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研究证实,胰岛素生长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α分别具有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功能.目的:实验拟验证补肾复方中药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密度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9/2007-03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动物中心和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共同完成.材料:选择SPF级6 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68只,体质量约260~280 g.随机分为空白组和手术组,分别为22只和46只.术后3个月后从两组随机各选出10只以确定造模成功.造模后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雌激素组、中药组各12 只.剩余12只为空白对照组.补肾中药主要由淫羊藿、补骨脂、丹参、黄芪等10味中药组成,含生药量为1 430 g/L,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制剂室提供.方法:中药组给予补肾中药按4.8 g/kg灌胃,1次/d;雌激素组给予尼尔雌醇按1 mg/kg灌胃,1次/周;模型组和空白组给予蒸馏水按10 mL/kg灌胃,1次/d,连续治疗3个月.主要观察指标:分别测量各组大鼠全身骨密度、腰椎骨密度、双髋部骨密度,以及外周血清中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肿瘤坏死因子α及雌激素含量.结果:最后进入结果分析64只.①造模组全身骨密度低于空白组(P < 0.05).②治疗后,中药组和雌激素组的全身骨密度、腰椎骨密度高于模型组(P < 0.05),中药组和雌激素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能显著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和提高雌激素水平(P均< 0.05),与雌激素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中药组还能提高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含量(P < 0.05),雌激素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水平明显均低于其余3组.结论:中药补肾复方在治疗骨质疏松的过程中类雌激素样作用可能是其主要作用机制,但其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影响不同于雌激素.  相似文献   

2.
背景:人胰岛索样生长因子I在成骨细胞中含量丰富,与骨密度有密切关系。目的:观察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对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的增殖、凋亡及碱性磷酸酶合成的影响。方法:不同质量浓度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刺激体外培养的大鼠成骨细胞,噻唑蓝法测定活细胞数量;肿瘤坏死因子a单独或与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共同刺激成骨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采用对硝基酚磷酸盐法测定细胞裂解液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一定剂量的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能明显增加大鼠成骨细胞数量(P〈0.05),在质量浓度为0.1-100pg/L时,成骨细胞数量的增加与质量浓度呈正相关;肿瘤坏死因子a在0.1-100pg/L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地促进成骨细胞凋亡(户〈0.05),并使S期细胞减少(尸〈0.05),而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能抑制肿瘤坏死因子a对成骨细胞的促凋亡作用(P〈0.05):与对照组相比,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刺激的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明显增高(尸〈0.05)。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对大鼠成骨细胞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且能明显抑制肿瘤坏死因子a诱导的大鼠成骨细胞凋亡,提示增加成骨细胞数量可能是重组人胰岛索样生长因子I促进骨形成的机制之一: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能促进大鼠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的合成,提示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有可能促进骨基质的合成和钙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去卵巢大鼠体质量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并观察淫羊藿、补骨脂等补肾中药对其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3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动物中心和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完成。①造模:选择雌性末孕的SD大鼠68只,随机分为手术组46只,空白组22只,手术组行双侧卵巢切除,空白组不切除卵巢。术后3个月,从两组中各随机选取10只大鼠,测量体质量和骨密度。②治疗:造模成功后,将手术组剩下36只大鼠随机分为手术模型组、雌激素组、中药组。中药组给予由淫羊藿、补骨脂、丹参、黄芪等10味中药组成的补肾中药4.8g/kg灌胃,1次/d;雌激素组给予尼尔雌醇1mg/kg灌胃,1次/周:另2组给予蒸馏水按10mL/kg灌胃,1次/d。连续治疗3个月。③观察指标:各组大鼠造模前后及治疗后体质量,并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量活体全身骨密度、腰椎骨密度、右股骨骨密度和体外右股骨骨密度。