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经穴与脏腑间存在相对的特异性联系为出发点,查阅1990年~1999年CNKI数据库文献和近10年Pubmed数据库,系统分析基于正常或疾病动物的经穴与脏腑相关性的研究情况.发现此时期基于动物的经穴-脏腑相关性研究,已借助形态学、神经放电、肌肉放电、组织生化等现代实验技术和方法,探讨了针刺对脏腑功能活动调节的神经传导途径、针刺对脏腑功能活动的调节和经脉线上物质的变化等,证明了经穴-脏腑相关的特异效应,此效应与外周神经、中枢神经、心肌组织生化和经脉线上物质等有关,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经脉穴位与脏腑间存在相对特异性联系的理论为出发点,查阅1980年~1989年CNKI数据库文献和Pubmed数据库,系统分析基于正常或疾病动物的经穴与脏腑器官相关性的研究情况。发现此时期基于动物的经穴脏腑相关的研究,已借助现代实验技术和方法,主要从针刺信号的传导途径(包括周围神经、脊髓水平、下丘脑和大脑皮层等)、针刺效应靶器官(包括组织形态学、电生理和靶器官的运动功能)、血流动力学等方面开展,证明了经穴-脏腑相关的特异效应,此效应与外周神经基础和中枢神经基础等有关,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后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经穴的特异性是指经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等方面与其周围的非经穴比较具有的特异性。经穴在功能方面与非经穴人体组织有着明显的区别,穴位具有反映病证的功能及感受刺激的功能。穴位反映病证具有与脏腑密切相关的特异性,反映病证的穴位大多在与其相关脏腑所属的经络上,穴位反映病证与脏腑疾病发展进程密切相关等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4.
通过查阅1959—2011年CNKI数据库和近10年Pubmed数据库文献,系统分析关于经穴与脏腑器官改变相关性的研究情况,发现刺激体表经脉穴位对脏腑器官病理改变有相对特异性,内脏器官病理变化可以在与其相应体表经脉穴位上被感知,主要体现在心、胃、肠、肝和肺系等脏腑器官,且以研究心经穴位和心脏间相关性所占比例为最多;同时发现多经多穴可反映同一脏的病理改变,同一穴位在不同时辰对相同脏腑病变产生不同效应。经穴与脏腑器官病理改变的相关性可能有特异性,但是其特异性规律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赵敬军  李少源  李霞  贲卉  荣培晶 《中医杂志》2014,(23):1996-1999
穴位和脏腑之间的特异性联系依据经穴所属经脉的不同而各异。在相同经脉,其腧穴具有主治本经和本腑病症的功能,也就是所谓的“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在临床应用中则讲究气至病所。从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入手,以合谷穴与面口部联系为例探讨穴位与疾病的关联,重点探析合谷穴对面口部存在生理、病理上的特异性调节现象,分析产生合谷穴与面口部特异性联系的物质基础。从刺激合谷穴对面口部的特异性影响相关的中医认识、物质基础、经穴刺激效应及治疗效应等方面加以探讨,以此阐述合谷穴与面口部的特异性联系。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理论框架下的经穴理论与西方激痛点理论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经穴循经特异性及敏化特性是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主要内容,体现了经穴与脏腑的相关性,它指导着针灸临床选穴、配穴,已经成为现代针灸研究的新热点。近年来许多学者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方面探索和验证了经穴效应特异性和敏化特性的基本规律特征。经穴的循经特异性、敏化特性与针灸基本理论"经络所过,主治所及",以及经穴的脏腑相关性有密切的关系。以循经特异性、穴位敏化为关键词,对经穴进行二次检索,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MEDLINE数据库出现相关文章100余篇。现将经穴效应特异性及相关现状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析,为中医针灸的发展提供可靠视角。  相似文献   

7.
穴位贴敷可作为主要或辅助疗法运用于内、外、妇、儿或其他各科疾病,尤其肺系疾病;通过经络、腧穴和药物共同作用调节脏腑功能。穴位贴敷作用机制主要有经络腧穴、药物经皮吸收、神经系统调节,现代研究也已证明,深入研究经络循行线、经穴的特异性、皮肤的药物吸收和经穴局部的神经系统,使穴位贴敷机制研究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正常人的经穴-脏腑相关研究情况.方法:本文查阅CNKI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对近50年来关于正常人的经穴脏腑相关研究情况进行了系统回顾.结果:发现健康人的经穴-脏腑间确实存在相关性,并且同一穴位在不同时辰对相应的脏腑的调节效应不同.同时对该研究的意义、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思路做了初步分析.结论:健康人的经穴-脏腑相关研究值得考虑,可结合针刺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观测.  相似文献   

