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总结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麻醉处理经验。方法选择不同类型的先心患儿11例,以舒芬太尼为主的静吸复合全麻下进行先心矫正术,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CPB)下完成。麻醉选择对循环系统干扰小的药物,心脏复跳后给予多巴胺或肾上腺素+硝普钠等血管活性药维持循环系统功能稳定。结果10例患儿麻醉平稳,没有1例出现麻醉意外及麻醉并发症,均顺利脱离体外循环机,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选择对循环影响小的麻醉方法,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术中加强呼吸及液体管理,围手术期循环功能监测,选择适当的血管活性药尽量维持循环系统功能稳定,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麻醉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小儿心脏直视手术 32例麻醉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32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麻醉的总结,阐述了将传统的麻醉前给药方式—肌肉注射改为口服,应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文章强调复合用药可使麻醉诱导与维持更趋平稳,术中加强监测在小儿心脏直视手术期间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心内直视手术,由于体外循环及手术创伤不可避免机体内环境受到一定影响及功能紊乱,因此术后对患儿心率、心律、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引流液及体温的动态监测和管理。正确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减少水钠潴留、预防心律失常、密切监护体温等、维持患儿循环系统稳定。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确保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双向Glenn术治疗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采用非体外循环双向Glenn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46例(非体外循环组),同期采用体外循环双向Glenn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40例(体外循环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均无死亡病例.非体外循环组术后肺动脉压显著低于体外循环组[(16.7±1.2)mm Hg(1 mm Hg=0.133 kPa)比(18.9±1.0) 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86,P=0.026);非体外循环组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显著短于体外循环组[(12.2±2.7)h比(19.2±2.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2,P=0.041);两组术后血氧饱和度、乳糜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术后紫绀、活动后气促等症状、体征明显减轻.结论 非体外循环双向Glenn术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在复杂、重症先天性心脏病中实施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心脏手术的经验。方法收集分析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复杂、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手术48例,总结防止气栓、术野显露的经验。结果48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死亡1例(2.08%)。结论在部分复杂、重症先天性心脏病中施行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更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小切口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52例复杂先心病手术,其中6例不阻断主动脉,心脏跳动下进行手术,其余46例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完成手术。结果术野显露良好,手术顺利,主动脉平均阻断时间为(56.7±12.3)m in,体外循环平均时间(62.0±12.4)m in,手术平均时间(192±23.1)m in。术后并发急性喉水肿1例,低心排综合征死亡1例,其余恢复顺利。随访1~9年,无残余分流,心功能I级,切口隐于腋下美容效果满意。认为小切口进行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创伤轻,恢复快,美容效果好,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彭冉 《现代保健》2011,(29):33-34
目的总结98例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治疗严重发育不良低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儿的经验。方法2006年1月~2010年9月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治疗严重发育不良低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儿98例,男56例,女42例。年龄87~156(120.1±9.70)d。体重4.35~8.00(6.5±0.68)kg。婴儿易感冒,喂养困难,其中83例反复发生肺炎,内科常规治疗效果不佳;21例肺炎、心衰,术前三次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心衰难以控制。结果术后死亡3例(死亡,卒3.06%),因术后肺部感染,呼吸循环衰竭死亡2例,因低心排死亡1例。发生并发症者19例,发生牢19.38%。结论尽早手术治疗和术中精细、温柔操作,术后严密呼吸道管理和严格调整出入量,合理应用强心及血管活性药物,可明显降低低龄、低体重室间隔缺损患儿的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方法 选择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32例.动脉血氧饱和度0.84一0.94,左向右分流20例,双向分流10例,无分流2例.测肺动脉压65~120(82±14) mm Hg(1 mm Hg=0.133 kPa).所有病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畸形矫治手术,术前给予吸氧、西地那非等治疗,术中应用乌司他丁及低温肺保护液肺动脉灌注等手段,术后常规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结果 32例手术顺利,术后肺动脉压下降20~40 mm Hg.30例治愈出院,2例术后早期死于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及致命性心律失常,病死率为6.25%(2/32).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经围手术期综合治疗后再行手术根治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右心系统的先心病人,分两组各19例给予浅低温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和常规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对术中、术后的各项指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与停跳组相比较。不停跳组病人手术完毕后即可停机,手术时间短,术后血流动力学平稳,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明显减少,术后心律失常、心肌酶改变等明显优于停跳组。结论 体外循环下,浅低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一系列对心肌的损伤.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心肌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是对右心系统不太复杂的先天性畸形的最佳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紫绀型与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围手术期输血量,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8月在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手术的患儿449例,根据其疾病类型分为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和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比较两种心脏病类型患儿围手术期的输血量,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紫绀型患儿围手术期输注的红细胞和血浆均明显多于非紫绀型患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绀型与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手术期输血量不同,医生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给予判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早期诊断、综合治疗以及预后干预措施,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综合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我院2002年2月2013年10月收治的56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心脏瓣膜置换术32例,冠状动脉搭桥1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5例,大血管手术3例,先心病矫治术2例)术后发生胃肠道并发症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胃粘膜保护机制削弱、损伤因素作用增强及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三方面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转归中的作用,总结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综合干预措施。