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村病1例     
患者,男,19岁。5年前无明确诱因于左耳后出现一蚕豆大包块,无疼痛、红肿。随时间的推移,肿块呈进行性缓慢增大。县医院诊断为“淋巴结炎”,给予中药及青霉素等治疗后,局部疼痛发红消失,但肿块仍存在并缓慢增大。于2006-02-08入住我科。BP 16/10 kPa,左耳后乳突区可见一6.0 cm×8.0 cm包块,表面皮色正常,无溃烂及瘢痕,活动,与皮肤及深部无粘连。WBC 4.21×109/L,嗜酸粒细胞计数0.62×109/L(13.5%)。CT见左侧乳突区皮下皮组织块影,其内密度均匀,有完整包膜,CT值为42~57 Hu,乳突骨质无破坏。于2006-02-11在局麻下手术,术中见肿物为三枚相…  相似文献   

2.
我科于1998—05—2007—05共收治胸部外伤患者281例,现就治疗体会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腮腺木村病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木村病的MR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腮腺区木村病的影像表现,其中8例行MRI检查,2例行CT检查,1例为术后复发,9例为初诊.结果: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35-62岁,肿块均位于耳前腮腺区,部分肿块较大可达颞部皮下,最大截面达8cm×2.5cm,最小为2.6cm×2.2cm.均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MR平扫一般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后均见明显强化.CT平扫病灶区密度较正常腮腺高.结论:腮腺木村病的影像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于腮腺区无痛性肿块并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尤其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及血清IgE升高者,应考虑木村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颌面部木村病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20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及华西第四医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3例颌面部木村病,术前均行超声检查,分析患者发病年龄、性别、病史、质地及活动度、实验室检查等,观察发病部位、大小、回声改变、内部血流及其周围淋巴结情况...  相似文献   

6.
<正>患者男,26岁。4年前无意中发现左侧耳后肿物,约"花生米"大小,2个月后右耳后局部隆起,无不适,未予以治疗。近4年期间,双耳后肿物进行性增大,无不适,查体示肿块表面呈暗紫色,无波动感,活动度差。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28.01%(参考范围:0.5%~8%),嗜酸性粒细胞1.87×109/L(参考范围:0.02-0.52×109/L),尿素9.04mmol/L(参考范围:1.43~7.14mmol/L),血清免疫球蛋白Ig  相似文献   

