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Zhang J  Wang MY  Xu LC  Gu SY  Cao JN  Hu XC  Hong XN 《中华肿瘤杂志》2010,32(8):614-618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探讨PC-DLBCL的分期系统和治疗模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PG-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无事件生存期(EFS)和总生存期(OS)为主要研究终点.结果 全组患者的1、3和5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83.8%、71.1%和69.0%,平均EFS为91.3个月;1、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1.3%、80.3%和72.4%,平均OS为98.8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改良Ann Arbor分期为ⅠE或ⅡE1期、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正常、血红蛋白水平正常、血清白蛋白水平正常、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0~1分、肿瘤长径<5 cm、浸润深度浅的患者EFS和OS显著延长(均P<0.05),而患者的性别、年龄、有无B症状、ECOG体力评分结果以及治疗方法与患者的预后无关(均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改良Ann Arbor分期、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影响PG-DLBCL患者EFS和OS的独立因素.结论 PG-DLBCL的分期系统和各种治疗措施所处的地位仍存有争议,需进一步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以优化PG-DLBCL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联合化疗治疗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extranodal NK/T-cell lymphoma, nasal type, ENTCL)疗效及预后影响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6年我院肿瘤科初治ENTCL患者103例,鼻腔型为84例,韦氏环型为19例。分期采用Ann Arbor分期,其中IE期74例,IIE期29例。放疗采用IMRT放疗,单纯放疗5例,放化疗98例。观察治疗疗效,分析临床特征与预后关系。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45月,随访率100%。全组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 CR)率为69.9%,IE期为:83.8%,IIE期为:34.5%(χ2 =24.07, P <0.001);单纯放疗为100%,放化疗为68.4%(χ2 =2.263, P =0.133);放疗剂量:≤54Gy为60%,>54Gy为75%(χ2=2.471, P =0.116)。全组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和无瘤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分别为:69.1%,67.6%;IE、IIE期患者的5年OS分别为81.5%,34.8%(χ2= 40.894, P<0.001),5年DFS分别为79.5%,17.5%(χ2=36.246,P<0.001)。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临床分期、PS评分、IPI评分、B症状、乳酸脱氢酶(L-asparaginase, LDH)水平、首程疗效是否达CR是OS和DFS的影响因素。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临床分期、IPI评分、首程疗效达CR、LDH水平与OS有关;分期、IPI评分、首程疗效达CR与DFS有关。结论 IE期ENTCL患者的5年OS、DFS显著高于IIE期ENTCL患者;调强放疗联合含左旋门冬酰胺酶的化疗方案在治疗局限期ENTCL疗效较好;临床分期、PS评分、IPI评分、B症状、LDH水平、首程疗效达CR是OS和PFS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头颈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head and neck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HN-DLBCL)是该解剖部位常见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随着含有利妥昔单抗免疫化疗方案以及局部放疗和细胞免疫治疗的成功应用,HN-DLBCL患者的缓解率和无病生存率较以往有显著提高,然而仍有一部分患者成为复发/难治性病例。前期临床研究发现,基于预后模型分层治疗可以使高危淋巴瘤患者得到早期充分干预而显著降低其复发或成为难治性病例的概率。系统分析HN-DLBCL患者的临床特点与其预后的相关性,并比较不同预后模型的分层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诊治的134例HN-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预后分析,进一步采用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IPI(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IPI,NCCN-IPI)和西班牙淋巴瘤/自体骨髓移植工作组-IPI(Spanish Lymphoma/Autologous Bone Marrow Transplant Working Group-IPI,GELTAMO-IPI)进行危险度分层,对比各预后分层系统不同危险程度患者3年生存率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nn Arbor临床分期、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erminal center B-cell,non-GCB)亚型、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和β2微球蛋白水平是HN-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而多因素COX分析发现,LDH水平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IPI、NCCN-IPI和GELTAMO-IPI评分系统,高危HN-DLBCL患者3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44.7%、36.8%和32.8%,3年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分别是44.3%、20.7%和16.3%,与IPI预后模型相比,NCCN-IPI和GELTAMO-IPI评分系统更能甄别高危HN-DLBCL患者。结论:在免疫化疗治疗时代,血清LDH水平是HN-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改良国际预后模型NCCN-IPI和GELTAMO-IPI较IPI评分更能分辨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2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37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nnArbor分期,Ⅰ期17例,Ⅱ期15例,Ⅲ期1例,Ⅳ期4例。单纯放疗8例,单纯化疗9例,其余20例采用放化疗联合治疗。单因素分析采用Kap lan-M e ier法,多因素分析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时间27月,3年总生存(OS)率为50.0%,放化疗联合、单纯放疗、单纯化疗3年生存率分别为77.8%、50.0%、0%。单纯放疗、放化疗联合治疗后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化疗(P〈0.01);放化疗联合与单纯放疗治疗后3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单纯化疗CR 1例(11.1%),单纯放疗CR 6例(75.0%),放化疗联合CR 16例(80.0%),单纯放疗、放化疗联合治疗后CR率明显高于单纯化疗(P〈0.01);放化疗联合与单纯放疗治疗后C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PS评分、IPI、LDH水平、临床分期、治疗模式、首程治疗后CR率等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首程治疗后CR率、PS评分是鼻腔NK/T细胞淋巴瘤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结论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单纯放疗、放化疗联合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常规化疗,化疗加入放疗并未改善生存率。首程治疗后CR率、PS评分可作为判断鼻腔NK/T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5.
