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β射线内照射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例正常前列腺、14例增生前列腺及21例实施90 Sr/90 Yβ射线照射后前列腺增生组织中CD3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正常前列腺微血管密度为49±3.2个,微血管腔内面积为106±7.5 cm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染色阳性细胞面积为21.7±2.8 cm2;增生组前列腺微血管密度为105±19.2,微血管腔内面积为278.5±26.9 cm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染色阳性细胞面积为64.5±7.3 cm2;照射组前列腺微血管密度为64±7.6,微血管腔内面积为124.7±14.3 cm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染色阳性细胞面积为25.6±4.1 cm2.增生组与照射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β射线内照射可以抑制前列腺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合成,减少腺体内微血管的密度.  相似文献   

2.
胃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管生成与肿瘤的生长密切相关。最近的一些研究报道指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重要的促肿瘤血管生长因子[1],FⅧ因子是血管内皮的特异标记物。我们用VEGF和FⅧ因子染色的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了胃癌组织不同区域VEGF阳性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  相似文献   

3.
结肠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微血管密度和p53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和p53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68例结肠癌组织不同区域VEGF、MVD和p53的阳性表达.结果结肠癌区VEGF、MVD和p53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区和正常区.结肠癌组织VEGF及p53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血管侵犯及Dukes分期密切相关,而与组织学分型无关.p53(+)或VEGF(+)组MVD(34.6±12.2;31.2±12.6)均显著高于p53(-)或VEGF(-)组(15.0±7.9;12.7±6.3,P<0.01);VEGF和p53均为阳性时,MVD值最大(36.5±11.9,P<0.01).MVD记数与VEGF表达明显相关(P<0.01),p3表达与VEGF表达和MVD记数均显著相关(P<0.01).结论在结肠癌血管生成过程中,可能存在p53-VEGF调节旁路,p53基因在调控肿瘤血管形成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微血管密度 (MVD)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分别用 VEGF抗体和 CD34 因子抗体检测 97例大肠癌组织标本中 VEGF的表达水平和 MVD。结果  97例大肠癌组织中 6 8例 VEGF阳性表达 ,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浆内 ,在低分化腺癌中的表达量最高 ;VEGF表达与性别、年龄和临床分期无相关性 ;VEGF阳性者和 VEGF阴性者的 MVD值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 (P<0 .0 1)。结论 大肠癌组织中 VEGF阳性表达不能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 VEGF在大肠癌的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MVD可以作为大肠癌患者独立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前,保乳术治疗早期乳腺癌已为大家所接受.但术后采用何种辅助治疗尚无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乳腺癌及癌周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观察两者的表达情况,探讨保乳术后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人肝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微血管密度分析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肝癌(HCC)微血管形成、生长和转移方面的作用。 方法 以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36例HCC组织中VEGF表达状态和细胞内分布,采用微血管染色方法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定量检测癌及癌周组织中总RNA和VEGF水平。 结果 所有HCC组织中VEGF阳性率为63.9%,无包膜组为78.3%,伴有远处转移组为90.9%;VEGF表达与MVD密切相关(t=4.49,,P<0.01);HCC组织VEGF水平或MVD值,在肿瘤直径大小组及肿瘤分化程度高低组间差异无显著性;HCC组织总RNA水平低于癌旁及远癌组织,而VEGF水平明显高于癌旁和远癌组织(q=6.10,P<0.01)。 结论VEGF过度表达和MVD异常是反映HCC侵润生长及转移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喉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喉癌血管生成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2006~2009年50例喉癌患者为病例组,20例声带息肉患者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黏膜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情况,分析VEGF水平与MVD的关系.