7.
木村病与穿孔素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木村病与穿孔素基因突变的关系,企图证实其发病机制是否与病毒感染有关.方法 从1例19岁男性木村病患者的外周血细胞提取DNA,将穿孔素主要功能区的外显子2、3和连接部位的内含子2的基因分成3段设计引物,应用PCR扩增然后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患者穿孔素第2外显子扩增后测序发现R4C(rs12161733)、R22H杂合基因突变.结论 木村病是一种临床综合征,病毒感染导致穿孔素基因突变可能是本病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颌面区木村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准确率.方法 搜集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木村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2例木村病均位于颌面部,均见颌下部多发淋巴结肿大.1例CT检查主要表现为左颌下部及颏下部淋巴结肿大,1例MRI检查发现颌面部软组织增厚、肿胀,并颌下部多发淋巴结肿大,临床2例患者血常规检查均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结论 木村病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李安琪  徐坚民   《放射学实践》2014,29(2):159-161
目的:探讨头颈部木村病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病理证实的头颈部木村病患者的临床特征、CT表现及病理特点。结果:CT表现:2例表现为病侧腮腺弥漫性肿大,伴有结节或软组织肿块,累及相邻筋膜和皮下脂肪,腮腺区及同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成堆、成串肿大,肿大淋巴结密度均匀,明显增强,无坏死、囊变和融合。1例表现为腮腺内孤立的结节。病理表现:HE染色光镜下腮腺组织内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结论:发生于头颈部特别是腮腺区无痛性不能扪及边界的肿块或结节,累及邻近颈部筋膜及脂肪间隙,引流区淋巴结成堆成串肿大,结合实验室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应考虑木村病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木村病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木村病的CT和MRI表现,包括病灶的位置、数目、大小、边界、密度或信号强度、强化方式.结果 18例木村病患者,单发9例,多发9例,发生于头颈部14例(其中同时累及头颈部和上臂2例),前臂2例,大腿2例.16例边界不清,2例边界清楚.所有病灶密度或信号...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部位木村病(KD)的临床和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4例经病理证实的木村病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14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均增高,1例骨髓细胞学嗜酸性粒细胞增高,8例伴有皮肤瘙痒症状,1例伴有全身粟粒样红色丘疹。病变单双侧发病各7例,累及头颈部12例(其中累及腮腺区7例,耳后区1例,颌面部2例,眼眶2例)、腹股沟区1例、肘关节1例。病变的MRI表现可分为多发结节型(3例)或弥漫肿大型(11例)。多发结节型:边界清楚,T1WI上呈低或等信号,T2WI上呈稍高或高信号,DWI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呈明显均匀强化;弥漫肿大型:T1WI上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上呈混杂稍高信号,DWI上呈不均匀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呈不均匀中度强化。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均呈明显强化且DWI上呈高信号。结论:DWI和增强扫描在木村病的诊断中可对常规MRI提供重要的补充信息,结合患者的血常规检查和临床症状,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木村病的CT及MRI表现.方法 收集本院经病理证实19例木村病患者的CT和MRI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19例木村病中累及头颈部16例、肺内1例、胸壁1例、肝脾受累1例.头颈部木村病CT表现为结节、团块及弥漫性密度异常,平扫与肌肉密度相似,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CT和MRI增强扫描多为中度或明显强化.肺内及胸壁木村病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肺内病灶呈中度强化,胸壁病灶呈环形强化.肝脾同时受累木村病病灶呈散在结节状轻度强化灶.结论 木村病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及病理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鉴别头颈部木村病淋巴结病变和淋巴瘤的可行性,并验证建立的逻辑回归诊断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14例头颈部木村病(38枚肿大淋巴结)和27例淋巴瘤患者(37枚肿大淋巴结)的相关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头颈部增强CT扫描。将病灶所有显示层面的CT静脉期图像导入ITK-SNAP软件(www.itksnap.org),手动勾画立体感兴趣区(VOI),使用artificial intelligence kit软件提取纹理特征。按照7:3的比例将数据随机分为训练组与验证组。采用方差分析+秩和检验、一般线性模型和Lasso算法进行特征降维,并用最终筛选出的纹理特征构建逻辑回归模型并进行5折交叉验证。用验证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评价指标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从75个病灶中共提取396个特征,通过降维最终筛选出5个可用于鉴别两种病变的组学特征。逻辑回归模型在训练组中鉴别效能的AUC为0.987,特异度为0.958,敏感度为0.966;验证组的AUC 为0.938,特异度为0.786,敏感度为1。结论:影像组学鉴别头颈部木村病淋巴结病变和淋巴瘤具有可行性,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逻辑回归模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4.
乳突囊肿1例     
发生于乳突的囊肿极为罕见,回顾近15年的国内外文献报道,仅在国内文献上查到2例.我科于1998年收治1例乳突囊肿,报道如下.1 临床质料患者男,20岁,农民.发现右耳内长肿物4年.4年前掏耳时发现右耳内长一小肿物,位于外耳道后壁上,靠近外耳道口,约黄豆大小.因无任何不适及听力障碍,未曾就医.后  相似文献   

15.
乳突囊肿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生于乳突的囊肿极为罕见,回顾近15年的国内外文献报道,仅在国内文献上查到2例.我科于1998年收治1例乳突囊肿,报道如下.1 临床质料患者男,20岁,农民.发现右耳内长肿物4年.4年前掏耳时发现右耳内长一小肿物,位于外耳道后壁上,靠近外耳道口,约黄豆大小.因无任何不适及听力障碍,未曾就医.后  相似文献   

16.
17.
Castleman病1例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38岁。因反复发热,关节痛伴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1年有余,患者曾在外院治疗,但一直未能控制而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37.2℃,全身未见皮疹及出血点,双颌下、双侧腋窝及腹股沟触和淋巴结肿大,质韧,无压痛和粘连,心肺腹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37×10^9/L,中性粒细胞0.76,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头颈部木村病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能力。方法:对11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头颈部木村病的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以中青年患者多见,病史较长,绝大部分伴有嗜酸性粒细胞的升高。10例影像表现为腮腺、耳周或颊面部结节状肿块,病灶清或不清。边界清晰常呈明显强化,边界不清者常呈中度不均匀强化。多伴有颌下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可伴病侧局部皮下脂肪层萎缩。另有1例仅表现颈部多发淋巴结的肿大。结论:头颈部木村病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仔细分析其征象并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可提示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病人,男,38岁。患者不明原因出现右耳持续性低调性耳鸣、头昏、步态不稳,无耳流脓、耳痛、眩晕、面瘫及发热,未予重视。半年后,上述症状加重,右耳听力逐渐下降。查体:右外耳道后上壁稍隆起,右耳鼓膜完整,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螺旋CT平扫示:右侧颞骨乳突破坏,破坏区以低密度影  相似文献   

20.
1病例报告 患儿男,4岁。因先天性聋哑4年余就诊。患儿出生后家长发现其双耳无明显听力,不会讲话。既往无应用耳毒性药物史,无耳部及头部外伤史,无腮腺炎病史。查体:双外耳无畸形,外耳道清洁,鼓膜无内陷、充血、穿孔、增厚,标志清楚,活动好,鼓室未见积液。颞骨CT扫描:(1)左侧中耳乳突炎,并胆脂瘤形成;(2)双侧内耳发育畸形;(3)双侧内听道对称性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