李盼盼  张卓 《中国癌症杂志》2021,31(12):1194-1201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发生在脑、脊髓、脑膜或眼的罕见侵袭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无CNS之外的部位累及。PCNSL与其他类型淋巴瘤相比,患者生存期短,预后差,且复发率高,未经治疗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3个月。近年来研究发现C-MYC、BCL-2、BCL-6、Ki-67等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PCNSL患者预后。因此,通过分析PCNSL相关蛋白表达、治疗方式及其他临床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希望为该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进一步积累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6月—2021年5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42例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灶数量、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病灶是否累及深部脑组织、治疗方案、病理学Hans分型及C-MYC、BCL-2、BCL-6、Ki-67等生物标志物,结合随访调查,了解患者生存时间及生存状况,应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分析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预后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42例PCNSL患者中位发病年龄61岁,男女比例为1.33∶1.00,颅脑增强MRI病灶多呈均匀明显强化。所有患者均接受含有大剂量甲氨蝶呤(high-dose methotrexate,HD-MTX)方案化疗,治疗后评价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20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5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11例,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6例。中位PFS为21个月,中位OS为34个月,1年PFS率为63.7%,2年PFS率为47.0%;1年OS率为70.8%,2年OS率为55.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PFS的因素是HD-MTX多药联合化疗、鞘内化疗及联合利妥昔单抗。影响OS的因素是ECOG评分≥2、C-MYC(+)、BCL-2及C-MYC双表达、HD-MTX多药联合化疗、鞘内化疗及联合利妥昔单抗。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利妥昔单抗治疗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20),ECOG评分、利妥昔单抗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7;P=0.046)。与未接受巩固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巩固治疗患者的中位PFS及OS较高;进一步的亚组分析显示,自体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组的中位PFS及OS较全脑放疗(whole brain radiation therapy,WBRT)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CNSL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影像学缺乏特异性。ECOG评分≥2与PCNSL患者较差的OS相关。C-MYC(+)、BCL-2及C-MYC双表达可作为指导危险分层的预后标志物。以HD-MTX为基础的多药联合化疗已经成为PCNSL的首选治疗手段,利妥昔单抗的应用可延长生存期。在全身化疗的基础上,联合局部鞘内化疗可以改善预后。进一步的巩固治疗主要包括ASCT及WBRT,可延长PFS及OS,ASCT可以取得与WBRT相似的疗效,且可避免WBRT的晚期神经毒性,但本研究中因样本量及随访时间的限制,未得出明确的统计学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L)的临床特征、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ENKL患者,予单纯放疗3例,单纯化疗9例,其余15例采用放化疗联合治疗,其中3例患者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对B组症状、乳酸脱氢酶(LDH)、一般状况评分、国际预后指数评分、Ann Arbor分期、治疗模式和近期疗效进行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 Kaplan-Meier法。结果 全组平均生存时间为32(2~42)个月。1、2、3年的总体生存(OS)率分别为79.5 %、71.6 %、53.7 %。早期(Ⅰ期+Ⅱ期)及晚期(Ⅲ期+Ⅳ期)患者2年生存率分别为83.3 %、62.3 %(P=0.368),早期患者单纯放疗或化疗4例均获总有效(OR)(CR+PR),化疗联合放疗10例,OR 9例。