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转归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小儿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CAVB)的临床转归特点 ,旨在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 对 1 7例初诊为CAVB患儿进行回顾性及随访研究 ,并对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先天性CAVB中 4例随访 6个月~ 9年 ,均无明显症状 ,可正常生活 ,1例因腹泻诱发阿斯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VM致CAVB中 3例经综合治疗后转为窦性心律 ,2例持续存在且伴心脏扩大 ;1例病情恶化放弃抢救 ;1例死亡。 5例心内直视术后致暂时性CAVB中 3例分别于术后较短期内转为窦性心律 ,2例永久性CAVB安置起搏器 ,其中随访 8年 1例 ,期间换过 1次起搏器 ,现能正常生活 ,另 1例失访。结论 本组先天性CAVB其QRS间期正常 ,无明显症状者无须治疗 ,但需随访。当伴心脏畸形、宽QRS波及婴幼儿不能耐受过慢心室率者为高危患儿。VM致CAVB患儿易发生阿斯综合征 ,需积极治疗。心脏直视术引起CAVB部分病例通常在术后 2~ 4周可恢复正常窦性心律。术后CAVB若持续在 4周以上、有阿斯综合征发作者需安置永久起搏器。  相似文献   

2.
211例2月~15岁儿童进行食道心房调搏 (TEAP)电生理检查 ,发现49例房室结双径道 (DAVNP) ,其中12例(24.5% )在常规心电图上表现为I°房室传导阻滞 (I°AVB)、间歇性I°AVB、II°AVB呈不典型文氏现象等3种类型。提示I°~II°AVB也是小儿DAVNP引起的较为常见的心律紊乱 ,并探讨了DAVNP表现为AVB时的电生理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儿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总结本院近5 a诊断为CAVB的5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病因分为先天性CAVB组和获得性CAVB组.根据其临床症状,参照起搏器安装指南,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并随访观察其预后.结果 确诊为先天性CAVB者11例,其中因阿斯发作就诊者5例,其余均为体检时发现心律失常而确诊.获得性CAVB42例中先天性心脏病术后32例,最常见为VSD、右心室双出口和大动脉转位;重症心肌炎患者8例,就诊时分别表现为胸闷、胸痛、面色苍白2例,呕吐、腹泻4例,咳嗽、流涕2例;另2例为高钾血症引发CAVB.先天性CAVB患儿中,6例安装永久起搏器,随访4例,其中1例随访4 a出现心功能不全.获得性CAVB患儿中18例安装起搏器,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术后17例,重症心肌炎患儿1例.随访12例,其中1例右心室双出口患儿安装心外膜起搏器,随访5 a时因电极移位、起搏无效猝死.结论 部分先天性CAVB患儿需安装永久起搏器;而获得性CAVB以治疗原发病为主,治疗无效而符合起搏器安装指征者需安装起搏器,起搏器是治疗房室传导阻滞安全、有效的方法,随访需关注起搏器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CAVB)常因并发心源性休克、阿斯综合征、心力衰竭而危及患者生命。但因其病因不同 ,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预后亦不尽相同。现将1989年4月~2001年9月诊治的15例CAVB临床资料报道如下。资料及方法一、一般资料男9例 ,女6例 ;年龄为生后2月~13岁 ,<3岁3例 ,~6岁4例 ,>6岁8例。二、病因及临床表现先天性CAVB5例 ;后天性CAVB10例 ,其中病毒性心肌炎6例 ,先心病心内直视术后4例 (法洛氏四联症术后2例 ,室间隔缺损术后1例 ,过渡型房室通道术后1例 )。阿斯综合征发作9例 ,心源性休克3例 ,心力衰竭2例 ,昏迷3例。三…  相似文献   

