G IGT 4例(17.39%)。3.GCT值与体重、BM I、孕期增重正相关。GCT血糖值与G IGT和GDM的发生率正相关。4.GCT阳性组早产和羊水过多发生率分别为8.57%和7.86%,显著高于GCT阴性组的2.27%和1.35%(P<0.001)。结论GCT值本身具有临床意义,应重视对GCT假阳性的重复筛查:GCT假阳性也是围产不良结局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克苏市维吾尔族、汉族高年级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及特点。方法:采用中文版Steinberg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阿克苏市2所小学的976名4~6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维族504名、汉族472名。结果:1总体来看,在参与因子上维族父母得分高于汉族(t=2.001,P0.05),心理自主、严格/监督因子得分维族父母均低于汉族(t=14.012,23.230;P0.001);2汉族母亲、父亲文化程度总体来说高于维族父母(χ~2=43.89,46.92;P0.01);3汉族父母对不同性别学生的教养方式,在3个因子上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维族父母对女生在参与因子、严格/监督因子得分高于男生(P均0.05);4对独生子女的教养方式,在心理自主、严格/监督因子得分维族父母均低于汉族(t=7.141,10.867;P0.001);对非独生子女,参与因子得分维族父母高于汉族(t=-2.496,P0.05),心理自主、严格/监督因子得分维族父母均低于汉族(t=12.322,19.286;P0.001)。结论:维族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保护、温情,而汉族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心理自主,对子女进行监督的意愿以及实际监督情况更严格;维族家庭教育可能更重视性别教育。  相似文献   

12.
新疆南疆地区嗜人T淋巴细胞病毒I型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I型(HTLV-1)在新疆南部(南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流行情况,自南疆喀什,和田,阿图什地区采集正常人群中不同年龄组,不同民族的血清标本2642份,其中维吾尔族(维族)1082份,汉族1089份,柯尔克孜族(柯族)471份。用免疫荧光法(IFA)检测上述血清中HTLV-1IgG抗体,结果维族抗体阳性者为0.74%(8/1082)汉族为0(0/1089)柯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53 Arg72Pro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妇女宫颈癌发生及与HPV感染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检测152例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组织及110例非癌宫颈组织、120例汉族妇女宫颈癌组织及122例非癌宫颈组织中p53 Arg/Arg、Pro/Pro、Arg/Pro三种基因型的分布。结果比较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和非癌对照组中p53基因型总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96,P〈0.05),Arg/Arg所占比例在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组高于非癌对照组。比较汉族妇女宫颈癌和非癌对照组中p53基因型总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1,P〈0.025),Pro/Pro所占比例在汉族妇女宫颈癌组高于对照组。比较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中HPV16阳性组和阴性组p53基因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77,P〈0.05),Arg/Arg所占比例在HPV16阳性组高于阴性组。结论p53 Arg/Arg基因型可能是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发生的遗传易感因素,且与维吾尔族妇女HPV相关宫颈癌的发生有关。p53 Pro/Pro基因型可能是新疆汉族妇女宫颈癌发生的遗传易感因素。新疆维吾尔族妇女与汉族妇女宫颈癌的发生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维吾尔族及汉族早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1突变情况及突变位置。方法选取35例维吾尔族及汉族早发性乳腺癌根治标本(其中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22例,汉族乳腺癌13例),对照组为32例维汉族乳腺良性病变(纤维腺病及纤维腺瘤)及乳腺癌旁非癌组织;运用PCR—SSCP和DNA序列测定的方法检测BRCA1基因突变。结果(1)35例新疆早发性乳腺癌(≤35岁)BRCA1突变率为22.86%(8/35),22例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BRCA1突变率为31.82%(7/22)。(2)35例新疆早发性乳腺癌中发现8例BRCA1突变的12个新位点,其中2例突变位点IVS20-68insA均为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患者。(3)35例新疆早发性乳腺癌中发现7例BRCA1基因核苷酸多态性,对照组32例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癌旁非癌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中仅发现1例BRCA1基因核苷酸的多态性。