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头穴丛刺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头穴丛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早晨空腹采集静脉血,观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含量的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客观的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穴丛刺疗法可以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刘立群 《吉林中医药》2012,32(4):370-371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对照组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疗程均为14 d.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血液流变学以及进行神经功能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液流变学水平方面,2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丹红注射液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头穴丛刺法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mRNA的影响,探讨针刺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可塑性影响的机制。方法:将健康雄性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头穴透刺组(C组)、头穴丛刺组(D组)。通过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以上各组在7天、14天、28天不同时间点GAP-43mRNA变化情况。结果:头穴丛刺组脑组织GAP-43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时间窗内头穴丛刺组、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穴丛刺能够提高脑缺血后神经功能,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增加GAP-43的表达,发挥对脑组织神经细胞可塑性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头穴丛刺对脑梗死大鼠海马区微管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头穴丛刺对脑梗死大鼠海马区微管蛋白(Tubulin)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50只Wistar大鼠,用改良的Longa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组25只,对照组25只。头穴丛刺组每天行头穴丛刺,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每组于术后1、3、7、14、21天参照Bederson等拟订的标准行行为评分,并处死5只大鼠,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每个时间点海马区Tubulin的表达。实验表明,7、14天时,海马区Tubulin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头穴丛刺组Tubulin表达较对照组明显,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1天2组Tubulin表达均有回落,2组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头穴丛刺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康复组于14天、21天Tubulin阳性细胞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能促进脑梗死大鼠海马区细胞表达较高水平的Tubulin。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治疗多梗死性痴呆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方法:选取60名多梗死性痴呆(MI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分别采用头穴丛刺疗法和哈伯因片治疗。治疗前后测定血浆内皮素含量及HDS、ADL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果:经8周治疗后,两组内皮素含量均有所降低,以针刺组降低更明显,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组与西药组HDS、ADL评分均有所提高,且与西药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有大幅度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西药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刺可降低MID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而西药组不能。结论:头穴丛刺疗法可改善MID患者的智能,降低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提高HDS、ADL评分,并且可降低MID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心胆气虚恶心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心胆气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头穴丛刺配合梅花针叩刺)和对照组(常规穴位针剌组),各30例。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6天,休息1天,6次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PSQI量表评分和心胆气虚症状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PQSI各成分积分及总分、心胆气虚型不寐症状评分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分析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丛刺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心胆气虚型失眠临床疗效显著,且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7.
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研究头穴丛刺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影响.方法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组,常规透刺组,药物组,每组各30例.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结果头穴丛刺法组治疗对于急性脑梗塞患者总有效达95%,疗效比较明显优于药物对照组(P<0.01).结论头穴分区丛刺长留针法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2):181-184,后插5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法对MCAO大鼠的突触可塑性的影响,为临床应用头穴丛刺法治疗脑卒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7只SD大鼠随机分为头穴丛刺、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将头穴丛刺组与模型组的大鼠制备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于造模当天起,头穴丛刺组予每日一次的头穴丛刺治疗,模型组与假手术组不做治疗。分别在造模后1 d、7 d、14 d进行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并取材。透射电镜观察大脑皮层半暗带区突触间隙宽度、突触界面曲率及突触后致密物厚度的变化。