5.
报告16例小儿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晕厥、心脑缺血综合征8例,死亡2例;3例心脑缺血综合征发作时心电图示室性心律紊乱。根据文献及本文病例,提出本病高危患者5项特征。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胎儿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conduction block,CAVB)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22年8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诊断的13例胎儿CAVB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13例CAVB胎儿,7例终止妊娠,6例存活。7例终止妊娠胎儿中6例合并心功能降低,5例存在心脏结构异常,4例患儿母亲抗核抗体(ANA)、干燥综合征抗原A(SSA)抗体阳性。6例存活胎儿中1例合并心功能降低,2例存在心脏结构异常,5例患儿母亲ANA、SSA抗体阳性。1例患儿出生后静息心室率42~45次/min,5岁时突发晕厥后植入永久性起搏器。1例患儿房间隔缺损、心室率<70次/min,2岁时接受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未植入起搏器。其余4例患儿心室率>52次/min,未植入起搏器。结论 心功能正常,且心脏结构正常的CAVB胎儿,若出生后无明显症状,多数预后较好,可暂不植入永久性起搏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 患儿心电图的某些特殊表现,总结CAVB并发阿斯综合征(ASS) 患儿临床及心电图特点。方法 对32 例CAVB患儿心电图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1 例偶见P- R固定呈连续3 次窦性激动下传心室,1 例室率快于房率;后天性CAVB15 例中7 例并发ASS,8 例宽QRS波患儿4 例并发ASS。结论 CAVB可偶见特殊心电图表现;后天性、宽QRS波,伴室性心律失常的CAVB易并发ASS。  相似文献   

9.
八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儿植入永久起搏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起搏器日趋小型化,起搏参数日趋生理化,为儿童患者,特别是小婴儿安置起搏器提供了条件。这方面国外已有较多报道[1],而国内儿科报道甚少。我科近1年对8例药物治疗无效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患儿植入永久起搏器。对象:1996年12月~1998...  相似文献   

10.
患儿,女,第1胎第1产,孕周39^+5,经产道分娩。其父母均为农民,母妊娠期间多次呼吸道感染,分娩前彩超示脐带绕颈一周、羊水量少、胎儿心率不齐,心率36次/min,疑为胎儿宫内窘迫,出生时羊水清、脐带绕颈1周、哭声响亮、颜面红润,体重2.5kg,R407次/min、头围34em、身长50em、肺部听诊无异常、心脏听诊示心音低钝、心率40次/min、律整、各瓣膜区未闻及器质性杂音、肝脾未及、四肢肌张力如常。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20年来专科门诊及住院诊治56例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CAVB),初诊平均年龄4.2岁,其中2例伴室间隔缺损。56例中23例发生≥1次以上阿斯氏征,频发者16例。发作时8例为缓慢心律(〈40次/分),13例为快速室速室主要为扭转型室速(Tdp),2例不详,作者指出86%发生于≤5岁,随着年龄增高而减少,QT间期延长,运动不耐受及低钾等均为促发因素。阿斯氏发作时不论缓慢或快速心率均应采  相似文献   

12.
心脏起搏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儿童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使该类儿童患者寿命明显提高,已逐渐被儿科医生和患儿家长所接受.对于儿童起搏器植入的适应证、起搏电极的植入路径和位置的选择成为关注热点,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在不断更新.最新专家共识推荐心内膜起搏电极植入位置为右室间隔,心外膜起搏电极为左室,可避免由于长期右室心尖起搏左右心室不同步导致的心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13.
完全性房室隔缺损合并法乐四联症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全性房室隔缺损合并法乐四联症的诊断陈树宝孙锟完全性房室隔缺损(CAVSD)合并法乐四联症(TOF)是比较少见的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其手术死亡率明显高于单纯CAVSD或TOF。除解剖复杂的因素外,术前诊断的完整与准确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我们报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诊治技术。方法于2003年11月~2005年1月对40例症状性心动过速患儿心内电生理检查(EPS)结果(结合体表心电图、食道心房调搏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RFCA)的疗效、并发症及复发率进行分析。结果EPS结果22例(55.0%)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其中左右侧旁道各11例;13例(32.5%)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NNRT);3例(7.5%)为室性心动过速,其中2例为左室间隔部室速,1例为左室流出道室速;1例(2.5%)为不良性窦速;此外1例未能诱发心动过速。EPS与体表心电图22例AVRT中8例为显性预激,根据胡氏的体表心电图对显性旁道定位流程图定位,其结果与EPS的符合率为88%。17例食道心房调搏检查(TEAP)诊断为AVNRT者中13例得到证实,符合率76.5%。RFCA结果3例放弃RFCA,36例心动过速患儿行RFCA,成功率为100%,其中<5岁2例,最小年龄为16个月。RFCA并发症发生率为3例,占7.5%,1例气胸,1例出现一过性Ⅱ度AVB,1例一过性的LBBB,均在48h内恢复正常。RFCA后4例复发,复发率为10.0%,其中AVNRT3例(占75.0%),1例为右室游离壁旁道。结论心内电生理诊治技术是一种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根治方法,但是对于年龄相对较小、合并有基础疾病、EPS显示手术风险较大的患儿须综合考虑,慎重掌握指征。  相似文献   