9.
穴位具有诊断与治疗两大功能,其研究可从结构与功能两方面入手。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具体表现,是一种作用状态,可以分成静息态和激活态两种属性。已有研究证实,经穴对脏腑具有病理状态下的特异性调节作用,此作用的发挥依赖于"经穴-内脏-体表"的相互联系。故在经穴脏腑特异性联系和经穴体表特异性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经脉和疾病的特异性联系,以带脉为研究对象,从带脉与带下相关疾病的中医认识、作用机制等方面加以论析,以此阐述带脉与带下病的特异性关系,为探析"经脉-内脏-疾病"特异性联系提供有益的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正常女大学生在不同月经周期足三阴经的原穴、郄穴、交会穴、非特定穴的体表电阻变化,探寻胞宫相关经脉不同经穴体表电阻反映月经周期的特异性规律,为深入研究经穴反映脏腑功能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为临床和科研探讨正常女大学生月经周期相关经穴的生物物理特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招募正常女大学生90人,选取与胞宫位于邻近脊髓节段的足三阴经原穴、郄穴、交会穴、非特定穴,于月经期、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的相同时间点连续动态探测体表电阻30 min,观察各穴位电阻值在月经周期中的变化。结果:各穴位在月经周期中单侧穴位电阻值的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期,单侧3个原穴、3个郄穴、脾经不同穴位、腰4皮节上不同穴位间的电阻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穴位左右电阻比较:太冲在月经期电阻值左侧大于右侧(P0.05);太白在排卵期左侧大于右侧(P0.05);中都在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左侧均大于右侧(P0.05);太溪、地机、三阴交在4个时期的电阻值左侧均大于右侧(P0.05);水泉在4个时期左侧均小于右侧(P0.05)。结论:足三阴经相关经穴左右两侧电阻的变化趋势可以特异性地反映出胞宫在月经周期中的气血变化情况。肝经原穴、郄穴在月经期显示出了不同于其他时期的变化趋势,脾经原穴太白在排卵期显示出了不同于其他时期的变化趋势,体现了经穴反映功能上的特异性。经穴反映脏腑功能的机制不仅与经穴和脏腑所属的脊髓节段具有相关性,与经穴所属经脉及穴位属性也具有特异性关系。  相似文献   

11.
针刺效应的产生与神经系统结构完整性和功能正常密切相关,神经递质是针刺效应产生的物质基础。本文在梳理针刺效应神经生物学机制的基础上,就不同机体状态下针刺对神经递质的调控机制作一总结。神经递质在腧穴局部参与针刺信号的启动,在中枢层次参与针刺信息的传导与整合,在效应器官参与疾病的调控。针刺对神经递质的调控与机体状态密切相关,具有趋正常化调节效应特点。神经递质在穴位局部产生的针刺效应是非特异性作用;在特定机体状态下,神经递质参与靶器官、效应器官的功能调控,体现了针刺的特异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逐渐被推广并得到世界各地认可,其疗效也被各界人士认同,在治疗腓神经麻痹上也相得益彰。文章介绍了王晓红教授治疗腓神经麻痹的临证经验,她认为本病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有关,为"本虚标实"之证,临证采取循经取穴与局部取穴原则,起到"疏经通络,益气活血"的作用,在改善肌力和感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对神经损伤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中药、康复、超声波、TDP等为腓神经麻痹的治疗提供越来越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针灸治疗失眠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结合中医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分析临床治疗失眠的针灸取穴,指出治疗失眠应围绕阴阳失交、心神不宁的基本病机,通过调和营卫、协调阴阳,调理脏腑、宁心安神,通调经气、调理体质多方面入手,最终达到安神利眠作用。  相似文献   

14.
谈谈腹针疗法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7  
薄智云 《中国针灸》2001,21(8):10-18
腹针疗法是一种新的针灸,具有安全、无痛、高效、快捷,适应症广等优点,本文从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论的腹针临床特点和从调理脏腑入手,兼顾经脉、局部的腹针辨证特点两方面进行了较详的介绍,为针灸的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与思路。  相似文献   

15.
安辰  王蕾 《中医药信息》2014,(5):116-118
脑为元神之府,虽独居身之高巅,但与脏腑联系密切。若脏腑病,津停血滞,易使痰瘀内生,影响脑之功能,导致多种脑病的发生。常见脑病如眩晕、头痛、中风、痴呆等皆可因于痰瘀为害,临床上仔细辨别痰、瘀及痰瘀的存在,根据不同证型予以不同治法。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examine whether electric acupuncture can improve the daily life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al apoplexy at acute stage.METHODS: A stratified-block randomized controlled multicenter trial was designed for this study.Totally 340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cerebral apoplex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electric acupuncture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In the electric acupuncture group, 170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electric acupuncture and routine therapy, and170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routine therapy alone. Major indexes for judging curative effect were Barthel index at 3- and 6- months follow-up visits and number of re-hospitalized patients. Mi-nor indexes for judging curative effect were change in the score for nervous dysfunction at 4and 12 weeks follow-up visits and number of patients persisting in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with acupuncture during follow-up visit.RESULTS: Baseline data at the time of case sele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imilar. The odds ratio(OR) was 0.92, and the 95% confidence interval(CI) was 0.49-1.73 in disabled rate and 0.73 and 0.51-1.05 in the number of re-hospitalized patients in the electric acupuncture group at 6-month follow up visi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score for nervous dysfunction at the end of 12-week follow-up visi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score for nervous dysfunction at the end of 4-week treatment in the electric acupunctur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number of patients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 who persisted in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with acupuncture in the acupunctur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Using electric acupuncture to treat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cerebral apoplex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nervous dysfunction scores after 4-week treatment and their ability to deal with daily life after 6-month follow-up visit. Systematic treatment with acupuncture may also reduc  相似文献   

17.
施沛是明代的一位重要医家,对他的了解,中医界大多来自其代表作《祖剂》。随着中医善本古籍的海外回归,《藏府指掌图书》、《经穴指掌图书》、《说疗》、《医医》、《素问逸篇》、《脉微》等施氏著作已然面世。以此为据,从方剂来源、脏腑经穴、脉学理论、医德医风等方面,详细论述了施沛的主要学术思想,以期为现今医学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8.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疾病。针刺治疗帕金森病古今多有丈献记载,而且针灸治疗本病在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笔者将近二十年相关文献阅读和分析,针对本病的主症、兼证、患者体质进行选穴,并对体针结合头针疗法归纳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