结果:①造模后手术组的骨密度低于空白组(P〈0.05),体质量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手术组的骨密度和体质量存在负相关关系(r=-0.854.P〈0.05)。②治疗后中药组的活体全身骨密度、腰椎骨密度、活体右股骨骨密度和体外右股骨骨密度高于手术模型组,而体质量低于手术模型组(P〈0.05)。③活体和体外右股骨骨密度不存在相关性(r=0.089.P〉0.05)。结论:①体质量和骨质疏松的发生有相关性,而补肾中药对提高骨密度有明显的作用。②活体和体外骨密度不存在相关关系,这可能同双能X射线的局限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水平在绝经后骨质疏松和骨量正常妇女中的差别,探讨其与骨密度和部分骨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①选择2003—04/06居住于广州市海珠区绝经1年以上妇女120例,年龄49~69岁,闭经年限1~25年。排除患有影响骨代谢疾病和3个月内服用过影响骨代谢药物者,纳入92例,均对检测指标知情同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将受试妇女分为无骨质疏松组40例和骨质疏松组52例。②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92例绝经后妇女的第1~4腰椎、股骨颈、转子间、大转子的骨密度。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及骨钙素、尿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化学发光法测定雌二醇和甲状旁腺素;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钙、磷、碱性磷酸酶。③两组间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数据间相关性处理采用person相关分析。 结果:绝经后妇女92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骨质疏松组血清雌二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水平均低于无骨质疏松组(t=2.720.4.610。3.23l,P〈0.01)。甲状旁腺素、尿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水平高于无骨质疏松组(t=2.323,-2.413,P〈0.05);两组血钙、血磷、血碱性磷酸酶和血骨钙素水平差异不明显。②在92例绝经后妇女中,年龄与骨密度和雌二醇呈显著负相关(r=-0.651,-0.601,P〈0.01)。骨密度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雌二醇和骨钙素呈正相关(r=0.271~0.569,P〈0.05-0.01),与尿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和甲状旁腺素呈负相关(r=-0.238,-0.178,P〈0.05)。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呈显著正相关(r=0.785,P〈0.01),两者均与骨密度、雌二醇呈显著正相关(r=0.271~0.569,P〈0.05~0.01).与年龄和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呈显著负相关(r=-0.186~0538,P〈0.05-0.01)。 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生可能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水平下降存在关联,这两项指标可作为更加准确而且易于检测的骨代谢标志物预测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针刺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针刺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3—02/2004—05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完成。①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取造模成功的2型糖尿病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3组,另设正常对照组(对照组),每组10只。糖尿病模型针刺组(针刺组):用电针刺激单侧脾俞、膈俞、足三里、内庭穴;糖尿病模型药物组(药物组):将盐酸二甲双胍片按100mg/(kg&;#183;d)灌胃;糖尿病模型对照组(模型组)、对照组: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②治疗40d后,检测大鼠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用ELASA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 结果:对照组大鼠死亡1只。进入结果分析39只。①各组大鼠糖代谢相关指标的比较: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药物组的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明显降低(P〈0.01,P〈0.05),胰岛素敏感指数则明显增高(P〈0.05);针刺组除空腹血糖高于对照组外,余指标与对照组、药物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糖尿大鼠的稳态模式β细胞功能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②各组大鼠血脂的比较:针刺组、药物组的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P〈0.05),与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针刺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明显高于模型组、药物组(P〈0.01,P〈0.05),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各组大鼠前炎症介质和凝血因子的比较:针刺组、药物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P〈0.05),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成正相关(P〈0.01,P〈0.05),且炎症因子之间也呈正相关(P〈0.01,P〈0.05)。 