晚期患者单纯化疗8例,OR 2例;化疗联合放疗5例,OR 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及近期疗效是影响生存率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对于ENKL早期患者,放疗或化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放化疗联合治疗及auto-HSCT是治疗晚期ENKL的重要方法。年龄及近期疗效可作为判断ENKL预后的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甲状腺原发恶性淋巴瘤(PTL)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PTL患者的临床特点,将相关因素纳入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ECOG PS评分、结外侵犯数、Ann Arbor分期、国际预后指数评分(IPI)、B症状、治疗前血红蛋白(Hb)浓度、乳酸脱氢酶(LDH)及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治疗模式、病理类型、肿块大小与PTL患者的生存期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PS评分、IPI评分、LDH及HGB水平、病理类型、肿块大小是PTL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PS评分、IPI评分、LDH及HGB水平、病理类型、肿块大小是PTL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老年晚期胃癌患者二线化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二线化疗、年龄≥65岁、ECOG PS(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Performance Status)评分≤2的老年晚期胃癌患者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及Log-rank 检验,评价二线治疗起至死亡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及安全性。 结果:共有100例患者纳入分析。患者中位年龄为69岁(65~81岁),81%的患者ECOG PS评分≤1。经二线治疗后,中位生存期为6.0月(95%CI:4.92-7.37m),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为3.9月(95%CI:3.19-4.61m)。9%的患者二线治疗采用单药化疗,82%使用双药化疗。化疗期间,总的不良反应率为75%,其中,III-IV级不良反应率为20%。没有致死性V级不良反应。结论:若老年患者一般情况较好,能够耐受化疗,经一线治疗进展后,仍能从二线化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9.
詹梦娜  田浩  许恬 《肿瘤学杂志》2021,27(10):841-847
摘 要:[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意义。[方法] 纳入江苏省肿瘤医院2010年5月至2019年12月诊治的83例原发性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根据Hp检测结果分为Hp阳性组(41例)和Hp阴性组(42例),对病变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治疗后,分析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Hp阳性组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明显高于Hp阴性组(75.6% vs 38.0%,P=0.001)。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3个月(4~127个月),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分别为84.8%、79.0%。Hp阳性组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Hp阴性组,5年OS分别为95.1%和75.0%(P=0.019),5年PFS分别为92.3%和66.3%(P=0.009)。Hp阴性且行巩固放疗的患者比非巩固放疗患者有明显的生存获益,5年OS分别为86.3%和61.2%(P=0.046)。单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P=0.018)、临床分期(P=0.001)、IPI评分(P<0.001)、治疗前LDH水平(P<0.001)、血红蛋白水平(P=0.014)、白蛋白水平(P=0.002)、Hp感染(P=0.019)是OS和PFS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分期、治疗前LDH水平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Hp阳性组的C-myc蛋白(P=0.037)及Bcl-2蛋白(P=0.003)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Hp阴性组,但Bcl-6蛋白表达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931)。Bcl-6蛋白阳性的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5年OS(P=0.024)和5年PFS(P=0.045)比Bcl-6蛋白阴性患者更佳,而C-myc蛋白和Bcl-2蛋白阳性患者的预后更差。[结论] Hp阳性的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对化疗反应更好,预后更佳。临床或许可以通过Hp检测结果指导患者是否采取巩固放疗。同时,应进一步实施临床和分子研究,以完善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0.