结果 1例原有消化溃疡病史,因大量出血,死于休克;其余55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对55例患者进行为期12013年10月收治的56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心脏瓣膜置换术32例,冠状动脉搭桥1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5例,大血管手术3例,先心病矫治术2例)术后发生胃肠道并发症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胃粘膜保护机制削弱、损伤因素作用增强及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三方面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转归中的作用,总结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综合干预措施。结果 1例原有消化溃疡病史,因大量出血,死于休克;其余55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对55例患者进行为期15年的随访,均无复发和死亡情况。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病死率高,对术前有胃肠道病史、术前心功能差等高危患者术前可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术后对并发症早期诊断、早期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以提高生率,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等剂量芬太尼对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52例进行心脏病手术患者,在手术时采取中等剂量芬太尼进行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对患者的心肺转流时间、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输血量、术后苏醒情况、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等临床手术数据进行记录,最后对数据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心肺转流时间为(90.6±20.15)min;手术时间为(217.52±34.1)min;麻醉时间(268.1±37.2)min;输血量为(384.6±183.2)mL;手术后苏醒情况均平稳;苏醒时间为(2.41±1.23)h;手术后拔除气管导管时间为(8.13±4.21)h;在重症监控室时间为(5.12±2.12)d。结论中等剂量芬太尼在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方面具有很好的临床麻醉效果,并且可以缩短患者在重症监护室的时间,达到经济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旨在探讨麻醉相关因素对先心病孕产妇预后的影响,筛选导致其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1年1月到2011年12月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收治的诊断为妊娠合并先心病的病例110例(病例组),随机抽取同期正常孕产妇110例作为对照;以不良心血管事件探讨先心病孕产妇的预后,应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可能与预后相关的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先心病孕产妇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8.2%,最常见是心力衰竭(15.5%),其次是恶性心律失常(4.5%);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与全身麻醉[OR=5.162,95%CI(1.531,17.413)]、麻醉过程中出现低血压[OR=8.375,95%CI(1.263,55.534)]、术后留置气管导管[OR=16.750,95%CI(3.492,80.341)]有关;心功能Ⅲ级以上[OR=49.216,95%CI(8.772,276.120)]和麻醉过程中出现低血压[OR=17.853,95%CI(1.332,239.298)]是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先心病孕产妇的预后与全身麻醉、麻醉过程中出现低血压以及术后留置气管导管有关;先心病孕产妇的心功能较差、麻醉过程中低血压会增加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儿童心脏直视术后外周血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先天性心脏病患儿40例,分为晶体停搏液灌注组(Ⅰ组)和含血停搏液灌注组(Ⅱ组),每组20例.测定麻醉诱导前、体外循环结束后不同时间点血浆H-FABP水平.结果 两组麻醉诱导前H-FAB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循环结束即刻,1、4、12、24 hH-FABP水平较麻醉诱导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1),于体外循环结束后1 h达峰值(P<0.01),Ⅰ组升高比Ⅱ组更明显[(50.13±3.98)μg/L比(39.27±4.22)μg/L,P<0.01].结论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H-FABP显著升高,峰值浓度出现早,可作为一项早期判断心肌损伤的敏感指标.与灌注晶体停搏液相比,含血停搏液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琼 《职业与健康》2010,26(12):1439-1440
目的报告成人Ebstein畸形(三尖瓣下移畸形)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护理经验。方法对8例成人Ebstein畸形患者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矫治术,术前充分做好患者准备,其其心理、生理达到最佳状态,术后护理要点:①加强呼吸道管理,维持良好的呼吸功能;②积极预防并处理心律失常;③维护右心功能,预防低心排综合征的发生;④密切观察尿量,维护肾功能。结果 2例患者术后出现频发室性早搏,合理使用利多卡因静脉给药后心律均恢复正常,其余患者未发生任何术后并发症,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成人Ebstein畸形患者瓣叶畸形的程度一般较儿童为重,因此,行矫治术的难度大,风险高,对此类患者加强手术前后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Open heart surgery with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during pregnancy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e incidence of heart disease in pregnancy has been gradually falling during the last three decades. Cardiopathy still remains a prominent cause of maternal and fet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Most patients know about their heart disease long before conception, even though the potential risk factors of deteriorating cardiac function during pregnancy are generally not emphasized. These women when pregnant may develop heart failure due to the increased cardiorespiratory requirements. When medical therapy proves insufficient heart surgery becomes mandatory to save the patient's life. The pregnant state is not optimal for cardiac surgery as the principle interest of the mother and the fetus is different. We report on two pregnant patients who underwent unavoidable heart surgery with cardiopulmonary bypass and review the literature regarding the optimal management of open-heart operation in pregnancy aiming to decrease the feto-maternal mortality. The successful outcome of the cardiac surgery on pregnant women is determined by the severity of the preexisting disease, the surgical techniques, and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cardiopulmonary bypass. The best possible results can be achieved by providing preconceptional counseling for the cardiopathic patients regard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reexisting risk factors and the adverse maternal and neonatal outcome. When heart surgery is mandatory in pregnancy the careful technical precautions and the continuous cardiotocography help to minimize fetal complications during the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