结论:①针刺可明显降低血糖、血清胰岛素,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与盐酸二甲双胍相近。②针刺改善胰岛素抵抗可能与降低炎症因子有关。③针刺可明显改善脂质代谢紊乱,在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优于盐酸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和血清一氧化氯在慢性酒精性肝病大鼠的表达状况及丹芪保肝汤对慢性酒精性肝病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04/11在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及中心实验室完成。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25),酒精性肝病模型组(n=38),丹芪保肝汤防治组(n=33)。酒精性肝病模型组用梯度酒精定量灌胃的方法制备酒精性肝病模型。丹芪保肝汤防治组造模同时给予丹芪保肝汤口服;正常对照组动物给予相同容积的生理盐水,于开始灌胃4、8、12周末分别处死酒精性肝病模型组12、16、lO只大鼠,丹芪保肝汤防治组10、14、9只及正常对照组动物9、8、8只大鼠,下腔静脉取血,经心脏灌流固定,取肝组织-70℃保存。分离血清,-20℃保存。取肝组织作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变性、坏死状况,免疫组化检测肝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表达,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一氧化氯含量。 结果:各组实验动物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如有因为起初呛咳窒息和酒精的耐受性差的及时补充。①各组大鼠一般情况:酒精性肝病模型组大鼠同正常对照组相比,一般状态差,毛色无光泽,易激惹,体质量减轻(P〈0.01),丹芪保肝汤防治组与酒精性肝病模型组体质量相比差异显著(P〈0.01)。②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光镜下观察结果:正常对照组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外周呈放射状分布;酒精灌胃4周末,局限性肝小叶中央静脉区脂肪变性及空泡变性小于1/3,肝细胞点片状坏死,炎细胞浸润;8周末,肝小叶中央静脉区脂肪及空泡变性明显增多且小于2/3,肝细胞呈大片状坏死;12周末,大于2/3肝小叶形成弥漫性以大空泡变性为主的混合性脂肪变,肝细咆坏死增多。③肝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酒精性肝病模型组、丹芪保肝汤防治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脏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胞浆、肿瘤坏死因子的胞质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酒精性肝病模型组与丹芪保肝汤防治组相比亦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乙醇刺激时间的延长和剂量的不断加大,各酒精性肝病模型组及丹芪保肝汤防治组之间肝脏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也逐渐增加(P〈0.01)。④各组大鼠血清一氧化氮水平:丹芪保肝汤防治组与酒精性肝病模型组皿清一氧化氮水平在4周、8周、12周逐渐升高,各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酒精性肝病模型组、丹芪保肝汤防治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酒精性肝病模型组相比,丹芪保肝汤防治组能有效抑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表达,降低血清一氧化氮水平(P〈0.01—0.05)。 结论:血清一氧化氮的水平、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与酒精性肝损伤的程度相平行且有密切关系;丹芪保肝汤通过降低一氧化氮水平,减轻内毒素血症,阻断细胞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表达,可能是该药物作用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实验性关节炎大鼠应用中药痹肿消汤干预后,促进滑膜血管翳形成的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变化,并与甲氨喋呤做标准对照。方法:实验于2003—05/11在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取健康SD大鼠95只,随机分为4组:①正常组(n=5):不进行任何处理,于第25天处死。②模型组(Ⅱ=30):采用牛Ⅱ型胶原与完全福氏佐剂注射免疫诱导大鼠实验性关节炎模型,不给药。(爹甲氨喋呤组(n=30):同前造模,造模后即灌服甲氨喋呤0.43mg/kg,每周1次。④痹肿消汤组(9=30):同前造模,造模后即灌服痹肿消汤(白花蛇舌草、肿节风、薏米、络石藤、丹参、骨碎补等组成,2.07g/mL)10mL/kg,2次/d。后3组于造模后21d重复免疫1次,在造模后第25,30,35,40,45天分别处死6只大鼠,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滑膜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以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种因子之间的关系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纳入的95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口水平:造模后第25天模型组、痹肿消汤组与甲氨喋呤组均明显高于正常组[(51.90&;#177;26.02),(32.68&;#177;8.76),(41.10&;#177;6.87),(10.37&;#177;1.29)μg/L,P〈0.01];模型组高于痹肿消汤组及甲氨喋呤组(P〈0.01或0.05),甲氨喋呤组高于痹肿消汤组(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模型组肿瘤坏死因子口水平逐渐升高,而痹肿消汤组及甲氨喋呤组则逐渐下降,且痹肿消汤组降低较甲氨喋呤组明显(P〈0.05)。(爹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细胞表达:正常组未见,其他3组均可见。在各时间点,模型组均明显高于痹肿消汤组和甲氨喋呤组(P〈0.01),随着时间延长,症状加重,其表达逐渐升高;而痹肿消汤组和甲氨喋呤组则逐渐降低,且痹肿消汤组降低较甲氨喋呤组明显(P〈0.05)。