杨笋  张明智 《中国肿瘤临床》2019,46(10):485-489
  目的  分析CD30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eripheral lymphoma T cell lymphoma, unspecified, PTCL-U)中的表达情况,研究CD30与临床生存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治的56例PTCL-U患者的病例资料,男女比例为1.7:1,中位年龄60(16~76)岁。分类变量行Chi-square检验,采用Kaplan-Meier方法、Logistic单因素分析及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进行生存资料分析。  结果  56例患者3、5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 OS)率分别为42.2%和20.4%, 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率分别为32.1%和17.8%, 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S, mOS)为31个月,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FS, mPFS)为11个月。CD30在PTCL-U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5.7%, CD30阳性表达在晚期患者、LDH水平升高、结外病变数目≥2个部位、中-高危患者中更为多见, 阳性患者初治效果不佳(P < 0.05)。56例患者化疗采用CHOP与GDPT方案, 两种方案对OS及PFS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0阳性组与阴性组的3年OS分别为16.5%与54.9%(P=0.001); 3年PFS分别为11.2%与44.5%(P=0.016)。单因素分析显示CD30阳性晚期患者、CD30阳性、IPI/aaIPI评分中-高危及PIT中-高危为预后不利因素, 多因素分析显示分期、PIT评分与生存期相关。  结论  CD30在PTCL-U中的表达率偏低,阳性表达组生存预后差;CD30阳性在晚期患者、LDH水平升高、中-高危组表达更多,阳性组更易累及结外、客观缓解率较低;分期、CD30、IPI/aaIPI评分和PIT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治疗前血清Hb水平对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分析2000—2015年间收治的 175例Ⅰ、Ⅱ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纳入标准为原发病灶位于上消化呼吸道,不合并其他恶性疾病,治疗及随访记录完整病例纳入分析。接受单纯化疗 67例、单纯放疗 8例、放化疗 100例。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分析。 结果 175例患者的变量单因素分析显示疗前血清Hb水平(≥120 g/L)、LDH水平(正常)、ECOG评分(0~1)、Ann Arbor分期(ⅠE)、接受放疗显著提高PFS及OS (P=0.000~0.046)。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Hb水平、LDH水平、ECOG评分、Ann Arbor分期是患者PFS、OS影响因素(P=0.000~0.040)。 结论 疗前Hb≥120 g/L者预后好于<120 g/L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C)与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L)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和山西省大同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84例ENKTL患者资料。采用Contal-O'Quigley变点法计算ALC预测ENKTL预后最佳临界值,依此值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Kaplan-Meier法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根据Contal-O'Quigley变点法确定ALC预测ENKTL预后的最佳临界值为1.5×10 9/L,按此值将患者分为ALC>1.5×10 9/L组(98例)和ALC≤1.5×10 9/L组(86例)。与ALC≤1.5×10 9/L组比较,ALC>1.5×10 9/L组患者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2分、血清乳酸脱氢酶(LDH)>245 U/L、韩国预后指数(KPI)评分2~4分、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2~5分患者比例低,血红蛋白>120 g/L患者比例高(均 P<0.05)。ALC>1.5×10 9/L组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均优于ALC≤1.5×10 9/L组(3年OS率:65.7%比45.4%,5年OS率:61.0%比36.6%;3年PFS率:61.7%比41.0%,5年PFS率:51.9%比32.2%;均 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ECOG评分、血清LDH水平、ALC、是否放疗及是否应用含左旋门冬酰胺酶方案化疗是OS和PF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其中对于OS,ALC>1.5×10 9/L与≤1.5×10 9/L相比的 RR为0.634(95% CI 0.398~1.008, P=0.050),对于PFS, RR为0.625(95% CI 0.406~0.962, P=0.033)。 结论:高ALC的ENKTL患者预后较好,ALC可能是ENKTL的一种强有力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3.
Kim ST  Park KH  Oh SC  Seo JH  Shin SW  Kim JS  Kim YH 《Oncology》2010,79(5-6):363-369
Despite first-line therapy, most patients with advanced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 experience disease progression and may become eligible for second-line chemotherapy. Although commonly used, the role of salvage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ESCC has not yet been established. We analyzed 53 patients who had received second-line chemotherapy after the failure of cisplatin-based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with or without radiotherapy as first-line therapy in ESCC between March 2000 and June 2008. 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and overall survival (OS) for second-line chemotherapy were 2.4 and 5.2 months, respectively, with an overall response rate of 18.9%. In multivariate analysis, 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Performance Status (ECOG PS) of 2 or more and PFS under first-line therapy <4 months wer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for decreased OS. OS was estimated based on the number of adverse prognostic factors: 0 = good; 1 = intermediate, and 2 = poor. The median OS for the good, intermediate, and poor prognostic groups were 11.2, 4.5 and 4.3 months, respectively (p < 0.001). The good prognostic group showed better OS than the intermediate or poor groups (p < 0.001). Second-line chemotherapy may be beneficial for OS in ESCC patients with ECOG PS 0-1 and PFS under first-line therapy ≥4 month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ⅣB期血道转移宫颈鳞癌的预后因素及盆腔根治性放疗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2016年间在浙江省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ⅣB期血道转移宫颈鳞癌患者80例,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Cox模型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1、2、5年总生存(OS)率和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52.5%、26.3%、16.8%和25%、13.8%、8.8%,中位OS和PFS期分别为13.0和5.6个月。