结果 (1)各时间点头穴丛刺组神经功能评分均优于模型组,但1 d时,头穴丛刺组、模型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7 d、14 d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1 d时:头穴丛刺组、模型组的突触各形态学参数与假手术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7 d时:头穴丛刺组突触后致密物厚度明显高于模型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 d时,头穴丛刺组的突触后致密物厚度、突触间隙宽度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各时间点突触界面曲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丛刺法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突触形态可塑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结合神经松动术对下肢周围神经损伤术后患者运动、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1例符合下肢周围神经损伤术后患者,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3组,A组为头穴丛刺组20例,B组为神经松动术组21例,C组为头穴丛刺结合神经松动术组20例,基础治疗为药物、常规电体针与康复治疗,A组加头穴丛刺,B组加神经松动术,C组加头穴丛刺与神经松动术,根据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神经电生理、肢体神经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评定,观察头穴丛刺结合神经松动术疗法对下肢周围神经损伤术后功能的影响。结果:13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在肢体神经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神经电生理差异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头穴丛刺结合神经松动术组在肢体神经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神经电生理上分别与头穴丛刺组和神经松动术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丛刺、神经松动术以及头穴丛刺结合神经松动术均能改善周围神经损伤术后患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并且头穴丛刺结合神经松动术效果优于单纯的头穴丛刺与神经松动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 PPP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药物组、针刺组、针药组,每组40例,3组在应用前庭康复训练基础上,药物组接受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针刺组应用头穴丛刺治疗,针药组采用头穴丛刺联合口服西酞普兰治疗。比较3组在入组时及治疗8 W后的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DHI)评分,不良反应采用副反应量表评定。结果治疗8 W后,3组DHI评分较入组时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药物组、针刺组比较,针药组DHI评分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药物组、针药组比较,针刺组副反应量表评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应用前庭康复训练基础上,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效果显著,与氢溴酸西酞普兰相当,避免了该药的不良反应;头穴丛刺与氢溴酸西酞普兰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及缺血区周围内皮素受体-β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清洁级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以及针康组,按时间点每组又分为3天、7天、14天、21天共4个亚组.采用线栓法制备脑梗死动物模型,造模后24 h分别进行相应干预.针刺组仅采用头穴丛刺,康复组仅进行康复训练,针康组采取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采用行为学评分法分析大鼠运动功能,并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不同时间点缺血灶周围皮质ET-β受体表达.结果:针康组术后14天、21天行为学评分低于针刺组、康复组,且针康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造模后大鼠ET-β受体阳性细胞数增加,3天和7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减低;3天、7天和14天时,针康组ET-β受体阳性细胞的表达水平低于针刺组、康复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康法可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是与减少缺血区周围ET-β受体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头穴丛刺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的改变,证明头穴丛刺对抑郁症的治疗作用.方法:24只3月龄健康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8只;用慢性不可预见性轻度刺激结合孤养法造模,给予模型组和针刺组14天随机不同应激刺激,之后对针刺组进行针刺治疗,选“百会”“神庭”及“四神聪”,留针20 min,每日针刺1次,连续针刺治疗14天.在实验前1天、实验的第14天、21天、28天对大鼠进行测量体重、open - field评分及糖水消耗试验.结果:造模后14天模型组和针刺组大鼠体重、糖水消耗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造模后21天模型组大鼠体重、糖水消耗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针刺组大鼠仅体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糖水消耗量虽低于正常对照组但不明显(P>0.05);造模第28天模型组大鼠体重、垂直运动、水平运动、糖水消耗量均明显低于针刺组(P<0.05),针刺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头穴丛刺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结合孤养法制造抑郁症模型大鼠的行为学改变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春霞  孙远征 《针刺研究》2012,37(5):375-379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法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和海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头针抗慢性脑缺血的可能机制。方法:32只大鼠采用改良的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制备慢性脑缺血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模型组、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另设8只大鼠为假手术组。头穴丛刺组于术后第5周起,取"百会"和"百会"左右旁开2mm 3个穴位针刺,留针30min,每日1次,治疗4周。尼莫地平组于术后第5周起给予尼莫地平灌胃,每天1次,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认知功能;HE染色,光镜下观察海马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VEGF蛋白表达。结果:术后8周,模型组、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大鼠逃避潜伏期较假手术组明显延长(P<0.05);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与模型组相比,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变性的神经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减轻。模型组、头穴丛刺组、尼莫地平组均可见VEGF蛋白表达增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VEGF表达较模型组升高(P<0.05)。结论:头穴丛刺能够明显改善大鼠的认知功能,可能是通过上调VEGF蛋白表达,从而对慢性脑缺血后新生血管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进而促进神经元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刺激对脑瘫大鼠海马BDNF、Trk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及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5组,各组于造模后7天、28天时间点再分成2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参照RICE法制作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不给予任何干预,头穴丛刺组给予头穴丛刺治疗,丰富环境组给予丰富环境刺激治疗,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给予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刺激治疗。