③肿瘤坏死因子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两者呈正相关(r=0.893,2.478,P〈0.01,0.05)。结论:痹肿消汤可降低关节炎大鼠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关节滑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阻抑滑膜血管翳形成;且痹肿消汤阻断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作用优于甲氨喋呤。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补肾中药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血清细胞因子骨保护素、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方法:于2004-06/2005—10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骨科入院及门诊治疗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42例,为治疗组。另选28例健康绝经同龄女性为对照组。受试者均知情同意。治疗组口服补肾中药骨康制剂(由补骨脂、肉苁蓉、淫羊藿、黄芪、熟地黄、白芍等组方),每日清晨餐后30min口服1次,1袋/次,连服6个月;对照组不予服药。治疗组于治疗前后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股骨颈及Wards三角的骨密度。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骨保护素、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 结果:随访6个月,治疗组失访1例,因用药60d后出现胃肠道不适感等不良反应退出实验1例。对照组失访2例。治疗组40例、对照组26例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组治疗前腰椎、股骨颈及Wards三角骨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骨保护素、肿瘤坏死因子α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824&;#177;0.081),(0.943&;#177;0.125)g/cm^2;(0.735&;#177;0.089),(0.790&;#177;0.088)g/cm^2;(0.573&;#177;0.097),(0.634&;#177;0.087)g/cm^2;(353.600&;#177;20.800),(200.800&;#177;23.900)ng/L;(1382.500&;#177;427.900).(734.700&;#177;254.600)ns/L,P〈0.05]。②治疗组治疗后腰椎、股骨颈骨密度明显高于治疗前,骨保护素、肿瘤坏死因子α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875&;#177;0.114),(0.824&;#177;0.081)g/cm^2;(0.786&;#177;0.094),(0.735&;#177;0.089)g/cm^2,P〈0.05;(307.000&;#177;17.600),(353.600&;#177;20.800)ng/L;(953.200&;#177;213.800),(1382.500&;#177;427.900)ng/L.P〈0.01]。 结论:补肾中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可提高骨密度,降低血清骨保护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去卵巢大鼠体质量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并观察淫羊藿、补骨脂等补肾中药对其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3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动物中心和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完成.①造模:选择雌性未孕的SD大鼠68只,随机分为手术组46只,空白组22只,手术组行双侧卵巢切除,空白组不切除卵巢.术后3个月,从两组中各随机选取10只大鼠,测量体质量和骨密度.②治疗:造模成功后,将手术组剩下36只大鼠随机分为手术模型组、雌激素组、中药组.中药组给予由淫羊藿、补骨脂、丹参、黄芪等10味中药组成的补肾中药4.8 g/kg灌胃,1次/d;雌激素组给予尼尔雌醇1 mg/kg灌胃,1次/周;另2组给予蒸馏水按10mL/kg灌胃,1次/d.连续治疗3个月.③观察指标:各组大鼠造模前后及治疗后体质量,并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量活体全身骨密度、腰椎骨密度、右股骨骨密度和体外右股骨骨密度.缩果:①造模后手术组的骨密度低于空白组(P<0.05),体质量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手术组的骨密度和体质量存在负相关关系(r=-0.854,P<0.05).②治疗后中药组的活体全身骨密度、腰椎骨密度、活体右股骨骨密度和体外右股骨骨密度高于手术模型组,而体质量低于手术模型组(JP<0.05).⑨活体和体外右股骨骨密度不存在相关性(r=9.089,P>0.05).结论:①体质量和骨质疏松的发生有相关性,而补肾中药对提高骨密度有明显的作用.②活体和体外骨密度不存在相关关系,这可能同双能X射线的局限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生长激素对体外培养的关节软骨细胞的影响及其与细胞因子的关系,为生长激素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3在南京医科大学分子生物研究所完成。消化获取3个月龄新西兰兔关节软骨细胞,随机分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转化生长因子β1、生长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无因子对照组进行培养,每组16孔细胞。以噻唑蓝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率、阿新蓝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聚胺多糖分泌量。 