结论BRCA1突变可能与新疆早发性乳腺癌尤其是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密切相关,其突变位点IVS20—68insA可能是新疆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的遗传易感性位点,尚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研究中国汉族和新疆维吾尔族随机非血缘关系RhD阴性个体RHD基因结构。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RHD基因的上、下游和杂交的Rhesus盒,以及RHD基因的10个外显子。结果RhD阴性个体RHD基因型检测结果显示,新疆维吾尔族人与同组汉族人RHD^-/RHD^-基因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44%vs61.40%,P〈0.01),两者与RHD^+/RHD^-基因型组(该组代表RHD单基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8%vs34.21%,p〈0.01),但与RHD^+/RHD^+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8%vs4.39%,P〉0.05)。78名汉族RhD阴性个体RHD单基因结构研究显示,53名(67.95%)为RHD(1-10)型(其中非表达的14名),15名(19.23%)为RHD-CE(2.9).晚基因型,5人(6.4l%)为RHD-CE(2-7)-D2基因型,2人(2.56%)与RHD-CE(3-6)-D型相似,1人(1.28%)为RHD.CE(5.6).D型,2人为RHD-CE(6)-D或点突变。2名新疆维吾尔族RhD阴性个体RHD单基因型中1人为RHD(1-10)型,1人为RHD-CE(2-9)-02。结论汉族RhD^-/RHD^+单基因型最常见非表达的等位基因依次为RHD-CE(2-9)-D2、RHD(1-10)、RHD-CE(2-7)-D2。新疆维吾尔族携带汉族常见而在白人罕见的非表达的RHD等位基因RHD-CE(2-9)-D2,显示维吾尔族和汉族两大民族基因的融合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维吾尔族正常成年人股骨上段X线解剖特征.方法拍摄36例正常维吾尔族成年人双侧股骨上段标准正位片,对股骨头直径、股骨头颈长度、股骨头高、小转子上20 mm平面处髓腔宽度、小转子处髓腔宽度、小转子下20 mm平面处髓腔宽度、狭窄处位置、狭窄处髓腔左右宽度8项指标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股骨上段各项指标间无侧别差异(P〉0.05);男、女性股骨头直径、股骨头高、小转子下20 mm平面处髓腔宽度等指标存在性别差异(P〈0.05);与汉族相比股骨头直径、股骨头颈长度、狭窄处位置、狭窄处髓腔宽度等指标存在种族差异(P〈0.05),与外国人相比股骨头直径、股骨头颈长度、小转子上20 mm平面处髓腔宽度、小转子处髓腔宽度、狭窄处髓腔左右宽度等指标存在种族差异(P〈0.05).结论维吾尔族正常成年人骨股上段结构有其特点,可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兰州地区汉族人群HLA-A、B和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兰州地区汉族人群HLA-A、B和DRB1位点等位基因多态性特点。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兰州地区200名健康无血缘关系的汉族个体HLA-A、B和DRB1基因座进行分型,并与西北、北方和南方汉族、西北回族、维吾尔族和藏族人群进行比较。结果兰州汉族人群中HLA-A基因座共检出14个等位基因,以A*02,A*11,A*24,A*33,A*30,A*01和A*31基因最常见;HLA—B基因座共检出32个等位基因,以B*40,B*15,B*46,B*13,B*51,B*60,B*58和B*44基因最为常见;HLA-DRB1基因座共检出13个等位基因,最多见的基因依次为DRB1*09.DRB*15,DRB1*12,DRB1*04,DRB1*11,DRB1*07,DRB1*08和DRB1*14,接近北方汉族而与南方汉族有差异,与西北回族无明显差异,但与西北维吾尔族和藏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兰州地区汉族人群HLA-A、B和DRB1位点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南、北汉族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与西北维吾尔族和藏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海南汉族、黎族人群G6PD缺乏症患者的G6PD基因1376G→突变。方法 用盐提取法提取G6PD缺乏症患者白细胞的DNA,用等位基因特异聚合酶链反应检测1376G→T突变。结果在分析的59例汉族患者和32例黎族患者中,19例汉族患者和18例黎族患者有G6PD基因1376G→T突变,该突变在汉族、黎患者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2.2%和56.2%。结论 G6PD基因1376G→T是引起海南黎族  相似文献   

19.
正常新疆维吾尔族人头发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地区12名(6女,6男),年龄在17岁至20岁之间的维吾尔族人不同部位的头发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发现头发呈圆柱形,毛小皮鳞片呈叠瓦状。但鳞片排列方式、紧密度及形态因个体及部位不同而异。根据毛小皮排列方式可分为三型:即平行型,交错型及混合型,又根据毛小皮排列的紧密度分为密型和疏型。毛干的直径因个体不同大致可分为粗发和细发,粗发毛小皮单位距离内的层数大于细发,毛小皮排列多呈平行线。细发毛小皮排列多呈交错、混合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