结果 喉癌组VEGF及MVD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VEGF表达在肿瘤不同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中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EGF参与并促进了喉癌患者持续的血管再生,与喉癌生长、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EGF及MVD可作为判断喉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活性肠肽(VIP)抗体,采用Verhoff铁苏木素染色法、免疫组化SABC染色法对90例手术切除的结肠癌患者和10例结肠正常组织进行血管标记和染色。结果结肠癌微血管密度(MVD)、VEGF表达强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MVD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0.590),VIP在结肠癌组织中较正常结肠组织有较强的表达(P〈0.01)。提示VIP可作为结肠癌的检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在胰腺癌和壶腹部癌中的表达,探讨血管生成在两种肿瘤发展过程中的差别及意义。方法选取43例胰腺癌和45例壶腹部癌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表达和MVD计数。结果胰腺癌和壶腹部癌在患者性别、年龄、血液肿瘤标志物和肿瘤分化程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别,但在首发症状、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肿块大小、病理类型、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治疗结果及生存期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胰腺癌VEGF表达阳性率为76.7%,壶腹部癌为73.3%,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胰腺癌MVD为50.01±26.33,壶腹部癌MVD为30.91±15.75,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胰腺癌的恶性程度远高于壶腹部癌,胰腺癌的高血管生成活性可能是其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各种类型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病灶局部微血管密度(MVD).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对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及其癌旁组织和正常肺组织进行VEGF和MVD(Ⅷ因子)的检测.结果 VEGF在鳞癌、腺癌、小细胞癌和癌旁肺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VEGF在中、低分化程度肺癌中的表达程度高于高分化肺癌,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中的表达较强.不同分化程度的肺癌组织中MVD呈上升趋势,分化程度低,血管密度高;伴有淋巴结转移,血管密度高.VEGF表达强度与肺癌的 MVD值密切相关,随VEGF表达强度增高,MVD值亦显著增高.结论 VEGF 在不同类型肺癌中有表达,与MVD和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关系密切,可作为肺癌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前列腺增生组织中bcl—2和bax的表达以及β射线内照射对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例正常前列腺(NP)、1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及35例实施^90Sr/^90Yβ射线照射后前列腺增生组织中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 NP和BPH上皮组织bcl—2阳性表达均高于间质(P<0.01);BPH组织上皮和间质中bcl-2表达阳性串高于NP(P<0.01);NP上皮细胞中bax表达高于BPH(P<O.05);BPH上皮和问质细胞中bcl—2表达高于bax(P<0.01);NP上皮和问质中bcl—2与bax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应用^90Sr/^90Yβ射线内照射4、7、15d后BPH上皮和间质中bcl—2明显下降,bax阳性细胞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 bcl-2和bax与前列腺细胞凋亡的调节有关,β射线能使前列腺组织中bcl—2和bax含量发生变化,促使前列腺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α-受体阻滞剂治疗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无效的危险因素,明确初诊老年BPH的药物选择。方法回顾研究96例老年BPH患者,其中单用α-受体阻滞剂坦索罗新治疗组42例,与5α-还原酶抑制剂非那雄胺联合治疗组54例,比较两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指数(QOL)、最大尿流速(Qmax)、残余尿量(PVR)、前列腺体积及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结果联合用药与单药治疗组比较,前列腺体积、Qmax和IPSS具有统计学差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IPSS(P<0.001)及前列腺体积(P<0.05)与老年BPH单药治疗无效密切相关。结论老年BPH患者单药及联合治疗均能改善病情,对于初诊时具有较高的IPSS评分及严重的前列腺体积增大者应给予药物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直肠指检对前列腺增生(BPH)与前列腺癌(PCa)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的影响。方法: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分别于直肠指检前和直肠指检后1d,3d,5d,7d检测BPH组25例与PCa组23例患者的血清FPSA,TPSA及F/T值,结果:两组患者血清FPSA,TPSA及PCa组患者F/T值在直肠指检后1d升高,与直肠指检前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3d后各项指标恢复至直肠指检前水平,结论:直肠指检对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有一定的影响,PSA检测应在直肠指检前或直肠指检3-5d后进行。  相似文献   

14.