结果:①各处理组细胞增殖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生长激素和细胞因子均能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其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生长激素组细胞增殖最显著,是对照组的2.17倍[噻唑蓝法检测不同组吸光度:无因子对照组为0.199&;#177;20.05,转化生长因子β1组为0.317&;#177;20.067,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组为0.384&;#177;0.084,生长激素组为0.252&;#177;20.056,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为0.433&;#177;20.080]。②各处理组培养上清聚胺多糖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生长激素和细胞因子均能促进软骨细胞基质分泌.其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生长激素组聚胺多糖含量最高,是对照组的2.10倍[阿新兰染色法检测不同因子组上清聚胺多糖含量:无因子对照组为(49.69&;#177;1.37)mg/L,转化生长因子131组为(80.10&;#177;1.42)m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为(88.44&;#177;1.68)mg/L,生长激素组为(67.73&;#177;1.56)mg/L,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为(104.47&;#177;1.86)mg/L]。 结论:生长激素也有促进体外培养的关节软骨细胞增殖和基质合成作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与生长激素联用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糖尿病状态造成胰岛紊样生长因子1基因表达异常,后者参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目的:探讨单剂量甲钴胺预防实验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分子学机制。设计:分组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材料:实验于2001—02/2002—01在南京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用清洁级SD雄性大鼠80只。方法:①取64只大鼠进行造模:四氧嘧啶溶于生理盐水,以240mg/kg剂量腹腔注射,48h后,取20mmol/L以上者为糖尿病模型。②取1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不造成糖尿病模型,仅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③将造模成功的64只大鼠中采用猪短效和长效胰岛素按2:1比例每日皮下注射后根据血糖水平不同分为2组:一组血糖控制较好为胰岛素治疗1组和血糖控制较差为胰岛素治疗2组,每组32只。各组取16只给予给予甲钴胺500μg/(kg&;#183;d)肌注,分为甲钴胺+胰岛素治疗1组和甲钴胺+胰岛素治疗2组。其余每组16只用作胰岛素治疗组对照。④于实验开始时及造模成功后2周,2,3个月测定动物体质量为初质量和末质量;血糖测定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血清果糖胺测定采用1-脱氧-吗咛。⑤采用Viking IV诱发电位仪测定诱发电位出现的波幅和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半定量分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mRNA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神经组织胰岛紊样生长因子1肽含量。⑥组间差异采用单析因方差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各实验阶段神经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mRNA、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肽含量,神经电生理变化。②各组大鼠各实验阶段糖代谢指标及体质量比较。结果:实验过程中糖尿病感染或急性并发症死亡3只,最终进入结果分析77只。①体质量及血糖代谢变化:糖尿病成模后,甲钴胺+胰岛素治疗组分别与胰岛素治疗组血糖、果糖胺等血糖代谢指标差异不明显,体质量增长较正常对照组延缓趋势一致。②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mRNA表达及其肽含量变化:甲钴胺+胰岛素治疗组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mRNA含量均不同程度高于胰岛素治疗组(P〈0.05-0.01)。糖尿病成模后2周时,坐骨神经甲钴胺+胰岛素治疗1组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mRNA含量显著高于胰岛素治疗1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明显;甲钴胺+胰岛素治疗2组明显高于胰岛素治疗2组(P〈0.05),但低于正常对照组俨〈0.01);病程2个月时,甲钴胺+胰岛素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高于相应胰岛素治疗组(P〈0.05-0.01)。病程3个月时,甲钴胺+胰岛素治疗2组神经组织与胰岛素治疗2组无差异。甲钴胺对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肽含量变化的影响趋势与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mRNA基本平行。③神经电生理指标变化:病程2和3个月时,甲钴胺+胰岛素治疗1组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明显高于胰岛素治疗1组同期(P〈0.05);病程2个月时,甲钴胺+胰岛素治疗2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基本明显高于胰岛素治疗2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除外,P〈0.05)。病程3个月时,甲钴胺+胰岛素治疗2组和甲钴胺+胰岛素治疗2组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结论:①甲钴胺对糖尿病的血糖水平无显著影响。②甲钴胺可以通过影响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表达预防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的发生。③血糖控制较好结合甲钴胺治疗能更有效预防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12.