15.
小儿室上性心动过速电生理与射频消融临床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食道电牛理检查(transesophageal atrial pacing,TEAP)与心内电牛理(electrophysiology study of the heart,EPS)比较研究,探讨小儿室上性心动过速(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SVT)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术前TEAP对小儿SVT的发病机制、诊断价值及介入治疗适应证规范应用.方法 对1998年8月-2007年1月经RFCA治疗的SVT 34例患儿的TEAP及EPS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SVT 34例,30例TEAP显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AVNRT)5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eardia,AVRT)25例,与EPS的诊断符合率为96.7%(29/30例);EPS诊断AVRT 30例,AVNRT 4例.成功消融32例,手术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 TEAP与EPS检查结果符合率较高,可作为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初步诊断及定位,为选择EPS及RFCA术指征重要辅助手段;RFCA根治小儿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肯定,是小儿SVT安全可行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儿童夜间房室传导阻滞的动态心电图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监测儿童夜间房室传导阻滞 (AVB)的临床意义。方法 夜间出现AVB的儿童4 8例 ,其中无器质性心脏病组 2 5例 (A组 ) ,有器质性心脏病组 2 3例 (B组 ) ,进行 2 4h动态心电图记录 ,检测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 (PNN50 、RMSSD) ,分析其昼夜规律。结果 A组AVB有明显昼夜规律 ,白天活动时AVB消失或减轻 ,夜间深睡时阻滞加重 ,且有心率依赖性 ;B组夜间AVB 5 7%有昼夜变化规律 ,经随访夜间AVB部分随原发心脏疾病的治愈而消失。两组AVB昼夜规律变化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5 ;PNN50 、RMSSD明显增高 ,与器质性心脏病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功能性的AVB有昼夜规律变化 ,且有明显心率依赖性 ,系自主神经功能失衡所致 ,提示迷走神经活性增加。然而有明显昼夜规律变化的AVB不都是功能性的 ,也可出现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儿。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提高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并发迟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认识.方法 回顾2例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合并迟发性CAVB的术中和术后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例1患儿术中、术后无明确的危险因素,术后6个月出现持续性CAVB伴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随访5年至今无症状.例2患儿术中出现一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术后5 d出现CAVB伴CLBBB,经激素等成功逆转后多次随访,ECG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或CLBBB;术后9个月出现一过性晕厥,ECG证实间歇性CAVB伴CLBBB;目前已随访15个月,偶有晕厥发作.2例患儿家长均拒绝植入永久起搏器.结论 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并发迟发性CAVB难以预测,不论有无症状都必须长期随访.充分认识迟发性CAVB的自然史、发生率、发生机制、危险因素和防治对于尽可能减少此致命性并发症的发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电生理检查技术在癫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电生理检查技术在癫痫诊断中的应用林庆1989年国际抗癫痫协会针对小儿癫痫的发作类型、年龄特点、是否找到病因及脑电图改变等,提出了癫痫及癫痫综合征新的分类方法,对癫痫的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癫痫的诊断水平,除了从病史、体检及细致的观察发作情况获...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房室结双径路 (DAVDP)电生理特征随年龄的变化 ,进一步探讨小儿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的电生理机制。方法 对经食道心房调搏 (TEAP)诊断为DAVDP的 5 7例儿童的房室结双径路电生理参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 7例DAVDP儿童 ,学龄前组 (3~ 7岁 ) 16例 ,学龄组 (7~ 14岁 ) 4 1例。学龄组的FP ERP及FP FRP显著长于学龄前组的 (30 4 0 6± 73 0 6 )ms与(35 0 0 0± 6 8 4 8)ms ,(P <0 0 5 )和 (36 7 19± 6 2 4 5 )ms与 (4 10 2 4± 6 8 2 8)ms,(P <0 0 5 )。年龄与FP ERP间存在正相关 (r =0 4 6 3,P <0 0 0 1)。两组间SP ERP无显著性差异 ,但年龄与SP ERP间也存在正相关 (r =0 4 4 2 ,P <0 0 1)。两组儿童的快慢径前向传导时间均无显著差异 ;年龄与快径路前向传导时间之间存在相关性 (r =0 319,P <0 0 5 ) ,年龄与慢径路前向传导时间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随年龄的增长 ,房室结双径路电生理特征发生了改变 ,这可能是随年龄增长AVNRT发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