最常见转移部位为骨(51.3%),其次为肺(36.3%)和肝(26.3%)。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化疗联合盆腔根治性治疗、化疗≥6个周期与OS及PFS呈正相关,而ECOG体能状态评分3~4分、肝转移与OS及PFS呈负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肝转移(HR=2.23,95%CI为1.01~4.91,P=0.048)及体能状态评分3~4(HR=2.01,95%CI为1.03~3.91,P=0.040)为OS不利因素。亚组多因素分析显示化疗+盆腔根治性放疗比化疗±姑息放疗能改善患者OS (HR=0.39,95%CI为0.18~0.84,P=0.016),接受≥4个周期比<4个周期双药联合化疗能改善患者OS (HR=0.32,95%CI为0.15~0.68,P=0.003)。结论 体能状态不佳及肝转移患者预后不佳。在化疗基础上联合盆腔根治性放疗可改善ⅣB期血道转移宫颈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叉头框转录蛋白1(FOXP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法检测85例DLBCL组织中FOXP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FOXP1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85例DLBCL组织中FOXP1的阳性表达率为71.8%(61/85),FOXP1表达与年龄、PS评分、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国际预后指数评分、病理类型密切相关(P<0.05)。在生发中心型(GCB)DLBCL中FOXP1阳性和阴性表达者的无病生存期(PFS)为13个月和44个月(P=0.002),总生存期(OS)为28个月和50个月(P=0.003);而在非生发中心型(non-GCB)中FOXP1表达与生存预后无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分期、LDH水平、有无B症状以及FOXP1表达与DLBCL患者的PFS和OS均相关(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分期(95%CI:1.410~4.415,P=0.02)和FOXP1表达(95%CI:0.143~0.734,P=0.007)是PFS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 FOXP1蛋白有可能是DLBCL的一个重要的预后指标,尤其在GCB型DLBCL中FOXP1蛋白阳性表达提示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Ⅰ—Ⅱ期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WR-DLBCL)患者化疗达CR后接受辅助放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5—2013年间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30例Ⅰ—Ⅱ期WR-DLBCL资料,全部接受至少2个周期CHOP或R-CHOP化疗并达CR。R-CHOP组43例(含放疗25例),CHOP组87例(含放疗76例)。29例接受了单纯化疗,101例接受了放化疗。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5年样本量为10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0、1分的5年OS率分别为95.6%、80.1%(P=0.000),5年DFS率分别为95.7%、75.4%(P=0.029);单纯化疗、放化疗的5年OS率分别为77.1%、91.7%(P=0.048),5年DFS率分别为77%、87.4%(P=0.037)。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均是OS、DFS影响因素(P=0.047、0.003),加用放疗对DFS获益有关(P=0.039),但与OS无关(P=0.133)。结论 疗前ECOG评分低的Ⅰ—Ⅱ期WR-DLBCL患者预后较好,对化疗后获CR者加用辅助放疗可能获益,但需进一步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70岁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生存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363例福建省肿瘤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70岁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预后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363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8.8个月,1年生存率为28.0%。ECOG评分、临床分期、肝转移、一线治疗疗效和靶向治疗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均P<0.005)。结论 ECOG评分>2分、Ⅳ期、有肝转移、一线治疗后进展和从未接受靶向治疗的晚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8.
FOLFOX4方案治疗晚期胃癌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奕  董梅  石远凯  何小慧 《癌症进展》2008,6(3):299-305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L-OHP)联合氟尿嘧啶(5-Fu)、亚叶酸钙(CF)双周(FOLFOX4)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5例晚期胃癌患者接受FOLFOX4方案化疗,至少化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不良反应和总有效率,计算疾病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ion,TTP)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结果全组男性30例,女性15例,中位年龄53岁(25~74岁),全身状况ECOG评分均为0-2分,其中ECOG0分和1分者占53.3%。中位化疗4个周期(2—12个周期),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2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14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15例,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14例。中位随访8个月(2~20个月),共有2例失访,11例存活,32例死亡。中位TTP8个月(1~19个月),中位OS9个月(2~20个月)。Cox回归分析显示OS的预测因素是ECOG评分,TTP的预测因素包括ECOG评分和化疗疗效。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血白细胞减低(73.3%)和消化道反应(71.1%),其次为周围神经毒性(11.1%)。结论FOLFOX4方案治疗晚期胃癌近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以接受,但与传统化疗方案相比,生存期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