补肾方药归经与靶器官雌激素受体的相关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补肾方药对实验性骨质疏松的归经与靶器官雌激素受体的相关性。方法:实验于2004-06/2006-04在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室完成。选择3月龄健康SD雌性和雄性大鼠各70只。常规喂养1周后,随机分成7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补肾方药口服组、肾经外贴组.膀胱经外贴组、依普拉封口服组、非经非穴位外贴组,每组雌雄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喂正常饲料,自由饮水外,其余各组均喂饲低钙饲料,饮用蒸馏水,每周2次在大鼠大腿内侧肌肉注射地塞米松0.1mg/100g体质量,5周后建立骨质疏松模型。造模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喂养条件不变;补肾中药组将补肾方药总成分按0.8g/100g体质量灌喂给药,补肾方药由地黄、淫羊藿、山药、丹参、骨碎补、独活等药物组成;膀胱经外贴组在膀胱经选肾俞、飞扬;肾经外贴组在肾经选太溪、大钟;非经非穴位外贴组在大腿内侧肌肉丰厚处选非经非穴位,具体的穴位选择参照《实验针灸学实验指导》和《大鼠穴位图谱的研制》。大鼠背部、下肢脱毛,清洗穴位,于脱毛区贴上相应的膏剂,左右交替进行。观察16周后,各组大鼠处死,股动脉放血,与口服补肾方药比较治疗骨质疏松。以血清雌二醇、睾酮、骨密度、降钙素、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甲状旁腺素比值,Ca、P、碱性磷酸酶,各组大鼠骨组织中Ⅰ型胶原和LMP-1 mRNA表达,各组雌性大鼠骨组织中雌激素受体α和雌激素受体βmRNA表达为衡量指标,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14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雌二醇、睾酮、骨密度均降低(P均〈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方药口服组、肾经外贴组、膀胱经外贴组、依普拉封口服组雌二醇,睾酮、骨密度均明显升高(P均〈0.01)。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甲状旁腺素升高,降钙素、降钙素/甲状旁腺素均降低(P均〈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方药口服组、肾经外贴组、膀胱经外贴组、依普拉封口服组甲状旁腺素下降,降钙素、降钙素/甲状旁腺素均明显升高(P均〈0.01)。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碱性磷酸酶升高(P〈0.05),Ca、P差异均不显著;与模型组相比,补肾方药口服组、肾经外贴组、膀胱经外贴组碱性磷酸酶下降(P〈0.05),Ca、P差异均不显著。④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Ⅰ型胶原/β-actin和骨矿化相关蛋白/β-actin的表达均降低(P均〈0.05);与模型组相比,补肾厅药口服组、肾经外贴组、膀胱经外贴组Ⅰ型胶原/β-actin和骨矿化相关蛋/β-actin的表达均上调(P均〈0.05)。⑤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雌激素受体α和雌激素受体βmRNA的表达均降低(P均〈0.05);与模型组相比,补肾方药口服组、肾经外贴组、膀胱经外贴组雌激素受体α和雌激素受体βmRNA的表达均上调(P均〈0.05)。结论:补肾方药通过两种不同途径给药后发挥“归经”作用,至少在骨和性腺两个靶点起作用,使骨组织中Ⅰ型胶原和骨矿化相关蛋白表达上调,雌激素受α和雌激素受体βmRNA表达上调,促进雌二醇、睾酮、降钙素/甲状旁腺素升高,结果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逆转骨质疏松,增加骨密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测定正常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不同发展时期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α、白细胞介素6水平,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糖尿病组63例为20014—02/06收治的糖尿病患者,按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无视网膜病变组24例,单纯性视网膜病变组25例,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14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及胰岛素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同期健康体检的20名正常人为正常对照组。结果:83名受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糖尿病组高于正常对照组[(1.81&;#177;0.36),(1.19&;#177;0.30)μg/L,P〈0.05],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高于无视网膜病变组和单纯性视网膜病变组(P〈0.05)。(2)白细胞介素6水平:糖尿病组高于正常对照组[(168.81&;#177;33.60),(110.47&;#177;30.26)ng/L,P〈0.05],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高于无视网膜病变组和单纯性视网膜病变组(P〈0.05)。(3)相关性分析结果:糖尿病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与白细胞介素6水平呈正相关(r=0,623,P〈0.05),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分别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504,0.528,P〈0.05)。结论:①糖尿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增高。②随着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加重,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逐渐升高,提示其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特别是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血清脂连素、肿瘤坏死因子a的水平,评价其在NAFL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经B超及病史诊断为NAFLD患者132例与健康体检者157例,对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a(TNFa)进行检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AFLD观察组血清FBG、ALT、AST水平升高(P〈0.05),FINS、TNFa及HOMA-IR明显升高(P〈0.01)。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下降(P〈0.01)。血清脂联素水平与HOMA-IR、TNFa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9,-0.61,P均〈0.01)。结论NAFLD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肿瘤坏死因子a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动物模型并观察血清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 方法:实验于2005-07/09在海军总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10)以普通标准饲料+普通自来水喂养;果糖组(n=10)以普通标准饲料+10%果糖水喂养,连续喂养14周,于喂养后第8和14周末,采用尾部测量法测定大鼠血压,胰岛素抵抗指标采用胰岛素敏感性指数=ln[空腹血糖&;#215;空腹胰岛素],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脂联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 结果:纳入动物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第8周末果糖组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分别为(2.21&;#177;0.34),(1.84&;#177;0.25)μg,P〈0.05],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脂联素明显下降[分别为-4.64&;#177;0.12,-4.23&;#177;0.27;(4.76&;#177;0.67),(5.83&;#177;0.99)mg/L,P〈0,01]。