前列腺增生症常用指标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前列腺增生症(BPH) 常用检查指标的临床价值及相互关系。 方法 对100 例临床BPH病例的病程、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估、前列腺体积、尿流率和膀胱残余尿进行了系统的检测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以上各项指标间仅存在较弱的相关性,其中症状评分和最大尿流率呈负相关( r = - 0-23 ,P< 0-05) ,其和残余尿量呈正相关( r = 0-22 ,P< 0-05) 。另外,分组对比结果提示:最大尿流率< 10 ml·s -1 和残余尿量≥50 ml 是判断BPH 病情的可靠参数,而不同症状评分组的尿流率、残余尿等指标则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常用临床指标仅各自反映了BPH 病理生理变化的一个方面,正确理解和综合分析各项指标的意义及其关系是准确把握临床BPH 病情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前列腺增生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mRNA含量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探讨一氧化氮合酶mRNA(NOSmRNA)与前列腺增生(BPH)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13例正常前列腺及21例BPH组织中NOSmRNA含量。结果BPH组织中NOSmRNA含量(28.33±10.25)明显低于正常前列腺组织(57.32±11.45)(P<0.01);BPH组织中NOSmRNA含量与其年龄及其症状评分均呈负相关。结论提示前列腺组织中NOSmRNA含量降低可能是BPH的年龄相关性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乙酰肝素酶(Hpa)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47例原发性肝癌组织、癌旁组织1(A组)和癌旁组织2(B组)Hpa mRNA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癌组织Hpa蛋白和CD34表达水平,并分析Hpa蛋白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Hpa mRNA水平与MVD值的相关性。结果在不同直径和分化程度、不同临床分期、是否转移复发、AFP水平和有无门脉癌栓等肿瘤组织,Hpa蛋白表达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肝癌组织Hpa mRNA水平(0.793±0.184)和MVD值(34.5±12.2)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而A组Hpa mRNA水平(0.577±0.145)和MVD值(22.2±10.7)又明显高于B组[(0.384±0.117)和(14.7±7.4),P<0.05];各组Hpa mRNA水平与MVD值呈正相关(r=0.627,P<0.05)。结论Hpa在肝癌的生长、侵袭和血管生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老年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患病率及其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 对石家庄26个部队休干所的1230例70岁及以上的离退休干部进行BPH及MS的患病率调查.结果 老年男性BPH的患病率为77.0%,随着年龄的增长,BPH的患病率有增高的趋势(x2=50.4,P<0.01);老年男性MS的患病率为19.6% ;MS是BPH发生的危险因素(x2=24.2,P<0.01).结论 MS可能是BPH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选择性绿激光汽化术(photoselective vaporization of the prostate,PVP)治疗70岁以上老年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04年8月至2005年12月,应用平均功率80 W、峰值功率280 W的高功率KTP激光行PVP治疗70~96岁有梗阻症状的BPH患者126例.前列腺体积24~86 ml.平均47.0ml。结果手术时间30~100 min,平均46.8 min。69例留置导尿管0~24 h,拔除后均能自行排尿。96例术后随访1~3个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由(25.0±3.7)分下降至(16.3±2.0)分,差异有统汁学意义(P<0.01);最大尿流率(Qmax)由(5.8±2.7)ml/s上升至(16.3±4.8)ml/s(P<0.01)。术后继发出血4例,尿路感染6例,急性附睾炎1例。结论PVP治疗BPH侵袭性小、安全、有效、康复快,是治疗老年人良性前列腺增生较为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PKEP)治疗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0例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其中75例采用PKEP手术、45例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PKRP),比较两组围术期各项指标、术后6个月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PKEP组手术时间、术后膀胱冲洗时间、术后留置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手术出血量均少于PKRP组,而前列腺切除体积大于PKRP组(P0.05)。术后6个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和残余尿量(PVR)比较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PKEP组的PSA值低于PKRP组(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KEP治疗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安全性好、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适合在各级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