造模后7天,28天,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测海马区BDNF、TrkB阳性细胞表达数目。结果:造模后7天、28天,与假手术相比,缺氧缺血组海马区BDNF、TrkB阳性表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氧缺血组相比,各干预组海马区BDNF、TrkB阳性表达均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28天,与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相比,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海马区BDNF、TrkB阳性表达有所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刺激可促进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海马BDNF、TrkB蛋白表达,优于单纯的头穴丛刺或丰富环境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穴对急性脑梗死疾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针刺督脉穴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脑梗死体积及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刺督脉穴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对急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 CD40L水平的影响,从而初步探讨针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和常规对照组,各5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干预急性脑梗死的常规药物治疗,针刺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入院24h之内开始针刺治疗,每日1次,14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分别于疗前、疗后3天、7天、14天、28天,检测患者血清s CD40L水平。同时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8天,采用NIHSS评分评估两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变化;行颈动脉超声检测两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情况(形态、大小、范围)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4天、28天血清s CD40L水平均较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28天后,患者血清s CD40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治疗后两组斑块的厚度差值和面积差值可以得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配合运用针刺疗法可降低急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 CD40L水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并且对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缺血侧大脑皮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康法促进大鼠受损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针康组、假手术组5组,每组又分为3 d、7 d、14 d 3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采用改良的Zea-Longa线栓法制备右侧大脑中动脉永久性梗死(MCAO)模型。针刺组大鼠行模拟头穴丛刺法治疗;康复组行跑台训练;针康组行头穴丛刺结合跑台训练;模型组及假手术组不予以任何治疗。采用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 NSS)评定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缺血侧大脑皮层VEGF蛋白表达量。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未见神经功能缺损。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康复组及针康组治疗3 d后m NS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14 d后,针刺组、康复组及针康组m NS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14 d后,针康组的m NSS评分均低于针刺组和康复组(P0.05);针刺组和康复组m 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各治疗组大鼠VEGF蛋白表达量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 d、14 d各治疗组大鼠VEGF蛋白表达量较模型组大鼠明显增多(P0.05)。治疗7 d、14 d后,针康组VEGF表达量与针刺组、康复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与针刺组大鼠各时间点VEGF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丛刺法与康复训练均能够改善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受损的神经功能,并能够提高大鼠缺血大脑皮层中VEGF蛋白表达量,且针康法联合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其机制可能与VEGF的高表达能够更好地促进脑缺血区域血管的重塑与再生相关。  相似文献   

18.
头穴丛刺对大鼠脑梗死灶周围Nogo-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头穴丛刺对大鼠脑梗死灶周围Nogo-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20只Wistar大鼠,用改良的Longa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组10只,对照组10只。头穴丛刺组每天行头穴丛刺,留针30min,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每组于术后1天、14天、21天行行为评分,并处死5只大鼠,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每个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Nogo-A的表达。结果:头穴丛刺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头穴丛刺组于14天、21天Nogo-A阳性细胞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能降低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脑组织细胞表达Nogo-A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传统"中风-中经络"针刺治疗。治疗组予神经内科治疗、传统"中风-中经络"针刺加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0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三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治疗组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能够明显提高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3,(6):1063-1064
目的:评价头穴丛刺结合枕后小肌群训练对脑瘫患儿头部控制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组、头穴丛刺结合枕后小肌群训练组(简称结合组)2组,每组30例,采用粗大运动评定量表(GMFM)疗效标准、小儿脑瘫的分度及疗效评估自测表进行评定[5],评价各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儿GMFM、小儿脑瘫的分度及疗效评估自测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GMFM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小儿脑瘫的分度及疗效评估自测评分明显高于头穴丛刺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枕后小肌群训练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促进脑瘫患儿抬头和控头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