②第14周末两组间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脂联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 的差异更加明显。第14周末果糖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脂联素与第8周末相比明显降低[-5.05&;#177;0.32,-4.64&;#177;0.12;(3.60&;#177;0.50),(4.76&;#177;0.67)mg/L,P〈0、01]。肿瘤坏死因子α明显升高[分别为(2.53&;#177;0.39),(2.21&;#177;0.34)μg/L,P〈0.01]。(3)相关性分析表明,脂联素与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相关性显著(r=0.564,-0.641,-0.538,P〈0.05)。 结论:10%果糖水喂养的Wistar大鼠,具有典型的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的特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的同时伴有血清脂联素下降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升高.  相似文献   

16.
背景:肺缺血再灌注时,大量聚集在肺内的白细胞被激活,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等,进而介导再灌注损伤。新近研究发现,转化生长因子β1对犬移植肺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干预后,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β的含量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8/10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胸心外科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10只/组。转化生长因子β1为PeprotechINC.公司产品。方法:缺血再灌注组与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大鼠通过结扎肺门阻断肺循环1h、再灌注2h建立原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以10^8丝线绕过肺门后不结扎。肺循环阻断前15min,各组颈静脉注射肝素抗凝,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同时注射10ug/kg转化生长因子β1。主要观察指标:再灌注2h后摘取左肺组织,光镜下观察肺组织形态变化,测定湿干重比及肺泡损伤指数,ELISA法检测肺组织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的含量。结果:3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假手术组肺组织无明显病理改变;缺血再灌注组可见明显的组织水肿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转化生长因子β1组轻微组织水肿,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湿干重比及肺泡损伤指数均显著升高(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转化生长因子β1组上述两项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1β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转化生长因子β1组上述两项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能够明显改善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该作用与其有效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选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作为诱导分化剂。观察其对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的作用及其效应差异。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10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以无血清培养法从孕14~17d的胚胎大鼠脑组织分离接养获得神经干细胞后,分别加入20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20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以及20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20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诱导其定向分化。微管相关蛋白2抗体来鉴定所获得的神经元,流式细胞仪检测计数神经元的分化比例。结果:①原代培养获得了Nestin染色阳性的神经干细胞。②干细胞经诱导分化后,各组均获得了微管相关蛋白2染色阳性神经元。③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及对照组(体积分数为0.01的胎牛血清)诱导分化后,流式细胞仪计数神经元的分化比例为47.8%,57.78%,61.94%和32.69%,三个实验姐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绪论:神经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均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定向分化,但两者无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的滑膜病变具有类肿瘤样生长的特点,表现为滑膜组织的肥厚增生,血管翳形成,对关节周围的组织产生侵蚀和破坏。在滑膜类肿瘤样病变的发展过程中有多种炎性因子和生长因子的参与,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舌对滑膜炎症的发展及滑膜血管翳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的:同步观察胶原性关节炎大鼠不同时间点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与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变化,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 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实验。 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材料:实验于2003—07/1l在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实验室完成。选择13龄45~50d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胶原性关节炎模型组30只。 方法:采用10mg牛Ⅱ型胶原与5mL完全福氏佐剂研磨后,以每只100μL从大鼠尾根部皮内注射免疫,于2ld后按上述方法和剂量再次重复免疫制作大鼠胶原性关节炎模型。依据关节红肿程度和范围及关节肿大和变形情况进行关节炎指数积分评定,关节炎指数积分越高,关节炎症状越严重。正常对照组于25d断头取血,胶原性关节啖模型组于免疫(造模)后25,30,35,40,45d分别断头取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胶原性关节炎大鼠不同时间点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滑膜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观察其发病时间与滑膜新生血管形成、关节炎指数积分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之间关系。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肿瘤坏死因子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之间的关系,用等级相关分析法分析关节炎指数积分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肿瘤坏死因子α之间的关系。 主要观察指标:胶原性关节炎发病时间与关节炎指数积分的关系,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及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关系,胶原性关节炎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与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相关分析。 结果:纳入动物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随着胶原性关节炎发病时间的延长,滑膜新生血管逐渐增多、滑膜增厚、关节炎指数积分逐渐增加、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也随之升高;其关节炎指数积分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35,P〈0.05),与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虽有相关增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r=0.37l,P〉0.05)。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93,P〈0.01)。 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炎症反应,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细胞因子网络中起重要作用,二者相互可能具有影响,相互促进,充当恶性网络循环的调控作用;是介导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和发展以及骨质侵蚀、致残的众多因子中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10在锦州医学院药理教研室进行。取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组3组,每组10只。①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2mL/d,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组灌胃给予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2mL/d,连续5d。(爹给药5d后模型组和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组采用右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作不完全性脑缺血60min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不结扎右侧颈总动脉。③再灌注60min后取血,利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大鼠血清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内皮素水平。 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组高于假手术组[(1.08&;#177;0.15),(0.84&;#177;0.08)mg/L,P〈0.05],但显著低于模型组[(1.32&;#177;0.13)mg/L,P〈0.01]。(爹白细胞介素6水平: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组高于假手术组[(117.10&;#177;14.72),(84.60&;#177;9.57)μg/L,P〈0.05],但显著低于模型组[(140.70&;#177;16.32)μg/L,P〈0.01]。③内皮素水平: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组高于假手术组[(166.30&;#177;6.36),(130.50&;#177;3.63)μg/L,P〈0.05],但显著低于模型组[(171.00&;#177;4.74)μg/L,P〈0.01]。 结论: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及内皮素水平,保护脑结构。  相似文献   

20.
王栋琪  王民  刘英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6):138-140,I0004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变化,分析其在软骨代谢变化中的意义,为关节软骨的修复重建方面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实验于2004-05/12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骨病教研室完成。选择清洁级健康成年SD雌性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脊髓损伤组和对照组,各18只。按改良Allen打击法建立大鼠脊髓中度损伤模型,对照组仅行T10椎板切除术。伤后1,3,6周麻醉下处死,两组每时间点均为6只。用AβC法进行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坏死因子α免疫组化染色及通过倒置光学显微镜及成像系统行灰度值扫描,对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变化进行观察并采用SPSS 12.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脊髓损伤组在术后6d因泌尿系感染死亡1只,对照组组术后3d因硬膜外血肿死亡1只,后补齐进入结果分析大鼠36只。①免疫组化观察阳性表达信号为红色颗粒状,主要定位于胞浆和胞膜部位。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主要分布关节软骨表层中,阴性对照均呈现弱表达状态。②脊髓损伤后第1,3周时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181.13&;#177;7.34,193.19&;#177;8.64;178.02&;#177;5.05,190.78&;#177;8.59;P〈0.05),第6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175.56&;#177;6.05,192.98&;#177;8.26,P〈0.01)。③在脊髓损伤1周时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第3,6周时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82.25&;#177;4.73,191.40&;#177;6.87;176.85&;#177;7.68,191.41&;#177;8.53;P〈0.05)。 结论:脊髓损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具有时间上的早期性,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则随着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而增强,两者在第3周时关节软骨中表达均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